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赞铁路见证中非“全天候”友谊
“到了坦桑尼亚后,我们第一件事就是进山勘探考察,选址建厂。山里到处都是荆棘荒草,那里可以说是野兽的天堂,狮子、犀牛经常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眼前,非常危险。当地政府委派的两名保安各携带一支冲锋枪,保护我们的安全。”
现年86岁的姜丕强是中国铁道部最早派到坦桑尼亚参与修建坦赞铁路的骨干之一。1969年,铁道部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成立,铁道部建厂局(现为中铁建工集团)当时作为援建坦赞铁路主力军之一,同年6月派出第一建筑大队先遣人员出国。姜丕强就是其中一员,于1969年8月至1975年9月参加坦赞铁路建设。
坦赞铁路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援外建设项目之一,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6年7月全线完成。铁路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央省的新卡皮里姆波希,全长约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此后,中国政府一直以技术合作的形式对铁路运营进行协助。
5万多技术人员战斗在一线
据史料记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于上世纪60年代独立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支持南部非洲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迫切需要另辟一条新的运输线。坦赞两国首先寻求西方大国和苏联帮助修建这条铁路,但均遭拒绝。
1965年2月,时任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首次访华,表达了请求中国援建坦桑尼亚至赞比亚铁路的愿望。中国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出发,表示同意援建这条铁路。
1967年6月,时任赞比亚总统肯尼思·卡翁达在访华期间,也同样探询了中国政府对修建坦赞铁路的意见。中方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投资修建,并强调这是对广大非洲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支持,同时,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1967年9月,中坦赞三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修建坦赞铁路的协定。
中国政府在本国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慷慨解囊,无私援助,承诺帮助修建坦赞铁路。特定历史和时代背景下的这种“勒紧裤腰带”式的援外,是对新独立的坦赞两国最有力的支持。坦赞铁路的建设,推动了坦赞两国经济发展,支持了南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也推进了中非经济技术合作,对中非友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建设坦赞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约100万吨。修建期间,中国先后派出5万多人次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建设,高峰期间约有1.6万中方人员在现场施工。
中铁建工集团向本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坦赞铁路沿线地形复杂,线路需跨越部分高山、峡谷、湍急的河流、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的路基、桥梁和隧道地基土质为淤泥、流沙,沿线许多地区荒无人烟,野兽经常出没,全线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施工条件异常困难。
姜丕强回忆说,在建厂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路的问题。当时没有路,物资运输特别困难,只能一边爬坡一边修路,要不物资运不进去。二是吃水问题。主要是吃雨水、河水,也没有条件检验,下雨的时候,到处是泥,无法出行,把帐篷卷起来,便于收集雨水,储存在洗净的大油桶、大盆中,用白矾沉淀净化后饮用。
姜丕强说,居住环境也十分艰难。晚间非洲大蚂蚁会爬进帐篷,爬到床上、脸上、胳膊上,咬一口就会起一个大疙瘩,让人难受得无法入眠。他说,工人们慢慢才明白,吃饭的垃圾要集中清理掩埋,并且在驻地周围洒上一圈柴油,这样才能驱赶蚂蚁。为了预防疟疾,他们每个星期吃一次药,但仍会得病。姜丕强所带的上百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得过疟疾。
中非人民因“友谊之路”结缘
这条被一些非洲朋友称为“友谊之路”的伟大工程,使当地很多人与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中文名叫马孔贝与马萨尔的两位非洲老人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曾到中国留学,后来在坦赞铁路局工作。两位老人在坦赞铁路上整整工作30年的时间,从新开通的坦赞铁路的第一批员工到成为坦方铁路最资深专家,两位老人把自己一生中最珍贵的时间贡献给了坦赞铁路。
1970年,坦赞铁路开始动工修建后,为了给当地培养与铁路相关的管理人员,坦赞两国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1972年,马萨尔与马孔贝与其他98名坦桑尼亚学生被公派到中国,在北京学习铁路管理、货物运输、旅客运输、危险货物办理等铁路相关专业知识。
1976年,马孔贝和马萨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回到国内,也就是在那一年,坦赞铁路修建完成并投入使用,马孔贝等人被分配到铁路局负责铁路运输管理的工作,一直工作到2005年。
两位老人对铁路、对中国人都有着深厚的情感。2008年,在得知中铁建工坦桑尼亚公司招聘翻译后,已经退休的两人,又应聘成为中铁建工的员工,用一生的实践做到了“扎根铁路”“服务铁路”“回馈铁路”“奉献铁路”。后来因为身体原因,马孔贝辞职回家休养,而马萨尔至今依然在公司工作。
现年73岁的中方援建人员张兆士于1971年开始,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参与修建坦赞铁路长达6年时间。他对本报记者谦虚地表示,“坦赞铁路建设,我贡献并不大,只是领着非洲朋友干了半年的活儿,跟他们学会了当地的本巴语,然后作了五年的‘土翻译’”。
“我还记得给当地人讲中国电影的事情。”他说,“当时项目部经常放映一些从国内带过去的电影片,比如《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等,按照当时的外事规定,不特意邀请当地人来看,但他们来看也不拒绝。每次放映电影都有很多当地朋友来一起看。”张兆士用现学的本地语言给他们解说剧情,深受当地人欢迎。
历史回放
时间:1970年10月-1976年7月
事件:援建坦赞铁路
意义:成为中非传统友谊的象征
坦赞铁路由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于1970年动工修建,1976年7月投入运营。作为中国最大的成套援外项目之一,坦赞铁路北起达累斯萨拉姆,南至赞比亚中央省的新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公里。坦赞铁路为非洲内陆国家开辟了一条新的出海通道,为南部非洲人民的独立事业、坦赞及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铁路修建期间,中国先后派出5万多人次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建设,高峰期间约有1.6万中方人员在现场施工。据统计,1970年至1976年,共有70位中国人为修建坦赞铁路而牺牲,其中51人葬在坦桑尼亚中国专家公墓、18人葬在赞比亚、1人海葬。
坦赞铁路是中国人民同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人民并肩奋斗,用汗水和鲜血乃至生命修筑而成的,因而被誉为“友谊之路”“自由之路”。
在坦赞铁路正式移交给坦赞两国后,中方继续给予帮助,多次提供人民币无息贷款,用于铁路设备更新及维修等,还派出多期专家组进行技术合作。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运量不足等问题,中国和赞比亚、坦桑尼亚三国正携手升级坦赞铁路。
作为中非传统友谊的里程碑,坦赞铁路在中非关系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仍以积极形象和较高频率出现在各个官方和民间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