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北京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年内升级

2015-02-0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冕 曹政
本文摘要:到2015年底,北京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将升级完成。
 
  到2015年底,北京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升级将接近尾声,这条北京市运营时间最长的地铁线路的发车间隔有望再次缩短5秒钟,每2分钟一趟车的频率将达到世界城市轨道最小发车等量级。
 
  交通部门预算,此次系统升级投资在十四五亿元,可以保障1号线在未来20年的稳定安全运营。这是继地铁2号线后,世界上第二条既有线不停运改造后开通的CBTC(移动闭塞)系统。
 
  新旧系统导切仅需半小时
 
  地铁运营过程中,信号系统堪称大脑,需要24小时高速运转。“即使是夜间停运后,这套系统也不能关闭,因为检修、维护部门仍然在轨道上作业,‘大脑’需要保障他们的安全。”北京地铁设备部副部长张良说,“和所有设备一样,信号系统也存在使用寿命,一般是15年到20年。目前,地铁1号线的信号系统已接近使用寿命的极值,因此必须升级改造。”
 
  在信号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经典的“浴盆曲线”现象非常明显:系统使用初期和临近报废期故障率频增,而中期则相对稳定处于故障低峰期。“目前,北京地铁进入大规模网络化运营时代,一个点发生故障可能造成好几条线路同时‘瘫痪’,而且事故点越远端的影响消散得越慢。”张良说,“所以信号系统的改造必须打出提前量。1号线上一次信号系统升级是在1997年前后,本次升级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上半年。”
 
  风险度极高的“开颅手术”过程中,1号线要保证每天约19个小时的正常运转。地铁人想了不少新办法。例如,在前期安装新信号系统设备时加装了“日夜转换器”,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实现新旧系统的导切。如果没有这个装置,新旧系统互换需要大约24小时。而每一次新系统调试,都需要从旧信号系统导切过来,实验结束后,再恢复成旧的模式,保障线路继续正常运营。据初步估算,2015年内将进行大大小小十多次列车联调测试,每一次都需要新旧信号系统往复导切。这套设备至少避免了十多次的线路停运。
 
  新系统预留屏蔽门接口
 
  以前,地铁采用的信号设备安装在地面,相当于一个个“哨兵”,每个负责看护数百米的范围。一旦有列车经过,“哨兵”向综控室汇报,并暂时戒严所负责的区段。这种模式的学名叫做固定闭塞,后一列车经常需要在站台或者隧道里待命,等到解禁后才能进入这个区域。换句话说,发车间隔大了,乘客等候时间拉长。
 
  改造之后,1号线将采用CBTC(移动闭塞)系统,安装在列车上的车载计算机设备,实现车与轨道指挥中心的双向实时通信。平均每5秒钟,列车将根据车载电子地图自动上报行踪,调度中心实时下达行驶命令。
 
  在轨道旁依然会有一些“哨兵”,不过工作职能变了。“他们”身上安装有独特的“二维码”,列车经过时相当于扫描过程,系统根据两次扫描的距离差,实时校准列车车轮位置,确保列车位置的精准度。同时,列车上还将配套“监控员”,自动防护列车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新系统还将预留屏蔽门的接口。“随着2015年1号线启动屏蔽门安装,今后信号系统不需要再改造,经过与屏蔽门的接口调试,直接可以实现与屏蔽门系统的连接使用。”
 
  3月份启动大规模多车调试
 
  升级改造前,1号线的信号系统采用单机单系统配置。换句话说,一旦发生故障,必须要修好了才能恢复运营。今后,新系统采用的是多重冗余的系统配置模式,单机单系统出现故障不影响列车的稳定运行 ,故障率必将大幅下降,系统设备的多种组合都能保证运营安全不间断。
 
  2月4日凌晨,两辆列车在1号线试跑,测试升级版信号系统的稳定性。北京地铁介绍,目前1号线新的信号设备基本安装到位,预计3至9月份将启动大规模的多车联调联试。预计最近一段时间,试跑的列车将增加到5列。“工作基本都是倒排期。”张良介绍,信号系统的升级首先要进行大规模硬件安装调试,让设备充分暴露问题,增加可靠度。之后是软件模块的磨合和仿真测试。还有一部分需要“调试”的是操作员。这里面涉及数百名一线工作人员,比如行车调度、综控员和司机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综控员的操作从最早的按钮式将全部变为键盘和鼠标操作。
 
  北京地铁介绍,所有测试都要在夜间的收车后进行,每天有效工作时间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随着新系统稳定投入使用,1号线的最小发车间隔有望从2分05秒缩短到2分钟。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北京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年内升级

