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地铁赚钱,为何越来越难?

  今年7月,多个城市公布了2022年地铁报告。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毫无疑问成为地铁人流量最大的几个城市,全国日均客流量前十的地铁线路,广州和上海占了3条,北京和深圳各占2条。
 
  在大城市挤地铁,是许多人的噩梦。虽然人流量如此巨大,在北京和广州,地铁运营仍然是一个赔钱买卖,深圳和上海,也全年也仅仅是数亿的微利。而翻开全国各大城市的地铁公司业绩,能赚钱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都靠着政府补贴存活。明知不赚钱,各地在修地铁这件事上依然狂热,尤其近几年,很多小城市也纷纷上马地铁项目。算盘打得很清楚,地铁建好了,地价跟着上涨,相比卖地的钱,亏损不算什么。但现实往往给人当头棒喝,高昂的造价,迟迟收不回来的成本,远低于预期的消费拉动能力……在地铁申报越来越难的当下,许多城市是“硬着头皮”在干。
 
  
 
  2022年全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10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地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96.5%,同比增长10.6%。
 
  从各城市来看,2022年全国地铁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重庆、武汉和天津。其中上海地铁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地铁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45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广州地铁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1亿元,位居全国第三。
 
  一线地铁,赚钱也难了
 
  2022年,深圳地铁的营收反超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北京地铁母公司,下称京投),登顶全国第一。去年深圳地铁营业总收入为239.76亿元,相比上一年增加了75.79亿元。
 
  京投去年的营业总收入为150.85亿元,相比2021年下降了约19亿元。广州地铁营收仍然位列第三,去年营收为122.85亿元。
 
  2021年时,有4家地铁公司营收超过100亿元,除了北上广三地,还有武汉地铁。2022年,营收超过100亿元的公司增至6家,新增了成都轨道交通和厦门轨道交通。
 
  七成以上的公司去年营收在50亿元以下,其中有9家营收在10亿元以下。统计范围内,乌鲁木齐轨道交通营收最少,只有7093万元。
 
  2022年疫情反复,公众出行受到影响,不少地铁的营收出现下滑,与此同时净利润也下滑。
 
  深圳地铁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将近30亿元,2022年只有10.42亿元。南昌轨道交通净利润下降也非常多,去年同比降低了14.9亿元。广州地铁去年的净利润下降9.5亿元,兰州轨道交通下降5.14亿元,京投下降了2.72亿元。
 
  杭州地铁和西安地铁净利润大幅增加12亿元左右,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净利润增加了4.22亿元,长春轨道交通增加了2.51亿元,不过主要都是因为收到的政府补贴大幅增加。
 
  2023年,北京地铁公布的政府补贴为262亿元,除去补助,净利润为-241亿元,#北京地铁一年要付149亿利息#一度上了热搜。2020年,北京20条地铁线平均运营成本达13.05元/人次,但是乘客平均支付的票价只有4.5元/人次,剩余部分主要靠政府补助。也就是说,每有一人坐一次地铁,政府就需要补助8.5元左右。
 
  大建特建时代不再来
 
  过去修建地铁,GDP是申报的主要条件。从2022年公布地铁报告的城市名单也可以看出,不少城市来自浙江、江苏沿海富裕省份。
 
  有些县城,还真有地铁。“最强县级市”昆山,拥有28个站点,两条轨道交通,连通苏、沪。义乌、长沙(县)、闽侯、新郑等县市,也修建了地铁。
 
  有地铁的县城们,实际上并不仅仅靠自己。以昆山为例,它常常被评为中国最强县级市,强势的经济,优越的区位,让它得以修建地铁。但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昆山受到上海和苏州的辐射,昆山地铁及其沿线地产、商业,带动的不仅仅是昆山本地人,还有一大批长三角地区的流动人口。
 
  近十年来,昆山市区的平均房价从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上涨至2万元左右。上海地铁11号线于2013年10月建成,延伸至昆山。安居客显示,2023年,11号线末端的花桥区,新房房价达到了2.1万到2.5万每平方米。
 
  因此,能修地铁,自身强固然重要,但位置好更关键。
 
  比如简阳市,其地理位置离成都市中心有五六十公里,但因为修建了天府机场,地铁等基建在短短两三年内拔地而起。目前,从成都市中心春熙路坐地铁到天府机场,可以实现地铁全程直达航站楼。在成都新一轮地铁规划中,位于东部的简阳或将与成都南部新区相连,简阳就会进一步融入成都,分享红利。
 
