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连两翼
红线变绿 从内部交通体系到引领城市发展格局
随着绿色变为黑色,曾经的红色也变成了大片的绿色。5年前规划的线路从图纸落到成都的土地上,成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成都地铁"围栏。目前,成都地铁1号线三期、3号线二三期、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18号线等11条地铁线路同时在建,建设里程超过了400公里,建设强度位居全国第一。
地铁改变生活
绿线变黑 从“新鲜陌生”到“日常出行”
近两年来,多条线路密集开通。2014年10月26日,2号线东延线开通,龙泉驿(微博)区直通天府广场;2015年7月25日,1号线南延线开通,快速发展的南边迎来便捷出行;2015年12月26日,地铁4号线一期开通,2016年7月31日,地铁3号线一期开通,中心城区地铁线路画成"米"字;2017年6月2日,地铁4号线二期开通,温江迎来第一条地铁;2017年9月6日,成都地铁首条机场线10号线一期开通,"航空+地铁"无缝换乘得以实现。
多制式交通
落款变更 从单一地铁到有轨电车和磁悬浮
今年2月27日,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12岁的成都地铁公司从单一地铁建设正式转型为多种制式、多层次的轨道交通集团。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卫平介绍,"成都地铁公司"更名为"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的原因之一,便是后者更能涵盖轨道交通行业各类制式。"高铁、地铁、有轨电车、市域铁路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并不相同,集团成立后能更方便地将不同技术标准、多种制式的各种轨道交通方式融合在一起,未来能够更方便地服务市民。"
站城一体化
站内开店 从“只有交通”到“多元经营”
更名的改变,也是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多元经营的一个开头。这个用轨道串联起城市的国有企业,近日提出了"三个跨越"的目标--两年内实现从单一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企业到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商的跨越;5年内实现从政府全额补贴的公益型企业到具备良好自我造血能力的效益型企业的跨越;15年左右实现从大型国有企业向世界500强企业的跨越。
一整面高3.6米、长21米、面积75.6平方米的巨大显示屏上,通过各种跳动变化的数据,就可以"一屏"尽知全市已开通的129公里地铁线网的即时运行情况。   COCC与世纪城OCC、新苗OCC、崔家店OCC联合运转之后,每一个OCC将分别负责各自管辖的多条地铁线路的调度工作,COCC负责整体协调三个OCC。在线网指挥中心(COCC)的统一调配下,可以实现全市地铁线网的资源共享,各条线的行车组织、电力控制、设备维修、信息收发、施工组织等在一个"大脑"的运转下统一调度与指挥。届时将与世纪城、新苗、崔家店三大控制中心及各线路车站形成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指挥控制系统,具有三级管理、四级控制的能力。
  主要功能:
 
  一、线网调度指挥。
  作为线网指挥中心的信息化平台,COCC系统将实现线网行车信息、客流情况、重大故障等信息展示、能实现共用主所的远控,并可结合历史数据对客流情况进行预警;
 
  二、应急指挥决策辅助。
  COCC系统将内嵌各类应急预案,用于应急情况下的决策辅助和多级调度应急处置的流程引导;
 
  三、对内对外信息门户。
  COCC将就生产管理信息和线网客运服务信息分别建立对内、对外门户,一方面实现生产信息共享、应急信息推送,另一方面提供更灵活丰富的客运服务、企业宣传等手段;
 
  四、生产数据分析中心
  COCC除直接从各线综合监控获取生产数据外,还将打通与ACC、PMS两大运营信息系统的信息通道,在此基础上建成运营生产的大数据库,并将对行车、客流、能耗等数据归类分析,可用于后续线网运营生产的指导;
 
  五、线网互联互通平台。
  COCC将建成线网CCTV、无线互联互通平台,实现通信保障在线网层面的互联互通。
 
龙头企业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着眼未来,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依靠产业的带动,而产业又需要由一个个的企业来拉动其前进。作为新都着力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若想轨道交通产业在新都有大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必不可少。
  去年9月,"成都造"首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下线,引人关注的是,该项目从项目动工到实现投产仅用时315天,这一速度不仅刷新了"新都速度",也刷新了"成都速度"。这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是由中车成都公司生产的,今年8月31日,44辆像这样更安全、更节能、载客量更大的新型地铁车辆完成交付,全部用于成都地铁7号线。
  实际上,目前新都的轨道交通产业已初步完成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聚集的产业集群。其中,以中车项目为核心,中车时代电气、新誉庞巴迪、今创集团等轨道交通重点配套企业集聚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中车成都公司副总经理高恒表示,下一步,中车成都公司将在产业集群里发挥主导作用。
 
深度系统谋划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四川运营铁路里程新增1400公里,有轨电车600公里。到2020年,成都形成13条地铁路线,总长达508公里。在此形势下,四川省、成都市将迎来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黄金期。
  对此,作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都区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按照省、市最新决策部署对全区轨道交通产业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度系统谋划。新都区将把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建设"产、城、人一体化"城市新区的重要抓手,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形成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关于轨道交通产业在新都的谋篇布局,日前,新都区主要负责人曾指出,要着力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一方面是狠抓产业链,强链补链,全力支持中车成都公司打造中国的西部战略基地;另一方面着力产城融合,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来构建产业生态圈。以核心的产业为先导,通过职住平衡、完善配套,还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引进和配套,来高水平的规划建设以石板滩为载体的天府动力新城的建设。
 
“创新+政策支持”促产业高速前进
  在新都区委印发的《关于加快轨道交通、航空、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中,创新因素被置于重要位置。
  除创新因素以外,作为千亿级的大产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还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
  按照突出带动性、精准性、引爆性、实效性原则,新都区出台了《新都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专项政策26条》,内容涵盖包括设立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和总部经济引进、鼓励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和支持产业联盟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支持"两化融合"、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人才支撑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