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高压变配电所的防雷
单位:沈阳铁路局锦州供电段作者:于成

  绪论


  雷电灾害亘古有之,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快速进步,大量高新设备和电力设施的应用,雷电造成人员伤亡大量增加,造成的经济和物力损失不计其数,其间接损失及政治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变配电所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经济运行,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变配电所多采用避雷针或驱雷器作为防止直击雷对设备的伤害,但这两种防雷措施。均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不足,如果发生雷击事故,将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要求变配电所的防雷保护措施必须十分可靠。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来,已有了200多年的历史。对它的认识随着雷电研究的深入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对保护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从消雷到引雷的转变。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时,他认为避雷针利用尖端放电作用使大地电荷与云中电荷悄悄中和而避免形成雷电。然而实验和运行经验都一直在证明,避雷针根本不可能防止雷电的形成。它的保护作用只体现在雷击过程中。具体地说,避雷针是通过畸变电场将雷电放电先导引向自身而达到保护的目的。其次是对避雷针保护效果的认识。避雷针高度增加,保护的有效性降低,绕击被保护物的概率增加,甚至存在所谓"负保护"效应。基于上述一些认识的变化,一些对防雷保护要求比较高的建筑,例如装备有现代电子设备的高层建筑,希望能得到一种更有效的保护工具。最近数年来,国内外相继出了一些改进的防直击雷工具,其中在国内较有名的是消雷器。除了消雷器之外,还有放射性避雷针、脉冲式避雷针、动态球式避雷针、顶部展开的避雷针,主动式防雷器、驱雷器等,这些避雷针为法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等国研制,中国一些地区也曾经引进。关于这些新的防雷工具的出现,在学术界褒贬不一,均没有达到一致的认可。
 
  雷害一般是个小概率事件,即使没有任何防雷设施的建构筑物,也可以多年不受雷击,而有良好防雷设施的也会遭雷击。由于在现有防雷效果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也就是还有雷害的情况下,人们防雷措施改进的要求及探索不会停止。
 

  2理论基础


  变电所防雷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对雷击造成的破坏性的研究、探索,雷害预防所采取的措施,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包括:防直击雷,防雷电波浸入,防截波影响,防雷电电磁感应,防地电位反击等方面。
 
  直击雷是供电系统的主要威胁之一,因此就要对雷电的形成及现有的防雷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规模巨大的火花放电现象,主要产生于积雨云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层带负电荷。他们使大地地面或建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不同云团之间、或者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开始游离放电,就是我们所看见的闪电。
 
  传统的富兰克林避雷针防雷(包括避雷带、避雷网)是大家很熟悉的,也可称为接地防雷,对人类防御雷害起到非常重要而普遍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避雷针其在使用中的弊端暴漏出来。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消雷器。这种防雷装置90年度初由美国引进,曾在我国工程界和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企图通过针尖放电与雷云电荷中和来防止雷击发生,工作原理虽然经过多次修正,但始终存在问题,实践中并不能表现出比普通避雷针更好的效果。
 
  鉴于现有的防雷装置对变配电所的防雷作用,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查阅相关资料,做出了相应的改进。
 

  3现有防雷装置


  3.1避雷针




图3.1
 
  避雷针是以前的叫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已经放弃了这一称呼,而代之以'接闪杆'(图3.1)。接闪杆与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用以接闪的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统称为接闪器;接闪器和引下线、接地装置共同组成了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用以避免或减少闪电击中建筑物(构筑物)上或其附近造成的物理损害和人身伤亡。之所以将避雷针改名为接闪杆,是因为以前的名称不科学,没有反映出接闪杆的原理。避雷针刚刚出现在中国时,人们以为它可以避免房屋遭受雷击,所以称其为避雷针。但事实上,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方式并不是避免房屋遭受雷击,而是引雷上身,然后通过其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地下,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正因为这个原因,也有人建议将避雷针改名为引雷针,但总的来说,还是接闪杆这个名称最为贴切。
 
  这种传统的富兰克林避雷针防雷(包括避雷带、避雷网)是大家很熟悉的,也可称为接地防雷,它应用了200多年,对人类防御雷害起到非常重要而普遍的作用。其原理是科学的,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地球上每一凸起部分都可看作避雷针,它能中和大气中的电荷,起到电荷平衡作用。人工架设避雷针只是把大气中的电荷尤其是雷雨云中的雷电荷按照人们的意图引接入地,使周围物体免受直击雷的危害。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避雷针对这些设备的保护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避雷针接地引线产生雷电感应过电压对电子设备构成严重威胁。避雷针防雷保护的失败,促使人们对避雷针重新认识。实践证明,避雷针不仅不能避雷反而吸引增多了雷击。由于避雷针的这种避雷方式使其在使用中的弊端暴漏出来:
 
