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陈兰华
陈兰华,男,1955年3月出生,祖籍山东,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2015年退休。现任中国国家应急协会副会长,国务安全委员会委员,交通专业组副组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安全技术委员会名誉会长兼专家委主任,清华大学质量可靠研究院顾问,铁路安全控制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国家铁路局专家委员会设备制造组副组长。原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原铁道部安全总监。

成 果

  亲自组织起草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的《中国铁路安全评估办法》,主编出版《城市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防控》,组织中国高速铁路从第一条线至第二十九条线近一万公里高速铁路最后安全评估开通工作,担任安全评估组组长。参加并见证了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全过程。组织或参与的高铁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铁道部特、1、2、3等奖。并且组织或参与了多起铁路交通较大、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事故的调查处理。为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发展作出贡献。

专 访

  如果说一条条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铁路、高铁干线是中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那么奔驰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列车就是流动的“血液”。“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点多、线长、分布密集,任何一个地方发生阻塞,都会影响正常运营,对国家与人民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确保铁路安全一直都是中国铁路建设运营的重中之重。”作为与中国铁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资深铁路人,这也是陈兰华心里始终的坚守。
 
  他郑重地告诉记者,铁路是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中国铁路经过几十年努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四纵四横”高铁网已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在加密成型。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始终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强化铁路建设和运输安全,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拼尽全力将铁路运输网打造成为人民通往幸福的“平安网”。
 
  2021年是中国的“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铁路也进入了新的“成长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铁路人更要始终把安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力保铁路在新时期的快速健康成长!”陈兰华坚定地说。
 
  中国铁路在发展的几十年时间里,如何确保交通运输安全?在新的时期铁路安全又面临着哪些挑战?未来中国铁路该如何建设?带着这些问题,近日,《世界轨道交通》杂志记者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国家铁路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兰华进行了一次深度的采访。

 
 
  守护交通运输“命脉”
 
  谈到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时,陈兰华言语中总是透着满满的自豪和足够的信心。作为在铁路建设一线工作了整整40年的铁路人,他见证了中国铁路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蒸气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高铁动车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中国铁路已串珠成线,连线成网,构建了中华大地的钢铁骨架。1978年以后铁路进入快速发展期,由的5.2万公里增长到2020年的14.63万公里。特别是2003年以后中国高铁路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到2020年底营运里程已建成3.7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并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中国铁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我们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上高铁系统成套技术最全、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陈兰华特别强调,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正确发展路径。引进了世界上最好的高铁技术,通过深次的消化、吸收、特别是立足自主研究创新,短时间内创造出了世界上最高标准的中国高铁成套技术。他充满信心地表示:“现在中国大地上奔驰的高速列车,都是号和复兴号。可以说中国高铁用十几年的时间,不但走完了发达国家高速铁路几十年发展的历程,还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继续前行。
 
  在中国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铁路的安全建设运营,始终是铁路行业的头等大事,铁路运输安全不仅关系到铁路自身发展,更与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密切关联,而且,直接关系到广大旅客的生命财安全。陈兰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从事着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在他看来,为了确保铁路安全,需要在法制建设、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社会保护等方面下功夫。
 
  法制建设方面,需要制定完善铁路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监管。目前我国出台的铁路法律、法规有《铁路法》和《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健全我国铁路法律体系,推进铁路行业监管,规范铁路运输经营管理,保障大规模铁路建设和运营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
 
