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解读中国高铁迅速发展之路
2010-04-20 来源:世界新闻报 作者:佚名高铁技术被称为“大国技术”,30年来,全世界走在这一技术前沿的国家只有法国、日本和德国。从2004年还在讨论引进哪国技术,到今天走出自主创新之路,中国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走过发达国家30年的历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铁领域的权威专家王梦恕向《世界新闻报》记者透露了内情。
对高铁有个认识过程
1989年,王梦恕等一批铁路专家提出中国铁路大发展的策略。而当时正是高速公路大发展时期。王梦恕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高速公路有很多弊端,搞运输成本高,带动不了经济发展,仅从油价上看就受不了。目前,中国有6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而靠进口石油支撑汽车运输是很被动的,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命脉要掌握在别人手里。” 包括王梦恕在内的铁路专家逐渐形成了一个理念:中国必须要加强铁路建设,而且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大的铁路网;省和省之间、城市之间再形成小网,小网和大网之间相互连接。经过调整以后,运输确定以电力牵引为主,而不是油。不仅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上也会大大进步。效率更是大大提高,即经济又安全。
南昆线(昆明到南宁)的建设让王梦恕看到了铁路建设的美好前景。这条线修建之前,铁路两边的县市都很穷。铁路修起来两年之后,沿线地区的经济很快被带动起来。有了这个经验,王梦恕发现,在边境地区以及山区修建高速铁路,不占用太多土地,仅是公路和高速公路的1/3,但综合经济效益却很不错。这时,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国家决定加快铁路建设。那么要修什么样的铁路?现有的铁路明显速度太慢。一开始,经济速度200公里就成了发展目标。专家们通过在秦沈铁路(沈阳到秦皇岛)的测试证明,原有铁路想跑200公里是失败的,不仅线路没做好,坡度太短又太多,最多只有160公里。
无缝线路保障高速
实际上,中国当时的机车水平并不低,已经可以达到200公里的速度,不过,想要达到目前国际上高铁运行的最高速度350公里还是不行。引进国外机车和技术就成了必要之举。 经过国外的一番考察,2006年至2007年间,王梦恕等人准备启动中国高铁建设计划,标准就定在350公里。这样的高速铁路有一个特点:想要跑得快,参数必须固定不变。规定的两个钢轨的线间距,在运行过程中正负距离和高低差都要保持在1毫米到两毫米之间,最大不能超过两毫米。
“以前我们用的有渣轨道是保证不了这个要求的。”王梦恕对本报记者说,“后来我们改用无渣轨道,并且完全用钢筋混凝土将其固定下来。另外,轨道的热胀冷缩也要固定下来。这就意味着钢轨必须被锁定:每隔80公分左右,钢轨的轨枕就会被放上一个卡子。因此,每一米之间的热胀冷缩都是及其有限的。这就保证列车可以平稳安全地高速运行。” 目前,中国已经在投入使用的高速铁路都做到了无缝线路。“这些东西都不是国外的,而是我们自己在原本已经掌握的技术上的创新,并且经过研究和试验最终成功”。
[next]
两年消化外国机车技术
王梦恕说,中国高铁从国外引进的主要是机车。中国花了500亿元人民币从法国和德国购买了500辆机车,并且要求这两国必须同时把技术交给中方。据悉,中国从国外拿来的技术主要是制作工艺和交流变交流的牵引力,以及整个机车的控制系统。而中国当时是交流变直流再牵引。 在从国外购买的500台机车中,王梦恕等人拿出13台用于反建,然后亲自组装和调速。在散件加工中,由于所有加工工艺图纸都拿了过来,再加上中方本来就有南车和北车两大集团的基础,内行一点即破。短短2年内,中国工程师很快就把整个电力机车的制造技术消化完毕。
王梦恕说,想当初,很多人反对花这么多钱去买别人的东西,甚至给最高领导人写了报告。不过,中央领导层很坚决,就是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如果我们不走这条路,而是拿出几十亿、几百亿来搞研究,那么机车也出不来,技术也上不来。” 在王梦恕看来,这条创新道路的示范作用有很多。像中国的造船业,石油化学工业都是沿着这条快速发展的道路走下去的。
- 上一篇:兰渝铁路武胜客运站地址终确定
- 下一篇:意大利火车相撞约50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