  对于许多县城而言,地铁是中心城区线路扩张修建而来,比如福建的闽侯,拥有2条地铁线路,均从福州城区延伸而来,它也常常被调侃为福州的“编外区”。
 
  闽侯仅隔一条乌龙江,七座大桥,与福州紧密相连。据说,许多闽侯人称自己是福州人,而经济、科教等领域的能量,也从福州辐射到闽侯。2021年,闽侯入选福建省“十强县”,过去十年,闽侯基本都在各大“百强县”榜单牢牢挂着。在县域经济强势到可以自成一派的沿海地区,闽侯和福州显得十分“兄友弟恭”,因为闽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绑定了福州。
 
  中心城区对于周边县域的辐射,从地铁开始。对于大城市周边的小城而言,地铁可以带动地价上涨,当地政府喜闻乐见,但并不是所有县城都有足够的实力承担地铁运营带来的亏损。
 
  前些年,大力修建地铁的热潮,让很多城市不惜负债也要申报修建地铁。但201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出台,给这些城市浇了一盆凉水。
 
  七成公司现金减少
 
  受到经营等困难影响后,轨道交通公司手上的现金正在减少。
 
  记者统计发现,在29家轨道交通公司中(贵阳无数据,下同),21家公司的货币资金减少,总计减少额度达到570亿元。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持有货币资金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
 
  杭州地铁的货币资金减额最多,去年一年减少了95亿元;天津轨道交通的货币资金减少了60亿元,武汉地铁和南京地铁也减少了50亿元以上。
 
  数据显示,广州地铁手上“最有钱”。截至2022年末,广州地铁货币资金达到284.4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9亿元。成都轨道交通、深圳地铁、京投三家公司的货币资金也超过200亿元。
 
  账上“最缺钱”的公司是常州地铁、昆明轨道交通、兰州轨道交通等,截至去年底的货币资金不足10亿元,并且还在减少。到今年一季度末,昆明轨道交通的货币资金只有1亿元,常州地铁只有4.23亿元。
 
  昆明地铁此前还传出拖欠员工工资的消息。昆明地铁客服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针对该情况,昆明地铁内部已经和员工有所沟通,如果员工在资金上存在问题,可以和直属领导进行反映。
 
  许多城市,还在“苦等”等待
 
  打开地铁相关的新闻,不少热评都在问:“我家怎么没地铁?”许多城市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就是修不了地铁。眼睁睁看着各个大城市申报新线路,只能感慨一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苦等地铁的城市,泉州算一个。根据中经数据,2022年,泉州市GDP为1.21万亿元,早就超过了GDP3000亿元的要求。网友吐槽:“泉州应该是极其少数之一有钱但没有地铁的城市。”毕竟,2014年,作为地级市的泉州,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国际机场。
 
  于是,有人直接去人大提了个建议。官方给的解答很“无情”:“城市轨道交通是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从目前情况看,泉州市区常住人口共计156.7万人,具备申报轻轨建设规划的条件,但未达到‘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的地铁建设规划申报条件。”
 
  也就是说,GDP再高,如果达不到规定的常住人口数量,依然没办法拥有地铁,或是开启新一轮的地铁规划修建。和泉州类似的,还有温州、桂林等城市。
 
  就在今年8月,温州迎来自己的S2线,和原有的S1线成网,将两头的瑞安和乐清联通。从S1线开通以来,温州人民翘首以盼的S2线,其实从2015年就开建了,但是因为种种推迟、延期,过了8年,温州才迎来第二条自己的地铁线路。
 
  其实,S1和S2线,更准确地说是城际轨道交通,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地铁。它们的作用是促进城际交通,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区域一体化”。所以,狭义的“地铁”,温州确实是没有的。
 
  近些年来,温州也想要打造M线地铁,但今时不同往日,更高的准建门槛,不复往日繁荣的地产业,都让温州地铁运营变得有些尴尬。许多当地人遗憾于温州错过撤市设区的窗口期,以致城市升级滞后,连带着影响了地铁规划。
 
  以往,一个城市想要修建地铁,其GDP和财政收入,不得低于1000亿元和100亿元。但2018年以后,GDP和财政收入需要分别达到3000亿元和300亿元,翻了3倍,市区人口则需要达到300万以上。除此之外,对客流量也有了明确的规定,0.7万人次每日每公里,是客流量的基本线。
 
  这才把温州这样万亿GDP的超强城市,挡在地铁的门外。
 
  对于不那么有钱的城市而言,提升硬性门槛,也是对城市高负债率的遏制。以往,不少城市借钱修地铁,指望通过地铁带动沿线房地产发展,促进消费,但实际结果可能是,消费没拉动,票价也没回本。
 
