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荆荆高铁已满足开通运营条件

2024-10-25 来源:极目新闻
本文摘要:10月25日上午8点20分,随着55304次试验列车从荆州站驶出,荆门至荆州高速铁路(简称荆荆高铁)在联调联试圆满结束后,正式转入运行试验阶段。极目新闻记者获悉,联调联试的完成标志着荆荆高铁已满足运营条件,开通进入倒计时阶段,湖北将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目标。
  10月25日上午8点20分,随着55304次试验列车从荆州站驶出,荆门至荆州高速铁路(简称荆荆高铁)在联调联试圆满结束后,正式转入运行试验阶段。极目新闻记者获悉,联调联试的完成标志着荆荆高铁已满足运营条件,开通进入倒计时阶段,湖北将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目标。

 
 
  荆荆高铁位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北起湖北省荆门市连接沿江高铁、襄荆高铁,南至荆州市连接汉宜铁路沟通武汉、宜昌。线路设计时速为350公里,为双线高速铁路,全长约77.48公里。新建桥梁14座,全长约65.41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83.64%。全线共设荆门西站、沙洋西站、荆州站3座车站,其中荆门西站、沙洋西站为新建车站。
 
  荆荆高铁联调联试期间,铁路部门对轨道、桥梁、牵引供电和通信、信号、客服系统等11大项进行了测试,开行各类检测列车919列次,检测里程达30809公里,全面检测、验证了各类固定设施和移动设备的功能,技术性能达到国家、行业颁布的技术标准,满足开通运营条件。
 
 
  运行试验期间,铁路部门将进行列车运行图参数测试、按图运行试验、故障模拟和应急救援演练,为列车运行图的铺画提供时间标尺,验证系统列车追踪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验各系统在各种条件下运输组织的适应性,验证行车组织方式能否满足运营要求;检验设备故障和自然灾害条件下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完善科学合理的运输组织方案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铁”)运输部高级工程师于新亮介绍,运行试验中,武铁以实现“一次性达到设计速度值”为总体目标。科学指挥、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确保运行试验圆满完成、确保设备长期处于良好状态、确保开通前准备工作到位,为荆荆高铁开通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荆门市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不通高铁的地级市。荆荆高铁开通运营后,湖北省实现了“市市通高铁”。荆门市通过荆荆高铁接入汉宜铁路后,与全国高铁网互联互通。该线路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进一步完善鄂中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助力江汉平原腹地沿线经济腾飞,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荆荆高铁已满足开通运营条件

极目新闻

  10月25日上午8点20分,随着55304次试验列车从荆州站驶出,荆门至荆州高速铁路(简称荆荆高铁)在联调联试圆满结束后,正式转入运行试验阶段。极目新闻记者获悉,联调联试的完成标志着荆荆高铁已满足运营条件,开通进入倒计时阶段,湖北将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目标。

 
 
  荆荆高铁位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北起湖北省荆门市连接沿江高铁、襄荆高铁,南至荆州市连接汉宜铁路沟通武汉、宜昌。线路设计时速为350公里,为双线高速铁路,全长约77.48公里。新建桥梁14座,全长约65.41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83.64%。全线共设荆门西站、沙洋西站、荆州站3座车站,其中荆门西站、沙洋西站为新建车站。
 
  荆荆高铁联调联试期间,铁路部门对轨道、桥梁、牵引供电和通信、信号、客服系统等11大项进行了测试,开行各类检测列车919列次,检测里程达30809公里,全面检测、验证了各类固定设施和移动设备的功能,技术性能达到国家、行业颁布的技术标准,满足开通运营条件。
 
 
  运行试验期间,铁路部门将进行列车运行图参数测试、按图运行试验、故障模拟和应急救援演练,为列车运行图的铺画提供时间标尺,验证系统列车追踪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验各系统在各种条件下运输组织的适应性,验证行车组织方式能否满足运营要求;检验设备故障和自然灾害条件下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完善科学合理的运输组织方案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武铁”)运输部高级工程师于新亮介绍,运行试验中,武铁以实现“一次性达到设计速度值”为总体目标。科学指挥、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确保运行试验圆满完成、确保设备长期处于良好状态、确保开通前准备工作到位,为荆荆高铁开通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荆门市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不通高铁的地级市。荆荆高铁开通运营后,湖北省实现了“市市通高铁”。荆门市通过荆荆高铁接入汉宜铁路后,与全国高铁网互联互通。该线路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进一步完善鄂中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助力江汉平原腹地沿线经济腾飞,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