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资讯 > 企业资讯 > 内容

在大交通格局下审视地铁故障

2008-07-1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未知
本文摘要:半月内5次事故,延误时长动辄几十分钟,广州地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地铁公司总经理丁建隆出面向市民道歉,坦承故障如此频密,连他也不能容忍。在致歉的同时,他表示将全面检查地铁线

半月内5次事故,延误时长动辄几十分钟,广州地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地铁公司总经理丁建隆出面向市民道歉,坦承故障如此频密,连他也不能容忍。在致歉的同时,他表示将全面检查地铁线的信号系统,并聘请国外专家参与评估,从而根据联合审查的结果制订出解决方案。地铁方面也对自有应急体系的效率进行了自我批评,还承诺在两个月内形成故障调查报告,上报广州市政府。

  作为承担公交重任的市属国企,广州地铁目前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从老总站出来道歉可见一斑。这种道歉基于一种担忧,那就是:市民或会因故障频仍不信任地铁,甚至动摇地铁在广州交通框架中应有的重要地位。本来,三号线的故障情有可原,它在建成后调试了一个多月就投入试运营,边调试边运营引发系统的不稳定。问题是,再加上本月分别发生在一、二号线上的故障,地铁在整体上陷入信任危机。

  外界对地铁运营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只知道它建立在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之上,并受到严密的监控,以此维持高水准的安全性和正点率。对此,市民有认同,也常怀期待。可面对较为频繁的故障,寄予地铁的安全感受到了冲击。尽管二号线正点率99.95%,其故障有偶然成分,但在这一非常时期,即便是诚恳地道出事实也令人难以释怀。地铁公司需要更有效的行动,以展现处理大规模危机的能力。

  在此前的社论中,我们曾对三号线信号故障专门作过评论。其时,主要着眼于地铁公司内部的技改和应急预案,随着继起的故障蔓延到一、二号线,实有必要从更宽泛的角度讨论地铁故障问题,比如地铁被赋予的交通重要性,地铁故障的全局性影响,以及在广州交通大框架下应对故障危机的途径和办法。

  依据广州大交通的现实模式可知,地铁是作为主骨架存在的,公交为支线,出租车和客轮是补充力量。地铁的交通功用不可替代。由此可见,地铁运行故障势必影响到整个交通格局的不稳定。广州现有116公里地铁,日均运行量超过百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大动脉。地铁稳则交通稳,确保它的正常秩序至关重要。换言之,地铁的负面后果会以交通的整体紊乱为代价,地铁公司的公共职责无可回避。

  在十多年的地铁建设中,广州坚持运用高科技提升高效能,技术进步的影子紧随次第开建的线路。地铁技术以其专业性并不向市民开放,地铁公司对技术形态的选择源自专业立场和内部决策。这本无可厚非,不过一旦发生故障,尤其是在现今的时间段,集中起因于信号系统,恐怕要给社会更详尽的技术解释才行。自然地,提交给市政府的故障报告也不该对民众封锁,这也是危机公关的内容。

  地铁以其无可撼动的地位支撑起广州公共交通,既然它的故障后果是全局性的,那么也有必要由全体交通力量分担地铁的故障应急。市民可以宽容地铁技术的成熟过程,乃至忍耐因它不成熟制造的麻烦。可一旦市民被故障阻塞在地铁里,并且诸如交通接驳的紧急程序被启动,地铁就不该孤军奋战。从几次故障中乘客接驳的实况看,大交通的协同配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市郊站点尤其不足。

  技术归技术,不发生故障的地铁是不存在的;但应急归应急,故障处理中缺乏高效率却是可原谅的。市民的不满也主要集中在后者。诚如地铁负责人在道歉时所言,应急环节的衔接明显不足,与外单位的配合存在问题。但值得思考的是,故障情况下的乘客分流,难道仅仅是地铁一家的事情吗?考虑到各公交运营主体的条块分割,一个横跨大交通框架的地铁应急方案需要统筹,需要更清晰。

  老总以道歉告慰市民的焦虑,透露出地铁系统不推卸公益的心态。现如今,高规格的技术调研组何时介入查找技术隐患,尚无清楚的告示。可见的时间表也有,那就是上交广州市府的故障报告。以两个月为期限,地铁故障的深层“内幕”或有更深入的分析披露,也冀望大交通框架下的地铁故障应对更上层楼。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在大交通格局下审视地铁故障

