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博览史话 > 内容

遵义站:42年的变迁

2007-07-13 来源:《人民铁道》报 作者:江鱼

今日遵义站。李维良 摄

昔日遵义站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这里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地,这里因中国红军长征而成为革命圣城,以其“红色”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
    遵义历史悠久,唐代即称遵义县,南宋时播州治所迁于此地,并修筑城垣。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从此作为革命历史名城而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新整修了遵义会议会址、毛泽东长征时在遵义住所、红军烈士陵园和娄山关战役纪念点。20世纪50年代以前,遵义还仅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小城镇。经过短短50多年的发展,遵义已一跃成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如今,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北红色旅游区,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
    遵义站1963年初开始修建,1965年正式运营。
    如今,40多年过去了,遵义站的开拓者也从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了老人。而其中不少老人已相继离去,还健在的老人见证了遵义站的变迁。
    78岁的王年明老人是遵义站最初的修建者之一。王年明是青岛人,年轻时就在铁路上当线路工,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1963年初他来到遵义修建车站,在遵义工作了近40年。历数与线路、钢轨、道钉、石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生经历,老人心潮难平。
    说起修建车站的往事,老人打开了话匣子。1963年,两辆载满铁路职工的汽车来到了遵义,第一批遵义站的创业者踏上了黔北大地。
    如今遵义站四周高楼林立,很是繁华,但王年明清楚记得40多年前,这里却是荒凉的郊区,只有孤零零的几间小屋和大片的菜地,还有的就是一个连一个的小山包。建设者除了要在这片土地上铺出条条钢轨来,最重要的是要建起一个火车站。
    “一到遵义,我们就领教了什么叫‘天无三日晴’,老天就没有好好地晴过几天。”最让建设者苦恼的就是遵义阴冷、潮湿的气候。每次做工都穿着长长的橡胶雨靴,好不容易进趟城,也是穿着雨靴去。路滑还在其次,最大的难题是施工。有时候一碰上连绵10多天的雨天,施工者就只有在雨中挖土、铺地基。工人们都是借住在农户的家中,临时用茅草和木板搭建起的一个棚子就算是指挥办公室了。条件虽然艰苦,但凭着要把铁路修进革命老区遵义的念头,职工们硬是凭着一股子干劲把钢轨铺进了遵义,并建起了车站。
    1965年5月1日,遵义站正式建成通车。这个消息让遵义人奔走相告:“我们有火车坐了!”不少遵义人专门步行10多公里,来看看这个“洋玩意”。
    “当时的火车站还真算得上是个‘洋玩意’,这个两层楼的建筑,在当时的小城中的确算得上‘洋气’。”王年明不无自豪地说。当年火车站的两层楼可以算得上是当时遵义最好的建筑了,但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菜地,人们要穿过一片菜地才能到车站。
    说起1965年5月1日遵义站建成通车的情形,许多遵义的居民至今仍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轰隆、轰隆’,第一列火车徐徐地驶入遵义站,机车上还冒着浓浓的‘白烟’,看着这么个庞然大物开过来,同学们都吓坏了,有的女生开始尖叫。围观的人更是惊恐地挨挤着向后退,不少遵义人是第一次看见火车。”当时的火车,还是老式的蒸汽机车牵引。
    火车站初建成时,火车是开进了遵义,但线路却十分有限,每天只有两三趟列车通过,只能通往贵阳、昆明、成都几个方向。40多年来,遵义站也同遵义这座历史名城一样,发生着令人振奋的变化。 如今遵义站共有28趟列车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重庆、南宁、湛江、成都、昆明、杭州等全国重要城市。特别是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铁道部情系老区,急老区人民群众之所急,2007年5月1日到18日,先后开行了遵义至上海、北京、广州的三趟始发列车。为此,遵义市委、市政府两次联名致电铁道部表示感谢,740万遵义人民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回顾过去,老铁路人纷纷感叹,铁路的发展太快了,40多年前火车时速只有二三十公里,现在是每小时100公里、200公里以上。而川黔铁路通车41年来,遵义站发送的旅客从起初通车时的每年5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00万人;货物发送量更是从通车初期的100万吨翻了10倍。遵义站也重新修建了,职工从以前的20多人壮大到上百人。
    从当初最早的一批铁路建设者踏上遵义的土地,至今已经有44年了。回顾这40多年来遵义站的变迁,这些开垦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遵义站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遵义站:42年的变迁

