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北京地铁“运营成本过高”,探索更多的经营模式

  近日,北京地铁的三家运营公司陆续公布了2022年企业成本数据。界面新闻根据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去年北京地铁每位乘客的运营成本达到了14元,远高于日常票价。

 
  北京地铁现有25条线路(不含有轨电车),由三家公司运营,分别是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轨道运营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下称京港地铁)。前两家公司由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下称京投)控股,京港地铁则是港铁和北京首创集团的合资公司。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负责17条线路的运营,乘客人均运营成本为12.54元。京港地铁运营5条线路,乘客人均运营成本为20.64元。北京轨道公司运营3条线路,乘客人均运营成本最高,达到了33.2元。
 
  将三家公司的数据综合,北京地铁全网乘客的人均运营成本为14.32元。2019年,北京地铁的人均运营成本为7.82元,去年与之相比几乎翻倍,部分原因系疫情导致客流减少。
 
  京投的2022年财报显示,其票款收入为46.24亿元。京投控股的两家地铁运营公司去年乘客进站量约10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位乘客支付的票价为4.6元左右,人均运营成本约是人均票价的3倍。
 
  由于成本远高于票价,北京地铁每年获得大量的政府补助。2022年,京投获得的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达262.86亿元,比2021年增长22.43%
 
  具体成本构成方面,以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为例,其最大的支出为人工成本(工资相关费用),占到总成本的近一半。电力费、修理费等成本也较高,去年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花了13亿元的电费,修理费将近20亿元。
 
  此外,地铁安检费用也不低。2022年,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支出了13亿元的安检费,占总费用的11%。
 
  目前北京地铁采取阶梯式收费模式,起步价3元含6公里路程,6公里至12公里4元,12公里至22公里5元,22公里至32公里6元,32公里以上部分每增加1元可乘坐20公里,票价不封顶。
 
  北京公交集团近日也公布了企业成本数据。北京公交集团除了运营地面公交线路,也负责运营西郊有轨电车和亦庄有轨电车。
 
  2022年,北京地面公交总成本为202.33亿元,客运量为17.26亿人,人均运营成本达到了11.73元,也远高于票价水平。
 
  乘坐北京公交,10公里内收费2元,10公里以上部分,每增加1元可乘坐5公里。并且,使用公交卡(一卡通)乘坐地面公交还可享受5折优惠,学生卡享2.5折优惠。
 
  多地城轨均面临“运营成本过高”困局
 
  为何2022年北京轨道交通人均成本如此之高?记者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受疫情冲击,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下降明显,而在地铁运营中,一些需要固定支出的运维成本并不会随着客运量的下降而缩减,进而导致了地铁运营成本“飙升”。
 
  交通运输部此前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北京轨道交通客运量达22.79亿人次,比2021年的30.68亿人次下降25.72%,比2019年的39.62亿人次下降42.48%。北京市有关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年,为地铁运营而负担的财政补贴就超过了两百亿元。
 
  如果将聚焦点从北京移开,依然能发现一个清晰的事实:我国多地的城市轨道交通都面临着“运营成本过高”的困局。
 
  2023年10月30日,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披露2023年三季报,显示当期净利润为负57687.82万元。昆明轨交财报显示,2022年,昆明轨交的总营收为6.29亿元,运营成本约15.59亿元,政府补贴为9.75亿元。扣除政府补贴,其亏损为9.30亿元。昆明地铁还被爆出对员工长期欠薪的问题;近两年,上海、天津、珠海等多地的部分有轨电车也因为长期亏损严重、客流稀少而陆续停运拆除。
 
  “从一定程度来说,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对于降本增效的积极性并不高,存在着对政府补贴的依赖。”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认为,如何增强运营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当前的关键,而这需要在体制设计、管理模式、智能装备等多方面作出努力。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1年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与“十四五”发展思路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均完成建设投资约6000亿元,全国预计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建设投资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和运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普遍较差,部分地区政府甚至承担了较大的债务风险,未来长期还本付息面临较大财务压力,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面临财务可持续挑战。
 
  探索更多的经营模式
 
  如今,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乘客对于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未来,如何实现轨道交通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摆在主管部门和轨交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位轨道交通领域资深从业者告诉记者,按照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轨道交通的成本远不止建设投入这么简单,在完成初始投资后的30年内,仍需要大量的支出投入,其规模甚至是初始投资的2.5倍到4倍。因此,不能只依靠政府补贴,要探索更多的经营模式,加强非票务收入,提高轨道交通发展的可持续性。
 
  记者注意到,在这一方面,北京已经有所规划。今年北京在其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打造一批轨道微中心。同时,也要探索轨道投融资管理、规划管控、收益反哺等机制创新。
 
  2022年12月,《北京市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印发,提出鼓励车站毗邻用地建设项目与轨道站点一体化衔接、同步投入使用,同时,支持轨道交通项目通过一体化规划建设提供便民服务,并将相应收益反哺轨道交通。
 
  刘岱宗认为,除了实现多种经营以及一体化综合开发外,还可以探索将“土地增值部分”反哺给轨道交通。“地铁线路建成通车,往往会对某一区域的土地价格带来增值,人员也会产生更大聚集效应。按照国际上的经验,距离地铁站较近的商户需要上交额外的税费,因为地铁带来了客流,这些商户能从轨道交通中获益更多。这部分税费则可以反哺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当然,这需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刘岱宗说。
 
  此外,地铁票制票价也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比如北京大兴机场线以及深圳地铁12号线的商务座,提供增值服务,并且需要建立更合理的调整机制。
Copyright © 2004-2014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