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感恩之心

2007-08-23 14:06:41 来源:铁流网 浏览次数:

8月22日,新浪网刊载了一条新闻: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文中称,襄樊的这5名贫困大学生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如此冷漠的大学生,逐渐让资助者感到寒心,随即在又一轮的资助善举中取消了这5名冷漠大学生受助的资格。网上为此也做了相应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3.1%的人认为应该取消他们的受助资格,因为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们将来会回馈社会。

    如果说这些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感恩,恐怕有点小瞧了这些在校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量,知道为什么不去做?这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了。出身贫寒的极度自卑心使得他们从心理上不敢正视资助者,而自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强烈自尊心,又使得他们认为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事,这种矛盾的心理造就了其扭曲的人格,再加上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就很难形成一个“阳光的心态”来对待所受的资助,也就很难让他们对资助者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态和行为,哪怕是一次电话、一封信,一句感谢的话。也许在他们的意识里,对他人所给予自己的帮助用感恩的心来回报,是一件很淡漠、很无所谓的事,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另一种悲哀。

    词典上对感恩一词的注解是:感恩,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势必要与他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和联系,不论你身处何职、身在何处,时不时的都会在某种环境、某件事上得到别人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和支持。伴随一个人成长的,除了自身的努力,他人的帮助也是至关重要的。

    感恩?感谁的恩?首先要感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父母将自己带到了这个世界,并把自己养大成人;其次要感国家给予自己一个合法公民身份的恩,有了这个身份,你就可以自由的成长、生活、工作;再有要感老师的启蒙教育、释惑解疑的恩;还要感单位给了自己一个赖以生存的岗位的恩,更要感单位领导的教诲之恩、师傅的授艺之恩、同事的协助之恩;特别是要感那些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援助之手的所有人的恩;不仅如此,对那些在日常中以友好的态度相处的人们以及给你带来欢乐的一切的一切,也要常抱感恩之心,因为这些都是让你感到人世之温情、生活之甜美、工作之愉悦的源泉。

    曾有人问电影导演冯小刚,当你看到自己所导的电影受到观众的欢迎,票房收入可观时,有什么感想?他回答了两个字:感恩。因为他知道,没有观众的喜爱、支持,就没有票房的收入,也就没有自己的一切。正是由于他常怀感恩之心,加上他的艺术天赋,才连连推出了一部部给观众带来愉悦、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

[next]

   感恩与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义很相似,讲义气、讲道义,知恩图报,对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他人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那怕是理解、同情、心灵上的点点相通,都要以感恩之心常去怀念,牢记于心,并期待有合适的时机予以报答。

    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念,不仅是对他人帮助的回应、回报,对自己也是影响至深。可以使自己始终被一种人间的真情所包围,久而久之,真情所至,必然焕发自己生活的情趣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不生邪念、行为不敢造次,不偏离道义之路;可以感化自己,常念责任、正视责任、勇担责任,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支持自己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成为他人的感恩之人;更可以在感恩中不断激励自己,奋发有为,创造出自己人生中的许多精彩。

    联想到铁路行业,作为一名铁路职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就会视确保生产安全为一项神圣的事情。因为你自身的安全牵系着父母的爱、妻儿的情,生产的安全牵系着国家的利益、单位的效益、顾客的希冀,还有领导的期望、师傅的嘱托、同事的关注,这其中所牵系的不都是我们所要感恩的对象吗?一旦失去安全,心何忍?意何堪?

    常怀感恩之心吧,用感恩之心规范日常的言行,用安全的自己、安全的生产回应感恩之心。

    但愿湖北襄樊的那5名贫困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中,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一下感恩的知识,树立一下感恩的意识,用一种“阳光的心态”培育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那些曾经资助过自己的人们、回报社会、回报养育自己的父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