北京日报

 
  到2015年底,北京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升级将接近尾声,这条北京市运营时间最长的地铁线路的发车间隔有望再次缩短5秒钟,每2分钟一趟车的频率将达到世界城市轨道最小发车等量级。
 
  交通部门预算,此次系统升级投资在十四五亿元,可以保障1号线在未来20年的稳定安全运营。这是继地铁2号线后,世界上第二条既有线不停运改造后开通的CBTC(移动闭塞)系统。
 
  新旧系统导切仅需半小时
 
  地铁运营过程中,信号系统堪称大脑,需要24小时高速运转。“即使是夜间停运后,这套系统也不能关闭,因为检修、维护部门仍然在轨道上作业,‘大脑’需要保障他们的安全。”北京地铁设备部副部长张良说,“和所有设备一样,信号系统也存在使用寿命,一般是15年到20年。目前,地铁1号线的信号系统已接近使用寿命的极值,因此必须升级改造。”
 
  在信号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经典的“浴盆曲线”现象非常明显:系统使用初期和临近报废期故障率频增,而中期则相对稳定处于故障低峰期。“目前,北京地铁进入大规模网络化运营时代,一个点发生故障可能造成好几条线路同时‘瘫痪’,而且事故点越远端的影响消散得越慢。”张良说,“所以信号系统的改造必须打出提前量。1号线上一次信号系统升级是在1997年前后,本次升级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上半年。”
 
  风险度极高的“开颅手术”过程中,1号线要保证每天约19个小时的正常运转。地铁人想了不少新办法。例如,在前期安装新信号系统设备时加装了“日夜转换器”,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实现新旧系统的导切。如果没有这个装置,新旧系统互换需要大约24小时。而每一次新系统调试,都需要从旧信号系统导切过来,实验结束后,再恢复成旧的模式,保障线路继续正常运营。据初步估算,2015年内将进行大大小小十多次列车联调测试,每一次都需要新旧信号系统往复导切。这套设备至少避免了十多次的线路停运。
 
  新系统预留屏蔽门接口
 
  以前,地铁采用的信号设备安装在地面,相当于一个个“哨兵”,每个负责看护数百米的范围。一旦有列车经过,“哨兵”向综控室汇报,并暂时戒严所负责的区段。这种模式的学名叫做固定闭塞,后一列车经常需要在站台或者隧道里待命,等到解禁后才能进入这个区域。换句话说,发车间隔大了,乘客等候时间拉长。
 
  改造之后,1号线将采用CBTC(移动闭塞)系统,安装在列车上的车载计算机设备,实现车与轨道指挥中心的双向实时通信。平均每5秒钟,列车将根据车载电子地图自动上报行踪,调度中心实时下达行驶命令。
 
  在轨道旁依然会有一些“哨兵”,不过工作职能变了。“他们”身上安装有独特的“二维码”,列车经过时相当于扫描过程,系统根据两次扫描的距离差,实时校准列车车轮位置,确保列车位置的精准度。同时,列车上还将配套“监控员”,自动防护列车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新系统还将预留屏蔽门的接口。“随着2015年1号线启动屏蔽门安装,今后信号系统不需要再改造,经过与屏蔽门的接口调试,直接可以实现与屏蔽门系统的连接使用。”
 
  3月份启动大规模多车调试
 
  升级改造前,1号线的信号系统采用单机单系统配置。换句话说,一旦发生故障,必须要修好了才能恢复运营。今后,新系统采用的是多重冗余的系统配置模式,单机单系统出现故障不影响列车的稳定运行 ,故障率必将大幅下降,系统设备的多种组合都能保证运营安全不间断。
 
  2月4日凌晨,两辆列车在1号线试跑,测试升级版信号系统的稳定性。北京地铁介绍,目前1号线新的信号设备基本安装到位,预计3至9月份将启动大规模的多车联调联试。预计最近一段时间,试跑的列车将增加到5列。“工作基本都是倒排期。”张良介绍,信号系统的升级首先要进行大规模硬件安装调试,让设备充分暴露问题,增加可靠度。之后是软件模块的磨合和仿真测试。还有一部分需要“调试”的是操作员。这里面涉及数百名一线工作人员,比如行车调度、综控员和司机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综控员的操作从最早的按钮式将全部变为键盘和鼠标操作。
 
  北京地铁介绍,所有测试都要在夜间的收车后进行,每天有效工作时间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随着新系统稳定投入使用,1号线的最小发车间隔有望从2分05秒缩短到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