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驱动 凝聚科技力量 ——记铁科院集团公司中老铁路项目组
2021-12-31 来源:人民铁道
本文摘要: 12月27日10时30分,随着风笛长鸣,中老铁路(玉溪至万象)国际货运冷链列车从玉溪市研和站缓缓驶出。中老铁路通车以来,客货运输双双发...
12月27日10时30分,随着风笛长鸣,中老铁路(玉溪至万象)国际货运冷链列车从玉溪市研和站缓缓驶出。中老铁路通车以来,客货运输双双发力,黄金通道作用凸显,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的运输支撑。
共饮一江水,共享一条路。这是一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是中老友谊之路;
这是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
“要做就做好!”
“决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
作为这条友谊之路上的铁路“科技尖兵”,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回应中老两国人民的期盼,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综合专业优势,全力支撑这条睦邻友好的“连心路”。
全力以赴响应建设需求
“开工5年来,中老双方齐心协力、紧密配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两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致辞。
为响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全力建设好中老铁路‘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的工作要求,2017年起,铁科院集团公司组建多支专业团队,数十次南赴老挝。
与在国内修建铁路不同,老挝境内梁场、轨枕基地、焊轨基地需要先行建设,并进行产品属地化生产。之后,要在正式投产前进行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的核查认证。
陈晓东是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5次奔赴老挝,完成了全部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混凝土枕的产品认证工作。
异地作业带来的挑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交织影响远超想象。“5次出征中,有两次是在老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刚入境老挝时,就收到因防疫政策收紧,后续轨枕认证团队无法抵达的消息。”陈晓东介绍说。为确保工程进度,他们顶着延期归国可能滞留老挝的压力,完成简支梁认证后,毅然决然转场制枕基地进行产品认证。
就这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砟轨道钢轨伸缩调节器、桥梁支座和上承式梁端伸缩装置,稳稳地安装在了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
桥架好了,轨枕就位了,就等铺轨了。
中国铁路通常采用100米钢轨,铺轨时以500米为基础单位,这样焊接只需4次;中老铁路磨万段所用钢轨为25米,由中国运抵老挝后在当地须经过19次焊接连成500米长钢轨,全线焊接头超3.2万个。
如此大量的接头要如何焊接?焊接任务要在哪里完成?铁科院集团公司高振坤是金化所焊接研究室副主任,2019年6月,他带领团队开始承担中老铁路磨万段的焊轨基地建设设计和技术服务任务。
不仅要经受烈日的炙烤、蚊虫的叮咬,而且还要提防毒蛇出没……高振坤和同事不惧困难、无畏付出。终于,3个月后,万象焊轨基地成功焊接“出炉”中老铁路首根500米长钢轨。
“我们在圆满完成建设方案设计和焊接技术服务的同时,将包括中国首台一机双头焊轨机在内的一批生产设备带到了老挝。”高振坤说。
万象焊轨基地按中国标准建成,它的成功投产,创新了一种适合海外铁路项目的焊轨基地模式。
“能参与这项工作自豪感有之,责任感有之。助力中国铁路‘走出去’是我们的职责,将中老铁路打造成精品工程是我们的使命。”高振坤现在回想起来仍倍感自豪。
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距离中老两国人民实现“早上昆明甩米线,晚上老挝舂木瓜”的愿望似乎还差一张车票。
“客票系统直接面向老挝旅客,我们把铁路客票服务系统定位为‘走出去’示范工程。”李天翼是铁科院集团公司电子所中老铁路票务服务项目经理,他和他的团队从国际视角出发,通过借鉴中国铁路12306的成熟技术和业务模式,开发适合老挝的客票服务系统。“系统支持多语言服务、多币种支付与结算,同时兼顾防伪和信息安全。”李天翼说。
系统到位还需人员操作。“来参加培训的老挝学员有25人,其中1/3曾来过中国。在中国,他们看到了一线城市的繁华,也体验了风驰电掣的中国高铁。他们以成为中老铁路第一批铁路人为荣。”谈到学员,李天翼既激动又自豪。
中老铁路不仅为老挝人民推开了看世界的新“窗口”,而且也打通了全新的物流通道。
“铿锵玫瑰”王乔是货运系统项目现场负责人。她和团队完成了货运运输生产一体化平台的架构设计、研发与现场实施,平台具备需求受理、货运工作计划编制、卸车作业、国际联运、口岸站通关单据交接等功能。
“今年3月,我们去昆明调研,调研结束后,第一批项目组成员就前往老挝开展实施前准备工作了。”王乔说,由于受现场环境的限制,项目组只能通过自主搭建互联网开发环境,才得以实现国内外、前后方研发人员同步进行系统研发与优化。
“要想富先修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老挝人民蹚出一条‘致富路’,为他们过上好日子注入强劲动力。”王乔言语铿锵有力。
尽锐出战保障线路开通
“发车了!发车了!”