  2018年的《意见》,开始陆续劝退高负债风险的城市,绝不鼓励借债修建地铁,对于负债风险高的城市会更加严格审核。截至2022年底,我国大陆地区有41个城市运营地铁。
 
  今年,有30个城市正在申报新建地铁,扩充站点,增加里程,铆足了劲儿要把地铁往郊区铺,而这些城市大多已经有了1号线和2号线,有的城市比如北上广成杭等,已经拥有十几条线路,北京的地铁线路早已突破20条,形成密密麻麻的路网。一条都没有的新申报城市几乎没有。
 
  根据城市财经统计,如果严格按照客流强度门槛执行,还能申报地铁的城市只有:广州、深圳、西安、上海、长沙、北京、成都、沈阳、哈尔滨、兰州、武汉、南昌、南宁、重庆,近一半的城市规划都可能被暂缓,连杭州这样的人口流入大市都被卡在门外。
 
  而目前没有地铁的城市,或是仅仅依靠大城市辐射拥有1-2条线路的城市,独立申请新建地铁线路难度将会变得更大。
 
  政府补助总额超千亿,地产反哺地铁运营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地铁都无法达到国务院要求的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的客流强度。在交通部发布的4月份的数据中,全国44个地铁城市只有17城的客流强度超过0.7。地铁客流强超过1的城市有7个,分别是广州(1.43)、西安(1.36)、深圳(1.35)、长沙(1.33)、上海(1.28)、北京(1.24)、成都(1.09)。
 
  客流强度不足,加上票价相对较低,仅靠地铁公司自身难以维持地铁正常运营,大部分地铁对政府补助极度依赖。
 
  界面新闻记者统计了财报中的“其他收益”条目,代表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而与日常活动无关的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这部分补助很少,本文不考虑。
 
  2022年,京投拿到的补贴依然最多,达到了262.86亿元,比2021年又增加了48亿元。杭州地铁的补贴去年也大幅增加,达到了94.69亿元,是补贴额第二高的公司。
 
  重庆、郑州、苏州、青岛、成都、宁波、南京等地的轨道交通公司,去年拿到的政府补贴额也超过50亿元。长春、长沙、西安、厦门、天津等地轨道交通公司的补贴额超过30亿元。
 
  深圳地铁是大型地铁公司中获得政府补助最少的,但去年补助额也在增加。2021年深圳地铁只获得1.37亿元补助,2022年增加至5.31亿元。
 
  就统计范围中的29家公司,去年总共获得了约1100亿元的政府补助。而2021年,这些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在650亿元左右,去年增加了400多亿元。
 
  目前,多地正在践行TOD发展模式,即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TOD模式可在在轨道站点进行高密度物业开发,通过房地产相关的收入反哺地铁运营,港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身造血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在内地,“轨道+物业”做的最好的是毗邻香港的深圳。2022年,深圳地铁在站城一体化方面获得了160亿元的收入,在地铁公司中金额最高。
 
  去年,京投的房地产开发和土地一级开发共收入接近63亿元;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场站综合开发收入62亿元;武汉地铁资源一级开发收入近54亿元。杭州、青岛、宁波、南宁、广州等地的轨道交通,在房地产相关方面也有不错的收入。
 
  地铁赚钱,难在哪里?
 
  地铁的存在,是为了促进人的流动。反过来,人不够,是地铁难修建、难赚钱的根源。
 
  一句话,城市化到了一定阶段,地铁投资回报率变低了。今年9月,一线城市成交房套数同比下滑了42%,二线城市下滑了15%。以往修建地铁,带动的是房价增长,而现在,人少了,钱也少了,买房的人也跟着少了,地铁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汇聚起人流,带动城市扩张。
 
  因此,提高修建地铁的门槛,暂缓里程竞赛的势头,对于没钱又没人的小城市而言,是一件好事。
 
  地铁是对综合规划能力的大考,对很多城市来说,与其说是建地铁,不如说是“旧城改造”。以2022年实现盈利的武汉地铁为例,修建地铁,让更多区域连通,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武汉和香港一样,采用的是TOD模式(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站点为核心发展商业)。作为全球少数实现地铁盈利的大城市,香港地铁的上盖商业非常发达,港铁实现了吃、住、逛、行、教一体化。
 
  2014年,武汉开始布局TOD。据时代周报统计,截至2022年,武汉地铁各类物业项目109个,涉及创新研发、文体广告、物业经营等方面。
 
  对于一个搭地铁的普通人而言,最理想的状态可能是:走出地铁,刷卡出站,可以选择去地铁同层或上层的小吃街、商业街,也可以选择到达地面的综合商业体。
 
  设想一个极端的场景:出站时因为人太多,你的鞋子不小心被挤到轨道上,那么你只需要坐电梯往上,就能够在地铁上盖的商城买到一双鞋子,还能顺便享用一顿美食,抚慰一下失去鞋子的“悲伤”。吃完饭,你可以选择去五楼看个电影,再去隔壁做一个按摩。
 
