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三号线建起逃生通道
2005-07-11 来源:中财网 作者:admin疏散平台与站台等高可一步踏上逃生通道
近年来国际上相继出现日本地铁毒气事件和西班牙地铁爆炸事件等针对地铁的恐怖活动,地铁的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地铁专家开始研究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疏散乘客,确保乘客安全的措施,以便让乘客放心地乘坐地铁,疏散平台由此应运而生。
是国内首段疏散平台
据介绍,地铁疏散平台是地铁运营列车在隧道内出现紧急情况时,疏散乘客的专用通道。目前从体育西到珠江新城站区间试验已率先安装成功。据了解,广州地铁是国内首家在地铁隧道内安装疏散平台的地铁。这是由国内自行研究、设计和施工的地铁疏散平台,标志着广州地铁率先在国内地铁同行业中进入防恐设计和建设。
平台与车厢地板等高易逃生
据了解,广州地铁三号线的疏散平台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每段长6米,宽度根据线路限界的不同由60厘米到110厘米不等,通过支架支撑并固定在隧道壁,高度与地铁列车车厢的地板持平;即与车站站台等高,逃生乘客可以一步到位,踏上红色的逃生通道。同时,也能很好地照顾到老人和小孩。
要在布满钢筋的隧道壁安装固定支架,确保疏散平台的水平和接口平整,就必须保证每组支架定位孔位置的精确。负责该项目施工的中铁二局三号线供电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动用了测量小车载着激光测距仪对线路中心到隧道壁的距离进行精确测量。
目前地铁隧道全线每隔一段都有一盏长明灯,以供列车员辨清方向和夜间停车后进行检修;此外,为配合逃生通道使用,届时都会考虑一系列的应急照明,以保证隧道有足够的光线引导乘客逃生。
一二号线增配防爆罐
另外,昨日上午,广州迅速组织了两个安全检查工作组,分别由广州市公安局长朱穗生、市建委及总公司安全监察部负责人带队对一二号线车站反恐防爆等安全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同时,为加大车站安全硬件建设,由市局拨出专款,为一二号线32个运营车站各配置了一个重500公斤,可防止1.5公斤TNT爆炸当量的防爆罐。
教你地铁逃生
打开车门
专业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列车发生意外情况,乘客应保持冷静,听从地铁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擅自打开车门强行下车。万一列车出事,乘客必需学会正确地打开车门和屏蔽门。
开车门:列车上每个车门正上方,打开玻璃罩,用手握紧红色的手柄往下拉(要注意力度,不要拉断),内置的气体随即释放出来,同时门上灯变成黄色,表示已解锁,即可往两边拉开车门。
开屏蔽门:对准屏蔽门中部的绿色按钮,用力摁下,同时用手把门往左右两边拉开即可。
联系司机
按紧急情况按钮———列车运行期间乘客如有急事需向司机求助或报告时,可打开车门上方红色圆形“紧急情况按钮”上的透明塑料盖,按下红色按钮,列车司机即可接到你的报警信息。
通道门和疏散斜梯———列车两端有通往司机室的通道门,拉下门上方的红色拉手,推门页即可打开通道门进入司机室,拉下红色已疏散门解锁手柄,用力向前推门即可放下疏散门到轨道。
紧急灭火
当乘客发现列车某处着火时,应及时按动列车紧急报警按钮,同时取出车厢座椅下的列车备用灭火器进行灭火。司机将根据列车在区间的位置及火势、烟雾的扩散方向,选择疏散方向并迅速打开列车疏散门,广播通知乘客疏散。乘客听到列车广播后,应立即往疏散方向靠拢,通过疏散门,进入隧道,下车后步行前往车站。
控制中心收到火灾信息后,及时通知救援人员,并开启通风系统紧急模式,将风往人流疏散的反方向吹送,将可能出现的浓烟吹到远离乘客方向一端,并通过通风井排出。站务人员迅速打开屏蔽门,放置下站台楼梯,执行隧道疏散预案。
世界近年地铁遇袭事件一览
●伦敦地铁爆炸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市中心金融城的罗素广场地铁站和伦敦西北部的一个地铁站发生爆炸,到目前为止造成上千人伤亡。
●瑞典地铁起火
2005年5月16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地铁起火,一节地铁车厢被烧毁,警方紧急疏散了数百名乘客,并封锁了整个车站以及附近的一些超市。12人因吸入浓烟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莫斯科地铁爆炸
2004年2月6日,莫斯科市中心一地铁列车在当地早上上班高峰期发生爆炸,造成42人死亡、250多人受伤。
●韩国大邱地铁纵火案
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发生地铁纵火案,至少198人死亡。火灾发生后,由于浓烟中含有大量有毒成分,加之地铁站内漆黑一片,救援工作遇到很大困难,地铁交通一度陷入瘫痪状态。
●东京地铁毒气事件
1995年3月20日,东京地铁车站发生沙林毒气事件,12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
- 上一篇:山东铁路股权转让外商不动心
- 下一篇:株洲电力机车厂与北京交通大学共建工程研究中心
相关文章
- 广州地铁三号线建起逃生通道2005-07-11
- 进水地铁隧道昨起全面复工2005-07-01
- 广州地铁一号线装感应摄像头 有隐患自动报警2005-06-16
- 广州2010年地铁网络规划确定2005-06-06
- 华为3Com交换机构建广州地铁治安监控系统200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