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铁路局 > 内容

从制造到“智”造 ——郑州局集团公司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纪实

2020-08-06 来源:人民铁道网
本文摘要:7月31日,正值周末,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东站各进站口客流骤增,但安检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模块化的安检通道内,人、包有序分离,行李经安检仪辅助智能识别系统扫描,违禁品
  7月31日,正值周末,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东站各进站口客流骤增,但安检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模块化的安检通道内,人、包有序分离,行李经安检仪辅助智能识别系统扫描,违禁品被自动识别出来。
 
  与此同时,在五里堡站,郑州电务段的职工正在上道作业。他们穿的“智能马甲”搭载SPE铁路上道作业防护监控管理系统,利用北斗卫星实时差分技术,结合站场高精度地图和列车进路情况,精准跟踪作业组位置,自动声光预警。
 
  这是郑州铁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装备公司”)智能制造服务于铁路运输生产的一个缩影。从制造到“智”造,装备公司已经打了10年的基础。10年来,他们实施以“市场导向、需求牵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优化提升”为内容的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工程,一大批智能化设备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帮手。
 
  传统产品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装备公司达力科技事业部科创中心,记者看到,地理信息测绘、物联网、3D打印、深度学习等专项实验室一应俱全,许多科技创新成果在安全生产领域被广泛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郑州东站生产指挥平台,集旅客服务、列车运转、设备监测、环境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科创中心主任裴晗介绍:“以前生产设备靠人巡视,现在实现远程监控,站内哪一台设备没有正常运转都能被及时发现。”站在物联网实验室,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记者能清楚地看到郑州东站候车厅的温度、湿度及PM2.5值。裴晗告诉记者,空调远程监控系统能实时掌握郑州东站空调的工作状态,自去年10月投用以来,设备故障率下降了12.3%。
 
  人、机、物互联,软件更加智能,生产方式不断优化,是装备公司迈向智能制造的坚实一步。他们抢抓机遇,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装备制造,努力实现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调度、故障诊断、安全作业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
 
  SPE铁路上道作业防护监控管理系统是装备公司研发的一款旨在保护人身安全的智能系统。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作业人员和作业位置的实时跟踪。“SPE系统计算出各作业组需要下道或停止作业的条件,现场人员如果未按规定下道或未进入安全避车区,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装备公司达力科技事业部经理孙振松说。经过3年的试用完善,目前,该系统已在郑州电务段、郑州桥工段等单位运用。
 
  传统产品升级彰显科技创新能力
 
  7月24日,记者来到装备公司轨道车辆事业部时,一台换枕机正在作业。它通过坦克式的履带稳步“走”上钢轨,机械臂灵巧地抽出旧轨枕,熟练地将新轨枕放在钢轨下面,几分钟就完成了新旧轨枕的更换。该事业部副经理聂辰鹏介绍,新研制的HGC-Ⅳ换枕机在施工中安全、高效,120分钟内可更换轨枕60余根,作业效率远高于“人海战术”。
 
  用自动机械化设备替代人工进行高标准、高效率的作业,是生产一线对高端装备的新要求。装备公司深入现场调研,适应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了一系列新产品。
 
  现场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他们与各站段建立沟通机制,定期走访,及时了解掌握一线生产部门对装备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他们改造升级的第四代换轨车在集中修施工中大显身手,作业效率提高50%以上;研制的LQDⅡ型起重设备破解了道岔施工吊装难题;升级的自动收料机装置一次性收料率达到99%以上,解决了施工线路安全隐患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实需求是产品开发的路标。该公司重视供需对接,精准立项,有序推进研究试验,积极听取运营单位意见,不断优化技术方案,研发优质产品。他们研发的机车LED大灯、站台防护栏、智能安检仪、一体化智能作业头盔等新产品陆续投入使用;车站机房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货运装载状态高清监测系统等科研成果通过了郑州局集团公司技术鉴定;变频驱鸟器、特种新型移动抑尘车等一批智能化、网络化信息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传统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彰显了装备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动能
 
  在装备公司玻璃制品事业部的无尘车间,记者隔窗看到,几名穿戴专业防护服的技术人员正在擦拭一大块弧形玻璃。“这是30万级洁净度的洁净合片室,用于生产新型防飞溅玻璃,最贵的一块能卖4万元,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内企业只有4家。”该事业部副经理吴惠勇说。
 
  高端装备的背后是先进技术,技术背后则是人才。装备公司把人才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元素,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激发技术创新活力。他们开展各类立功竞赛活动,进行“十大首席员工”评选,加大对新工艺工装、技术革新项目的奖励力度。近年来,装备公司累计投入科技创新奖励金额70余万元,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的技术创新活力。
 
  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他们研发了弯丝电加温玻璃、贴膜防飞溅玻璃、贴膜曲面电热玻璃等新产品。产品广泛运用于城轨地铁、铁路机车、轨道车等车辆,不仅销往全路13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国内80多家路外企业,还走向了国际市场。今年他们又竞标获得了郑州地铁4号线塞拉门玻璃项目、南宁地铁4号线前挡风玻璃项目、西班牙CAF公司地铁内装饰玻璃项目、墨西哥蒙特雷地铁前挡风电热玻璃项目等,价值300万元。
 
  他们还积极与科研单位、院校、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网络化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和开发,引领带动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他们合作研发的H形接触网钢支柱、提速道岔等一系列产品,实现了“科企联姻、联合互补”的融合发展。
 
