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地铁+文化”,上海轨道交通成为“上海文化”新名片


  中西名画艺术长廊、“雷锋在地铁”展示馆、音乐角……一座座地铁站正在成为文化展示的窗口。上海轨道交通十号线、十四号线、十七号线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华日前告诉记者:“申城的地铁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充满个性和艺术美感,已经成为展示‘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其中,轨道交通十七号线,将公共艺术与轨道交通线路统一设计,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首创。”
 
  不久前,记者来到上海轨道交通十七号线诸光路站,刚一进站,就被巨幅陶艺装置作品《诸光开物》吸引住了。这幅作品总长达80米,高2.6米,气势宏大、画面精美。
 
  这件作品是由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国兴和文化部优秀专家郭爱和联袂创作的。画面以万花筒、国家会展中心建筑形态四叶草等传统文化元素,与二维码、智能生活、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抽象图案构成的前沿科技元素交互辉映融合,演绎自然之光、人文之光、科创之光、智慧之光。“以此寓意中华风清,诸光璀璨,国展四叶,八方荟萃,科创潮涌、万物兴盛、风云际会、开物成务。”蒋国兴告诉记者。
 
  类似诸光路地铁站这样充满艺术气息的地铁站,并不是唯一的。“在上海轨道交通十七号线各个站,我们都精心设计了诸多艺术品,让每个地铁站各有风貌。”曾华告诉记者,轨道交通十七号线全长约35公里,共有12个车站在青浦区境内,串联起了东方绿洲、朱家角镇、青浦城区、青浦新城、赵巷镇、徐泾镇、华新配套商品房基地、国家会展中心、虹桥枢纽等申城重要地区和地标,“青浦区已是上海的旅游大区,又是连接江、浙两省的交通要道,地铁十七号线每个地铁站都可以作为展示青浦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窗口,我们就考虑怎样把这些区域特色通过文化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曾华说。
 
  基于这样的思考,经过与青浦区属的行政街道、文化单位、旅游景点等各类相关部门充分沟通,“为十七号线的12个车站设计了不下50个初稿,最后选定了11个车站16个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曾华表示,每个地铁站的设计各有不同,讴歌改革开放主题的徐泾北城站的作品“时空印记”,以星空为背景,用浮雕彩绘形式展示青浦福泉山遗址文化中早期人类生产活动场景,折射出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与局部原始图形、原始符号、星星投影在背景交相呼应,整个场景似梦幻跨越时空;淀山湖大道站的作品“青湖新景”,则将人们脑海中的淀山湖记忆与未来淀山湖周边的现代化城镇结合在一起,融聚着淀山湖的古往与今来、本源与发展;旨在“魅力嘉松”新貌的嘉松中路站,其作品采用彩色玻璃拼构了该地区的特色建筑风貌,展现了当下地域商业的风景,呈现出嘉松中路这一新兴的青浦现代商圈蓬勃发展的势态……“一座座地铁站就是人们走进青浦、了解青浦的一道道艺术文化窗口。坐一次17线,看一看这些地铁站,伴着地铁隆隆而过的声音,就仿佛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愉快的精神穿越。”曾华自豪地说。
 
  从1863年诞生起,地铁就成了各国设计师、艺术家们施展创造力和创意的巨大艺术舞台。他们充分发挥奇思妙想,让原本满是枯燥寂寞的出行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将地铁变得赏心悦目,也起到了安抚出行者因为拥挤而感到焦虑的心绪。
 
  记者了解到,自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以来,历经近30年建设,截至2018年12月,上海地铁运营线路共16条,共设车站415座(含磁浮线2座),运营里程共705公里,每天载客流量高达1000多万。随着地铁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地铁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线路总长度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尤为重要的是,“不少地铁站从起初的满足基本使用功能设计,到近年来各种创意设计元素的融入,让人们在急匆匆的都市步伐中通过享受艺术的创意和巧思,感受生活的乐趣。”曾华说,“轨道交通是城市的窗口,从轨道交通的建设到整线的文化形象设计,以及站点的艺术主题制定,能够通过新的地铁公共艺术来反映上海作为国际设计之都、创新之城的时代精神风貌,让人们在这里接触上海、爱上上海。”
Copyright © 2004-2014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