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全面推进
2006-11-2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admin今年是中巴建交55周年。自建交以来,中巴已经建立和发展了全天候的友谊。在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在经济领域包括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拓展。胡锦涛主席的此次成功访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中巴政治关系水平,拓展了两国各领域互利合作,深化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把中巴建交55周年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中巴自贸协议扩大双方合作
24日,胡锦涛和穆沙拉夫在会谈后出席了《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的签字仪式。
根据该协定,中巴两国将分两个阶
段对全部货物产品实施降税。第一阶段在协定生效后5年内,双方对占各自税目总数85%的产品按照不同的降税幅度实施降税,其中,36%的产品关税将在3年内降至零。中方降税产品主要包括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矿产品、纺织品等,巴方降税产品主要包括牛羊肉、化工产品、机电产品等。第二阶段从协定生效第6年开始,双方将在对以往情况进行审评的基础上,对各自产品进一步实施降税。目标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照顾双方各自关注的基础上,使各自零关税产品占税号和贸易量的比例均达到90%。
去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与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在伊斯兰堡启动了有关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自去年4月以来,中巴就自由贸易问题举行了5轮谈判,最后一轮谈判、也是中巴自贸区第5轮谈判于今年11月7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双方就市场准入和自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基本完成了自贸区谈判。
近年来,中巴贸易发展很快。去年双边贸易额猛增了39%,达到42.6亿美元。根据中巴自贸协定,5年后双边贸易额将提升到150亿美元以上。
民用核能领域加强合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胡锦涛主席访问巴基斯坦之前谈及中巴核领域的合作时表示,中巴已经签署了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协定,双方是在此协定的框架内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目前,中巴核合作主要是旁遮普省恰希玛核电站,电站一期工程已经投产发电,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
据路透社援引在北京的一位外交观察人士的话说,巴基斯坦请求中国帮助建造6个发电量在600兆瓦以上的核反应堆,比中国在巴基斯坦东部恰希玛建造的300兆瓦核反应堆要大一倍以上。
这位观察人士认为,中巴双方这项概括性协议的规模以及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商定,它能否为巴基斯坦扩大核能提供技术上的帮助现在还无法确定,但是它显示了中巴之间保持已久的传统关系。
保持南亚大陆稳定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态度。历史上那里曾经发生过两次大的印巴战争。2005年7月,美国与印度签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协议,今年3月布什访问印度时,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还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步骤。现在,巴基斯坦希望发展其民用核能。中国与巴基斯坦过去就有合作的基础,在战略上也有很多共识。去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巴基斯坦时,中巴联合声明已经强调,要进行核能方面的合作;胡锦涛主席的访问必将促进双方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合作。
中巴合作不仅是一个战略关系问题,也符合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同时,中国一直坚持核能合作要符合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原则,也为这种合作奠定了基础。
穿越喜玛拉雅山输油管道的可行性考虑
据巴基斯坦媒体披露,巴基斯坦不久前提议,修建一条沿喜玛拉雅山的输油管道,它西起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东到中国的新疆。对此建议,中方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示愿意考虑其可行性。
据报道,这将是一个造价昂贵且面临许多挑战的浩大工程,产自中东地区的石油将通过该管线抵达中国新疆后,再被分运往中国内地及沿海地区。尽管这条穿越喜玛拉雅山脉的输油管道面临严峻的障碍,但这条管道一旦建成,将使中国的石油进口摆脱对马六甲海峡的严重依赖,也将是“中巴能源走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2月,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访问中国时,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巴能源走廊”的设想,并表示将进一步加深中巴之间的能源和商务合作,促进两国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目前,中巴双方已经同意改造连接中巴的喀喇昆仑公路,而该输油管道将沿着该公路铺设。
自今年7月1日中国青藏铁路通车以后,巴基斯坦高层也开始考虑修建一条铁路,将巴基斯坦与青藏铁路连接起来。这个大胆的想法得到了巴总统穆沙拉夫的肯定。穆沙拉夫7月初来到距离巴中边界约80公里的巴基斯坦苏斯特口岸,为巴中两国合建的苏斯特陆路口岸揭幕时说,巴基斯坦所处的地缘位置,可以为中国的西部地区提供方便的出海通道,成为中国的“能源和经贸走廊”。中国的西北地区具有很大潜力,将成为连接中巴两国和中亚地区的经贸中心。而中巴铁路的连接,不仅将进一步密切中巴政治和经贸关系,也必将对周边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文章
- 巴改造铁路网将直通中国2007-03-22
- 巴基斯坦拟采购75台铁路机车2007-01-19
- 巴基斯坦拟采购75台铁路机车2007-01-19
- 巴基斯坦火车相撞300人死亡2005-07-14
- 唐山厂向巴基斯坦出口铁路客车转向架200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