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洛阳印发交通强市实施方案

  11月3日消息,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洛阳市高水平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实施方案》。推进轨道交通网建设。统筹衔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争取建成呼南高铁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形成“十”字形高速铁路骨架。争取建成三洋铁路,积极谋划洛阳至十堰铁路进入国家铁路网规划,进一步完善普速铁路网布局。结合大型物流园区建设,适时推动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统筹开展联通郑州、焦作、济源等城际铁路和以洛阳为中心辐射城市组团间的市域轨道网规划研究,适时启动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加快实现网络化运营。到“十四五”末,力争高(快)速铁路新增运营里程超过100公里,总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
 
  附全文:
 
  洛阳市高水平推进交通强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河南省加快交通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更好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和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交通强国建设部署要求,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推进绿色转型,着力完善运输服务品质效率,提升我市交通枢纽能级,加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增强集聚辐射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当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全面建成洛阳第二绕城高速,我市与周边省辖市基本实现以高铁或城际铁路直接连通,与市域内组团县区之间以快速通道直接连通,市域内相邻县区间实现以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为主,二级公路为辅的“一主一辅”双通道连通。
 
  到2035年,基本形成以洛阳为中心,连通相邻地级市的1小时交通圈,通达中原城市群所有地级市的2小时交通圈,覆盖全国重要城市群的3小时交通圈。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能力充沛、结构合理、一体衔接、安全高效、智慧绿色”,连接东中西、辐射海内外的开放能力全面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持续提升,率先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立体互联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以服务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主,以支撑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全省发展引擎作用为目标,构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八向辐射的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两环四轴三廊”九大运输通道,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统筹一体布局和高效衔接,加快构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1.完善航空网络布局。重点实施机场功能完善提升工程。全力推进洛阳北郊机场改扩建工作,将洛阳北郊机场打造为中飞院北方训练网络核心机场和旅游干线机场。进一步加密覆盖国际国内航空网,增强航线覆盖面和国际航线通达性,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航空运输体系,支撑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功能发挥;拓展强化口岸贸易、现代物流等发展内容;改善综合交通枢纽内部换乘换装设施,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衔接效率。推进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低空旅游、农业作业、应急救援等需求,科学谋划洛宁通用航空机场,2023年建成投用洛阳龙门(万安)通用机场。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洛阳北郊机场公司、文旅集团、轨道集团,相关县区政府
 
  2.推进轨道交通网建设。统筹衔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争取建成呼南高铁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形成“十”字形高速铁路骨架。争取建成三洋铁路,积极谋划洛阳至十堰铁路进入国家铁路网规划,进一步完善普速铁路网布局。结合大型物流园区建设,适时推动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统筹开展联通郑州、焦作、济源等城际铁路和以洛阳为中心辐射城市组团间的市域轨道网规划研究,适时启动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加快实现网络化运营。到“十四五”末,力争高(快)速铁路新增运营里程超过100公里,总运营里程突破200公里。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轨道集团
 
  3.加快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建设。着力实施高速公路串线成网工程,提高路网覆盖深度,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到2023年底,建成栾川至卢氏高速,2025年底建成济源至新安高速、沁阳至伊川高速、郑州至洛阳高速,加快渑淅高速洛宁至嵩县段、永灵高速嵩县至汝州段、嵩县至内乡高速公路、三门峡至洛宁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构建“三纵三横三环”高速公路网络。以洛阳市绕城高速出入口加密为重点,在现状高速公路上新增一批出入口,增强对沿线乡镇、景区等的服务能力。至“十四五”末,力争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超过40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实现市域内县县通双高速。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文物局
 
  4.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以干线公路绕城改造、打通市际县际断头路、提升旅游路、次差路提质升级工程为重点,提升干线公路与县城、4A级以上景区、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节点和枢纽的一体化衔接水平,提升全市公路路网品质结构,围绕副中心城市外联公路任务及重点县绕城公路改造,实施G208二淅线洛阳绕城(伊滨区至伊川城区段)改扩建工程、新建G208二淅线洛阳黄河公铁两用特大桥及引线工程、S240济邓线吉利特大桥引线工程(洛济快速通道)等重点项目,力争2023年底前开工建设G208黄河公铁两用特大桥,至“十四五”末,力争普通干线公路与重要节点通畅水平全面提升,二级及以上占比由67.9%提升至75%以上。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物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林业局,相关县区政府
 
  5.加快实施内河水运提升工程。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开展在用码头规范化改造,增设便民服务设施,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增加客运码头安全监测设备,对重点船舶和重点水域、重点码头、渡口、航道实施有效监控;2024年12月,建成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至“十四五”末,力争IV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65公里。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豫西黄河河务局
 
