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坚韧向前

2025-09-23 来源:株洲新闻网
本文摘要:  前8月铁路机车产量增长30.4%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坚韧向前  近日,株洲公布前8个月经济运行数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

 
  前8月铁路机车产量增长30.4%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坚韧向前
 
 
  近日,株洲公布前8个月经济运行数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增速居全省首位;装备制造业增长11.5%,铁路机车产量增长30.4%。
 
  这一成绩,反映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完备、韧性强劲的显著优势。
 
  作为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株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生态最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以中车株机等龙头为引领,该产业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成为中国高铁“金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动我国交通事业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锻造大国重器
 
  今年初,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列全景观光山地旅游列车在丽江投入运营。
 
  该车由中车株机公司研制,首创带动力的铰接式转向架,创新采用1.9米巨型电动可调变色玻璃等技术,成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实力的最新体现。
 
  当下,株洲拥有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车电机等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这种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本地配套率达80%。
 
  在今年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与相关展览会上,中车株机研发的凤凰磁浮观光列车亮相,展示出全球中低速磁浮技术的最新成果。
 
  在代表中国轨道交通最高水平的“复兴号”上,株洲企业攻克了高速牵引与控制关键技术,提供核心装备;在刷新速度纪录的CR450动车组中,株洲研发的新一代牵引系统和动力装备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的核心动力与技术,同样源自株洲。
 
  2024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总规模达1700亿元,同比增长5.5%,持续位居全国首位。在集群企业与市委、市政府的协同推动下,产业链持续完善,创新平台成果加速转化,形成了生态赋能的集群化新范式。
 
  逐浪出海全球
 
  今年4月,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现代化改造项目重要区段开通运营。作为中国首个海外“系统+”总包工程,该项目既实现胶轮地铁列车首次出口,又以本地化生产带动当地就业、培育人才,全方位助力其产业链升级。
 
  从服务国内到走向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全方位拓展全球市场,发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最强音。
 
  2023年10月,印尼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作为中国首个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出海的高铁项目,其广泛采用中国标准和技术,其中株洲制造的牵引变流器、网络控制系统等核心装备成为关键支撑。
 
  在“本地化生产、采购、用工、服务和管理”的“五本模式”推动下,近年来,株洲轨道交通出口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从产品输出向全要素输出的转变。
 
  今年8月,中车株机研制的新型ETS3动车组在马来西亚启用,以智能、经济、舒适等特点显著提升当地交通效率。
 
  当下,中车株机相继在奥地利、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城开启“绿驰”交流空间,将中国中车的绿色发展理念、系统解决方案与当地经验相融合。
 
  目前,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已覆盖全球六大洲,与5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市场从亚非拉扩展至欧洲、澳洲等发达地区。今年1至7月,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出口额达7亿元,同比增长51.2%。
 
  赋能千行百业
 
  今年8月,随着中车株洲所12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吊装,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装备能为海洋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系统解决方案。
 
  这背后,是株洲依托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积淀,向风电产业领域的成功延伸。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围绕相关产业延伸链条,以底层技术的支撑和托底,为更多行业和领域赋能。
 
  依托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产业优势,株洲正积极探索北斗技术与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的融合创新路径,株洲北斗产业实现从“天边”到“身边”的跨越式发展;
 
  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技术为“根”,株洲企业构建了轨道交通、清洁能源、汽车与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成功实现了从功率芯片、算法软件、关键部件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化。
 
  构建减振“护城河”,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里,中车减振材料的身影随处可见;
 
  布局永磁产业,中国中车最大永磁产业基地落户株洲,打造国内外永磁动力技术策源地;
 
  抢跑风光水储氢赛道,株洲企业已成功跻身第一梯队,储能产品出货量位居行业榜单头筹。
 
  从高铁核心技术到跨界产业赋能,从国内领跑到全球布局,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正不断突破边界,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逐浪前行。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坚韧向前

株洲新闻网


 
  前8月铁路机车产量增长30.4%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坚韧向前
 
 
  近日,株洲公布前8个月经济运行数据: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增速居全省首位;装备制造业增长11.5%,铁路机车产量增长30.4%。
 
  这一成绩,反映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完备、韧性强劲的显著优势。
 
  作为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株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生态最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以中车株机等龙头为引领,该产业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成为中国高铁“金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推动我国交通事业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锻造大国重器
 
  今年初,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列全景观光山地旅游列车在丽江投入运营。
 
  该车由中车株机公司研制,首创带动力的铰接式转向架,创新采用1.9米巨型电动可调变色玻璃等技术,成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实力的最新体现。
 
  当下,株洲拥有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车电机等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这种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本地配套率达80%。
 
  在今年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与相关展览会上,中车株机研发的凤凰磁浮观光列车亮相,展示出全球中低速磁浮技术的最新成果。
 
  在代表中国轨道交通最高水平的“复兴号”上,株洲企业攻克了高速牵引与控制关键技术,提供核心装备;在刷新速度纪录的CR450动车组中,株洲研发的新一代牵引系统和动力装备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的核心动力与技术,同样源自株洲。
 
  2024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总规模达1700亿元,同比增长5.5%,持续位居全国首位。在集群企业与市委、市政府的协同推动下,产业链持续完善,创新平台成果加速转化,形成了生态赋能的集群化新范式。
 
  逐浪出海全球
 
  今年4月,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现代化改造项目重要区段开通运营。作为中国首个海外“系统+”总包工程,该项目既实现胶轮地铁列车首次出口,又以本地化生产带动当地就业、培育人才,全方位助力其产业链升级。
 
  从服务国内到走向世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全方位拓展全球市场,发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最强音。
 
  2023年10月,印尼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作为中国首个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出海的高铁项目,其广泛采用中国标准和技术,其中株洲制造的牵引变流器、网络控制系统等核心装备成为关键支撑。
 
  在“本地化生产、采购、用工、服务和管理”的“五本模式”推动下,近年来,株洲轨道交通出口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从产品输出向全要素输出的转变。
 
  今年8月,中车株机研制的新型ETS3动车组在马来西亚启用,以智能、经济、舒适等特点显著提升当地交通效率。
 
  当下,中车株机相继在奥地利、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城开启“绿驰”交流空间,将中国中车的绿色发展理念、系统解决方案与当地经验相融合。
 
  目前,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已覆盖全球六大洲,与5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市场从亚非拉扩展至欧洲、澳洲等发达地区。今年1至7月,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出口额达7亿元,同比增长51.2%。
 
  赋能千行百业
 
  今年8月,随着中车株洲所12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吊装,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装备能为海洋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系统解决方案。
 
  这背后,是株洲依托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积淀,向风电产业领域的成功延伸。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围绕相关产业延伸链条,以底层技术的支撑和托底,为更多行业和领域赋能。
 
  依托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产业优势,株洲正积极探索北斗技术与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的融合创新路径,株洲北斗产业实现从“天边”到“身边”的跨越式发展;
 
  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技术为“根”,株洲企业构建了轨道交通、清洁能源、汽车与工业三大产业集群,成功实现了从功率芯片、算法软件、关键部件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化。
 
  构建减振“护城河”,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里,中车减振材料的身影随处可见;
 
  布局永磁产业,中国中车最大永磁产业基地落户株洲,打造国内外永磁动力技术策源地;
 
  抢跑风光水储氢赛道,株洲企业已成功跻身第一梯队,储能产品出货量位居行业榜单头筹。
 
  从高铁核心技术到跨界产业赋能,从国内领跑到全球布局,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正不断突破边界,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逐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