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首页 -> 铁路局 > 内容

青藏铁路公司:献给雪域高原的绿色哈达

2017-09-11 来源:青藏铁路公司
本文摘要: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纵跨青藏高原腹地,途经可可西里、三江源、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等自然保护区以及羌塘草原生态重点区,沿线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
  “11年来,我驾驶列车无数次往返雪域高原,每当看到藏羚羊在铁道两旁悠闲地嬉戏觅食、还不时调皮地向我们张望,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8月30日,正在驾驶机车牵引旅客列车进藏的西宁机务段机车司机龚彦明说。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纵跨青藏高原腹地,途经可可西里、三江源、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等自然保护区以及羌塘草原生态重点区,沿线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非常脆弱,对环境保护要求极高。
 
  5年来,青藏铁路公司结合环保工作实际设置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在运营管理中,委托相关机构分别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运营期野生动物通道、沿线边坡植被监测与恢复、防治路基沙害技术等进行系统监测和研究,为青藏铁路沿线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他们先后健全完善环境保护机制256项,通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做好环保“加、减、乘、除”法,实现了一系列创新,在雪域高原铺画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加法:因地制宜添绿意
 
  每当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上,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绿色渐渐被白色的雪山和赭石色的戈壁沙土代替,区域植被变得格外匮乏,只有油松、沙棘、珍珠梅等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路基两侧,为青藏铁路增添一抹绿意。这难能可贵的绿色植被带便成为了青藏铁路的地标名片。
 
  青藏铁路地处世界“第三极”,干旱高寒缺氧,绿化工作较平原地区困难数倍。青藏公司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方法,全面推进“绿色天路”工程建设。
 
  在沙害严重的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他们采取围网封育的方法,点播灌木草种,在石方格内人工引种沙蒿、柠条、花棒,并人工繁育出梭梭等沙生灌木。经过5年努力,沙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增加到60%,流动性沙丘消失,铁路两侧逐渐形成了干旱草原地貌特征。目前,该公司已在青藏铁路西格段线路两侧整地种草20公里605亩、种植灌木林带68公里4130亩、植树造林15公里661亩。
 
  青藏铁路格拉段开通运营后,该公司与科研单位合作,相继开展高寒地区人工种草试验。他们先后在海拔4600米至4900米的沱沱河、错那湖等可进行绿化的地段,人工种草3万平方米,在楚玛尔河多年冻土区路基两侧种草10万平方米,为高寒多年冻土地区人工恢复草本植被积累了经验。
 
  青藏公司在高寒地区种草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了适宜高原气候条件、耐低温不易退化的6种草种,采取铺设保温塑料膜、加装植生袋等方式,在青藏铁路楚玛尔河至雁石坪区段线路坡脚两侧完成植被建设133.4公里3236亩。目前,青藏铁路沿线绿化长度达到808.5公里,占可绿化地段的80%。千里“绿色长廊”既保护了多年冻土,又改善了沿线荒漠化环境。该公司也连续3年被青海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减法:标本兼治减排放
 
  “Z917次列车进三道,吸污组做好进站准备。”8月31日21时,青藏铁路劳服公司格尔木综合车间吸污班班长郝志云拿着报话机指挥着。随后,7辆吸污车慢慢驶入站台。几分钟后,Z917列车缓缓进站,司索工麻利地爬上吸污车,拽起吸污管,拖到地面;待列车停稳后,又拉起10米长的吸污管,进入股道准备吸污作业。
 
  郝志云告诉记者,列车排出的废水、污物等会影响冻土层的温度,造成土质松动。所以,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行的客车全部采用全封闭的25T新型客车车体,车体不仅有适用于高原的制氧供氧设备,还设有先进的污水和污物收集系统,从根源上实现了“零排放”。
 
  除了列车的封闭零排放措施,青藏公司还为格拉段铁路沿线设置了15个污水处理设备站点,使沿线站区日常产生的污水经沉淀、杀菌、消毒、净化后达到生活饮用水的排放标准。铁路沿线采暖均使用电能或太阳能,各站区设置了密闭式垃圾箱,生产、生活固体废物分类袋装后由委托单位统一收集,确保了地面和列车零污染、零排放、绿色作业,实现了铁路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乘法:合力共为强责任
 