  (1)保护范围不肯定,有绕击发生。大量的研究及实践证明,1根垂直避雷针无法获得一个肯定的安全保护区,其绕击率在1%左右,可见使用避雷针时被保护物的危险性还是比较大的。
 
  (2)有反击发生。避雷针把雷引到自身的顶部后,其强大的雷电流在入地时,如果接地电阻和引下线的阻抗过高或是避雷针对保护物之间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会形成高电压,造成避雷针及引下线对保护物的反击。
 
  (3)传统避雷针会引起感应过电压。在强大的雷电流(数10~100kA)以极快的速度(微秒级)沿避雷针及引下线进入地中的过程中,会在被保护物上形成感应过电压而造成事故。对架空输电线路,当50m以外落雷时,感应过电压一般可达250~500kV,甚至更高,这也会造成部分输电线路跳闸。
 
  (4)产生较高的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当雷击避雷针时,如果有人站在附近地面上而人接触针基或引下线时会受到很高的接触电压,危及人身安全。由于强大的雷电流在地中扩散时会在地面上沿半径点形成不同电位,所以附近的人(畜)两脚会受到很高的跨步电压,也对生命构成危险。
 
  (5)传统避雷针特别不适合保护弱电设备。由于传统避雷针在引雷过程中会形成较高的感应过电压,因此对通讯装置、电脑等弱电设备危害较大。
 
  更为严重的是建筑物如果安装了接闪器但是没有接地或者接地效果不好的话,在接闪时反倒会对建筑物或其中的人员造成更大的损害,相比没有安装接闪器的建筑物反倒更加不安全。2007年发生在重庆开县的雷击事故,就是因为该教室屋顶是由钢筋水泥板构成,其中的钢筋没有良好接地,在打雷时发生接闪,无处泄放,从而通过教室的屋顶和墙壁对室内人员进行放电,造成教室里的小学生七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的惨烈事故。
 

  3.2避雷线




图3.2
 
  避雷线又称架空地线,架设在杆塔顶部,一根或二根,用于防雷,110-220千伏线路全线架设(图3.2)。
 
  架空送电线着雷时,可能打在导线上,也可能打在杆塔上。雷击导线时,在导线上将产生远高于线路额定电压的所谓"过电压",有时达几百万伏。它超过线路绝缘子串的抗电强度时,绝缘子将"闪络",往往引起线路跳闸,甚至造成停电事故。避雷线可以遮住导线,使雷尽量落在避雷线本身上,并通过杆塔上的金属部分和埋设在地下的接地装置,使雷电流流入大地。雷击杆塔或避雷线时,在杆塔和导线间的电压超过绝缘子串的抗电强度时,绝缘子串也将闪络,而造成雷击事故。通常用降低杆塔接地电阻的办法,来减少这类事故。
 
  避雷线的保护效果还同它下方的导线与它所成的角度有关,角度较小时,保护效果较好。在架有两根避雷线的情况下,容易获得较小的保护角,线路运行时的雷击跳闸故障也较少,但建设投资较大。我国近年来新建的220千伏以下线路,多采用一根避雷线。在雷击不严重的110千伏及较低电压的线路上,通常仅在靠近变电所两公里左右范围内装设避雷线,作为变电所进线的防雷措施。
 
  避雷线一般使用镀锌钢绞线架设,常用的截面是25、35、50、70平方毫米。导线的截面越大,使用的避雷线截面也越大。避雷线也会因风吹而振动,常易发生振动的地方通常装有防振锤。近年来,国外超高压线路有采用良导线架空地线的趋势,主要采用铅包钢线,它具有强度较高、不生锈、又有适当的导电率的优点。一般用绝缘子使之与杆塔相互绝缘,利用间隙引导雷电流入地,这样,可利用架空地线作为载波通道并减少电能感应损耗。
 

  3.3消雷器




图3.3
 
  消雷器是由设置在被保护物上方、带有很多尖端电极的电离装置,设置在地表层内的地电流收集装置和接通这两种装置的连接线构成(图3.3)。电离装置在雷云强电场中大致保持着大地电位,它和附近空气的电位差会随雷云电场强度激增而促使场强区内针尖附近的空气电离,形成大量空间电荷。一般雷云下层为负电荷,地面感应产生正电荷。电离的负电荷为地电流收集装置所吸收,电离的正电荷为雷云负电荷所吸引和中和,从而发生消雷作用。这种消雷器,曾经在有关电力部门、科研单位及"发明"单位的参与下作过野外试验,结果是,在雷击电流大于16千安后,它只是个一般避雷针。当然,大多数雷电流的峰值是远大于16千安的。
 
