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215.78亿,21个轨道交通重点项目签约

  12月8日下午,2021南京轨道交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投资推介会举行。现场,南京市轨道交通产业重点项目进行合作协议签约。上会签约项目21个,签约总额215.78亿元。
 
  据了解,作为南京“4+4+1”主导产业体系中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重点打造的八大产业链之一,南京轨道交通产业在产业规模、核心技术、产业链协作配套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力,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到2021年9月底,轨道交通产业链企业共150家,其中纳入统计监测的规上企业为123家,前三季度实现营收突破730亿元,同比增长22%。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挂钩省领导刘捍东,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轨道交通产业链链长杨学鹏,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工作专班首席专家翟婉明出席活动并致辞。会议由南京市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汪冬宁主持。
 
  现场,南京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工作专班、浦口区、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车浦镇南京车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就南京轨道交通产业基础、投资环境,“十四五”南京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及建设项目、中车浦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需求进行全面推介和发布。
 
  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玉萍介绍了“十四五”南京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及建设项目。她表示,今年底,随着宁句线、2号线西延线的开通,南京将形成11线、409公里的轨道运营网络。“十四五”期间,江南主城7线在建,包括1号线北延、3号线三期、5号线、6号线、7号线、9号线一期和10号线二期。江北新主城3条线路建设,包括S8宁天南延、4号线二期和11号线。都市圈有3条线路,分别为S2宁马线、S4宁滁线和S5宁扬线,这三条线路预计年底即将开工。“目前我们还在编制第三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预计150km,也将陆续在‘十四五’期间启动。”蔡玉萍说,至“十四五”末,南京轨道交通将保持200公里在建规模,运营里程超600公里,投资超1000亿元。
 
  活动最后,相关板块分别和轨道交通产业重点项目进行合作签约。上会签约项目21个,签约总额215.78亿元。此次盛会硕果丰收,有效加快了创新资源要素和产业资源集聚,为提升产业能级、打造南京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力支撑。
 
  机遇叠加弄潮“产业蓝海”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轨道交通是国内各大城市竞相布局、全力扶持的产业。放眼全国,株洲、长春和青岛具有先天优势,广州和成都近年来异军突起,南京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去年,南京出台《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通过深入实施“链长制”,优化顶层设计,统筹产业升级。以江北新区为主体,以江宁区、栖霞区、浦口区等为支撑,南京轨道交通产业“一主三副”的发展格局豁然开朗。由南京市发改委牵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专班,立足板块实际,明确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高效衔接。
 
  产业进阶的“战术板”已经画好:江北新区围绕整车制造、零配件等,着力打造国际化智能交通产业基地;江宁开发区聚焦通信、信号、供电、消防,打造先进轨道交通系统研发基地;栖霞区依托轨道门、自动售检票系统方面的特色企业,精耕细分领域,释放比较优势;浦口区以中铁十四局大盾构为龙头,发展工程建设、关键零部件,打造高端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
 
  既要做精空间支撑,又要做强创新支撑。对标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和国际一流水准,紫东综合交通实验室正加快建设。南京地铁集团牵头的智慧轨道交通联合创新实验室,集聚了国内多家龙头企业。位于浦口经开区的南京高端交通装备新技术研究院,3年来不断在轻质高强材料、储节能、电驱动等领域甩开“卡脖子的手”。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基本建成“轨道上的江苏”。轨道交通产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抢占战略制高点,南京快速“入局”。南京轨道交通产业链双循环发展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该市将全力建设江苏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以“城际、城轨、城郊”轨道交通为战略支点,全力冲刺全国轨道交通产业链前三强。具体的目标为:到2025年,轨道交通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培育营业收入百亿元级企业3家、十亿元级企业20家,力争培育1家500亿元级企业。
 
  今年,南京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轨道交通专项支持政策,提出支持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有资质的总包企业带领企业组团参与项目投标;支持企业联合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引导设立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定期举办银企对接等活动。
Copyright © 2004-2014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