  安全管理方面,首先要明确铁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即铁路相关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必须负起铁路安全的主体责任,这是保障铁路安全的根本原则。铁路企业只有将安全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并配合政府监管共同履行安全职责,才能将铁路安全落到实处。其次是相关政府和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建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监管制度,认真履行监管职能,落实监管责任。第三要坚持抓小防大,防微杜渐,超前防范。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排除,发生危及运营安全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在技术方面,要始终坚持科技保安全和设备保安全的思想。近些年,随着我国铁路的发展,先进的科技和设备已成为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铁路安全保障体系已由过去人保为主、人机结合发展到今天以科技和设备保安全为主。目前中国铁路大量采用先进的监测系统、维护系统、通信系统等新技术与设备,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上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保护方面,铁路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运输安全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保护铁路运输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广泛,在许多地区铁路与居民、企业紧密相连,因此铁路的安全营运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和维护。尤其是铁路周边区域,更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增加巡视力度,加大对沿线地区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铁路安全的重视程度。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出行交通工具,其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和民生大计。“广大人民群众把生命和财产安全交到我们铁路人手里,我们就必须要对他们负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放到首位,拼尽全力为人民群众做好铁路安全工作。”陈兰华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铁路安全上的工作经历,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高铁飞速发展,但当时铁路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装备暂时跟不上发展步伐,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铁路安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力来控制、维护。“铁路工作者们为了铁路运输安全,十年如一日拼搏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做坚实的后盾。靠的就是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守护好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竭尽全力让中国铁路成为经济腾飞最安全、可靠的交通‘命脉’同时,也造就了高铁的‘中国奇迹’。”陈兰华感叹道。
 
  
 
  三项措施应对四大挑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高铁以惊人的建设速度、安全的保障、先进的装备、舒适的搭乘体验让世界刮目相看。当前,中国铁路正处在建设的黄金时期,而高铁的建设更是一日千里。“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持续确保高铁的安全运输,跟上高铁发展的脚步,成为了铁路安全工作的新难题。”陈兰华向记者透露,目前铁路安全运输工作也正面临着四大新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高铁逐步进入大修期和疲劳周期。从2008年第一条高铁开通到现在,已有十三年的时间,高铁的各项系统、设备正在逐步进入大修期和疲劳周期。如何对各项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维护,某些方面还在探索分析中,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国家标准正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此外,高铁的快速发展也让日常运维和定期检测、检修的工作量和难度持续增加,高铁安全运维系统有待进一步升级。
 
  第二个挑战是随着我国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各省市也纷纷加快了市域自营高铁和合资高铁的建设,由于多年来铁路特别是高铁建设管理都有铁路部门专属管理,各级地方政府相对缺乏对高铁运输安全监管的体制和经验,如何确保自营高铁的安全运行,成为了新的难题。另外,我国相关法律对规范地方铁路安全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盲区,构成了一些新的不安全因素,也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第三个挑战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使得高铁安全运行的控制难度在增大。极端天气对高铁运行的影响非常大,大风、大雨、大雪甚至地震都可能对铁路造成安全风险。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保障铁路运输安全,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难题。
 
  第四个挑战是近几年,第一代高速铁路安全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有经验的人员大量退休,新职人员在积累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及一线作业经验方面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保证铁路运输持续安全所面临的新情况。
 
  面对着新形势下,铁路安全运输的新挑战,陈兰华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在法制建设上,要尽快修改、完善相关铁路法律、法规以确保铁路安全。首先,我国高铁发展速度,在铁路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这些新情况在目前的《铁路法》及《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中,还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因此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铁路相关企业和各级相关政府门的安全管理责任和监督管理责任。其次,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网络线长、点多、地域辽阔,再加上地方自营高铁的建设,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也需要依法对铁路进行监管和管理,保障地方铁路的运输安全,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在科技保安全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正广泛应用于铁路运输的各个领域。在安全管理方面,要坚持科技保安全、设备保安全的思想,充分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完善铁路安全管理系统。一是尽快建立铁路运营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前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二是要对铁路各个系统、各项关键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建立铁路特别是高铁的智能化安全保障系统平台,制定铁路各个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标准,以新科技确保铁路安全。三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加强对铁路运行环境的管理和及时对自然环境、极端天气进行监控,做好铁路运行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强对新人特别是一线新职工的培训。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对铁路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是安全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铁路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技能的熟练掌握以及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的增强,均与安全培训休戚相关。因此,必须积极开展职工的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解决自觉主动做好安全工作的问题。努力抓好铁路干部职工的技能培训,解决会保安全的问题。“几十年铁路运输安全经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抓好铁路安全,解决现实问题靠的是规章制度和严格盯控管理,而解决安全管理的根本问题,则是靠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这也是我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陈兰华表示。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对铁路自身安全的管理控制,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铁路安全新挑战,中国铁路人更要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自觉加强对安全风险的全面分析和把控,科学的制定安全措施,高标准,敢担当,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安全隐患,做好铁路安全的‘守护神’,绝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陈兰华语重心长地强调。