  6.加快构建“三纵三横”城市快速路网。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完善“六纵六横”城市主干路网体系,2024年春节前建成玄武门大街提升改造等工程;构建“三纵三横”城市快速路网体系,2024年建成西韩立交、南山大道西延等工程;聚焦交通拥堵点及出行难区域,2023年底前打通司马光路、中信路等城市“断头路”,提升改造健康东路、政和东路等“卡脖子路”,完成九都路洛邑古城段等城市堵点改造工程,畅通城市道路“微循环”。至“十四五”末,形成城市区30分钟通勤圈。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
 
  7.推进贯通全域的旅游公路建设。打造贯通洛阳市全域的旅游公路网络。深化交通运输与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构建“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交通网络,按照专用性、安全性、智慧性和环境友好型要求,打造黄河古都、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重点推进旅游公路干线支线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末梢,规划中国伏牛1号生态旅游公路主环线1条,联络线4条;微循环/支线18条,景区连接线32条;设置游客服务中心4处,驿站32处;打造精品项目4项。在有条件路段设置观景台、露营地、充电场站、慢行道,建设道路监测、天气预警、游客导引等智慧交通平台,形成“公路主体、服务设施、慢行系统、信息系统、景观系统”五大系统。2023年底前,500公里生态伏牛一号旅游公路主环线贯通。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林业局,相关县区政府
 
  8.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着力实施农村公路连通融合工程,推动农村公路连通村组,强化与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建成广覆盖、深通达、高品质的客货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建制村到乡镇0.5小时和乡镇到县城1小时交通圈。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交通先行示范村”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建设,至“十四五”末,全市9个县区创建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50%创建成“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相关县区政府
 
  (二)完善便捷高效、经济舒适的运输服务体系。打造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体系,加快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公交线网。着力提升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服务水平;打造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持续优化货运结构,推动货物运输“无缝衔接”和“一单制”。完善城乡配送体系,创新智慧物流运营模式,提升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网联化水平,稳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9.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快完成洛阳市属城市公共交通企业重组整合工作,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立足群众出行需求,以统筹融合为导向,大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交通优质服务覆盖度,持续推动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协同发展,城市内部交通与航空、铁路等对外交通一体衔接,至“十四五”末,力争实现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出行网络、运营服务一体化,更好地引导市民低碳出行。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国资委、轨道集团、公交集团
 
  10.着力构建均等化城乡出行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优化完善城-镇、镇-镇、镇-村三级城乡公交体系;结合旅游景点分布,设置串联景区的旅游公交线路;鼓励发展预约、定制等个性化客运服务,有序推进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打造以“公交化运营+班线客运”为主、以定制客运为辅的村村通客车“升级版”,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全域公交,提升城乡运输均等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群众可承受、财政可负担、运营可持续的票制票价体系,构建普惠便民的城乡出行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11.构建多层级的客货运物流枢纽体系。完善提升洛阳龙门站综合枢纽功能,加快推进洛阳汽车站城市交通综合体(TOD)项目,建成投用洛阳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谋划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建设伊川县汽车站,栾川县城西汽车站、洛宁汽车站、新安北汽车站、白云山旅游客运站等县级客运站。积极推动偃师、孟津、伊川等县、区打造多个县级综合交通枢纽,构筑“一主多点”的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着力提升洛阳枢纽城市能级。推进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华晟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园、洛阳综保区等3个物流园区建设;加速完善中储洛阳、国能黄河等7个物流园区,推动形成“3+7”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加密中亚、中欧班列(洛阳)开行班列,强化公铁联运,持续提升综合货运枢纽功能。推动建设一批客运站、物流网点和邮政网点融合发展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促进综合货运枢纽在运能利用效率、运输服务质量、运营机制可持续等三方面明显提升,在提高循环效率、增强循环动能、降低循环成本中发挥积极作用,加速资金流、信息流、商贸流等高效集聚,争取列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邮政管理局
 
  12.推进农村物流发展。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集成商,新实施一批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结合我市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目标,加大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建设。以“资源共享、共同配送”为核心,协调建立供销、公安、邮政、交通、商务等部门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县级中心园区建设,充分应用综合运输服务平台、乡镇客运站、邮政支局吸引邮政快递、电商、供销、零担企业入驻,实现“一站多能”;因地制宜推广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开行“定时、定点、定线”的货运班车,实现乡村物流服务全覆盖;建设农村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货源、车源的统一调配,研究推广菜鸟驿站、村级邮政网点,健全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网络。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
 
  (三)构建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体系。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体系,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倡导绿色出行,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工程,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加快推广应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载运工具。
 
