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一起战“疫”|逆行“老铁”一战到底

 
  3月12日电据国铁集团网站消息,截至3月10日,全路累计装运疫情防护保障物资11885批、254082吨,其中防疫物品7262批、34904吨,生活物资4623批、219178吨;运送医务及防控人员365批、9332人。随着疫情发展逐渐好转,国家铁路开行务工专列300列,包车厢1250辆次,运送复工旅客已达33.2万人。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今年的春节笼罩在疫情战役肃穆、紧张的氛围中,全国人民共同奋战抗击新型肺炎成为2020年中国人民开年战役,一群又一群美丽的逆行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赶赴湖北武汉等地疫情主战场,而负责运送这些战士的国家铁路始终是他们最强有力的保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根据疫情发展趋势,重灾区湖北省各城区车站,铁路部门纷纷采取了封站等措施,全国发送旅客率大幅度下降,进一步控制疫情扩散。除此以外铁路部门还积极响应疫情防控,统一部署,优先安排调拨疫情保障物资,不仅慷慨捐献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前线紧缺物资。援助武汉,防疫物品7262批、34904吨,生活物资4623批、219178吨,共对疫情。
 
  国家铁路提前做好列车消毒、通风和保洁工作;做好旅客进出站测温和途中抽检体温;在列车上采取隔位售票,组织旅客分散就坐,提供扫码订餐服务,不安排餐车集中就餐;利用站车广播和视频积极宣传防疫常识;在列车内设置发热旅客隔离席位。客流保持低位运行,不惜成本降低列车上座率,只为在列车内减少旅客交叉感染的风险。
 
  而为保障湖北疫情地区,物质和医护人员运输,国家铁路运送医务及防控人员365批、9332人。多次接送医生、记者、医用物资等前往湖北武汉疫情重点区域,南来北往的铁路线上的逆行的铁路人早已成为湖北武汉运输线上靓丽的风景线。
 
  随着全国新增疫情多地的归零,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帮助各地企业复工,国家铁路积极利用铁路网交通便利,承载量大等特色,逐步开行“复工专列”,已累计开行务工专列300列,包车厢1250辆次,运送复工旅客已达33.2万人。全力做好复工复产中“点对点”的运输服务保障。
 
  三月暖春,千千万万中国人万众一心,战胜新型肺炎战役已然迎接来了第一个平稳过渡时期,疫情好转,但仍不敢懈怠,国家铁路在基定低上座率,逐步提高开行率以及全面监控旅客体温等铁路调度运输计划,牢筑战役交通铁路运输网,逆行中的铁路人用行动抗战疫情。
  3月12日电据国铁集团网站消息,截至3月10日,全路累计装运疫情防护保障物资11885批、254082吨,其中防疫物品7262批、34904吨,生活物资4623批、219178吨;运送医务及防控人员365批、9332人。随着疫情发展逐渐好转,国家铁路开行务工专列300列,包车厢1250辆次,运送复工旅客已达33.2万人。铁路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今年的春节笼罩在疫情战役肃穆、紧张的氛围中,全国人民共同奋战抗击新型肺炎成为2020年中国人民开年战役,一群又一群美丽的逆行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赶赴湖北武汉等地疫情主战场,而负责运送这些战士的国家铁路始终是他们最强有力的保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根据疫情发展趋势,重灾区湖北省各城区车站,铁路部门纷纷采取了封站等措施,全国发送旅客率大幅度下降,进一步控制疫情扩散。除此以外铁路部门还积极响应疫情防控,统一部署,优先安排调拨疫情保障物资,不仅慷慨捐献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前线紧缺物资。援助武汉,防疫物品7262批、34904吨,生活物资4623批、219178吨,共对疫情。
 
  国家铁路提前做好列车消毒、通风和保洁工作;做好旅客进出站测温和途中抽检体温;在列车上采取隔位售票,组织旅客分散就坐,提供扫码订餐服务,不安排餐车集中就餐;利用站车广播和视频积极宣传防疫常识;在列车内设置发热旅客隔离席位。客流保持低位运行,不惜成本降低列车上座率,只为在列车内减少旅客交叉感染的风险。
 
  而为保障湖北疫情地区,物质和医护人员运输,国家铁路运送医务及防控人员365批、9332人。多次接送医生、记者、医用物资等前往湖北武汉疫情重点区域,南来北往的铁路线上的逆行的铁路人早已成为湖北武汉运输线上靓丽的风景线。
 
  随着全国新增疫情多地的归零,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帮助各地企业复工,国家铁路积极利用铁路网交通便利,承载量大等特色,逐步开行“复工专列”,已累计开行务工专列300列,包车厢1250辆次,运送复工旅客已达33.2万人。全力做好复工复产中“点对点”的运输服务保障。
 
  三月暖春,千千万万中国人万众一心,战胜新型肺炎战役已然迎接来了第一个平稳过渡时期,疫情好转,但仍不敢懈怠,国家铁路在基定低上座率,逐步提高开行率以及全面监控旅客体温等铁路调度运输计划,牢筑战役交通铁路运输网,逆行中的铁路人用行动抗战疫情。
Copyright © 2004-2014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