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铁路迷”逛中国5年给铁路英文挑错
2013-07-23 来源:
本文摘要:1982年出生于北京,在瑞士长大,瑞士国籍。目前,掌握十门语言的他,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外籍专家教师。除了教师身份之外,冯琰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铁路迷”。
1982年出生于北京,在瑞士长大,瑞士国籍。目前,掌握十门语言的他,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外籍专家教师。除了教师身份之外,冯琰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铁路迷”。身为“铁路迷”的他,从2008年至今,在中国乘坐列车的里程已达11万公里,几乎覆盖全中国铁路。昨天,冯琰来到哈尔滨在铁路局讲起了铁路英语……
给铁路英文挑错
“哎呀妈呀,这个词不能这么用。”在哈尔滨铁路局教育科的培训室中,为了“入乡随俗”,一脸“稚嫩”的冯琰手持话筒,面向台下数百名铁路客服人员用东北话讲着课。台下,学生们听得入神。
冯琰,英文名字叫David。1982年在北京出生的冯琰,总是要向记者强调他是“鸡尾巴”人,也就是属鸡的。他6岁全家移民瑞士,目前在中国传媒大学任外籍专家教师。
课间休息时,记者与冯琰从“挑错”开始聊了起来。“Toilet”是指厕所的一个“茅坑”,外国朋友在火车站如厕时,就在厕所门口干等。结果大门打开,他发现里面有好多个坑,那就应当叫多个“s”叫“Toilets。”冯琰说。基于对英文的理解不同,冯琰走过我国数十个铁路车站,发现翻译的英文多少都有点出入。“这件事总得有人做”。从2010年开始,已经在中国传媒大学任教的他,自创“TrackingChi-na”公益网站,为外国人在中国乘坐火车提供帮助。
他在微博上发表的“铁路英文一天一句”。经他指导,车站改了“火车用语”,“中国人能看懂,外国人更能看懂了!”
“我爱在火车上发呆”
热爱中国火车的冯琰,在2008年之前都还不敢坐呢。因为在回国之前,他听到关于中国火车的传言,是最简单的两个字:脏、慢。
不能在中国坐火车,对于从小就是个铁路迷的冯琰来说是种煎熬。铁路,是伴着冯琰在瑞士苏黎世度过童年和少年的唯一交通工具,从家到学校,要坐城际列车,每天来回就有50公里。沿途的河流、山林,因为火车,让他可以尽情地欣赏美丽的风景。他很珍惜那段美好的时光。
直到2008年8月1日,有关中国铁路的传言,在冯琰眼前被彻底击碎。那次是朋友买的票,邀请冯琰乘车。“车厢里面很干净、舒适;车速度很快,记得是时速300公里。”冯琰走过世界22个国家,在16个国家坐过火车,中国高铁给他的感觉是:“不仅仅是速度,各项指标都超越了他心里的‘国际标准’。”
高铁毕竟是中国铁路的光鲜一面,为了证明中国铁路“不脏,不慢”,冯琰还自己买票,坐过中国铁路沿线服役最多的绿皮车,同时也买过站票。他说,记得北京黄村到北京站的4402次列车,大概是有五六十车龄的老车了,车内虽老旧,但干净,“有点当代意大利古建筑的感觉。”冯琰给予绿皮车很高的评价。
也就是从高铁开始,中国铁路的固有“坏假想”被打破,冯琰爱上了坐火车的感觉,就好像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男主角Sheldon(谢尔顿)一样,“我爱在火车上发呆,爱流连沿途的风景。这些坐飞机、开车都替代不了。飞机只有云端的刺眼阳光。”
从2008年8月1日至今,不到5年时间,冯琰在中国坐了500多次火车,并在今年5月实现走遍中国18个铁路局(公司)的目标,总行程达11万公里。从高铁到绿皮车,从软卧到站票,从高铁动车CRH38到运行五六十年的绿皮车YZ22。冯琰回想一下,“已经两年多没坐飞机了”。
向世界介绍中国铁路
每周三下午3点,北京外语广播“文化冲击波”,准时播出。冯琰是这个节目的座上宾。这是一档国际节目,听者大多是外国人。
在节目中,冯琰谈论最多的是中国铁路如何好,同时还称赞哈尔滨铁路很棒。“哈尔滨西客站的路线提示标语是最详细温馨的。”冯琰说,苏黎世的高速公路,修建时本来是按照4车道的标准,启用时只开了两车道。若干年后,仍然是两车道。与限制公路交通不同,瑞士鼓励发展铁路,“因为铁路环保呀!政府就是要限制私家车出行。”
冯琰觉得“哈大”高铁很好,哈尔滨和沈阳之间,短短距离,没有几个人会坐飞机。开车更不低碳,那就坐高铁,“才1个多小时就到了”。“听说哈尔滨到齐齐哈尔之间的客运专线正在修。”冯琰说,城际之间的快速交通,就是要有更多的“哈大”。
5年来,冯琰发微博,编制“铁路英文一天一句”,自费买票坐火车,到哈尔滨等全国各地的铁路局(公司)免费授课。冯琰说,小时候,一句西方有名的谚语便常常挂在妈妈嘴边:“你不干,那谁干?动手吧!”最近,冯琰整理了1000句铁路英文,中英文对照,供全国铁路单位免费使用。哈尔滨铁路局刚好是首批获益单位之一。
- 上一篇:甘肃地震未对陇海线铁路设施造成破坏
- 下一篇:加快市场化改革 吸引民资参与铁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