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博览史话 > 内容

钱塘江大桥“水文参谋”——来者佛

2009-11-27 来源:人民铁道报 作者:陈慈林
本文摘要:今年4月中旬,笔者陪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摄制组采访杭州的来小兰女士,了解到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来女士的父亲来者佛,是茅以升先生当年建桥时的助手之一,他用数十年积累的
今年4月中旬,笔者陪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摄制组采访杭州的来小兰女士,了解到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来女士的父亲来者佛,是茅以升先生当年建桥时的助手之一,他用数十年积累的钱塘江水文资料,帮助茅老攻克了钱塘江潮汐难题,是建桥时名副其实的“水文参谋”。
               
    茅以升在解放后撰写的《钱塘江造桥回忆》一书中说,钱塘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世界上最汹涌澎湃的钱江潮,上千年来从无人敢在上面建桥。杭州民谚也用“钱塘江造桥”来形容不可能办成的事情。
               
    1935年4月1日,大桥正式开建,但因缺乏对变幻莫测的钱江潮的了解,工程接二连三遭遇挫折:先是打桩机船“多德号”因台风沉没,继而一只600多吨的沉箱被“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冲得在桥址上下游10多公里的江面上来回“游走”。茅老描绘道:“在4个月内,沉箱似脱缰野马,乱窜了4处之多。外界不明真相,说钱塘江果然厉害……甚至认为有鬼,要包商烧香拜佛!”
               
    这时大桥开工已半年多,因缺乏翔实的钱塘江水文资料,屡遭各种困难,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展,时任铁道部政务处长的曾养甫,甚至一度急得要与茅以升一起“跳江”。
               
    当时年富力强的萧山小学教员来培淇,从小生长在钱塘江边的萧山,经常用笔名来者佛为本地一些媒体写稿。钱塘江大桥动工后,来者佛非常关心,但苦于无缘认识茅以升。为引起桥工处和茅以升的注意,来者佛在《浙江新闻》报上连续发表了7篇《钱江水势与钱江大桥关系———深望水利当局与桥工委员注意》的系列文章。当茅老读到《钱江水系源流》《今昔江流地带》《江沙淤积原因》《冲刷程度我见》《桥墩阻流力量》和《补救方案陈述》等文章时,喜出望外,当即请来者佛先生加盟桥工处,担任南岸沉箱工地监工。
               
    在来者佛的帮助下,茅以升很快了解了钱江潮的基本规律,并巧借威力无穷的钱江潮来加快工程进度:等候潮汐来临时,工人们利用潮汐之力浮运沉箱;利用潮汐落差,把16孔长67米、宽6.1米、高10.7米的钢梁,分别架在两条船的塔型木架上,在落潮时浮运到桥墩下,涨潮时,排尽船舱中预存的水,借潮水浮力,把每孔260多吨的钢梁稳稳架设到桥墩上。在当时无大型起重设备的条件下,16孔钢梁就是如此巧借潮汐之力一一安装到位的。
                
    茅以升对来者佛颇为信任。大桥建成未及一月,日寇南侵的铁蹄已日渐临近,桥工处接到南撤命令,茅以升把装有建桥资料和银元的18只藤箱预先存放在南岸来者佛家,一直到炸桥那天才装上军车。

    大桥通车后的第89天,茅以升忍痛指挥引爆早已预埋在14号桥墩上的炸药,把10、12和13三孔主梁炸入江中。
               
    抗日战争期间,来者佛受茅以升委托,用当地人身份作掩护,带着10多岁的长子来兆民密切关注大桥情况,并写成《敌伪对本桥之动态》,辗转送到在后方的茅以升手中。来者佛还把几份建桥技术资料和证章、袖标等装入竹筒,用蜡封口后藏匿地下。
               
    抗战胜利后,来者佛又协助茅以升参与了大桥修复。茅以升在《钱塘江工程记》一书中评价他:“在此期间无假期、无昼夜,在事员工……悉力奔赴,艰危不辞。……监工来者佛……均始终其事,各有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来者佛先生因病去世,来兆民则进铁路当了火车司机,后在福建的永安机务段退休。他精心保存了不少父亲留下的与大桥有关的遗物,他去世后,这些遗物托付给了65岁的来小兰女士。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钱塘江大桥“水文参谋”——来者佛