  目前,装备公司已开发符合现代铁路技术装备新要求的产品200余项,取得各类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3项、各类生产资质证书37个、技术成果鉴定70项。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从制造到“智”造

人民铁道网

  7月31日,正值周末,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东站各进站口客流骤增,但安检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模块化的安检通道内,人、包有序分离,行李经安检仪辅助智能识别系统扫描,违禁品被自动识别出来。

 
  与此同时,在五里堡站,郑州电务段的职工正在上道作业。他们穿的“智能马甲”搭载SPE铁路上道作业防护监控管理系统,利用北斗卫星实时差分技术,结合站场高精度地图和列车进路情况,精准跟踪作业组位置,自动声光预警。
 
  这是郑州铁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装备公司”)智能制造服务于铁路运输生产的一个缩影。从制造到“智”造,装备公司已经打了10年的基础。10年来,他们实施以“市场导向、需求牵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优化提升”为内容的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工程,一大批智能化设备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帮手。
 
  传统产品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装备公司达力科技事业部科创中心,记者看到,地理信息测绘、物联网、3D打印、深度学习等专项实验室一应俱全,许多科技创新成果在安全生产领域被广泛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郑州东站生产指挥平台,集旅客服务、列车运转、设备监测、环境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科创中心主任裴晗介绍:“以前生产设备靠人巡视,现在实现远程监控,站内哪一台设备没有正常运转都能被及时发现。”站在物联网实验室,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记者能清楚地看到郑州东站候车厅的温度、湿度及PM2.5值。裴晗告诉记者,空调远程监控系统能实时掌握郑州东站空调的工作状态,自去年10月投用以来,设备故障率下降了12.3%。
 
  人、机、物互联,软件更加智能,生产方式不断优化,是装备公司迈向智能制造的坚实一步。他们抢抓机遇,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装备制造,努力实现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调度、故障诊断、安全作业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
 
  SPE铁路上道作业防护监控管理系统是装备公司研发的一款旨在保护人身安全的智能系统。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作业人员和作业位置的实时跟踪。“SPE系统计算出各作业组需要下道或停止作业的条件,现场人员如果未按规定下道或未进入安全避车区,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装备公司达力科技事业部经理孙振松说。经过3年的试用完善,目前,该系统已在郑州电务段、郑州桥工段等单位运用。
 
  传统产品升级彰显科技创新能力
 
  7月24日,记者来到装备公司轨道车辆事业部时,一台换枕机正在作业。它通过坦克式的履带稳步“走”上钢轨,机械臂灵巧地抽出旧轨枕,熟练地将新轨枕放在钢轨下面,几分钟就完成了新旧轨枕的更换。该事业部副经理聂辰鹏介绍,新研制的HGC-Ⅳ换枕机在施工中安全、高效,120分钟内可更换轨枕60余根,作业效率远高于“人海战术”。
 
  用自动机械化设备替代人工进行高标准、高效率的作业,是生产一线对高端装备的新要求。装备公司深入现场调研,适应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了一系列新产品。
 
  现场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他们与各站段建立沟通机制,定期走访,及时了解掌握一线生产部门对装备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他们改造升级的第四代换轨车在集中修施工中大显身手,作业效率提高50%以上;研制的LQDⅡ型起重设备破解了道岔施工吊装难题;升级的自动收料机装置一次性收料率达到99%以上,解决了施工线路安全隐患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实需求是产品开发的路标。该公司重视供需对接,精准立项,有序推进研究试验,积极听取运营单位意见,不断优化技术方案,研发优质产品。他们研发的机车LED大灯、站台防护栏、智能安检仪、一体化智能作业头盔等新产品陆续投入使用;车站机房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货运装载状态高清监测系统等科研成果通过了郑州局集团公司技术鉴定;变频驱鸟器、特种新型移动抑尘车等一批智能化、网络化信息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传统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彰显了装备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动能
 
  在装备公司玻璃制品事业部的无尘车间,记者隔窗看到,几名穿戴专业防护服的技术人员正在擦拭一大块弧形玻璃。“这是30万级洁净度的洁净合片室,用于生产新型防飞溅玻璃,最贵的一块能卖4万元,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内企业只有4家。”该事业部副经理吴惠勇说。
 
  高端装备的背后是先进技术,技术背后则是人才。装备公司把人才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元素,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激发技术创新活力。他们开展各类立功竞赛活动,进行“十大首席员工”评选,加大对新工艺工装、技术革新项目的奖励力度。近年来,装备公司累计投入科技创新奖励金额70余万元,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的技术创新活力。
 
  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他们研发了弯丝电加温玻璃、贴膜防飞溅玻璃、贴膜曲面电热玻璃等新产品。产品广泛运用于城轨地铁、铁路机车、轨道车等车辆,不仅销往全路13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国内80多家路外企业,还走向了国际市场。今年他们又竞标获得了郑州地铁4号线塞拉门玻璃项目、南宁地铁4号线前挡风玻璃项目、西班牙CAF公司地铁内装饰玻璃项目、墨西哥蒙特雷地铁前挡风电热玻璃项目等,价值300万元。
 
  他们还积极与科研单位、院校、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开展网络化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和开发,引领带动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他们合作研发的H形接触网钢支柱、提速道岔等一系列产品,实现了“科企联姻、联合互补”的融合发展。
 
  目前,装备公司已开发符合现代铁路技术装备新要求的产品200余项,取得各类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3项、各类生产资质证书37个、技术成果鉴定7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