  “瞧,那有两只藏羚羊。”“我刚才还看到了藏野驴、狐狸、岩羊。”8月29日,在Z324次旅客列车上,几名旅客举着相机,快速按动快门,抓拍着窗外的动物。现在,乘坐火车进出藏的旅客很容易就能看到很多国家保护动物在铁路沿线嬉戏、奔跑的场景。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会有成群的藏羚羊从我们沱沱河救援列车驻地门前通过,可以说我们已经和生活在这里的‘高原精灵’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曾经参与救助受伤小藏羚羊的格尔木机务段救援列车职工史海涛告诉记者,“夏末秋初正是藏羚羊大规模迁徙和产仔的重要时期,每一名机车司机都履行好与‘高原精灵’和平共处、互不影响的美好约定,特别是在列车通过动物迁徙专用通道时严禁鸣笛。”
 
  负责养护高原冻土路段的格尔木工务段把清理沿线白色垃圾、保护野生动物作为主题党日的重要活动,让动物们渐渐放松了对钢铁巨龙的警惕,适应铁路桥迁徙通道,并在铁路周边更加良好的植被环境中栖息。“多年来,青藏铁路沿线的职工承担着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迁徙的义务和责任,作业人员施工时如遇野生动物迁徙,采取远离等候、各类机动车暂停等方式,保证野生动物顺利迁徙已成为沿线铁路职工的自觉行动。”该段沱沱河工务线路车间主任孙让军介绍说:“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雪域高原更加美丽。”
 
  今年8月8日,青海“生态之窗”环境监测系统实时观测到了近3000只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返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索加至曲麻河保护分区内的壮观场面。据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迁徙监测数据显示,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率已经从2004年的56.6%逐步上升到了100%。青藏铁路环保工作也获得了“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除法:治理沙害排险情
 
  青藏铁路格拉段沙害主要集中在海拔4600米至4900米的红梁河、秀水河、沱沱河以及错那湖等地区。在2007年至2010年,每年从10月底至次年5月底,累计清沙量达11万立方米,1至4月的大风季节每月清沙一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风沙对铁路的侵害,但是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5年来,青藏公司按照“远阻、中截、近固”的思路,考虑到这个区域风沙流多为河道、冬季地面风蚀及远距离输沙的特点,修筑远端防沙屏障,构建起了主动防护体系。
 
  他们在主风方向增设高立式沙障,加大防风沙带宽度;设置碎石或防沙网压沙带,增加地面粗糙度,防止走沙;在线路迎风侧设置石方格和低立式PE方格,距线路150米至300米范围,按间距30米的有效防护宽度,设置了多道废旧砼枕及高立式PE网挡沙墙,层层阻截风沙,降低风速,形成远阻、中截的阻沙屏障。
 
  这个公司利用夏季各区段桥下流水资源,再将桥下的积沙修建成蓄水坝,利用沙坝分水口调节水流走向,使得大面积风沙区夏季湿化,冬季大风季节结冰,创新实现了“以沙积水、以水压沙”的目标。
 
  往年,错那湖区段一座600米长的桥梁的桥孔都会被风沙淤满堵塞。现在,用清理的淤沙在下游迎风侧距线路150米处围成沙坝,大面积干涸的沙面得到浇灌,使得原生草本植被在沙区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该公司为了找出沙害规律,先后邀请中国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对青藏铁路沿线沙害成因进行多次实地调研和观测。在不断分析研究和探索实践中,青藏公司依据沙害规律制定的沙害治理各项措施日益完善。
 
  青藏公司与科研单位合作攻关,发明了箱体式活动新型沙障、旋转式机械沙障、拼装式挡沙栅栏及一种用于高寒地区河流性沙害防治的U型堤坝,在青藏铁路得到了广泛运用。
 
  通过多年来的治理,青藏铁路风沙危害状况已得到有效控制,风沙上线情况基本消除,边坡清沙工作量大大减少,年累计清沙量减少为1.2万立方米。青藏公司工务部也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江潮涌万象新,绿意浓情献高原。5年来,青藏公司自觉立足资源、生态、稳定三大重要战略支点,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为五大区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贡献力量,为雪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献上了一条美轮美奂的绿色哈达。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青藏铁路公司:献给雪域高原的绿色哈达