人民铁道报

今年4月中旬,笔者陪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摄制组采访杭州的来小兰女士,了解到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来女士的父亲来者佛,是茅以升先生当年建桥时的助手之一,他用数十年积累的钱塘江水文资料,帮助茅老攻克了钱塘江潮汐难题,是建桥时名副其实的“水文参谋”。
               
    茅以升在解放后撰写的《钱塘江造桥回忆》一书中说,钱塘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世界上最汹涌澎湃的钱江潮,上千年来从无人敢在上面建桥。杭州民谚也用“钱塘江造桥”来形容不可能办成的事情。
               
    1935年4月1日,大桥正式开建,但因缺乏对变幻莫测的钱江潮的了解,工程接二连三遭遇挫折:先是打桩机船“多德号”因台风沉没,继而一只600多吨的沉箱被“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冲得在桥址上下游10多公里的江面上来回“游走”。茅老描绘道:“在4个月内,沉箱似脱缰野马,乱窜了4处之多。外界不明真相,说钱塘江果然厉害……甚至认为有鬼,要包商烧香拜佛!”
               
    这时大桥开工已半年多,因缺乏翔实的钱塘江水文资料,屡遭各种困难,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展,时任铁道部政务处长的曾养甫,甚至一度急得要与茅以升一起“跳江”。
               
    当时年富力强的萧山小学教员来培淇,从小生长在钱塘江边的萧山,经常用笔名来者佛为本地一些媒体写稿。钱塘江大桥动工后,来者佛非常关心,但苦于无缘认识茅以升。为引起桥工处和茅以升的注意,来者佛在《浙江新闻》报上连续发表了7篇《钱江水势与钱江大桥关系———深望水利当局与桥工委员注意》的系列文章。当茅老读到《钱江水系源流》《今昔江流地带》《江沙淤积原因》《冲刷程度我见》《桥墩阻流力量》和《补救方案陈述》等文章时,喜出望外,当即请来者佛先生加盟桥工处,担任南岸沉箱工地监工。
               
    在来者佛的帮助下,茅以升很快了解了钱江潮的基本规律,并巧借威力无穷的钱江潮来加快工程进度:等候潮汐来临时,工人们利用潮汐之力浮运沉箱;利用潮汐落差,把16孔长67米、宽6.1米、高10.7米的钢梁,分别架在两条船的塔型木架上,在落潮时浮运到桥墩下,涨潮时,排尽船舱中预存的水,借潮水浮力,把每孔260多吨的钢梁稳稳架设到桥墩上。在当时无大型起重设备的条件下,16孔钢梁就是如此巧借潮汐之力一一安装到位的。
                
    茅以升对来者佛颇为信任。大桥建成未及一月,日寇南侵的铁蹄已日渐临近,桥工处接到南撤命令,茅以升把装有建桥资料和银元的18只藤箱预先存放在南岸来者佛家,一直到炸桥那天才装上军车。

    大桥通车后的第89天,茅以升忍痛指挥引爆早已预埋在14号桥墩上的炸药,把10、12和13三孔主梁炸入江中。
               
    抗日战争期间,来者佛受茅以升委托,用当地人身份作掩护,带着10多岁的长子来兆民密切关注大桥情况,并写成《敌伪对本桥之动态》,辗转送到在后方的茅以升手中。来者佛还把几份建桥技术资料和证章、袖标等装入竹筒,用蜡封口后藏匿地下。
               
    抗战胜利后,来者佛又协助茅以升参与了大桥修复。茅以升在《钱塘江工程记》一书中评价他:“在此期间无假期、无昼夜,在事员工……悉力奔赴,艰危不辞。……监工来者佛……均始终其事,各有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来者佛先生因病去世,来兆民则进铁路当了火车司机,后在福建的永安机务段退休。他精心保存了不少父亲留下的与大桥有关的遗物,他去世后,这些遗物托付给了65岁的来小兰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