南方都市报

半月内5次事故,延误时长动辄几十分钟,广州地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地铁公司总经理丁建隆出面向市民道歉,坦承故障如此频密,连他也不能容忍。在致歉的同时,他表示将全面检查地铁线的信号系统,并聘请国外专家参与评估,从而根据联合审查的结果制订出解决方案。地铁方面也对自有应急体系的效率进行了自我批评,还承诺在两个月内形成故障调查报告,上报广州市政府。

  作为承担公交重任的市属国企,广州地铁目前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从老总站出来道歉可见一斑。这种道歉基于一种担忧,那就是:市民或会因故障频仍不信任地铁,甚至动摇地铁在广州交通框架中应有的重要地位。本来,三号线的故障情有可原,它在建成后调试了一个多月就投入试运营,边调试边运营引发系统的不稳定。问题是,再加上本月分别发生在一、二号线上的故障,地铁在整体上陷入信任危机。

  外界对地铁运营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只知道它建立在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之上,并受到严密的监控,以此维持高水准的安全性和正点率。对此,市民有认同,也常怀期待。可面对较为频繁的故障,寄予地铁的安全感受到了冲击。尽管二号线正点率99.95%,其故障有偶然成分,但在这一非常时期,即便是诚恳地道出事实也令人难以释怀。地铁公司需要更有效的行动,以展现处理大规模危机的能力。

  在此前的社论中,我们曾对三号线信号故障专门作过评论。其时,主要着眼于地铁公司内部的技改和应急预案,随着继起的故障蔓延到一、二号线,实有必要从更宽泛的角度讨论地铁故障问题,比如地铁被赋予的交通重要性,地铁故障的全局性影响,以及在广州交通大框架下应对故障危机的途径和办法。

  依据广州大交通的现实模式可知,地铁是作为主骨架存在的,公交为支线,出租车和客轮是补充力量。地铁的交通功用不可替代。由此可见,地铁运行故障势必影响到整个交通格局的不稳定。广州现有116公里地铁,日均运行量超过百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大动脉。地铁稳则交通稳,确保它的正常秩序至关重要。换言之,地铁的负面后果会以交通的整体紊乱为代价,地铁公司的公共职责无可回避。

  在十多年的地铁建设中,广州坚持运用高科技提升高效能,技术进步的影子紧随次第开建的线路。地铁技术以其专业性并不向市民开放,地铁公司对技术形态的选择源自专业立场和内部决策。这本无可厚非,不过一旦发生故障,尤其是在现今的时间段,集中起因于信号系统,恐怕要给社会更详尽的技术解释才行。自然地,提交给市政府的故障报告也不该对民众封锁,这也是危机公关的内容。

  地铁以其无可撼动的地位支撑起广州公共交通,既然它的故障后果是全局性的,那么也有必要由全体交通力量分担地铁的故障应急。市民可以宽容地铁技术的成熟过程,乃至忍耐因它不成熟制造的麻烦。可一旦市民被故障阻塞在地铁里,并且诸如交通接驳的紧急程序被启动,地铁就不该孤军奋战。从几次故障中乘客接驳的实况看,大交通的协同配合能力还有待提高,市郊站点尤其不足。

  技术归技术,不发生故障的地铁是不存在的;但应急归应急,故障处理中缺乏高效率却是可原谅的。市民的不满也主要集中在后者。诚如地铁负责人在道歉时所言,应急环节的衔接明显不足,与外单位的配合存在问题。但值得思考的是,故障情况下的乘客分流,难道仅仅是地铁一家的事情吗?考虑到各公交运营主体的条块分割,一个横跨大交通框架的地铁应急方案需要统筹,需要更清晰。

  老总以道歉告慰市民的焦虑,透露出地铁系统不推卸公益的心态。现如今,高规格的技术调研组何时介入查找技术隐患,尚无清楚的告示。可见的时间表也有,那就是上交广州市府的故障报告。以两个月为期限,地铁故障的深层“内幕”或有更深入的分析披露,也冀望大交通框架下的地铁故障应对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