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持完成的多项科技成果在现场推广应用,节支创效3000多万元。
他和同伴们总有做不完的课题,多项创新成果达到路内领先水平。
他拜师博士生导师,破解世界性难题……
一直行走在创新路上的他,有什么样的秘诀?初秋的一天,记者来到北京铁路局天津供电段孙德英创新工作室,采访孙德英和同伴,聆听他们的故事。
创新课题必须来自一线,必须服务于安全生产
45岁的孙德英是天津供电段信息技术科科长,戴着眼镜,有些书生气。可同事们喜欢叫他“孙大圣”,因为经他手一捣鼓,总能变出让大家现场作业更安全、更方便的工具。
孙德英总是和同伴们说一句话:所有创新课题都必须来源于一线,创新出发点是为安全生产、提高效率。
架在高处的接触网为列车运行提供不间断电力支持,一旦发生故障,将严重影响列车行车安全,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第三条钢轨。孙德英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确保这第三条钢轨的安全。
智能数字高压验电器、太阳能多功能驱鸟器、铁路接触网绝缘子轻型水冲洗机……他们研制的产品,不仅保证了接触网的安全,也很受一线职工欢迎,被大家誉为“安全护身符”和“作业神器”。
“智能数字高压验电器,破解了困扰供电职工作业多年的难题。”该段工会主席王铁刚告诉记者。
为保障人身安全,供电职工在高铁接触网上作业必须断电才能进行。平时供电职工上线路,要用验电器确认停电才能作业,但传统验电器不能定量测量出电压值。而在铁路道岔口或站场,天上“密布”接触网,有电与无电线路之间会产生感应电压,导致验电器上会一直显示有电状态。
“这种情况大家就只能等,而供电作业时间多数在子夜,职工很辛苦。”孙德英就琢磨,如果能将电压值显示出来,那么接触网上的电是感应电还是高压电就一目了然,大家就不用耽误宝贵的作业时间,同时也能保证职工人身安全。
如今,智能数字高压验电器的产品化定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当这款智能数字高压验电器推广后,职工们将告别在黑漆漆深夜等待作业的无奈。
太阳能多功能驱鸟器,是他们研制的又一个“神器”。
鸟将窝搭在接触网上严重威胁接触网供电安全,但现有驱鸟器功能单一,难以达到长期驱鸟效果。
孙德英和同伴研制的太阳能多功能驱鸟器,采用太阳能供电破解了现场供电难题,组合闪光、噪声、超声波等多种驱鸟方式,自动转换昼夜驱鸟模式,使鸟类难以适应,达到长期驱鸟作用。驱鸟器充分考虑现场应用,体积小、电压低、超低功耗、安装方便。
这款太阳能多功能驱鸟器安装在线路上后,线路上再无搭鸟窝的情况发生。
他们研制的接触网绝缘子轻型水冲洗机,使作业效率提高十几倍,也是保护接触网安全的又一“法宝”。
接触网绝缘子夜间“天窗”人工清扫效率低、效果差,一直是困扰接触网专业的技术性难题。清洁不彻底使得高铁接触网绝缘子发生污闪故障,直接影响高铁运行安全。
孙德英和同伴研制的这种轻型水冲洗机,两名职工就能轻松完成搬运、组装、操作,可对接触网绝缘子进行360度高效全方位清洗,一个“天窗”点一台水冲洗机可以完成以前几十个人的清扫任务。
在天津供电段,这样让职工欢迎的“神器”和“法宝”有几十项。而这些创新成果,共同的名字都姓“铁”!
创新产品越来越多,孙德英成了名人。有企业开出高薪聘请,他却说:“是铁路供电大舞台成就了我,成就了创新工作室,我吃的是铁路饭,就要为铁路服务好。心在这里,梦在这里!”
