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博览史话 > 内容

陈嘉庚与鹰厦铁路

2008-08-04 来源:人民铁道报 作者:未知
本文摘要:每当我乘坐列车驶上海峡长堤,面对万里烟波,遥望耸入云霄的集美解放纪念碑,总是思绪万千,深切怀念长眠鰲园的陈嘉庚先生。
每当我乘坐列车驶上海峡长堤,面对万里烟波,遥望耸入云霄的集美解放纪念碑,总是思绪万千,深切怀念长眠鰲园的陈嘉庚先生。

    被誉为“华侨的旗帜”
                             
    陈嘉庚(1874年~1961年),厦门市集美镇人,曾长期侨居新加坡,经营橡胶业。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1913年至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和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
               
    1938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倡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1940年6月,他毅然奔赴延安,慰问陕甘宁边区抗战军民。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创办《南侨日报》,从事爱国民主活动。他以其崇高的爱国精神,被毛泽东誉为“华侨的旗帜”,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1949年9月,陈嘉庚应毛泽东之邀,从新加坡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提议修建福建境内铁路

    福建境内在清朝末年曾有一条短短28公里的铁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七月,在京闽籍官员联名发起创办福建境内铁路。同年九月,经清政府商部奏准,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在福州成立,向社会人士及海外华侨筹集筑路资金。翌年三月进行路线初勘,计划修建漳(州)厦(门)铁路。工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五月动工,历时三年半,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十二月,仅修成漳州市郊江东桥至厦门对岸嵩屿一段28公里的铁路,并投入运营。后因管理不善、军阀混战等原因,这条铁路年年亏损,只得停止运营。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沦陷,国民党军队在溃退时,拆毁并卖掉铁路器材。至新中国成立时,这段铁路仅剩下荒废的路基和倒塌的站房。
               
    陈嘉庚回国后,十分关心祖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他建议修建福建境内铁路的提案获得通过,后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未能实施。1952年初全国政协会议后,周恩来总理召集陈嘉庚等京外委员开会,向大家报告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就有修筑昌厦(南昌至厦门)铁路的计划。陈嘉庚看到盼望多年在福建境内修建铁路的梦想将要成为现实,心情非常激动。
               
    当时铁道部共提出昌厦铁路三个修建方案:西线方案,从南昌经樟树、赣州、瑞金、龙岩至厦门;中线方案,从南昌经南城、石城、瑞金、龙岩至厦门;东线方案,自浙赣线鹰潭出岔,经资溪、邵武、永安、漳州至厦门。因东线分别比中线、西线短62公里和114公里,并且有利于开发闽北森林资源和便于展筑通往福州的线路,又考虑到货源流向及与浙赣线接轨,最后选择东线为推荐方案,改称鹰厦铁路。
               
    1956年,由正在施工中的鹰厦铁路漳平出岔到龙岩的漳龙支线由铁道兵承担施工任务,于1961年9月铺轨到龙岩,1965年初,全线正式交付运营。这条铁路的建成足以告慰陈嘉庚先生的在天之灵。

    倡议修筑厦门海峡长堤           
             
    1949年12月,陈嘉庚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集美。他建议在集(美)高(崎)海峡修一条海堤,上面可通行汽车和火车,把厦门岛同大陆连接起来。这种开山取石、移山填海、变厦门岛为半岛的计划工程浩大,技术复杂,在我国交通史上尚无先例。1954年1月,工程付诸实施。上万名施工人员用双手挖掉十余座山头,开挖70万立方米花岗石,在波涛汹涌的海峡上筑起了一条全长2215米、顶宽19米的长堤。
               
    海堤如长虹卧波,把美丽的厦门岛同大陆连接起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一批来自东南亚各国的侨胞观光后感慨万千:“新加坡海堤长、宽差不多只有厦门海堤的一半,可英国人却修了五年,而我们只修了两年,这真使我们在海外眉宇增光呀!”

    建议采用“海堤线”方案
            
    鹰厦铁路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项目,工程采用边设计、边鉴定、边施工的方法,未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鹰厦铁路于1955年2月动工,1957年竣工。
               
    鹰厦铁路如何从南山进入厦门,原方案为“绕海线”,即绕道杏林海湾至集美,经海峡长堤入厦门。陈嘉庚以为“绕海线”方案不妥,提议在杏林与集美之间筑长堤穿过杏林海湾,铁路通过海湾长堤和海峡长堤展入厦门,即“海堤线”方案。陈嘉庚的建议最终被采纳,鹰厦铁路南山至集美段决定采用“海堤线”方案。杏林至集美海湾长堤长2820米,顶宽19米,按陈嘉庚的建议砌石填沙,不用钢板,总计填沙7万立方米,砌石88万立方米。海堤工程于1955年10月开工,1957年1月竣工。
   
    从此,海湾长堤和海峡长堤携手绵延5公里,把杏林同厦门连接起来。海天一色,烟波万里,列车飞驰其上,宛如凌波踏浪,飘飘欲仙。
               
    全长695公里的鹰厦铁路工程仅用34个月即交付运营,创造了当时我国铁路建设的最高速度,而跨海长堤更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
   
