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未来我国轨道交通申建门槛将进一步提升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集约型交通工具,客运量已占全国城市客运总量的约四分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4500多公里增加到近1万公里。
 
  
 
  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至2022年这五年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始终保持了较快增速,共计有乌鲁木齐、济南、三亚、太原、洛阳、南通等18个城市开设了当地的首条轨道交通线路。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3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0条,运营里程9584公里,车站5609座。
 
  过去五年,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但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进入轨道交通运营行列的城市,完成的都是较早前已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自2018年以来,各地首期地铁开通难度增加、门槛提升。为了让轨道交通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某一地区的“形象工程”,国家发改委加强对各地轨道交通的申建审批,严控准入条件。
 
  201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申报建设地铁城市的财政预算收入、GDP要求,均提高到了2003年规定的3倍。同时,严控地方债务风险,增加了政府债务率指标。2020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还强调严禁以新建市域(郊)铁路名义变相建设地铁、轻轨项目。
 
  其实,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已有包头、呼和浩特、西安等地的轨道交通在建项目或地铁规划被直接叫停。2016年8月,《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个获批且顺利开通的首期地铁项目。
 
  此外,《意见》还对各地轨道交通的客流量设置了硬指标。其中明确提出,拟建地铁、轻轨线路初期客运强度分别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0.4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1万人次以上。以上申报条件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按程序适时调整。
 
  相比其他标准,客流强度标准是一个城市是否值得开通地铁最关键的衡量因素,只有客流量越大,地铁才越能起到“打通城市毛细血管”的作用。否则,即便地方政府承担巨大财政压力兴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也会让地方财政捉襟见肘。
Copyright © 2004-2014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