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内容

武汉城建“双线作业”提综合功能

2006-12-07 来源:长江网讯 作者:admin
    近3年,20多亿元用于武汉园林建设,近450公顷建筑拆除建绿。据了解,1996年前,全市园林建设与养护,年投入不过数百万元。

    日前统计部门提供资讯:“十五”期间,武汉交通建设投资,为“九五”期间的7倍,“十一五”期间将再翻一番。

    这些建设显出两个线路:一个,向前,为“率先中部崛起”铺路。一个,向后,还历史旧账,解市民之忧。经多年,尤其近年加大力度建设,武汉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轮廓初现。 

    公路,以外环、中环、内环线为骨架,出口高速为“丝”,形成环形放射状“蛛网”。

    内环线插入中心城区,近年改造不断。在建的中环线,围绕中心城区,连接所有进出城道路。

    外环线,融入京珠、沪蓉国家级高速公路,总长188公里,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外环高速公路,明年可完工。

    8条出口高速路全面启动,总长225公里,以武汉为中心,连接武汉城市圈主要城市。

    待公路网建成,到城郊区只需半小时,到城市圈8城市1-2小时,到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

    铁路,升格为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六大客运中心之一”。一城将容3个特大客运站,建亚洲最大铁路编组站,以及辐射华中集装箱中心站。

    武汉火车站开工,武昌站开始改造,汉口站即将扩建,将来,武汉到周边1000公里范围的中心城市,都将实现4-5小时铁路通达。

    航空,构建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投资33亿元,建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可同时停靠22架大型飞机,预计明年底投入使用。

    港口,整治两江、疏浚航道、建集装箱码头,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200万吨。从武汉港,可直航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地区。

    以“十五”为起点,武汉跨向国家级的铁路枢纽中心、航空中心、公路主枢纽中心和长江航运中心,翻新九省通衢。近代起,“九省通衢”助阵武汉百数年。

    高速公路兴起,铁路一再提速,航空异军突起,水运一度衰落,互联网建了“地球村”,武汉交通设置加快建设,仍感相对滞后。

    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不改初衷:构建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提升综合功能,才能“通衢”九省乃至世界,将区位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这一建设,关系武汉人民的长远利益。

    中部崛起,国家提出发挥中部区位优势。3条国家级高速公路,2条高速客运专线,交会武汉。

    武汉抓住机遇,积极配套,加大投入。

    京珠、沪蓉高速公路武汉交会,形成半环,耗资40亿元。武汉借势投资50亿元,再修100多公里,头尾相接,构成城市外环。

    铁道部与武汉市改造武昌火车站,其中,我市配套工程投资达17.9亿元。

    水运一项,“十五”期间,武汉地方投资逾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8倍多。

    至“十一五”末期,立体交通系统基本建成,曾借“两通起飞”的武汉,有望再次“起飞”。

    城建另一方向,偿还历史旧账:整修公用设施,缓解交通紧张,增添城市绿化,让百姓直接受惠。 

    头一个“还”的,是百姓身边的背街小巷。我市800多个社区,万条小径,常年成为城市支路,甚至次干道,超负荷运转,坑坑洼洼,雨污合流。百姓一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武汉市曾衡量,改造任务繁重,是分部实施,还是一次性解困。最后决断,事关百万市民生活,应求快求好。 2003年起,连续3年,我市将改造背街小巷列入“十件实事”。至今改造690个社区近9000条小巷,总投资5.36亿元。

    这些社区内,2.2万盏路灯复亮,290公里排水管网畅通,新增一人一平方米绿地,近300万市民受益。

    三镇鼎立、湖泊众多,城市道路分割,市民出入,多依赖公共交通。

    2000年,我市决定,投资几百亿,兴建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

    4年后,轻轨一号线投用。今年11月,地铁2号线开工,将携市民避行车高峰,越长江,穿中心城区,逛4大商圈。

    最终,武汉将形成总长22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网络覆盖面将达68%%。两江阻隔,中心城区仅两桥跨江,不堪重负。

    去年,武汉动建长江第一条隧道,连接长江南北中心城区,方便市民过江。到2008年建成,它将分担武汉过江车辆的23%%。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曾为武汉至景。

    龟山、月湖一带,摊棚横陈,违章搭建泛滥。数年综合治理,眉目清秀。

    蛇山,人进林退,山体隐没于水泥丛林。

    去年起,环山建筑启拆,准备亮出黄鹤楼、红楼,融首义广场,修复部分历史遗迹,开辟文化展览馆等,修主题公园。

    如今,长春观附近,破损山体“愈合”,2.6万株竹子已然郁郁葱葱。

    这些建设,以群众需求为标准,以民意为先。

    每年,我市新建街头游园、街区绿地、小森林130多个,尽在群众身边。未来,每个社区都会有绿地。

    宏光大厦,横亘于江滩一、二期之间的孤楼。2003年底,本报刊登读者来信,《旧楼“添堵”江滩,期待清除“视觉垃圾”》。次年大楼爆破,变身为旅游码头。

    交通轨道经过武汉最大的社区之一——常青花园,原为轻轨。居民有意见:将来肯定有噪音。市里修改规划:轨道由“天”入“地”,改为地铁。

    一些关注和参与武汉建设的外资人员认为:近年,武汉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财力提升,城市建设双线作业有了基础。不过,必须同步具备城市发展眼光,执政为民决心,双线作业才能成为现实。

    “双线作业”仍在持续:城市总体绿量不够,老城区绿地率占比不高。立体交通建设起步未成体系,部分设施效益不足。这些,未来都要一一解决。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武汉城建“双线作业”提综合功能

