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安全行车百万公里第一人北京地铁电客司机廖明

2017-03-24 来源:北京地铁
本文摘要:  在北京,每天有上千万人次选择地铁作为自己出行的交通工具,这是这座城市对北京地铁的信赖。准时、安全、快速、便捷……每名乘客都有着充分信任北京地铁的理由,殊不知,在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一群“地下工作者”默默的付出与努力所换来的。

  在北京,每天有上千万人次选择地铁作为自己出行的交通工具,这是这座城市对北京地铁的信赖。准时、安全、快速、便捷……每名乘客都有着充分信任北京地铁的理由,殊不知,在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一群“地下工作者”默默的付出与努力所换来的。廖明,是地铁人中普通的一员,却也是这群人中的佼佼者。因为他在2016年创造了驾驶地铁列车安全行车100万公里无事故的世界纪录。

  廖明,男,中共党员,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回龙观乘务中心电客司机。2012年,廖明被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工会联委会评为“列车先锋”,2013年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201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佳最美职工”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及“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十大人物称号。


 

   高标准下的恪守不渝

  对于一名地铁司机什么算安全行驶?北京地铁有着非常苛刻标准:列车晚点5分钟以上算事故;某个车门未关严列车启动算事故……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才算是安全行车,安全行车里程才能累积,只要发生一次事故,不管什么原因,安全里程就被清零,需要重新积累、从头来过。100百万公里,对于地铁司机来说,需要几十年的辛勤耕耘,而安全行车100百万公里,应该算是每名司机对自己岗位的最大挑战了。廖明自1985年走上地铁司机岗位至今已32年,从1988年5月24日他第一次开始独立驾驶地铁列车至2016年3月17日,他安全行车超过25000小时,1500000余分钟的安全驾驶创下了安全行车100万公里无事故的世界纪录。但如此骄人的成绩并没有让廖明沾沾自喜,安全行车突破百万公里之后,他依旧默默地在13号线驾驶着列车,续写着神奇。一年后的3月17日,廖明的安全运营里程已经达到1043546公里。

  同标准下的独具匠心

  “车门关好,出发信号绿灯!”乘客经常能看到廖明标准站姿手指出发信号的一瞬间。司机的“手指眼看嘴呼唤”,是地铁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看到行驶的前方是绿灯,司机要立即伸出手指认,口中还要发出“绿灯”的口令。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打破熟视无睹的惯性,让司机和副司机随时保持清醒、警觉、确认的状态,不误判信号,不发生错误的操作。同时行驶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网压表、风压表、综合数据显示屏以及车内各种车辆状态显示灯等十余种行车设备,并密切关注线路情况,随时处理运营过程中的车辆故障和突发事件。廖明在工作中始终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一年、两年……一直严格执行了100万公里。廖明说:“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觉得我们的行为很傻,看到就看到了,还要自言自语地说出来,拿手指出来。但这其实是我们能够保障乘客及列车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

  13号线从西直门始发站到东直门终点站共计16座车站41公里,列车在东直门站折返后再开回西直门站,这在地铁司机口中被称之为“一圈”。100万公里,相当于在13号线驾驶列车运行超过了12000圈。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的同时,廖明也积累归纳了一套“廖氏工作法”。