  这种防雷装置90年度初由美国引进,曾在我国工程界和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企图通过针尖放电与雷云电荷中和来防止雷击发生,工作原理虽然经过多次修正,但始终存在问题,实践中并不能表现出比普通避雷针更好的效果。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基地和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曾做过对比测试,最后都拆除了消雷器。
 
  还有一种避雷装置是提前放电避雷针,本世纪初由欧洲引进。仅法国国家标准支持,其效果能否达到厂家宣传的水平目前仍存在极大争议。原理是企图在雷云当空时收集空气中的电荷导致针尖放电,比周围物体提前发出向上先导,等于增大了保护范围,电力武汉高压研究所曾按照法国标准做过测试,据说表现比富兰克林针好。但其原理及计算公式存在明显错误。其次ESE类产品,国外曾有过野外试验,在长达7年的试验中,这类产品从没遭到雷击,反而是一般的避雷针却遭了雷击。并且正如理论分析指出的,ESE针可能会先发生放电,但是这是一种非持续的放电,形成不了受击所须的上行先导,从而改变不了引雷效果。
 
  对于各种新型避雷装置的功效,近年来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拥护的一方认为,新型避雷针确实能有效地防范雷击,新产品、新用户的不断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些人却认为为什么如今避雷针越装越多,事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但我们要坚信:随着讨论的深入,理论先进、性能良好、实用有效的避雷产品一定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崇和应用。
 

  4相关理论知识


  4.1雷电的形成




图4.1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规模巨大的火花放电现象,主要产生于积雨云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层带负电荷。他们使大地地面或建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不同云团之间、或者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开始游离放电,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时,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电流,电流做功的结果,可使电流通过地方的气体瞬间温度急剧升高到30000摄氏度左右,从而呈现强烈的火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划破天空的闪电,同时受热的电离气体体积急剧膨胀而发生隆隆的雷声,这就是雷电(图4.1)。
 
  雷电的危害形式:闪电可分为云闪、云间闪和云地闪。前者对飞行器危害大,后者对建筑物、电子电气设备和人、畜危害甚大。地球上每天约发生800万次云地闪电,平均每秒100次。雷电流总是选择距离最近,最易导电的路径向大地泄放,凡是空气中导电微粒较多、地面上高耸物体、地面与地下的电阻率较小的地段容易落雷。
 
  雷电侵入地面的建筑物、设备、人、畜等会造成灾害,其形式主要有:
 
  (1)直接雷击--在雷电活动区内,雷电直接通过人体、建筑物、设备等对地放电产生的电击现象为直接雷击。
 
  (2)间接雷击--雷电流通过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电磁脉冲辐射、雷电过电压入侵、雷电反击等(统称感应雷)形式侵入建筑物内,使建筑物、设备部件损坏或人身伤亡。
 
  雷电灾害的严重性表现在它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上,其特点是雷电放电电压高,闪电电流幅值大,变化快,放电时间短,闪电电流波形陡度大。雷电的破坏作用在于强大的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剧变的电磁场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雷电灾害波及面广,人类社会活动、、电力、通信、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各行各业,几乎无所不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雷电灾害显得越来越严重。
 

  4.2尖端放电




图4.2
 
  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表面曲率大的地方(如尖锐、细小物的顶端),等电位面密,电场强度剧增,致使它附近的空气被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此现象称电晕放电。尖端放电为电晕放电的一种,专指尖端附近空气电离而产生气体放电的现象(图4.2)。故要观察尖端放电的现象,除了要有足够高的电压外,还必须有适当的形状配合,才容易做到。
 
  1.在导体的带电量及其周围环境相同情况下,导体尖端越尖,尖端效应越明显。这是因为尖端越尖,曲率越大,面电荷密度越高,其附近场强也就越强。在同一导体上,与曲率小的部位相比,曲率大的部位就是尖端。因此,设备的边棱相对于平滑表面,管道的喷嘴相对于管线,细导线相对于粗导线,人的手指相对于背部等等,前者都可认为是尖端,都容易产生尖端效应。而且,即使带电体没有尖端,而与之相邻近的接地导体具有尖端,它们之间也会产生尖端效应。此时,由于静电感应,在接地体的尖端处会感应出异性电荷,并容易与带电体之间发生放电。
 
