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内容

北京企业在保定造地铁,年产1300辆,首列已正式下线

2021-04-28 来源:北京日报
本文摘要:27日,一列红白黑相间、充满“智慧”的地铁列车在京投装备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正式下线,将服务绍兴市第一条地铁线。这也成为京投公司推进京冀合作,优化产业链布局,带动环京地区提升高端制造水平的最新成果。
  低噪音车厢、障碍物探测报警、全景摄像头自动定位紧急对讲乘客……27日,一列红白黑相间、充满“智慧”的地铁列车在京投装备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正式下线,将服务绍兴市第一条地铁线。这也成为京投公司推进京冀合作,优化产业链布局,带动环京地区提升高端制造水平的最新成果。

 
  这处建于河北保定的“造车基地”,设计产能一年1300辆,未来预计实现产值约100亿元,辐射河北、雄安新区乃至全国市场。记者了解到,目前基地正在生产的订单还包括北京地铁3号线、11号线西段及12号线列车。
 
  “京造”地铁首次走入长三角
 
  在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一列车头挂着大红花的地铁列车缓缓启动,在室外测试轨道上载着嘉宾试乘。这列即将跑上绍兴1号线的列车,颜值颇高——头车外观采用流线型造型,向上翘起的前照灯勾勒出“笑脸”形象,车身红、白、黑三种配色简洁喜庆,国内地铁列车最长的车窗增大了乘客视野。车厢内部设计也很讲究,挡风板和扶手杆造型取自书圣王羲之爱鹅的形象,挡风板玻璃上印刻着绍兴市花“兰花”线条。
 
  这还是一列“聪明”的地铁列车。“列车安装障碍物探测系统,可对轨道200米可视范围内的障碍物进行信息采集和报警,辅助司机驾驶。”车辆总设计师王旭东介绍,客室设置3个全景摄像头,在火灾探测器检测到火情时、乘客进行紧急对讲时以及操作车门紧急解锁时,摄像头能联动到相应位置,并将实时画面传送给司机。此外,通过先进技术打造低噪音车辆,司机室、客室的噪音指标比普通地铁列车降低2分贝以上,车辆空调机组安装空气净化装置,能够杀菌消毒。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车体为铝合金型材焊接结构的等截面鼓形车体,设备箱体等采用轻质材料,整列车减重达6吨,27列车运营30年可节约电费2700多万元。
 
  绍兴1号线PPP项目是由京投公司联合其他北京市属企业与绍兴市政府、绍兴市轨道集团通力合作的重大交通工程。项目总投资197.78亿元,内容涉及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合作期为30年。作为绍兴市第一条地铁线,也是“杭州亚运会”配套工程,将与杭绍城际线贯通运营,计划2022年6月开通。
 
  “基地首辆车下线,标志着河北京车走出京津冀、走向全国市场,同时也是北京制造的地铁列车产品首次走入长三角。”京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燕友介绍。
 
  智能制造打造数字化工厂
 
  从征地拆迁,建起占地1500亩的智能制造基地,到首列车下线,河北京车只花了三年时间。建设加速度,来源于京冀协作尤其是保定政府大力支持。如今,车体、组装、转换架等12个智能化生产车间全部完工,紧锣密鼓地进行订单生产。智能制造基地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线,可以向用户提供时速200公里及以下不同速度等级、不同车体材质、不同牵引方式的系列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产品和定制化服务。
 
  记者在总组装车间看到,高高架起的黄色平台上,一节节车厢正在流水化作业,有的台位进行车底大部件安装,有的台位在进行耐压测试,一个台位上的工序完成后,迅速进入下一个环节组装。“车间11条生产线,每条线5个台位,每个台位车辆两天一流动,未来可实现一天一流动。”河北京车总经理杨利军介绍。
 
  置身宽敞明亮的车间内,抬头还可看到巨大的生产进度显示屏,上面实时更新着月订单、周工序等完成率,水电气能耗监控也一目了然。“打造数字化工厂,车间80%以上设备都是智能化联网,通过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控,随时掌握车间生产进度。”杨利军介绍。
 
  一年可造1300辆地铁列车
 
  记者注意到,除了绍兴1号线剩余列车正在抓紧组装,智能制造基地还有其他订单正在生产,包括北京地铁3号线、11号线西段及12号线列车,其中11号线西段列车将于下半年下线。仅在今年,河北京车产值就将达到17亿元。
 
  “在保定选址建厂,看中的是当地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工业配套基础。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举措。”张燕友介绍,基地设计产能一年1300辆,未来预计实现产值约100亿元,税收贡献超过10亿元,项目辐射河北、雄安新区乃至全国市场。
 
  这个保定“一号工程”促进就业的效益也在显现。今年24岁的陈梦轩是石家庄人,2019年从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应聘到河北京车成为一名技术质量员,“很幸运,可以在国企的大平台上接触最先进而且专业对口的技术。”据介绍,河北京车现有930余名员工之中,有500多人来自河北当地,未来一共可以提供约三千个就业岗位,预计至少百分之七十员工是当地人才。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北京企业在保定造地铁,年产1300辆,首列已正式下线

