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一带一路”刷出中国高铁幸福感

中国北车出口白俄罗斯的中白货运1型电力机车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给“一带一路”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将深刻地影响相关行业和百姓的生活。不论是“带”还是“路”,轨道交通都是先锋队和主力军。因此,“一带一路”必然率先刷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幸福感。
 
  “一带一路”区域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向世界的起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与“一带一路”区域已经建立起稳定而友好的合作关系,有了较好的品牌积淀,将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中大显身手,绽放风采。以中国北车为例,目前其产品已经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东非、北非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抵达中亚、西亚、东欧、南欧、西欧等“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等四大文明古国曾经的土地上,在工业文明的先驱法国,在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都奔驰着中国的火车。
 
  在这些区域,中国北车不仅实现了产品的输出,还在印度(北车先锋电气有限公司)、泰国、白俄罗斯等地建立了产品制造基地和维修服务基地,实现了技术和资本的输出。还在欧洲建立了中国北车--布拉格工业大学电力牵引与控制联合研发中心、中国北车--瑞士PROSE转向架技术联合研发中心,聚合先进研发资源。在巴基斯坦,中国北车大连机辆公司早在2001年就帮助其实现了中国机车的本土化制造,在国产化阶段先后派出专家组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巴铁人员共计83人。这一国产化项目促进当地人员就业近千人,不仅支持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实现了中国铁路装备产品从批量出口再到技术输出的跨越。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具有强劲的研发制造能力,能够满足“一带一路”区域各种类型的产品需求。目前,中国已经能够研制时速140公里到时速380公里间不同速度等级、不同运用环境的市域快轨和动车组,可供任何地区选择运用;研制了时速120公里到200公里间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可供各类铁路干线客货运输需求;研制了不同材质、不同类型、不同供电方式的地铁、轻轨、磁浮列车和有轨电车,可供任何城市轨道交通运用环境选择。这些研发制造技术储备可根据“一带一路”各区域的具体需求,研制出耐高温高湿、耐高寒、抗风沙等适应各种气候环境下的个性化的轨道交通产品。
 
  中国的铁路装备产品在“一带一路”区域已经形成了卓越的品牌形象和强劲的品牌竞争力,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如中国为沙特麦加提供的轻轨车辆,具有强大的耐高温抗风沙能力,尤其具有超强的瞬间转运超大人流的能力,服务于全球瞩目的麦加朝觐,自2010年投入运营以来创造了单向每小时运送11万人次的世界地铁最高载客纪录。自从朝觐轻轨开通后,麦加朝觐期间再也没有发生过人流踩踏事故。朝觐轻轨备受瞩目并一度登上沙特国家邮票,成为“中国制造”投向穆斯林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沙特城市和农村事务部部长助理哈比卜·扎因·阿尔·阿比丁说,“这可不是轻轨,每小时运送7万名乘客,一点都不轻!” 麦加市议员、工程师费萨尔·阿尔·谢里夫则认为,“这是一场革命。麦加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一条铁路线。它将让朝觐变得更加舒适,不会再有拥挤、堵车和污染。”朝觐轻轨上线运营被纽约《每日新闻报》形容为“几千年来的新变化”。
 
  为白俄罗斯提供的中白货运1型电力机车是一款典型的“高寒机车”,能够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中运行,2013年白俄罗斯遭遇历史上少有的暴雪,只有这款机车能够正常运行。白俄罗斯政府很认可这批机车。当年白俄罗斯交通部长西瓦克先生访问中国北车时,就表示中白货运1型电力机车质量非常好,耐高寒品质突出,他本人非常愿意做中国机车的推荐大使。
 
  为法国提供的铁路罐车,是中国高端装备首次挺进欧美发达国家,也是1825年世界第一条铁路开通以来,西欧首次迎来亚洲的铁路装备产品。
 
  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鉴于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已经在此区域间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研发制造的产品符合这一区域内的产品诉求,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担负起先锋队、主力军和形象大使的角色,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中流砥柱。
 
  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支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规划了“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确立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特别是2014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护航中国企业、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一是简化审批手续,便利“走出去”。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助力“走出去”。三是健全政策体系,服务“走出去”。此后,工信部、中国进出口银行于2014年12月29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大重大技术装备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融资服务,支持产品出口及企业“走出去”。
 
  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国家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备,“金融大哥”们以出乎意料的热情加入亚投行,中国明确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以这两大机构为投融资平台,会搭建更加开放的投融资框架。公开资料显示,在金融支持方面,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各类机构已将“一带一路”视作施展拳脚的机会,均在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投资模式,并提前研判获取收益的时间窗口。在今年“两会”期间,很多来自金融界的代表、委员都对金融支持“一带一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黄俊重点建议大力推进金融企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建立重大项目投融资创新机制,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的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与国外金融机构“投、贷、债、租、证”的全方位战略合作,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吴焰在今年的提案中也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推进,不但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的重要作用,还要充分激发市场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参与格局,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与资金融通机制,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证监会创新部巡视员欧阳昌琼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是券商等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好时机。应支持鼓励有条件的证券金融机构走出去,设立、收购金融机构,为中国装备制造走向世界,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金融服务。
 
  天时地利政通人和,“一带一路”大幕开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幸福感来了。
Copyright © 2004-2014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