  对于真正实现TOD模式的地铁枢纽站而言,普通人能够实现“足不出户”,一站式享受和购物。更重要的是,没有“费脚”的焦虑。要是正好住在地铁上盖的小区,甚至连楼也不用出,就能实现“四通八达”。这在香港地铁是十分常见的的场景,但是对于很多新建地铁的城市来说,站点只做到了延伸,至于商业聚集,恐怕还需要漫长的规划和积累。
 
  这也是小城市修建地铁的难度所在。即便人口流量多如北京、上海,模仿港铁也并非易事。这和城市政策有一定关系,也跟地铁商业化的能力有关。
 
  港铁(MTR)的物业布局,从80年代就已经开始。以人流量最大的站点之一中环站为例,1980年竣工的环球大厦,早被港铁物业收入囊中,商用面积可以达到7100平方米。有的站点甚至还能出售车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港铁物业卖不了。
 
  地铁上盖物业,不仅仅关联到地铁人流量,也关乎周围的居民。现有的很多“县城地铁”,实际上也是大城市功能的延伸。如果只寄希望于地铁拉动经济,而配套却没有跟上,也是杯水车薪,最终免不了债墙高筑。
 
  据统计,南京地铁2号线一期,每公里造价为5.10亿元,杭州地铁1号线每公里4.92亿元,成都地铁18号线每公里的造价更高达10.26亿元左右。单靠运营收入,很难覆盖高额的修建成本。
 
  因此,对于更小的城市而言,修建地铁固然是未来趋势,因为它意味着高效、便捷,背后藏着无限发掘的商业潜力,但同时,它也是枚炸弹,当它让城市的债务超额,但又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里子就无法撑住面子。
 
  政策的导向是明确的,对于很多城市而言,兴建地铁表面上看起来是锦上添花,实际上,更像是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稍不留神,地方政府背上巨额债务,民生工程恐怕反而误了民生。
 
  另一方面,地铁的里程竞赛,也略显空洞。很多城市在宣传中,会提到地铁里程数,但对于个体而言,它背后所代表的利益、资源,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遥远的,但每节车厢的冷气,每个站台的电梯,每级台阶的整洁度,才是个体可以触碰到的存在。
 
  城市的光环固然需要强大的基建,但具有人文关怀的细节,才能够成为城市的脉络,修建地铁,还得回归四个字:以人为本。
 
  地铁行业投资建议与战略规划任重道远
 
  地铁行业投资建议
 
  把握政策导向,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国家政策是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引擎,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和动向,把握政策机遇,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特别是对于中小城市和新兴城市,国家政策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投资者应抓住这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窗口期,提前布局,获取先发优势。
 
  注重项目选择,合理评估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回报。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风险的过程,投资者应注重项目选择,合理评估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回报。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规模较小、交通需求较弱的城市,投资者应谨慎参与,避免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困境。
 
  强化技术创新,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竞争力和效益。技术创新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竞争力和效益的关键因素,投资者应强化技术创新,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竞争力和效益。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交通需求较强的城市,投资者应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
 
  地铁行业战略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乘客出行需求。乘客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满足乘客出行需求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根本目标。因此,地铁行业应坚持以人为本,从乘客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乘客的出行需求、出行习惯、出行体验等方面,不断优化地铁线路布局、地铁运营模式、地铁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乘客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和满意度。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低碳、环保、节能的公共交通方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使命。因此,地铁行业应坚持绿色发展,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发展需求等方面,不断优化地铁建设理念、地铁建设技术、地铁建设标准等方面,提升地铁建设的智能化、模块化、标准化和绿色化。
 
  坚持创新驱动,提高地铁行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引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地铁行业核心竞争力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长远目标。因此,地铁行业应坚持创新驱动,从行业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趋势、发展机遇、发展挑战等方面,不断优化地铁管理机制、地铁合作模式、地铁创新平台等方面,提升地铁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结论
 
  地铁行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的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铁行业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规模将继续扩大,效益将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
 
  地铁行业也是一个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的行业,随着地铁规模的扩大和乘客数量的增加,地铁行业将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隐患和服务挑战,同时,地铁建设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竞争力和创新力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地铁行业的发展。
 
  地铁行业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地铁建设规划、地铁运营模式、地铁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地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价值。
 
Copyright © 2004-2014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