    今天,当我们乘坐列车奔驰在海堤上,眺望那海市蜃楼般的集美三亭时,怎能不缅怀陈嘉庚先生,怎能不追念他为修建鹰厦铁路所作出的贡献。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陈嘉庚与鹰厦铁路

人民铁道报

每当我乘坐列车驶上海峡长堤,面对万里烟波,遥望耸入云霄的集美解放纪念碑,总是思绪万千,深切怀念长眠鰲园的陈嘉庚先生。

    被誉为“华侨的旗帜”
                             
    陈嘉庚(1874年~1961年),厦门市集美镇人,曾长期侨居新加坡,经营橡胶业。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1913年至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和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
               
    1938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倡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1940年6月,他毅然奔赴延安,慰问陕甘宁边区抗战军民。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创办《南侨日报》,从事爱国民主活动。他以其崇高的爱国精神,被毛泽东誉为“华侨的旗帜”,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1949年9月,陈嘉庚应毛泽东之邀,从新加坡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提议修建福建境内铁路

    福建境内在清朝末年曾有一条短短28公里的铁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七月,在京闽籍官员联名发起创办福建境内铁路。同年九月,经清政府商部奏准,商办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在福州成立,向社会人士及海外华侨筹集筑路资金。翌年三月进行路线初勘,计划修建漳(州)厦(门)铁路。工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五月动工,历时三年半,至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十二月,仅修成漳州市郊江东桥至厦门对岸嵩屿一段28公里的铁路,并投入运营。后因管理不善、军阀混战等原因,这条铁路年年亏损,只得停止运营。抗日战争爆发后,厦门沦陷,国民党军队在溃退时,拆毁并卖掉铁路器材。至新中国成立时,这段铁路仅剩下荒废的路基和倒塌的站房。
               
    陈嘉庚回国后,十分关心祖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他建议修建福建境内铁路的提案获得通过,后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未能实施。1952年初全国政协会议后,周恩来总理召集陈嘉庚等京外委员开会,向大家报告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就有修筑昌厦(南昌至厦门)铁路的计划。陈嘉庚看到盼望多年在福建境内修建铁路的梦想将要成为现实,心情非常激动。
               
    当时铁道部共提出昌厦铁路三个修建方案:西线方案,从南昌经樟树、赣州、瑞金、龙岩至厦门;中线方案,从南昌经南城、石城、瑞金、龙岩至厦门;东线方案,自浙赣线鹰潭出岔,经资溪、邵武、永安、漳州至厦门。因东线分别比中线、西线短62公里和114公里,并且有利于开发闽北森林资源和便于展筑通往福州的线路,又考虑到货源流向及与浙赣线接轨,最后选择东线为推荐方案,改称鹰厦铁路。
               
    1956年,由正在施工中的鹰厦铁路漳平出岔到龙岩的漳龙支线由铁道兵承担施工任务,于1961年9月铺轨到龙岩,1965年初,全线正式交付运营。这条铁路的建成足以告慰陈嘉庚先生的在天之灵。

    倡议修筑厦门海峡长堤           
             
    1949年12月,陈嘉庚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集美。他建议在集(美)高(崎)海峡修一条海堤,上面可通行汽车和火车,把厦门岛同大陆连接起来。这种开山取石、移山填海、变厦门岛为半岛的计划工程浩大,技术复杂,在我国交通史上尚无先例。1954年1月,工程付诸实施。上万名施工人员用双手挖掉十余座山头,开挖70万立方米花岗石,在波涛汹涌的海峡上筑起了一条全长2215米、顶宽19米的长堤。
               
    海堤如长虹卧波,把美丽的厦门岛同大陆连接起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一批来自东南亚各国的侨胞观光后感慨万千:“新加坡海堤长、宽差不多只有厦门海堤的一半,可英国人却修了五年,而我们只修了两年,这真使我们在海外眉宇增光呀!”

    建议采用“海堤线”方案
            
    鹰厦铁路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项目,工程采用边设计、边鉴定、边施工的方法,未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鹰厦铁路于1955年2月动工,1957年竣工。
               
    鹰厦铁路如何从南山进入厦门,原方案为“绕海线”,即绕道杏林海湾至集美,经海峡长堤入厦门。陈嘉庚以为“绕海线”方案不妥,提议在杏林与集美之间筑长堤穿过杏林海湾,铁路通过海湾长堤和海峡长堤展入厦门,即“海堤线”方案。陈嘉庚的建议最终被采纳,鹰厦铁路南山至集美段决定采用“海堤线”方案。杏林至集美海湾长堤长2820米,顶宽19米,按陈嘉庚的建议砌石填沙,不用钢板,总计填沙7万立方米,砌石88万立方米。海堤工程于1955年10月开工,1957年1月竣工。
   
    从此,海湾长堤和海峡长堤携手绵延5公里,把杏林同厦门连接起来。海天一色,烟波万里,列车飞驰其上,宛如凌波踏浪,飘飘欲仙。
               
    全长695公里的鹰厦铁路工程仅用34个月即交付运营,创造了当时我国铁路建设的最高速度,而跨海长堤更成为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壮举。
   
    今天,当我们乘坐列车奔驰在海堤上,眺望那海市蜃楼般的集美三亭时,怎能不缅怀陈嘉庚先生,怎能不追念他为修建鹰厦铁路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