 
 
  提升实力领跑未来
 
  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当前我国正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中国铁路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品质,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迈进了一步。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根据国家规划,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高速铁路基本覆盖城区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高铁覆盖98%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站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铁路更应该把握机遇,不畏挑战,大踏步迈向新的征程。谈到中国铁路下一步的发展时,陈兰华向记者介绍了他对未来铁路蓝图的思考:
 
  首先,还是强调,要根据铁路发展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修改《铁路法》及《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例如,铁路改革后,国家铁路集团公司不再对地方铁路和非控股铁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负责。这就需要尽快修改法律,健全法制,把市域铁路、自营铁路的监管责任明确到各个专业部门和各相关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要建全地方铁路安全组织机构,配齐监管人员,建立监管制度。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铁路行业管理,规定政府部门和铁路企业安全管理、监管的责任义务,让政府和企业共同做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
 
  其次,尽快完善区域铁路网络建设。目前,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在加密成型。接下来,则需要完善城市群、都市圈内的区域铁路网络建设。在刚刚通过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轨道交通网。未来,铁路运输将要实现首都至多数省会城市8小时高铁交通圈、省会城市群1至2小时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第三,要树立大交通意识,铁路交通要主动融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完善综合服务能力。目前,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无法对铁路交通进行无缝衔接,人们在通往火车站到发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增加城市内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建议进行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铁的一体化设计,实现铁路在同一城市的多点到发,减少大型火车站的修建,最大程度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为人们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减少城市内的交通拥堵。
 
  最后,当前全世界都看到了高铁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文化进步的重要作用,很多发达国家也在对高铁进行研究和建设。中国作为高铁发展最成功、建设体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如何在高铁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也是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陈兰华认为,一是要提高高铁的运行速度。随着复兴号400公里/小时动车组的研发成功和400-450公里会车试验的成功,应考虑在适当的时机逐步将高铁运营速度提高到400-450公里/小时,以保持我国轮轨高铁世界领先的地位。二是应选择适当地段安排600-1000公里/小时磁浮列车的运营试验线路的建设,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为下一步我国研发超高速低压管道铁路积垒经验。三是中国应积极开展真空管道超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工作。目前,我国时速1000公里的真空管道磁浮技术研究实验室已经建成,最大时速可达4000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也正在技术研发中。其它发达国家也在研究超高速低压管道铁路。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高铁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未来中国铁路还应创造更多更辉煌的成就,继续为世界轨道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交通运输实现全球同城化贡献中国力量。”陈兰华充满激情的表示。
 
  
 
  为铁路继续把好安全大关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中,记者被陈兰华身上老一辈中国铁路人吃苦耐劳、团结奋进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他告诉记者,铁路是他一辈子的事业,即使在退休之后也要继续为中国铁路贡献自己的一分光和热。作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和专委会在铁路安全领域的工作情况:
 
  一是为了贯彻党中央交通强国的号召,按照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的要求,设立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通过专委会将我国部分第一代高速铁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组织起来,更好的为铁路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二是开展大量的铁路技术咨询工作。对地方铁路和非国铁集团控股铁路的线路建设、开通进行技术咨询和安全评估,保证新线按照国家要求按时开通和运营安全。
 
  三是对铁路行业的创新成果、新技术研发及新设备的应用进行大量的总结、推广工作,促进铁路技术的更新升级。
 
  四是专委会正在制定轨道安全技术评估的行业标准,目前该行业标准的初稿已经完成,计划于今年上半年进行申报。
 
  最后,专委会还将针对一些铁路技术难点,进行调研、攻关、献计献策,帮助铁路企业解决轨道交通发展的技术难题。
 
  “尽管专委会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但是做为老一辈铁路人,我愿意为中国铁路的安全发展继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铁路未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陈兰华坚定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从落后走向了繁荣,中国的铁路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未来的中国铁路该如何走,陈兰华再三强调:“无论将来铁路怎么样发展,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创新精神不能丢。我们铁路人都要永远听党话,秉承苦干、实干、拼命干的拼搏精神;讲科学、高标准、不懈怠的进取精神;敢于担当、勇不言败的奋斗精神,继续为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奋进。”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陈兰华