  2.尖端放电的形式主要有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两种。在导体带电量较小而尖端又较尖时,尖端放电多为电晕型放电。这种放电只在尖端附近局部区域内进行,使这部分区域的空气电离,并伴有微弱的荧光和嘶嘶声。因放电能量较小,这种放电一般不会成为易燃易爆物品的引火源,但可引起其它危害。在导体带电量较大电位较高时,尖端放电多为火花型放电。这种放电伴有强烈的发光和破坏声响,其电离区域由尖端扩展至接地体(或放电体),在两者之间形成放电通道。由于这种放电的能量较大,所以其引燃引爆及引起人体电击的危险性较大。
 
  3.火花型尖端放电随两极间距的减小而更易发生。这可由击穿电压随极间距离的减小而下降来说明。
 
  4.尖端放电的发生还与周围环境情况有关。环境温度越高越容易放电。因为温度越高,电子和离子的动能越大,就更容易发生电离。另外,环境湿度越低越容易放电。围为湿度高时空气中水分子增多,电子与水分子碰撞机会增多,碰后形成活动能力很差的负离子,使碰撞能量减弱。再者,气压越低越容易放电。因为气压越低气体分子间距越大,电子或离子的平均自由程越大,加速时间越长,动能越大,更容易发生碰撞电离。
 

  4.3特斯拉线圈


  特斯拉线圈(TeslaCoil)又叫泰斯拉线圈,因为这是从"Tesla"这个英文名直接音译过来的。这是一种分布参数高频共振变压器,可以获得上百万伏的高频电压。由美籍塞尔维亚裔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在1891年发明,特斯拉线圈的原理是使用变压器使普通电压升压,然后经由两极线圈,从放电终端放电的设备。通俗一点说,它是一个人工闪电制造器(图4.3)。
 

  4.4法拉第笼




图4.3                                图4.4
 
  法拉第笼(FaradayCage)是一个由金属或者良导体形成的笼子,它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根据静电平衡原理利用金属空腔隔离静电场影响所采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后来被人们称作法拉第圆筒。它是由笼体、高压电源、电压显示器和控制部分组成,其笼体与大地连通(图4.3)。由物理学可知,当有空腔的导体放入电场中时,导体中的电子要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移动,最后达到静电平衡,电子不再定向移动,此时电场分布不随时间变化,金属空腔的内表面上处处没有电荷,电荷只能分布在腔体的外表面。由电场唯一性定理,腔内没有电场,电位处处相等,整个腔体是个等位体。这样空腔导体隔离了外电场的作用,使外电场不能透入空腔内部。因此金属腔体保护了它所围的区域。当高压电源通过限流电阻将几十万伏直流高压输送给放电杆,当放电杆尖端距笼体一定距离时,出现放电火花,根据接地导体静电平衡的条件,笼体是一个等位体,内部电势差为零,电场为零,电荷分布在接近放电杆的外表面上。
 

  5新型防雷装置


  5设计原理


  法拉第笼的演示向我们明确展示了,在特斯拉线圈放电的情况下。演示人员罩在金属丝制成的防护网内,当高压电流通过保护罩时,形成了等电位。使得演示人员的身体没有电流通过,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新型防雷器的设计原理与法拉第笼的演示类似,特斯拉线圈放电时人在法拉第笼内丝毫不会受到伤害(图5.1)。
 


图5.1
 
  如果把特斯拉线圈比作人为制造的雷电,那么这种新型防雷装置就是法拉第笼。在变配电所的中心架设防雷铁塔上置驱雷装置,在铁塔与驱雷装置间装绝缘层。铁塔的设计高度与独立避雷针相同。在变配电所的周围设置多个独立电杆并装设接地极,驱雷装置经架空接地线与接地极连接。相当于在变配电室上方装设一个法拉第笼。当雷害发生时,顶部的驱雷器起到一定的驱雷效果,一旦驱雷失败又可通过避雷线将雷电流导入大地,使所内设备处于被保护范围之内。
 