创新从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方便职工作业、利于安全生产,就值得
孙德英喜欢琢磨、喜欢动脑。他的创新之路,缘于一个形似风筝线盘的绕线器。
入路不久,他有幸参加全局技术比武。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开动脑筋,研制了一个绕线器,凭着飞快的放线作业他拿到了冠军。尝到甜头的孙德英,从此在创新路上乐此不疲。
科研这个活儿,非得用业余时间来做,晚上、礼拜天,都成了他搞科研的好时光。多少次夜晚躺在床上,脑洞大开的他,立即起身,打开电脑,画起图纸,或查询资料,一干就干到晚上一两点甚至是通宵达旦。
“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孙德英说,“有时创新想法很简单,可是在操作过程中却经常困难重重。”
制作智能数字高压验电器,他从萌生想法到产品初具雏形,用了将近三年时间。
“如果能将线路上电压值显示出来,那么线路上的电是感应电还是高压电就一目了然了。”孙德英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想要定量测量电压最准确的方法是“接地”,但是接触网又不能接地。测一点便得出电压数值,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
每天下午,孙德英和同伴们在创新工作室里反复研究。为了将想法变成现实,他四处求教,甚至找到在这个领域颇有建树的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给予技术支持。最终,他将验电器与接触网之间形成的电流回路看作一个电容,再通过复杂的计算推算出大致电位差。
“工具做出来还要进行不断试验。”孙德英告诉记者。他们选择不同季节、不同接触网线路,在铁道线上进行反复测试。他们研究的智能数字高压验电器,不仅能显示接触网上是否带电,还能显示具体数值,且误差不超过10%。研制最忙碌的十几天,他一宿就睡两三个小时。
“高铁产品必须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投入使用。”孙德英说,严谨和追求完美是他对产品的要求。
接触网绝缘子轻型水冲洗机看似简单,可是仅一个喷水头的设计就经历了三代变迁,从最初的直杆单喷头到双喷头,再到现在的环形三喷头,实现对绝缘子360度包裹式清洗。每一次改进都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下来。课题组通过一年多不断尝试、创新,才使水冲洗机从一个“傻大笨”的产品逐渐向轻便、高效发展。
孙德英脑海中,总有干不完的课题,想不尽的法子。别人看来,科研很辛苦,但他却说,只要方便职工作业、利于安全生产,就值得。
记者看到,工作室地上,摆放着一段高压电缆。这是孙德英的又一个课题——设计一款切割高压电缆内部钢铠的仪器。这个课题,同样来自一线职工作业中的难题。
高压电缆出现故障时,抢修中必须要对厚度不到1毫米的钢铠进行锯割作业。“作业很麻烦,既不能锯断也不能伤到里面的绝缘层,否则电缆就废掉了。”孙德英说,“我们尝试研制一把刀头实现方便切割,试验很多次还没成功,但我们一定要破解这个难题,方便职工作业。”
让创新工作室成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岗位上带动更多人创新
他虽然是孙德英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但孙德英却说,这些成果都是团队力量共同完成的。创新工作室由最初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到如今15人的科研团队,孙德英带领同伴们立足工作实际创新,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创新工作室培养的人才如今已经遍布全段各重要岗位。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了全段职工的创新热情。
5年前,刚刚接触创新工作的邢坤想要做一款清洗高速铁路接触网上绝缘子的工具,但却不知该如何下手。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邢坤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孙德英。孙德英知道后,不仅提出自己的建议,还让邢坤组建了一个课题组,担当项目负责人。从获得全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接触网绝缘子轻型水冲洗机到接触网防止高空作业人员坠落装置,几年来,邢坤的创新之路走得稳健扎实。
创新工作室的刘嘉杰,是牵引变电所模拟智能查询系统、牵引变电所3D培训系统的主要研制者。这两项成果都在牵引变电培训方面取得突破,不仅实现了变电所可视化管理,而且采用模拟操作、故障排查等功能提高了培训效率,专家评价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自2012年成立以来,孙德英创新工作室成员完成的多项科技成果达到路内领先水平,并获得省部级奖励,多人获得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火车头奖章等荣誉。2015年,孙德英创新工作室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并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孙德英感慨地说,近些年来,段和铁路局对于科技创新非常支持。北京局工会拨款50万元支持创新工作室发展。段领导不但给政策给待遇,而且更给“真金白银”,有了充裕的资金支持,以前曾经因为资金搁浅的6个项目都继续开展研究,结出了硕果。
把根深扎在一线
研制一台好设备,提高效率十几倍;提出一个好方案,节约资金上百万;开发一个好装置,节支降耗300万元……孙德英创新工作室的故事有很多。
采访孙德英,最让我难忘的是镜片后那双眼睛的纯净和睿智。为什么20多年来他能在创新的路上稳步前进、越行越远?正因他的纯粹和心无旁骛。虽然出名了,但面对荣誉和诱惑,他却始终能有颗平常心,在铁路上成长,愿意回报于铁路,是他最朴素的想法。
为什么孙德英总有想不完、做不完的课题?也因为他的心始终在一线,根始终扎在一线,所有创新都是为了安全生产、方便职工。他的多项创新成果,都没有离开安全生产、节支降耗、提升工效这些职工作业的基础课题。如此接地气,他的创新才有着无尽源泉和无穷动力。
在北京铁路局,这样的创新工作室已有34个,立足岗位,破解难题,全员全领域创新的氛围正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孙德英,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鲜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