  百万公里打造廖氏工作法

  地面运营变数多风霜雨雪会惹祸

  班前先把天气看驾驶方法有预案

  接车始于车进站听音状态能初判

  轮轨接触车况透人车合一细感受

  线路各景脑中记发现不同必有疑

  同行动态放心上突发情况不惊慌

  司机室门关不畅锁舌抹油施良方

  平稳驾驶重服务心系乘客安全路

  短短112个字的廖氏工作法,是廖明在三十余年工作中丰富经验的总结概括,也是廖明能够实现超过百万公里安全行车无事故的锦囊妙计。

  地面运营变数多风霜雨雪会惹祸

  班前先把天气看驾驶方法有预案

  13号线是北京地铁的第一条地面线路,处于城区北部,气候特征比较复杂,风霜雪雨雾经常光顾这条线路,各种天气都会对地面线路的正常运营造成很大影响。廖明在每次上班前都会收听天气预报,因为他会根据不同天气,提前想好在驾驶列车时需要采取的不同的操纵方法。例如在冬天下雪时,钢轨上的积雪会减小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列车制动的时机就要提前,并且不能够“刹车”过猛,否则就可能导致车轮在钢轨上滑行无法减速。而如果夜间停运后依旧降雪,则13号线需要加开列车在夜间进行整宿的轧道作业,防止接触轨、道岔等部位积雪、结冰,影响第二天的正常运营。“每当这个时候我接到最多的电话就是廖师傅打来的。”回龙观乘务中心带班主任刘海波说道。原来,只要是天气预报会有雪的当天傍晚,廖明如果正在家休息,总会打来电话,告诉带班主任如果雪天预案启动一定要给他打电话,他会第一时间赶到。并且要给他安排一个没轧过道的年轻司机,可以顺便给他说说轧道的注意事项和处理雪天突发事件的经验。“雪天的13号线真是回龙观乘务中心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有廖师傅的电话我们心里踏实很多。”刘海波说。的确,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又是业务骨干,廖明是参加轧道最多的司机之一,每次轧道都冲在前线。参加过轧道的司机都知道,这项工作十分艰苦,每次都是一边下雪一边轧,一轧就是一整宿。但是廖明却总说:“不来的话在家里我睡不踏实。”

  接车始于车进站听音状态能初判

  轮轨接触车况透人车合一细感受

  作为13号线的司机,西直门站是他们休息和交接班的地点。接车司机需要提前站在站台,等列车进站停稳后进入司机室,与交车司机进行行车物品的交接,并同时对列车运行情况进行沟通。但对于廖明来说,他的接车工作在列车驶入西直门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会通过列车在进站过程中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摩擦声、发电机空压机等电器部件运转声,对这辆车的运行状态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廖明说:“如果你对列车足够的熟悉,当车病了的时候,他一定会告诉你。”

  多年下来,廖明练就了“听车”的本领。列车走在某段路上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声音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原因是什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廖明都非常熟悉。廖明,成了列车的“知音”。廖明甚至能听到列车的深呼吸。13号线在知春路和10号线交汇,该站会有大批乘客下车,每当密匝匝的人流从列车的各个车门瞬间涌出时,列车都会“长舒一口气”,仿佛一个人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后放松下来。廖明说,每次他听到那熟悉的声音,都为列车感到轻松。相反,在某些车站,乘客大批进入列车后,列车也会“深吸一口气”,就像一个人做好了准备要迎接挑战一般。其实那所谓的呼吸声是因为密集的人流从车厢瞬间释放,或者外面人流瞬间拥入列车,由于气压变化,导致列车所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的列车是有生命的。他非常懂事,非常理解司机的心情。当我们鼓励他、需要他努力跑时,他真的会帮你使劲。当他承载了很多人跑完一段路程后,也会放松下来。这就是地铁的节奏和表达。”只有赋予列车和自己同样的感受,才能做到真正的人车合一。

  什么是人车合一?廖明这样解释:我是列车一部分,列车是我一部分。这需要司机对列车的构造和部件非常熟悉,同时还需要对路况了然于心。在行车过程中,司机要全神贯注地感受列车和路况,大脑的每一个细胞都要跟着列车跑,仿佛自己已经和列车融为一体。这样,列车有任何不适,路况有任何变化,司机都能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及时采取预案。列车高速行进中,对潜在的安全隐患作出预判具有相当难度,廖明说自己冥冥之中对危险会有一丝感觉。这种境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平日工作中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精心的总结培养出来的。

  线路各景脑中记发现不同必有疑

  同行动态放心上突发情况不惊慌

  如果在13号线上任何一点拍摄一张照片,放入“找不同”的游戏中,那廖明一定可以拿到满分。“线路上所有的信号、道岔、周边建筑物,我都能记住他们的位置,如果在我眼中的画面出现了任何一点不同以往的改变,都会非常刺眼。”多年的行车经验练就了廖明的“火眼金睛”。