《人民铁道》报

今日遵义站。李维良 摄

昔日遵义站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这里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地,这里因中国红军长征而成为革命圣城,以其“红色”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
    遵义历史悠久,唐代即称遵义县,南宋时播州治所迁于此地,并修筑城垣。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从此作为革命历史名城而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新整修了遵义会议会址、毛泽东长征时在遵义住所、红军烈士陵园和娄山关战役纪念点。20世纪50年代以前,遵义还仅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小城镇。经过短短50多年的发展,遵义已一跃成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如今,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北红色旅游区,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
    遵义站1963年初开始修建,1965年正式运营。
    如今,40多年过去了,遵义站的开拓者也从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变成了老人。而其中不少老人已相继离去,还健在的老人见证了遵义站的变迁。
    78岁的王年明老人是遵义站最初的修建者之一。王年明是青岛人,年轻时就在铁路上当线路工,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1963年初他来到遵义修建车站,在遵义工作了近40年。历数与线路、钢轨、道钉、石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生经历,老人心潮难平。
    说起修建车站的往事,老人打开了话匣子。1963年,两辆载满铁路职工的汽车来到了遵义,第一批遵义站的创业者踏上了黔北大地。
    如今遵义站四周高楼林立,很是繁华,但王年明清楚记得40多年前,这里却是荒凉的郊区,只有孤零零的几间小屋和大片的菜地,还有的就是一个连一个的小山包。建设者除了要在这片土地上铺出条条钢轨来,最重要的是要建起一个火车站。
    “一到遵义,我们就领教了什么叫‘天无三日晴’,老天就没有好好地晴过几天。”最让建设者苦恼的就是遵义阴冷、潮湿的气候。每次做工都穿着长长的橡胶雨靴,好不容易进趟城,也是穿着雨靴去。路滑还在其次,最大的难题是施工。有时候一碰上连绵10多天的雨天,施工者就只有在雨中挖土、铺地基。工人们都是借住在农户的家中,临时用茅草和木板搭建起的一个棚子就算是指挥办公室了。条件虽然艰苦,但凭着要把铁路修进革命老区遵义的念头,职工们硬是凭着一股子干劲把钢轨铺进了遵义,并建起了车站。
    1965年5月1日,遵义站正式建成通车。这个消息让遵义人奔走相告:“我们有火车坐了!”不少遵义人专门步行10多公里,来看看这个“洋玩意”。
    “当时的火车站还真算得上是个‘洋玩意’,这个两层楼的建筑,在当时的小城中的确算得上‘洋气’。”王年明不无自豪地说。当年火车站的两层楼可以算得上是当时遵义最好的建筑了,但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菜地,人们要穿过一片菜地才能到车站。
    说起1965年5月1日遵义站建成通车的情形,许多遵义的居民至今仍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轰隆、轰隆’,第一列火车徐徐地驶入遵义站,机车上还冒着浓浓的‘白烟’,看着这么个庞然大物开过来,同学们都吓坏了,有的女生开始尖叫。围观的人更是惊恐地挨挤着向后退,不少遵义人是第一次看见火车。”当时的火车,还是老式的蒸汽机车牵引。
    火车站初建成时,火车是开进了遵义,但线路却十分有限,每天只有两三趟列车通过,只能通往贵阳、昆明、成都几个方向。40多年来,遵义站也同遵义这座历史名城一样,发生着令人振奋的变化。 如今遵义站共有28趟列车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重庆、南宁、湛江、成都、昆明、杭州等全国重要城市。特别是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铁道部情系老区,急老区人民群众之所急,2007年5月1日到18日,先后开行了遵义至上海、北京、广州的三趟始发列车。为此,遵义市委、市政府两次联名致电铁道部表示感谢,740万遵义人民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回顾过去,老铁路人纷纷感叹,铁路的发展太快了,40多年前火车时速只有二三十公里,现在是每小时100公里、200公里以上。而川黔铁路通车41年来,遵义站发送的旅客从起初通车时的每年5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00万人;货物发送量更是从通车初期的100万吨翻了10倍。遵义站也重新修建了,职工从以前的20多人壮大到上百人。
    从当初最早的一批铁路建设者踏上遵义的土地,至今已经有44年了。回顾这40多年来遵义站的变迁,这些开垦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遵义站的明天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