长江网讯

    近3年,20多亿元用于武汉园林建设,近450公顷建筑拆除建绿。据了解,1996年前,全市园林建设与养护,年投入不过数百万元。

    日前统计部门提供资讯:“十五”期间,武汉交通建设投资,为“九五”期间的7倍,“十一五”期间将再翻一番。

    这些建设显出两个线路:一个,向前,为“率先中部崛起”铺路。一个,向后,还历史旧账,解市民之忧。经多年,尤其近年加大力度建设,武汉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轮廓初现。 

    公路,以外环、中环、内环线为骨架,出口高速为“丝”,形成环形放射状“蛛网”。

    内环线插入中心城区,近年改造不断。在建的中环线,围绕中心城区,连接所有进出城道路。

    外环线,融入京珠、沪蓉国家级高速公路,总长188公里,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外环高速公路,明年可完工。

    8条出口高速路全面启动,总长225公里,以武汉为中心,连接武汉城市圈主要城市。

    待公路网建成,到城郊区只需半小时,到城市圈8城市1-2小时,到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

    铁路,升格为中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六大客运中心之一”。一城将容3个特大客运站,建亚洲最大铁路编组站,以及辐射华中集装箱中心站。

    武汉火车站开工,武昌站开始改造,汉口站即将扩建,将来,武汉到周边1000公里范围的中心城市,都将实现4-5小时铁路通达。

    航空,构建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投资33亿元,建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可同时停靠22架大型飞机,预计明年底投入使用。

    港口,整治两江、疏浚航道、建集装箱码头,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200万吨。从武汉港,可直航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地区。

    以“十五”为起点,武汉跨向国家级的铁路枢纽中心、航空中心、公路主枢纽中心和长江航运中心,翻新九省通衢。近代起,“九省通衢”助阵武汉百数年。

    高速公路兴起,铁路一再提速,航空异军突起,水运一度衰落,互联网建了“地球村”,武汉交通设置加快建设,仍感相对滞后。

    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不改初衷:构建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提升综合功能,才能“通衢”九省乃至世界,将区位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这一建设,关系武汉人民的长远利益。

    中部崛起,国家提出发挥中部区位优势。3条国家级高速公路,2条高速客运专线,交会武汉。

    武汉抓住机遇,积极配套,加大投入。

    京珠、沪蓉高速公路武汉交会,形成半环,耗资40亿元。武汉借势投资50亿元,再修100多公里,头尾相接,构成城市外环。

    铁道部与武汉市改造武昌火车站,其中,我市配套工程投资达17.9亿元。

    水运一项,“十五”期间,武汉地方投资逾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8倍多。

    至“十一五”末期,立体交通系统基本建成,曾借“两通起飞”的武汉,有望再次“起飞”。

    城建另一方向,偿还历史旧账:整修公用设施,缓解交通紧张,增添城市绿化,让百姓直接受惠。 

    头一个“还”的,是百姓身边的背街小巷。我市800多个社区,万条小径,常年成为城市支路,甚至次干道,超负荷运转,坑坑洼洼,雨污合流。百姓一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武汉市曾衡量,改造任务繁重,是分部实施,还是一次性解困。最后决断,事关百万市民生活,应求快求好。 2003年起,连续3年,我市将改造背街小巷列入“十件实事”。至今改造690个社区近9000条小巷,总投资5.36亿元。

    这些社区内,2.2万盏路灯复亮,290公里排水管网畅通,新增一人一平方米绿地,近300万市民受益。

    三镇鼎立、湖泊众多,城市道路分割,市民出入,多依赖公共交通。

    2000年,我市决定,投资几百亿,兴建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

    4年后,轻轨一号线投用。今年11月,地铁2号线开工,将携市民避行车高峰,越长江,穿中心城区,逛4大商圈。

    最终,武汉将形成总长22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网络覆盖面将达68%%。两江阻隔,中心城区仅两桥跨江,不堪重负。

    去年,武汉动建长江第一条隧道,连接长江南北中心城区,方便市民过江。到2008年建成,它将分担武汉过江车辆的23%%。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曾为武汉至景。

    龟山、月湖一带,摊棚横陈,违章搭建泛滥。数年综合治理,眉目清秀。

    蛇山,人进林退,山体隐没于水泥丛林。

    去年起,环山建筑启拆,准备亮出黄鹤楼、红楼,融首义广场,修复部分历史遗迹,开辟文化展览馆等,修主题公园。

    如今,长春观附近,破损山体“愈合”,2.6万株竹子已然郁郁葱葱。

    这些建设,以群众需求为标准,以民意为先。

    每年,我市新建街头游园、街区绿地、小森林130多个,尽在群众身边。未来,每个社区都会有绿地。

    宏光大厦,横亘于江滩一、二期之间的孤楼。2003年底,本报刊登读者来信,《旧楼“添堵”江滩,期待清除“视觉垃圾”》。次年大楼爆破,变身为旅游码头。

    交通轨道经过武汉最大的社区之一——常青花园,原为轻轨。居民有意见:将来肯定有噪音。市里修改规划:轨道由“天”入“地”,改为地铁。

    一些关注和参与武汉建设的外资人员认为:近年,武汉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财力提升,城市建设双线作业有了基础。不过,必须同步具备城市发展眼光,执政为民决心,双线作业才能成为现实。

    “双线作业”仍在持续:城市总体绿量不够,老城区绿地率占比不高。立体交通建设起步未成体系,部分设施效益不足。这些,未来都要一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