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贾利民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男,1963年1月18日生,北京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年09月~1984年07月,上海铁道学院电信系,电信工程本科生工学学士
 
  1984年07月~1987年07月,铁道科学研究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研究生工学硕士
 
  1987年07月~1991年10月,铁道科学研究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研究生工学博士
 
  2004.7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经理人工商管理EMBA
 
  1991年10月~1992年10月,铁道科学研究院通号所,助理研究员
 
  1992年10月~1994年10月,铁道科学研究院通号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4年10月~1995年07月,铁道科学研究院通号所,研究员
 
  1995年07月~2000年08月,铁道科学研究院智能系统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08月~2001年03月,铁道科学研究院通号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1年03月~2003年09月,铁道科学研究院计电子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10月~2004年06月,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10月~2004年6月,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2年4月~2004年10月,铁道部铁道科技研发中心信息技术部,主任
 
  2002年4月~2004年10月,铁道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2003年09月~2004年10月,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4年10月~今,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10月~今,北京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
 
  2005年3月~今,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
 
  1996.05-今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委会委员
 
  1996.05-今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委会委员
 
  1996.05-今中国自动化学会空间及运动体控制专委会委员
 
  1998.07-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FNTC技术委员会委员
 
  2001.07-今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
 
  2001.09-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系统工程分会理事/副理事长
 
  2002.10-今中国模糊系统学会常务理事
 
  2002.08-今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
 
  2002.08-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学风道德情况:
 
  自1983年参加科研工作以来,主持、参与和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40项;其中主持26项;20余项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或审查;获各类科技进步奖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优秀5次;独自或与学生合作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和CE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60余篇次,获学术/成果奖励9次;共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40余人,是“铁路智能自动化与智能控制”学科领域的创立者之一,是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一、智能控制及智能自动化理论方面的创新性贡献
 
  在国内外最早提出智能控制中知识表达的普适性问题,并建立了最早的普适表达方法——FTPN法(1991);建立对复杂动态系统进行建模、控制、分析与快捷计算的模糊穴映射理论和方法体系(1992),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变量模糊控制的设计理论及实现技术(1994);在对现有的DEDS理论和方法进行改造,提出了模糊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理论(1997);将模糊逻辑、进化机制和神经网络进行有机结合,首创了模糊进化神经网络理论和自动设计方法,为复杂高维系统的建模提供了最新的方法(1999);提出模糊混杂系统(FHS)智能建模与控制理论(2001年),为解决混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问题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及方法体系。
 
  二、铁路智能自动化及智能控制方面的创新性贡献
 
  提出了基于模糊多目标优化控制的列车运行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技术实现方法(1994),及其在智能化ATP系统的研制中的应用(1995);提出了列车群智能指挥的理论和实现方法(1994),并在高速铁路运营智能仿真系统(1998)和广深线运营仿真系统(1999)研制中得到应用。提出了基于模糊多交量系统的控制理论的驼峰溜放过程建模与控制方法(1994),并在后人的研究开发中得到成功的应用。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创立并形成了“铁路智能自动化及智能控制”学科领域,培养了我国第一批该领域的包括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在内的高级技术人才。坚持不懈地结合铁路指导的智能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铁路运输自动化中的难点问题,取得了一大批理论成果,领导并参与研制成功200km/h动力集中式/动力分散式动车组车载ATP系统,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为智能理论和成果技术在应用于铁路系统之前经过严格的证实和考察。自1996年起,贾利民将智能控制理论成功应用于复杂工业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研制,研制成功6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复杂工业过程智能控制系统(1999,2000,2001,2001,2002,2002),这些智能自动化系统的成功研制和推广,为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在铁路自动化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实现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在铁路信息化技术方面的贡献
 
  自2001年起,作为负责人之一领导和组织了“铁路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TRS”4.0版的成功开发和全路的推广工作(2002);“沪宁线安全网络系统”的研制(2002);主持了“铁路高速移动数据接入系统”(2001)的研究,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框架体系结构研究”(2001)、“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示范系统研制”(2002)和“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研究”(2003)。作为负责人之一,组织和领导了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制中心的一系列科研规划和组织工作。主持了“铁路地理系统总体方案的研究”(2001)和“铁路地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平台的研制”(2002)、“铁路地理系统路局级示范系统”(2002)等多项铁路信息化重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由于贾利民及其领导的团队的杰出工作,铁科院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中心之一,在计算智能、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等方面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首创性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贾利民同志于1995年被选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模糊与神经系统技术委员会唯一的中国委员;是中国自动化智能自动化学委会(1996)、系统仿真学委会(1998)和空间及运动体控制学委会(1998)委员,中国铁道学会高级会员(2000);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2001),智能系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2001),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2002),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常务理事(2002),中国模糊系统学会常务理事(2001),95年获北京青年科技奖提名奖、首批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96年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青年科学家;97年入选美国“科学与工程名人录”;98年入选剑桥传记中心“20世纪杰出科学家名人录”;2001年入选美国“世界名人录”;2002年获茅以升铁道科技奖;2003年首批入选铁路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是铁道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常委,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铁道部专业技术资格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应邀出国讲学或学术交流11次;是《中国铁道科学》编委,《铁路计算机应用》编委,《计算机仿真》编委会副主任,《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编委,《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编委,《世界轨道运输》编委,《摸糊系统与数学》编委。贾利民同志目前正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专项基金项目1项,铁道部项目4项;参与其他项目4项;培养在站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生3人,硕士生4人。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城南嘉园益城园16号楼(城南大道)1座1210室 邮政编码:100068 电话:86-10-51662621/22 传真:86-10-88583069    【京ICP备1303213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5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