  13.推动交通运载工具绿色发展。加快车辆装备升级改造,持续推进车型标准化,综合利用财政支持、经济补偿、市场调节等手段,加快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全面淘汰国三及以下老旧柴油货车;至“十四五”末,实现除应急车辆外,城市建成区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出租车、载货车辆、邮政用车、市政环卫车辆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县区公交车、出租车基本实现新能源车辆覆盖,严格执行污染物控制标准,强化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市管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建设,配合省交通运输厅推动省管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全覆盖工作。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邮政管理局
 
  14.着力构建低碳化城市出行服务系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地铁1号线、2号线轨道站点接驳设施,适时启动二期建设规划项目建设;巩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成效,持续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和场站布局,加快实施一批公交专用道和公交港湾站改造,合理发展定制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辅助型公共交通,持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合理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加强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鼓励引导绿色交通出行,至“十四五”末,主城区内“135”(1公里内步行、3公里内骑行、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内外交通高度融合,主城区与组团县区快速直连,公交出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公共交通服务群众便利化出行的能力显著增强,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紧密融合。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轨道集团、公交集团
 
  15.加强交通建设与管养领域节能降碳管理。坚持绿色低碳理念,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高(快)速路、城市轨道等新开工项目。推动绿色低碳施工,实施全过程动态化管理。推行标准化设计,推广实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合理控制交通建设能源消费总量。鼓励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中优先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轨道集团
 
  (四)构建智能集成的智慧交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智慧交通为主攻方向,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科技智慧水平。
 
  16.加快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国内外科技前沿,加快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服务、养护、管理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高速公路ETC门架系统功能拓展等设施设备共享,积极配合建设郑州至洛阳智慧高速公路工程,强化与主管部门沟通对接,积极探索收费站ETC自由流快速通行、隧道火灾预警及气体感知、洛阳市普通公路智慧公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战略布局,推动骨干路网设施、客货运枢纽与5G等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应用,开展北斗等卫星通信基础设施在行业的融合应用。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
 
  17.推广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场景。推动“智慧公交站台+公交车路协同+线网优化调度”建设,构建适应复杂交通网络运营的精准智慧公交体系。结合路内路外停车资源,试点停车预约、停车诱导、室内导航和无感支付等停车信息服务,探索基于停车一张图的智慧停车精细化管理服务模式。加快构建全链条、一站式的完整出行服务体系。加强出行信息共享,鼓励轨道、公交、航空、铁路、长途客运等运输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数据互联互通,优化整合全方式出行信息资源。构建支付体系快捷联通、信息服务综合一体的公共出行网络。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五)构建文明法治安全可靠的保障体系。打造质量可靠的平安交通体系,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基础设施管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行业安全体系建设,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打造规范有序的现代治理体系,探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交通运输规章制度体系。
 
  18.提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持续推进公路安全提升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和灾害防治工程,增强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至“十四五”末,完成1200公里安全隐患路段整治工作,改造危桥、渡口、隧道超过1万延米。二是完善“两客一危”车辆和船舶安全技术装备,加大农村客运车载卫星装置、车载视频监控设备推广应用。三是推进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深入开展施工标准化、“品质工程”创建活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19.完善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门综合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与调运制度,健全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队伍建设;提高对疾病蔓延、信息攻击、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的交通应对能力。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
 
  20.提高交通行政执法能力。继续推进公路领域综合执法、联合执法、路警共建、非现场执法等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模式,持续开展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整治行动;整合源头、卡点、站点、车辆、道路运政及公安交警等信息资源,建立多点采集、在线联动、实时追踪、全域管控、闭环处理、失信惩戒一体化的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综合治理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建设运政、路政等部门的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部门间执法联动机制。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洛阳市建设交通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推动交通强市建设工作,研究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重点任务落实;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任务分工,明确责任、细化措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张捍卫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推进工作,加强政策协同、工作协调、日常调度和监督考核,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任务顺利推进、圆满完成。
 
  (二)加强要素保障。优先将重点交通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重点项目建设清单,预留土地、生态环境等国土空间资源。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交通运输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快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工程建设和债券发行支出进度,探索建立国开行、农发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渠道,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探索“交通项目+土地开发”“公募REITs”等新型市场化融资模式。加强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团队和新型智库建设。积极培育本土施工、设计、检测等企业,为支撑洛阳交通强市建设提供“智力”服务。
 
  (三)加强监督考核。强化动态监测,加强对本实施方案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和考核。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要纳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考核目标责任书中,并适度提高权重,对未完成年度考核目标的单位要实行一票否决,不得纳入年度考核优秀等次,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四)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宣传引导,树立先进典型。围绕我市交通建设成就和在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撑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情况,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宣传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成效,全面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交通强市建设工作的浓厚氛围。
Copyright © 2004-2014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