2021年12月3日,看着“澜沧号”动车组列车缓缓驶出万象站,铁科院集团公司动态检测团队欢呼雀跃,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时间回溯到3个多月前。
还有5天就是万家团圆的中秋节,彼时,动态检测“先遣队”7位勇士已“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早早就坚守在万象了。
“精调工期紧张怎么办?”他们根据老挝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创新组织模式,首次在工程建设阶段开展动态预检测工作。
预检测进行了3轮。他们通过给工程车辆加装检测设备的方式进行动态检测工作,大幅提高了施工单位精捣、精调工作效率,为动态检测正式开展夯实了基础。动态预检测的这番创新,得到了老中铁路有限公司和建设施工单位的一致认可。
随后,动态检测第二批29人团队于10月上旬抵达万象。凭借成熟的联调联试经验,他们在预检测基础上开展了检测列车、货物检测列车逐级提速和信号系统测试,并陆续完成了轨道、电力牵引供电等项目的动态检测工作。
中老铁路磨万段沿线近80%为山地和高原,桥隧占比高,线路坡度大。针对这一实际,动态检测还增加了“车辆动力学响应测试”项目,即测量轮轨间作用力和车辆振动加速度,根据相关数据指导轨道精调,以满足列车运行时的安全性、平稳性。
“列车通过路桥过渡段、道岔、轨道焊缝等地段时,轮轨间的作用力比较大,要格外重视。”中老铁路磨万段动态检测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马良德对检测各环节了如指掌。
处变不惊、应对沉着,源自经验的积累。铁科院集团公司派出的这支检测团队,在境外工作中充分展示了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那是3000吨货物列车上线测试的第一天。列车遇长大坡道时接触网频繁跳闸断电。怎样才能既不降低验收标准又能让货物列车正常通行?
“越是陷入僵局,越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冷静思考。”机车车辆项目负责人寸冬冬说,“通过现场指挥部同事与铁科院集团公司院内专家团队细致考量、联动攻坚,最终达到了货物列车检测的运行条件。”
然而,前方专家团队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突发情况。到底该如何发挥好各方优势,实现测试顺利完成?