青藏铁路公司

  “11年来,我驾驶列车无数次往返雪域高原,每当看到藏羚羊在铁道两旁悠闲地嬉戏觅食、还不时调皮地向我们张望,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8月30日,正在驾驶机车牵引旅客列车进藏的西宁机务段机车司机龚彦明说。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纵跨青藏高原腹地,途经可可西里、三江源、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等自然保护区以及羌塘草原生态重点区,沿线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非常脆弱,对环境保护要求极高。
 
  5年来,青藏铁路公司结合环保工作实际设置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在运营管理中,委托相关机构分别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运营期野生动物通道、沿线边坡植被监测与恢复、防治路基沙害技术等进行系统监测和研究,为青藏铁路沿线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他们先后健全完善环境保护机制256项,通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做好环保“加、减、乘、除”法,实现了一系列创新,在雪域高原铺画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加法:因地制宜添绿意
 
  每当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上,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绿色渐渐被白色的雪山和赭石色的戈壁沙土代替,区域植被变得格外匮乏,只有油松、沙棘、珍珠梅等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路基两侧,为青藏铁路增添一抹绿意。这难能可贵的绿色植被带便成为了青藏铁路的地标名片。
 
  青藏铁路地处世界“第三极”,干旱高寒缺氧,绿化工作较平原地区困难数倍。青藏公司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方法,全面推进“绿色天路”工程建设。
 
  在沙害严重的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他们采取围网封育的方法,点播灌木草种,在石方格内人工引种沙蒿、柠条、花棒,并人工繁育出梭梭等沙生灌木。经过5年努力,沙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增加到60%,流动性沙丘消失,铁路两侧逐渐形成了干旱草原地貌特征。目前,该公司已在青藏铁路西格段线路两侧整地种草20公里605亩、种植灌木林带68公里4130亩、植树造林15公里661亩。
 
  青藏铁路格拉段开通运营后,该公司与科研单位合作,相继开展高寒地区人工种草试验。他们先后在海拔4600米至4900米的沱沱河、错那湖等可进行绿化的地段,人工种草3万平方米,在楚玛尔河多年冻土区路基两侧种草10万平方米,为高寒多年冻土地区人工恢复草本植被积累了经验。
 
  青藏公司在高寒地区种草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了适宜高原气候条件、耐低温不易退化的6种草种,采取铺设保温塑料膜、加装植生袋等方式,在青藏铁路楚玛尔河至雁石坪区段线路坡脚两侧完成植被建设133.4公里3236亩。目前,青藏铁路沿线绿化长度达到808.5公里,占可绿化地段的80%。千里“绿色长廊”既保护了多年冻土,又改善了沿线荒漠化环境。该公司也连续3年被青海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减法:标本兼治减排放
 
  “Z917次列车进三道,吸污组做好进站准备。”8月31日21时,青藏铁路劳服公司格尔木综合车间吸污班班长郝志云拿着报话机指挥着。随后,7辆吸污车慢慢驶入站台。几分钟后,Z917列车缓缓进站,司索工麻利地爬上吸污车,拽起吸污管,拖到地面;待列车停稳后,又拉起10米长的吸污管,进入股道准备吸污作业。
 
  郝志云告诉记者,列车排出的废水、污物等会影响冻土层的温度,造成土质松动。所以,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行的客车全部采用全封闭的25T新型客车车体,车体不仅有适用于高原的制氧供氧设备,还设有先进的污水和污物收集系统,从根源上实现了“零排放”。
 
  除了列车的封闭零排放措施,青藏公司还为格拉段铁路沿线设置了15个污水处理设备站点,使沿线站区日常产生的污水经沉淀、杀菌、消毒、净化后达到生活饮用水的排放标准。铁路沿线采暖均使用电能或太阳能,各站区设置了密闭式垃圾箱,生产、生活固体废物分类袋装后由委托单位统一收集,确保了地面和列车零污染、零排放、绿色作业,实现了铁路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乘法:合力共为强责任
 