北京日报

  低噪音车厢、障碍物探测报警、全景摄像头自动定位紧急对讲乘客……27日,一列红白黑相间、充满“智慧”的地铁列车在京投装备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正式下线,将服务绍兴市第一条地铁线。这也成为京投公司推进京冀合作,优化产业链布局,带动环京地区提升高端制造水平的最新成果。


 
  这处建于河北保定的“造车基地”,设计产能一年1300辆,未来预计实现产值约100亿元,辐射河北、雄安新区乃至全国市场。记者了解到,目前基地正在生产的订单还包括北京地铁3号线、11号线西段及12号线列车。
 
  “京造”地铁首次走入长三角
 
  在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一列车头挂着大红花的地铁列车缓缓启动,在室外测试轨道上载着嘉宾试乘。这列即将跑上绍兴1号线的列车,颜值颇高——头车外观采用流线型造型,向上翘起的前照灯勾勒出“笑脸”形象,车身红、白、黑三种配色简洁喜庆,国内地铁列车最长的车窗增大了乘客视野。车厢内部设计也很讲究,挡风板和扶手杆造型取自书圣王羲之爱鹅的形象,挡风板玻璃上印刻着绍兴市花“兰花”线条。
 
  这还是一列“聪明”的地铁列车。“列车安装障碍物探测系统,可对轨道200米可视范围内的障碍物进行信息采集和报警,辅助司机驾驶。”车辆总设计师王旭东介绍,客室设置3个全景摄像头,在火灾探测器检测到火情时、乘客进行紧急对讲时以及操作车门紧急解锁时,摄像头能联动到相应位置,并将实时画面传送给司机。此外,通过先进技术打造低噪音车辆,司机室、客室的噪音指标比普通地铁列车降低2分贝以上,车辆空调机组安装空气净化装置,能够杀菌消毒。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车体为铝合金型材焊接结构的等截面鼓形车体,设备箱体等采用轻质材料,整列车减重达6吨,27列车运营30年可节约电费2700多万元。
 
  绍兴1号线PPP项目是由京投公司联合其他北京市属企业与绍兴市政府、绍兴市轨道集团通力合作的重大交通工程。项目总投资197.78亿元,内容涉及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合作期为30年。作为绍兴市第一条地铁线,也是“杭州亚运会”配套工程,将与杭绍城际线贯通运营,计划2022年6月开通。
 
  “基地首辆车下线,标志着河北京车走出京津冀、走向全国市场,同时也是北京制造的地铁列车产品首次走入长三角。”京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燕友介绍。
 
  智能制造打造数字化工厂
 
  从征地拆迁,建起占地1500亩的智能制造基地,到首列车下线,河北京车只花了三年时间。建设加速度,来源于京冀协作尤其是保定政府大力支持。如今,车体、组装、转换架等12个智能化生产车间全部完工,紧锣密鼓地进行订单生产。智能制造基地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线,可以向用户提供时速200公里及以下不同速度等级、不同车体材质、不同牵引方式的系列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产品和定制化服务。
 
  记者在总组装车间看到,高高架起的黄色平台上,一节节车厢正在流水化作业,有的台位进行车底大部件安装,有的台位在进行耐压测试,一个台位上的工序完成后,迅速进入下一个环节组装。“车间11条生产线,每条线5个台位,每个台位车辆两天一流动,未来可实现一天一流动。”河北京车总经理杨利军介绍。
 
  置身宽敞明亮的车间内,抬头还可看到巨大的生产进度显示屏,上面实时更新着月订单、周工序等完成率,水电气能耗监控也一目了然。“打造数字化工厂,车间80%以上设备都是智能化联网,通过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控,随时掌握车间生产进度。”杨利军介绍。
 
  一年可造1300辆地铁列车
 
  记者注意到,除了绍兴1号线剩余列车正在抓紧组装,智能制造基地还有其他订单正在生产,包括北京地铁3号线、11号线西段及12号线列车,其中11号线西段列车将于下半年下线。仅在今年,河北京车产值就将达到17亿元。
 
  “在保定选址建厂,看中的是当地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工业配套基础。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举措。”张燕友介绍,基地设计产能一年1300辆,未来预计实现产值约100亿元,税收贡献超过10亿元,项目辐射河北、雄安新区乃至全国市场。
 
  这个保定“一号工程”促进就业的效益也在显现。今年24岁的陈梦轩是石家庄人,2019年从河北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应聘到河北京车成为一名技术质量员,“很幸运,可以在国企的大平台上接触最先进而且专业对口的技术。”据介绍,河北京车现有930余名员工之中,有500多人来自河北当地,未来一共可以提供约三千个就业岗位,预计至少百分之七十员工是当地人才。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