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广州地铁携智慧轨交系统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

2025-07-02 来源:中国日报网
本文摘要: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一座微缩的未来轨道城市成为焦点。络绎不绝的日本市民、世界各国的交通迷们纷纷驻足,当一码通行所有制...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一座微缩的“未来轨道城市”成为焦点。络绎不绝的日本市民、世界各国的交通迷们纷纷驻足,当“一码通行”所有制式的轨道交通时,人群发出惊叹声:“好先进!这就是中国的未来生活!”

 
  作为最受欢迎的外国馆之一,中国馆于6月27日至29日举办“广东活动周”。广州地铁集团作为广东唯一参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向全球观众生动地演绎了智慧技术如何重塑城市生活。
 
  广州地铁的核心展品是中国首创的穗腾OS轨交智慧操作系统。据悉,该系统已应用于广州地铁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实现了无感过闸、智慧客流疏导、一键开关站、视频巡更巡检及地铁卫生间智慧引导等功能。在管理方面,通过万物互联,机电设备智能运维应用上线后检修人员配比减少16%,人工巡站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
 
  展会现场,“穗腾OS”以“城市交通大脑”为核心,通过物模型映射与数字孪生技术,实时整合8套列车方案、12类设备数据,并实现现场动态演示。在“应急调度”场景中,系统仅用15秒便完成故障线路切换与客流疏导方案生成,让观众直观感受AI化解城市拥堵的能力。
 
  8套列车方案中包括“地铁直线往返”“城际直线往返”和“地铁变轨往返”等,模拟了多种实际运行场景。乘客从高铁出站即可无缝换乘市域铁路,实现“出行即生活”的闭环体验。在现场,观众轻触交互屏,即可体验“一码畅行地铁、市域铁路、城际铁路与干线铁路”的跨制式换乘。这种四网融合的无缝衔接,形成轨道交通设施共享、互联互通,正是广州地铁未来的发展目标。
 
  出生在大阪的铃木先生回忆,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他已对中国文化、品牌和产品深感震撼。时隔15年再次参观世博会中国馆,他看到“穗腾OS”展示后好奇地问:“这是广州地铁未来的样子吗?”得知该系统2021年已投入使用时,他再次惊叹于广州地铁的创新成果。
 
  展会期间,广州地铁日均接待约1.2万名观众,成为中国馆多功能厅最具吸引力的企业品牌之一。广州地铁将持续以轨道交通为载体,提升产业能级和技术创新能力,探索跨制式无缝衔接模式,构建结构合理、换乘高效、共建共享的世界级轨道交通网络。(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邱铨林|张洁)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广州地铁携智慧轨交系统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

中国日报网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一座微缩的“未来轨道城市”成为焦点。络绎不绝的日本市民、世界各国的交通迷们纷纷驻足,当“一码通行”所有制式的轨道交通时,人群发出惊叹声:“好先进!这就是中国的未来生活!”

 
  作为最受欢迎的外国馆之一,中国馆于6月27日至29日举办“广东活动周”。广州地铁集团作为广东唯一参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向全球观众生动地演绎了智慧技术如何重塑城市生活。
 
  广州地铁的核心展品是中国首创的穗腾OS轨交智慧操作系统。据悉,该系统已应用于广州地铁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实现了无感过闸、智慧客流疏导、一键开关站、视频巡更巡检及地铁卫生间智慧引导等功能。在管理方面,通过万物互联,机电设备智能运维应用上线后检修人员配比减少16%,人工巡站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
 
  展会现场,“穗腾OS”以“城市交通大脑”为核心,通过物模型映射与数字孪生技术,实时整合8套列车方案、12类设备数据,并实现现场动态演示。在“应急调度”场景中,系统仅用15秒便完成故障线路切换与客流疏导方案生成,让观众直观感受AI化解城市拥堵的能力。
 
  8套列车方案中包括“地铁直线往返”“城际直线往返”和“地铁变轨往返”等,模拟了多种实际运行场景。乘客从高铁出站即可无缝换乘市域铁路,实现“出行即生活”的闭环体验。在现场,观众轻触交互屏,即可体验“一码畅行地铁、市域铁路、城际铁路与干线铁路”的跨制式换乘。这种四网融合的无缝衔接,形成轨道交通设施共享、互联互通,正是广州地铁未来的发展目标。
 
  出生在大阪的铃木先生回忆,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他已对中国文化、品牌和产品深感震撼。时隔15年再次参观世博会中国馆,他看到“穗腾OS”展示后好奇地问:“这是广州地铁未来的样子吗?”得知该系统2021年已投入使用时,他再次惊叹于广州地铁的创新成果。
 
  展会期间,广州地铁日均接待约1.2万名观众,成为中国馆多功能厅最具吸引力的企业品牌之一。广州地铁将持续以轨道交通为载体,提升产业能级和技术创新能力,探索跨制式无缝衔接模式,构建结构合理、换乘高效、共建共享的世界级轨道交通网络。(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邱铨林|张洁)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