铁科院集团公司坚持一盘棋思想,成立动态检测专家团队,通过后方“智囊团”远程问诊、检测一线各专业互帮互助的形式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对此,振动噪声项目负责人何财松深有体会。“由于现场不具备存放设备的条件,我们团队每天会在道旁测点拆装设备,但仍觉人手不足。早出晚归、风餐露宿是小事,延误检测进度可是大事。一筹莫展之际,是相关专业的同事支援了我们。”何财松心怀感激。
铁路沿线的检测工作,吸引了好奇又热情的老挝民众围观。何财松团队便用老挝文制作标识牌立在测点周围,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当他们知道我们是来修铁路的,都特别激动。那种期盼的热切,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
从万象到磨憨,乘坐动车不到3小时;但对于开通前的系统支持团队来说,这段路需要开上3天的车。
“因地势原因,铁路沿线的部分公路盘山而建。”调度集中控制系统项目负责人苗长俊回想起当时的路程,仍心有余悸,“有时要穿越人烟稀少、路况湿滑颠簸地区,时速要控制在20公里以内,有的路段都不敢走第二次。”
嘴上说着不敢走,但苗长俊和计算机联锁项目负责人李安以及其他团队成员一道,将每个车站跑了六七次。
他们克服供电不稳、路途远、路况差等一系列困难,一次又一次走遍沿线各站,不仅保障了行车安全,而且将自主研发设备成功运用在第一条与中国境内铁路网直接连通的、采用中国标准的电气化铁路上。
拼尽全力实现光荣梦想
实现伟大理想,从来就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
长期驻外、疫情暴发、“逆行”他国、工况复杂、语言不通……困难层出不穷。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刚到万象开展工作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为了给自己打气,我们立下誓言:推动中国铁路产品服务‘走出去’没有退路可言!”老挝代表处负责人陈新忆及过往热情依旧,“只有勇敢地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老挝工作期间,年过五旬的他经历了丧母之痛。想不想回国?想!“但回国要隔离,也赶不上送母亲最后一程了。当时正在加紧推进动态检测团队及设备赴老事宜,守好岗位职责,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告慰了。”说着说着,陈新忍不住背转身,悄悄擦拭眼角。
“出门在外这么久,怎能不想家?去年春节,家人、好友用视频和我‘云’享年夜饭,也是别有一番意境。”从2020年7月开展工作以来,老挝代表处的苗勃就没有回过国。“这次的经历,对于刚工作4年的我来说,不仅拓宽了视野、锻炼了工作能力,而且也坚定了我推动铁科院产品、服务走向世界的梦想。”
动态检测全面打响之时,正是全路“两坚守两实现”攻坚战正酣之际。铁科院集团公司党委召开动态检测启动会,成立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号召参试党员干部和青年力量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攻坚克难,让党旗在检测一线高高飘扬,展示中国铁路科技工作者的风采风貌。
14支党员突击队、2支青年突击队,跨越千山万水,信念执着如磐,在中老铁路建设现场树立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党员榜样。
曾参与我国首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联调联试工作的陈东生,是此次动态检测现场负责人。在现场,他为大家讲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以实际行动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主题党课,教育引导党员以知促行、以行促知,自觉在重大项目实践中磨砺党性。
忙碌在中老铁路沿线的铁科院集团公司的党员中,既有身经百战的资深专家,又有劈波斩浪的“90后”。
王文乾,就是其中之一。抵达老挝后,他被派驻老中公司协助完成动态检测施工、行车、安全等相关管理办法编制工作。“身为‘90后’青年党员,带着使命走出国门,内心的光荣感油然而生。展示好中国铁路人、铁路科技工作者的形象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不想家吗?”
“怎能不想!但大家在这里并肩作战、共同奋斗。其实想一想,也没什么!”
“不累吗?”
“累啊!但身子累,心不累。我们期盼着中老铁路开通那一天。这样一想,累点也没什么!”
“没什么”可能是参与中老铁路项目的铁科人口中的高频词。条件艰苦没什么、水土不服没什么、长期离家没什么、疫情“逆行”没什么、工况多变没什么……一次次“没什么”背后,是一个个铁科人在轨道旁、列车上、机房中、厂房里矢志不渝、奋力攻坚的身影。
在检测团队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凯旋时刻,服务动车组和机车制动系统、6A系统和网络交换机运维保障的“中老铁路项目运维保障党员突击队”接力而战,再次开启了向南的征程……
匠心筑梦,奋楫笃行。铁科人心怀“国之大者”,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在谱写科技支撑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华章中,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 上一篇:中国高铁发展成就再次引发海外媒体广泛关注
-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文章
- 黄烟铁路龙口烟台路段开建 环渤海经济通道呼之欲出200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