陈兰华,男,1955年3月出生,祖籍山东,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2015年退休。现任中国国家应急协会副会长,国务安全委员会委员,交通专业组副组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安全技术委员会名誉会长兼专家委主任,清华大学质量可靠研究院顾问,铁路安全控制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国家铁路局专家委员会设备制造组副组长。原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原铁道部安全总监。
成 果

  亲自组织起草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的《中国铁路安全评估办法》,主编出版《城市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防控》,组织中国高速铁路从第一条线至第二十九条线近一万公里高速铁路最后安全评估开通工作,担任安全评估组组长。参加并见证了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全过程。组织或参与的高铁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铁道部特、1、2、3等奖。并且组织或参与了多起铁路交通较大、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事故的调查处理。为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发展作出贡献。

专 访

  如果说一条条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铁路、高铁干线是中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那么奔驰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列车就是流动的“血液”。“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点多、线长、分布密集,任何一个地方发生阻塞,都会影响正常运营,对国家与人民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因此,确保铁路安全一直都是中国铁路建设运营的重中之重。”作为与中国铁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资深铁路人,这也是陈兰华心里始终的坚守。

 
  他郑重地告诉记者,铁路是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中国铁路经过几十年努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四纵四横”高铁网已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在加密成型。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始终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强化铁路建设和运输安全,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拼尽全力将铁路运输网打造成为人民通往幸福的“平安网”。
 
  2021年是中国的“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铁路也进入了新的“成长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铁路人更要始终把安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力保铁路在新时期的快速健康成长!”陈兰华坚定地说。
 
  中国铁路在发展的几十年时间里,如何确保交通运输安全?在新的时期铁路安全又面临着哪些挑战?未来中国铁路该如何建设?带着这些问题,近日,《世界轨道交通》杂志记者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国家铁路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兰华进行了一次深度的采访。

 
 
  守护交通运输“命脉”
 
  谈到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时,陈兰华言语中总是透着满满的自豪和足够的信心。作为在铁路建设一线工作了整整40年的铁路人,他见证了中国铁路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蒸气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高铁动车的全过程。他告诉记者,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中国铁路已串珠成线,连线成网,构建了中华大地的钢铁骨架。1978年以后铁路进入快速发展期,由的5.2万公里增长到2020年的14.63万公里。特别是2003年以后中国高铁路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到2020年底营运里程已建成3.7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并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中国铁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我们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上高铁系统成套技术最全、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陈兰华特别强调,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正确发展路径。引进了世界上最好的高铁技术,通过深次的消化、吸收、特别是立足自主研究创新,短时间内创造出了世界上最高标准的中国高铁成套技术。他充满信心地表示:“现在中国大地上奔驰的高速列车,都是号和复兴号。可以说中国高铁用十几年的时间,不但走完了发达国家高速铁路几十年发展的历程,还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继续前行。
 
  在中国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铁路的安全建设运营,始终是铁路行业的头等大事,铁路运输安全不仅关系到铁路自身发展,更与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密切关联,而且,直接关系到广大旅客的生命财安全。陈兰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从事着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在他看来,为了确保铁路安全,需要在法制建设、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社会保护等方面下功夫。
 
  法制建设方面,需要制定完善铁路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监管。目前我国出台的铁路法律、法规有《铁路法》和《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健全我国铁路法律体系,推进铁路行业监管,规范铁路运输经营管理,保障大规模铁路建设和运营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
 
  安全管理方面,首先要明确铁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即铁路相关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必须负起铁路安全的主体责任,这是保障铁路安全的根本原则。铁路企业只有将安全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并配合政府监管共同履行安全职责,才能将铁路安全落到实处。其次是相关政府和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建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监管制度,认真履行监管职能,落实监管责任。第三要坚持抓小防大,防微杜渐,超前防范。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排除,发生危及运营安全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在技术方面,要始终坚持科技保安全和设备保安全的思想。近些年,随着我国铁路的发展,先进的科技和设备已成为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铁路安全保障体系已由过去人保为主、人机结合发展到今天以科技和设备保安全为主。目前中国铁路大量采用先进的监测系统、维护系统、通信系统等新技术与设备,在确保铁路运输安全上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保护方面,铁路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运输安全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保护铁路运输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广泛,在许多地区铁路与居民、企业紧密相连,因此铁路的安全营运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和维护。尤其是铁路周边区域,更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增加巡视力度,加大对沿线地区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铁路安全的重视程度。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出行交通工具,其安全关乎社会稳定和民生大计。“广大人民群众把生命和财产安全交到我们铁路人手里,我们就必须要对他们负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放到首位,拼尽全力为人民群众做好铁路安全工作。”陈兰华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铁路安全上的工作经历,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高铁飞速发展,但当时铁路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装备暂时跟不上发展步伐,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铁路安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力来控制、维护。“铁路工作者们为了铁路运输安全,十年如一日拼搏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做坚实的后盾。靠的就是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守护好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竭尽全力让中国铁路成为经济腾飞最安全、可靠的交通‘命脉’同时,也造就了高铁的‘中国奇迹’。”陈兰华感叹道。
 
