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印发

  近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印发,其中成渝中线高铁等4个总投资达3284亿元的轨道交通项目引人注意。这些项目预计在2022年投资220亿元,无疑将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共建“经济圈”、唱好“双城记”,成都、重庆轨道交通同时按下“快进键”,双核联动、齐头并进。两地轨道交通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全速前进,在压缩成渝主线及各自周边都市圈时空距离上持续奋进,在织密城市轨道交通网上联动用力,全力支撑“双核”城市高效运行、人口及产业有效集聚、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周五下班后,黄女士朝着重庆沙坪坝站走去。她工作在重庆,定居在成都,是一位“双圈钟摆人”。可她并不觉得特别奔波,高铁公交化运营后,坐高铁回成都只需要60多分钟,“到成都东站后,不需要出站和安检,站内直接即可换乘成都地铁7号线,20分钟就到家了。”
 
  随着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推进,成渝两地高铁快速直达、地铁无缝换乘,让两地的生活生产圈加速融合。“建轨道就是建城市”,以轨道交通推进城市间互通、拉动要素聚集和流动,带动城市群发展,已成为圈内“两核”共识。
 
  通过奋力加速成网,成都轨道已开通运营13条线路、总里程达558公里,迈入大线网运营时代,跃居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至少有2条轨道交通衔接铁路主要客运站,地铁覆盖了14个区(可与成灌、成蒲和成绵乐城际等公交化铁路一起实现“全域覆盖”)。城市公共交通平均通勤时间降至39分钟,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60%。目前,第四期建设规划的8条线路176公里正在加快建设中,计划在2024年前开通。第五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全力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格局。
 
  在山城重庆,轨道交通成为主城都市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着今年初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开通初期运营,重庆轨道交通线路已开通运营10条,运营里程超过400公里,最高日出行量超过400万人次,轨道交通在公交出行占比超40%。重庆提速轨道交通成网实施计划,加速在建7条、123公里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工作,到2023年,前三期建设规划线路全部建成投用,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500公里以上。“十四五”期间,第四期获批的8条、198公里将加快开工建设。
 
  聚焦“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重庆“轨道上的都市区”、成都都市圈在轨道交通的牵引下加速交融。
 
  成都按照“四网融合”理念,完成了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充分满足成德眉资区域轨道联系需求。成都至资阳的市域(郊)铁路7座车站已封顶4座,成都至德阳、成都至眉山的两条市域(郊)铁路也将于今年全面开工。成都轨道也探索以多种方式向毗邻区域延伸,成德眉资同城化的步伐持续加快。
 
  在重庆,“地铁4号线-环线-5号线”互联互通直快列车于去年上线运行,CBTC系统互联互通的应用将为“四网融合”奠定部分基础。已建成的尖璧段与正在建设的江跳线、璧铜线将实现轨道交通由中心城区向主城新区延伸,形成璧山、江津等同城化发展先行区融城连片发展格局。而正在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预留400公里/小时,让两个“极核”直连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双城轨道交通已经实现了一码互通,期待以后回家的路途更快捷、更方便。”黄女士翘首以盼。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杨继瑞分析,随着更多项目和线路“解锁”,轨道交通外联内畅的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人民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进一步增强。
 
  轨道营城新范式引领城市空间新格局
 
  去年7月,在成都地铁1号线与18号线换乘站——世纪城站,一个以“慢下来,趣生活”为理念、名为“上闲里”的TOD主题商业街正式亮相,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现代商业+生活美学”轨道生活新场景。
 
  随着成渝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TOD这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正在成为成渝城市更新和城市运营的新范式。“TOD充分体现了轨道引领作用,引导人流客流商流向轨道交通站点聚集,有效提升交通效率和城市品质,是‘轨道营城’的鲜明特点。”杨继瑞认为。
 
  成都率先在国内明确实施“全域轨道TOD”,将其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先后出台近20项配套政策,构建了国内领先、开放创新的政策体系。按规划,在2035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695个站点和90个车辆基地实施TOD。围绕轨道站点打造“商业中心、生活中心、产业中心、文化地标”,推动“生活圈”“通勤圈”“商业圈”深度融合,实现人城境业高度统一,致力于将成都建设成为全球TOD典范城市。
 
  全面促进场景赋能,营造更多幸福美好空间,成都首创“TOD十大消费场景”,让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能停留、皆能交往、皆有效益。目前,成都已启动实施23个TOD项目,总投资约2500亿元。
 
  同样,重庆也正在通过TOD加快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统一的城市人居环境,形成围绕轨道站点“1日生活圈”。位于市中心被称为“中国首个高铁TOD项目”的沙坪坝站三峡广场TOD综合体获得成功后,TOD的影响力持续提升。目前,重庆已经编制《主城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专项规划》,将以“两江四山三谷、一核一轴五城”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为基础,结合城市中心体系和交通、公共服务、历史文化等城市功能要素,将轨道站点划分4个等级,形成轨道站点TOD综合开发分级体系。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已有4个轨道TOD项目开工。
 
  从成渝看全局,杨继瑞分析,成渝“双核”都已将TOD纳入长远发展规划,着力推动轨道交通对区域城镇空间格局、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的支撑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成为引领中国TOD开发的前沿实践区之一”。
 
  轨道产业新生态赋能经济发展新动能
 
  去年,全国首列时速160公里的全自动市域A型列车在成都研制成功,其背后的功臣——国内首个融合“线—车—信号—监控”于一体的“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也对外亮相。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推动成渝轨道交通产业建链成圈,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
 
  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形成了“一校一总部三基地”核心产业功能载体,集聚了轨道交通上下游企业400余家,具备了城轨地铁、有轨电车、动车组等整车制造能力和全谱系轨道交通车辆维保能力,整车年产能突破2000辆,基本实现“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修”。成都,是在西部地区率先具备城轨A型电客车批量架修能力以及唯一具有动车组高级修和城际动车组制造两大核心能力的城市,是全国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以及国内轨道交通产业链条最齐备城市之一。作为重点产业链,2025年,成都轨道交通产值预计达450亿元。
 
  在山城重庆,小半径、大纵坡、高运量的山地城市A型车辆等具有独特地形特色的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跨座式单轨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了由40多家产业单位组成的涵盖规划设计、装备制造、施工承包的全产业链,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本地化率达80%以上。同时,聚焦国内二三线新建轨道交通城市,重庆还将以单轨为突破口,扩展国内市场。
 
  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成渝两地轨道交通将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携手形成轨道装备制造集群规模优势。目前,成都轨道正在积极参与重庆轨道部分线路关键系统和设备的建设,接下来还将深入开展两地轨道交通产业链分工、优势互补、产销对接和集群发展的路径研究,挖掘区域性轨道交通产业链合作机遇。
 
  “十四五”期间,立足做强骨干支撑、强化枢纽链接、推进“四网融合”,成渝两地轨道交通将目标同时瞄准“1000+”(在建及运营里程力争达1000公里以上),着力通过轨道交通加速度,推进“双核”融合新力度,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带动区域高效一体化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Copyright © 2004-2014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