  “瞧,那有两只藏羚羊。”“我刚才还看到了藏野驴、狐狸、岩羊。”8月29日,在Z324次旅客列车上,几名旅客举着相机,快速按动快门,抓拍着窗外的动物。现在,乘坐火车进出藏的旅客很容易就能看到很多国家保护动物在铁路沿线嬉戏、奔跑的场景。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会有成群的藏羚羊从我们沱沱河救援列车驻地门前通过,可以说我们已经和生活在这里的‘高原精灵’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曾经参与救助受伤小藏羚羊的格尔木机务段救援列车职工史海涛告诉记者,“夏末秋初正是藏羚羊大规模迁徙和产仔的重要时期,每一名机车司机都履行好与‘高原精灵’和平共处、互不影响的美好约定,特别是在列车通过动物迁徙专用通道时严禁鸣笛。”
 
  负责养护高原冻土路段的格尔木工务段把清理沿线白色垃圾、保护野生动物作为主题党日的重要活动,让动物们渐渐放松了对钢铁巨龙的警惕,适应铁路桥迁徙通道,并在铁路周边更加良好的植被环境中栖息。“多年来,青藏铁路沿线的职工承担着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迁徙的义务和责任,作业人员施工时如遇野生动物迁徙,采取远离等候、各类机动车暂停等方式,保证野生动物顺利迁徙已成为沿线铁路职工的自觉行动。”该段沱沱河工务线路车间主任孙让军介绍说:“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雪域高原更加美丽。”
 
  今年8月8日,青海“生态之窗”环境监测系统实时观测到了近3000只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返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索加至曲麻河保护分区内的壮观场面。据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迁徙监测数据显示,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率已经从2004年的56.6%逐步上升到了100%。青藏铁路环保工作也获得了“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除法:治理沙害排险情
 
  青藏铁路格拉段沙害主要集中在海拔4600米至4900米的红梁河、秀水河、沱沱河以及错那湖等地区。在2007年至2010年,每年从10月底至次年5月底,累计清沙量达11万立方米,1至4月的大风季节每月清沙一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风沙对铁路的侵害,但是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5年来,青藏公司按照“远阻、中截、近固”的思路,考虑到这个区域风沙流多为河道、冬季地面风蚀及远距离输沙的特点,修筑远端防沙屏障,构建起了主动防护体系。
 
  他们在主风方向增设高立式沙障,加大防风沙带宽度;设置碎石或防沙网压沙带,增加地面粗糙度,防止走沙;在线路迎风侧设置石方格和低立式PE方格,距线路150米至300米范围,按间距30米的有效防护宽度,设置了多道废旧砼枕及高立式PE网挡沙墙,层层阻截风沙,降低风速,形成远阻、中截的阻沙屏障。
 
  这个公司利用夏季各区段桥下流水资源,再将桥下的积沙修建成蓄水坝,利用沙坝分水口调节水流走向,使得大面积风沙区夏季湿化,冬季大风季节结冰,创新实现了“以沙积水、以水压沙”的目标。
 
  往年,错那湖区段一座600米长的桥梁的桥孔都会被风沙淤满堵塞。现在,用清理的淤沙在下游迎风侧距线路150米处围成沙坝,大面积干涸的沙面得到浇灌,使得原生草本植被在沙区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该公司为了找出沙害规律,先后邀请中国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对青藏铁路沿线沙害成因进行多次实地调研和观测。在不断分析研究和探索实践中,青藏公司依据沙害规律制定的沙害治理各项措施日益完善。
 
  青藏公司与科研单位合作攻关,发明了箱体式活动新型沙障、旋转式机械沙障、拼装式挡沙栅栏及一种用于高寒地区河流性沙害防治的U型堤坝,在青藏铁路得到了广泛运用。
 
  通过多年来的治理,青藏铁路风沙危害状况已得到有效控制,风沙上线情况基本消除,边坡清沙工作量大大减少,年累计清沙量减少为1.2万立方米。青藏公司工务部也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江潮涌万象新,绿意浓情献高原。5年来,青藏公司自觉立足资源、生态、稳定三大重要战略支点,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为五大区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贡献力量,为雪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献上了一条美轮美奂的绿色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