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博览史话 > 内容

合肥站塔钟: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2008-12-04 来源:人民网安徽视窗 作者:陆应果 李靖
本文摘要:合肥站是淮南铁路和合肥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它见证了合肥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而高高矗立在站主站房顶端的巨型塔钟,分秒准时行走,方便了南来北往旅客出行,它就像记录城市变迁
合肥站是淮南铁路和合肥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它见证了合肥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而高高矗立在站主站房顶端的巨型塔钟,分秒准时行走,方便了南来北往旅客出行,它就像记录城市变迁的“历史档案”,弥足珍贵。
 
    安徽老百姓钟情铁路。在安徽人心目中,合肥站就像是合肥市“脸面”一样,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每当上下班铁路职工和进出站旅客看到塔钟和一代伟人毛泽东手迹“合肥”站名时,就感到有一种说不尽的亲切感。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交通位置十分重要。6 }2 |3 q0 

    1958年9月,一代伟人毛泽东第一次亲临安徽合肥视察。合肥市区10里长街,排列着20万群众,车队走了近半个小时才到火车站。毛主席和处于极度兴奋中的合肥市民告别后走进火车站,很多群众跟着拥进站台,拥到专列车厢旁。毛泽东多次从车厢走出,站在候车室站台台阶上向欢送的群众招手致意。他每次露面,都激起一片欢腾。伟人毛泽东同铁路的那段情缘,至今合肥站老职工们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时至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口不断增长,始建于1935年10月的合肥老火车站,显得拥挤不堪,因其规模、内部设施等制约经济发展。1994年6月,合肥新站开工建设,1995年底建成竣工。1997年4月1日,合肥新站——现在的合肥站建成通车运营,高高矗立在主楼站房顶端的塔钟同时投入使用,使旅客候车和乘降更加方便。

    为表达安徽人民对伟人毛泽东的敬仰之情,合肥市和铁路部门独具匠心,对站房外表进行精心设计,对塔钟进行精美装饰,在主站房金字塔型中部、塔钟西面的下方竖起了大红底色“合肥”两字,作为站名,醒目、美观,起到了点缀衬托的作用。“合肥”两字字体采用的是毛泽东手迹,富有艺术性和文化性。1997年,合肥站站房建筑设计荣获国家“鲁班奖”。

    合肥站塔钟形如桶状,为电子机械子母钟,塔钟高9米、宽6米,由专门维护人员控制、管理。该塔钟集传统钟表、智能监控等技术等于一体,采用的是淡蓝色长方型玻璃面,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笑迎旅客,充分表达了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对广大旅客的深情厚谊。
 
    合肥站主站房呈金字塔式设计,外观装饰碧蓝色的玻璃门窗,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合肥市城东。建成后的新客站站房总面积3.3万平方米,主站房分上下两层,8个候车大厅配有中央空调,可同时容纳5000名旅客候车。
 
    原先合肥老火车站十分简陋,设备落后,建站初期车站仅配有手掌大小的机械钟表,站房外面无条件安装塔钟。那时的铁路职工和旅客大都买不起手表,无论是工作,还是出行,要掌握时间很是不便。
 
    如今,合肥站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旅客发送量3万多人。十多年来,车站干部职工与塔钟并肩而立,风雨同舟,时刻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热情周到地为旅客服务,对外树立了安徽铁路人的崭新形象。旅客在站外500米处,放眼塔钟,便知时间。塔钟的发展历史,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提高塔钟的外观档次和走时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铁路的形象。
 
    为确保塔钟外表美观、准确运行,合肥站安排专人精心维护,监控其运行状态,负责日常维护。维护人员每月需爬上塔楼顶部60多米高空,钻入钟室内对机械部清除污垢、加油润滑、校对时间。据合肥站客运人员介绍:“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们就像忠诚的钢铁卫士一样,始终不渝地履行着塔钟报时的职责,不辞劳苦,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合肥站塔钟: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人民网安徽视窗

合肥站是淮南铁路和合肥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它见证了合肥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而高高矗立在站主站房顶端的巨型塔钟,分秒准时行走,方便了南来北往旅客出行,它就像记录城市变迁的“历史档案”,弥足珍贵。
 
    安徽老百姓钟情铁路。在安徽人心目中,合肥站就像是合肥市“脸面”一样,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每当上下班铁路职工和进出站旅客看到塔钟和一代伟人毛泽东手迹“合肥”站名时,就感到有一种说不尽的亲切感。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交通位置十分重要。6 }2 |3 q0 

    1958年9月,一代伟人毛泽东第一次亲临安徽合肥视察。合肥市区10里长街,排列着20万群众,车队走了近半个小时才到火车站。毛主席和处于极度兴奋中的合肥市民告别后走进火车站,很多群众跟着拥进站台,拥到专列车厢旁。毛泽东多次从车厢走出,站在候车室站台台阶上向欢送的群众招手致意。他每次露面,都激起一片欢腾。伟人毛泽东同铁路的那段情缘,至今合肥站老职工们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时至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口不断增长,始建于1935年10月的合肥老火车站,显得拥挤不堪,因其规模、内部设施等制约经济发展。1994年6月,合肥新站开工建设,1995年底建成竣工。1997年4月1日,合肥新站——现在的合肥站建成通车运营,高高矗立在主楼站房顶端的塔钟同时投入使用,使旅客候车和乘降更加方便。

    为表达安徽人民对伟人毛泽东的敬仰之情,合肥市和铁路部门独具匠心,对站房外表进行精心设计,对塔钟进行精美装饰,在主站房金字塔型中部、塔钟西面的下方竖起了大红底色“合肥”两字,作为站名,醒目、美观,起到了点缀衬托的作用。“合肥”两字字体采用的是毛泽东手迹,富有艺术性和文化性。1997年,合肥站站房建筑设计荣获国家“鲁班奖”。

    合肥站塔钟形如桶状,为电子机械子母钟,塔钟高9米、宽6米,由专门维护人员控制、管理。该塔钟集传统钟表、智能监控等技术等于一体,采用的是淡蓝色长方型玻璃面,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笑迎旅客,充分表达了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对广大旅客的深情厚谊。
 
    合肥站主站房呈金字塔式设计,外观装饰碧蓝色的玻璃门窗,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合肥市城东。建成后的新客站站房总面积3.3万平方米,主站房分上下两层,8个候车大厅配有中央空调,可同时容纳5000名旅客候车。
 
    原先合肥老火车站十分简陋,设备落后,建站初期车站仅配有手掌大小的机械钟表,站房外面无条件安装塔钟。那时的铁路职工和旅客大都买不起手表,无论是工作,还是出行,要掌握时间很是不便。
 
    如今,合肥站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旅客发送量3万多人。十多年来,车站干部职工与塔钟并肩而立,风雨同舟,时刻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热情周到地为旅客服务,对外树立了安徽铁路人的崭新形象。旅客在站外500米处,放眼塔钟,便知时间。塔钟的发展历史,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提高塔钟的外观档次和走时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铁路的形象。
 
    为确保塔钟外表美观、准确运行,合肥站安排专人精心维护,监控其运行状态,负责日常维护。维护人员每月需爬上塔楼顶部60多米高空,钻入钟室内对机械部清除污垢、加油润滑、校对时间。据合肥站客运人员介绍:“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们就像忠诚的钢铁卫士一样,始终不渝地履行着塔钟报时的职责,不辞劳苦,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