  
 
  三项措施应对四大挑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高铁以惊人的建设速度、安全的保障、先进的装备、舒适的搭乘体验让世界刮目相看。当前,中国铁路正处在建设的黄金时期,而高铁的建设更是一日千里。“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持续确保高铁的安全运输,跟上高铁发展的脚步,成为了铁路安全工作的新难题。”陈兰华向记者透露,目前铁路安全运输工作也正面临着四大新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高铁逐步进入大修期和疲劳周期。从2008年第一条高铁开通到现在,已有十三年的时间,高铁的各项系统、设备正在逐步进入大修期和疲劳周期。如何对各项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维护,某些方面还在探索分析中,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国家标准正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此外,高铁的快速发展也让日常运维和定期检测、检修的工作量和难度持续增加,高铁安全运维系统有待进一步升级。
 
  第二个挑战是随着我国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各省市也纷纷加快了市域自营高铁和合资高铁的建设,由于多年来铁路特别是高铁建设管理都有铁路部门专属管理,各级地方政府相对缺乏对高铁运输安全监管的体制和经验,如何确保自营高铁的安全运行,成为了新的难题。另外,我国相关法律对规范地方铁路安全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盲区,构成了一些新的不安全因素,也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第三个挑战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使得高铁安全运行的控制难度在增大。极端天气对高铁运行的影响非常大,大风、大雨、大雪甚至地震都可能对铁路造成安全风险。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保障铁路运输安全,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难题。
 
  第四个挑战是近几年,第一代高速铁路安全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有经验的人员大量退休,新职人员在积累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及一线作业经验方面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保证铁路运输持续安全所面临的新情况。
 
  面对着新形势下,铁路安全运输的新挑战,陈兰华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在法制建设上,要尽快修改、完善相关铁路法律、法规以确保铁路安全。首先,我国高铁发展速度,在铁路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这些新情况在目前的《铁路法》及《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中,还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因此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铁路相关企业和各级相关政府门的安全管理责任和监督管理责任。其次,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网络线长、点多、地域辽阔,再加上地方自营高铁的建设,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也需要依法对铁路进行监管和管理,保障地方铁路的运输安全,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在科技保安全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正广泛应用于铁路运输的各个领域。在安全管理方面,要坚持科技保安全、设备保安全的思想,充分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完善铁路安全管理系统。一是尽快建立铁路运营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前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二是要对铁路各个系统、各项关键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建立铁路特别是高铁的智能化安全保障系统平台,制定铁路各个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标准,以新科技确保铁路安全。三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加强对铁路运行环境的管理和及时对自然环境、极端天气进行监控,做好铁路运行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强对新人特别是一线新职工的培训。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对铁路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是安全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铁路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技能的熟练掌握以及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的增强,均与安全培训休戚相关。因此,必须积极开展职工的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解决自觉主动做好安全工作的问题。努力抓好铁路干部职工的技能培训,解决会保安全的问题。“几十年铁路运输安全经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抓好铁路安全,解决现实问题靠的是规章制度和严格盯控管理,而解决安全管理的根本问题,则是靠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这也是我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陈兰华表示。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对铁路自身安全的管理控制,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铁路安全新挑战,中国铁路人更要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自觉加强对安全风险的全面分析和把控,科学的制定安全措施,高标准,敢担当,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安全隐患,做好铁路安全的‘守护神’,绝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陈兰华语重心长地强调。