  5.1结构组成




图5.2.0
 


图5.2.1
 

图5.2.2
 


图5.2.3
 


图5.2.4
 


图5.2.5
 
  新型防雷装置(图5.2.0)由驱雷器(图5.2.1)、瓷绝缘(图5.2.2)、避雷塔(图5.2.3)、避雷线(图5.2.4)、接地装置(图5.2.5)等组成。
 
  新型防雷装置顶部装设驱雷器,驱雷器由多个极针或伞状均压环构成。当雷雨时因多个极针感应而使周围空气电离形成一个隐形的球面,此时雷击将发生在保护范围之外的尖端物体上。但是如果周围没有相对高尖的物体,驱雷器形成的球面对周围物体而言显得高大突出失去驱雷效果,只起到避雷针同样的作用。为此在驱雷器的下部与铁塔之间装设一个或多个塔式瓷绝缘,使驱雷器与避雷铁塔形成良好的绝缘。并在驱雷器上装上多条对称的避雷线,下端经电杆连接接地装置。避雷线应在变配电所上方形成一个放射状分布。装设避雷线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雷电对瓷绝缘的破坏,并且当驱雷器达不到驱雷效果时通过避雷线将雷电流引入大地。同时多条避雷线构成了法拉第笼,将变配电所罩在笼内。从而对所内设备起到保护的作用,这就好比人体法拉第笼内而不发生触电。
 
  避雷塔常见有以下几种规格:GFL角钢避雷针塔、GJT圆钢避雷针塔、GH钢管杆避雷针塔等多种形式的金属塔,避雷针塔的保护范围还要按照滚球法来计算保护半径和保护范围。避雷塔设计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J135-9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塔桅钢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CECS80:2006)。
 
  避雷塔的制作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所有金属部件必须镀锌,操作时注意保护镀锌层。
 
  2.采用镀锌钢管管制作针尖,管壁厚度不得小于3mm,针尖刷锡长度不得小于70mm3.避雷塔应垂直安装牢固。垂直度允许偏差为3/1000。
 
  4.焊接要求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5.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
 
  6.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
 
  7.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8.避雷塔一般采用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a独立避雷塔一般采用直径为19mm镀锌圆钢。
 
  b屋面上的避雷塔采用直径25mm镀锌钢管。
 
  c水塔顶部避雷塔采用直径25mm或40mm的镀锌钢管
 
  d烟囱顶上避雷塔采用直径25mm镀锌圆钢或直径为40mm镀锌钢管e避雷环用直径12mm镀锌圆钢或截面为100mm2镀锌扁钢,其厚度应为4mm.
 
  9避雷塔宜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针长1m以下:圆钢为12mm、钢管为20mm、针长1-2m:圆钢为16mm、钢管为25mm、烟囱顶上的针:圆钢为20mm、钢管为40mm。
 
  由于新型避雷装置采用的避雷线,在受到雷击时所受到的电流与其它架空避雷线相同,所以参考架空线路所用避雷线。避雷线一般使用镀锌钢绞线架设,常用的截面是25、35、50、70平方毫米。导线的截面越大,使用的避雷线截面也越大。近年来,国外超高压线路有采用良导线架空地线的趋势,主要采用铅包钢线,它具有强度较高、不生锈、又有适当的导电率的优点。分圆截面和扁截面两大类型。接复层金属包基体金属的不同分为:铅包钢、铅包铜、铜包钢、铅包钢避雷线。避雷线连接驱雷器(避雷针),雷雨季节,当驱雷失败后,雷电从天空从驱雷器(避雷针)进入避雷线直至埋地的避雷网,是消除雷击保护建筑物或仪器的设施。
 
  防雷与接地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防雷措施而无接地,无法迅速泄流放电。反之,设备将直接遭受强大电流的冲击。无论哪种情况,系统都将受到破坏甚至瘫痪。只要通过合理配置,使之溶为一体,就能有效确保系统的稳定工作,从而发挥出系统防护工作的最佳效果。而建筑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越小越好,独立的防雷保护接地电阻应≤10Ω;独立的安全保护接地电阻应≤4Ω;独立的交流工作接地电阻应≤4Ω;独立的直流工作接地电阻应≤4Ω;防静电接地电阻一般要求≤100Ω。
 
  接地装置由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直接与土壤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体。电力设备接地点与接地体连接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线。当土壤有强烈腐蚀性时,应将接地体表面镀锡或热镀锌,并适当加大截面。水平接地体一般可用直径为8~10毫米的圆钢。垂直接地体的钢管长度一般为2~3米,钢管外径为35~50毫米,角钢尺寸一般为40×40×4或50×50×4毫米。人工接地体的顶端应埋入地表面下0.5~1.5米处。这个深度以下,土壤电导率受季节影响变动较小,接地电阻稳定,且不易遭受外力破坏。
 

  6结论


  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快速进步,大量高新设备和电力设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雷击事故频繁发生。雷电造成人员伤亡大量增加,造成的经济和物力损失不计其数,其间接损失及政治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变配电所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经济运行,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那么对高压变配电所的防雷措施就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不能对其有较好的防范措施,一但发生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提高变配电所的防雷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要提问
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