 
 
  提升实力领跑未来
 
  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当前我国正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中国铁路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品质,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迈进了一步。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根据国家规划,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高速铁路基本覆盖城区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高铁覆盖98%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站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铁路更应该把握机遇,不畏挑战,大踏步迈向新的征程。谈到中国铁路下一步的发展时,陈兰华向记者介绍了他对未来铁路蓝图的思考:
 
  首先,还是强调,要根据铁路发展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修改《铁路法》及《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例如,铁路改革后,国家铁路集团公司不再对地方铁路和非控股铁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负责。这就需要尽快修改法律,健全法制,把市域铁路、自营铁路的监管责任明确到各个专业部门和各相关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要建全地方铁路安全组织机构,配齐监管人员,建立监管制度。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铁路行业管理,规定政府部门和铁路企业安全管理、监管的责任义务,让政府和企业共同做好铁路运输安全工作。
 
  其次,尽快完善区域铁路网络建设。目前,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在加密成型。接下来,则需要完善城市群、都市圈内的区域铁路网络建设。在刚刚通过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轨道交通网。未来,铁路运输将要实现首都至多数省会城市8小时高铁交通圈、省会城市群1至2小时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第三,要树立大交通意识,铁路交通要主动融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完善综合服务能力。目前,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无法对铁路交通进行无缝衔接,人们在通往火车站到发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增加城市内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建议进行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铁的一体化设计,实现铁路在同一城市的多点到发,减少大型火车站的修建,最大程度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为人们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减少城市内的交通拥堵。
 
  最后,当前全世界都看到了高铁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文化进步的重要作用,很多发达国家也在对高铁进行研究和建设。中国作为高铁发展最成功、建设体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如何在高铁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也是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陈兰华认为,一是要提高高铁的运行速度。随着复兴号400公里/小时动车组的研发成功和400-450公里会车试验的成功,应考虑在适当的时机逐步将高铁运营速度提高到400-450公里/小时,以保持我国轮轨高铁世界领先的地位。二是应选择适当地段安排600-1000公里/小时磁浮列车的运营试验线路的建设,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为下一步我国研发超高速低压管道铁路积垒经验。三是中国应积极开展真空管道超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工作。目前,我国时速1000公里的真空管道磁浮技术研究实验室已经建成,最大时速可达4000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也正在技术研发中。其它发达国家也在研究超高速低压管道铁路。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高铁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未来中国铁路还应创造更多更辉煌的成就,继续为世界轨道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交通运输实现全球同城化贡献中国力量。”陈兰华充满激情的表示。
 
  
 
  为铁路继续把好安全大关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中,记者被陈兰华身上老一辈中国铁路人吃苦耐劳、团结奋进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他告诉记者,铁路是他一辈子的事业,即使在退休之后也要继续为中国铁路贡献自己的一分光和热。作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和专委会在铁路安全领域的工作情况:
 
  一是为了贯彻党中央交通强国的号召,按照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的要求,设立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通过专委会将我国部分第一代高速铁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组织起来,更好的为铁路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二是开展大量的铁路技术咨询工作。对地方铁路和非国铁集团控股铁路的线路建设、开通进行技术咨询和安全评估,保证新线按照国家要求按时开通和运营安全。
 
  三是对铁路行业的创新成果、新技术研发及新设备的应用进行大量的总结、推广工作,促进铁路技术的更新升级。
 
  四是专委会正在制定轨道安全技术评估的行业标准,目前该行业标准的初稿已经完成,计划于今年上半年进行申报。
 
  最后,专委会还将针对一些铁路技术难点,进行调研、攻关、献计献策,帮助铁路企业解决轨道交通发展的技术难题。
 
  “尽管专委会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但是做为老一辈铁路人,我愿意为中国铁路的安全发展继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铁路未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陈兰华坚定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从落后走向了繁荣,中国的铁路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未来的中国铁路该如何走,陈兰华再三强调:“无论将来铁路怎么样发展,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创新精神不能丢。我们铁路人都要永远听党话,秉承苦干、实干、拼命干的拼搏精神;讲科学、高标准、不懈怠的进取精神;敢于担当、勇不言败的奋斗精神,继续为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奋进。”

上一篇:梁士琨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