  2007年8月6日,13号线北段风雨交加,能见度不足百米,廖明驾驶着列车驶向西二旗站,接近车站时,隐隐感觉线路上有些不对劲,“减速”!廖明果断作出反应,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线路。由于第一时间采取了措施,列车在距异物一米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经查看,线路钢轨上有两块被大风刮进来的,长约4米,宽约1.5米,厚约1厘米的编织物。非常巧合的是,一个月前的7月5日,英国伦敦地铁就由于列车轧到不明编织物,发生了六节列车脱轨,停运两个多小时,百余名乘客从洞中走回站台的重大事故。“当时我看到这篇报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果线路上有异物我能不能及时发现避免列车出轨,如果真的需要组织车内乘客疏散至前方车站,我该如何确保乘客的安全,我在组织乘客疏散中的每一个步骤是否还有漏洞。国内外轨道交通方面的新闻是我最关心的,因为那些事故就像考题一样,让我可以去思索,如果是我遇到同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廖明在说这段话的时候紧锁着眉头,仿佛已经置身其境,“只是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就真的让我赶上了,幸亏我发现的及时。”

  司机室门关不畅锁舌抹油施良方

  平稳驾驶重服务心系乘客安全路

  廖明喜欢琢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他觉得,随着地铁在这个城市交通中所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己在工作上的标准也需要更加精益求精,要为广大乘客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出行感受。地铁列车司机室的车门由于开关次数太多,有时候门会变得不好关,司机常常需要用力撞门才能关上。廖明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在兜里揣了一盒小小的擦手油,一旦发现哪个车门不好关了,就在锁舌上抹一点,润滑锁舌,使车门的关闭立刻变得顺畅了。廖明说:“司机室门不好关,看似问题不大,但其实一样会对运营造成影响。一方面司机室门如果没关好,司机肯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将门反复进行关闭,对于地铁司机来讲,运营线上的每一秒钟都很宝贵,耽误在这上太不值得了。另一方面那么用力的关门动静会很大,很容易给乘客留下司机对工作或对乘客有不满情绪的错误印象。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时时刻刻顾及乘客的感受。”

  虽然廖明只在司机室里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不和乘客有直接的接触,但这并不“妨碍”他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廖明有一个绝活叫做“一把闸”,是指在列车进站前对列车实施制动时,将制动力固定在一个级数上,从进站前实施制动到最后列车车头对准站台最前端的停车标,将近3、4百米的制动距离里都不再调整制动力的级数,直接可以将车停在规定位置上。“其实一把闸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每辆车的制动力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天气对列车制动也会造成不同影响,所以在接车后我要先熟悉几站,之后才敢去尝试一把闸。”廖明坦诚地说,“而且一把闸也并不是为了显得我有多厉害,只是在列车制动的时候会产生惯性,如果制动力一会大一会小,乘客们就会在客室里晃晃悠悠的,非常不舒服。所以我会尽量减少制动力的调整,让列车尽可能的平稳。”

  倾囊相授希望青出于蓝

  廖明的“廖氏工作法”虽说是“独家秘方”,但绝不保密。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问,他总是知无不言,非要给对方讲明白不可。廖明说:“我已经把我的全部心血融进了地铁事业,我还有什么要保留的?我积累了那么多经验,不传给徒弟、不贡献给地铁的话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这其中最受益的莫过于他的徒弟们。

  在地铁工作32多年,廖明培养了41名出色的徒弟,怎么能够把性格迥异的徒弟们都培养好,全靠廖明自己总结的带徒理念:

  讲后重理解,然后实践,遇事须躬行;

  教后知困惑,然后自反,互学能相长。

  作为地铁司机,行车技术好是看家本领,在技术的传授上,廖明的理念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徒弟询问的问题,他会从“根”上讲起,甚至“捋到”初中的知识,让徒弟真正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从一个问题“捋下去”,可能又带出很多别的问题和知识点,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廖明讲课还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电路由开关、电线、电源、用电器组成一个回路。列车电机通上电后,嗡一下转起来了,谁坐车上这么突然一晃好受啊,所以列车要慢慢地开起来吧,要加电阻,电流一点点加上去。电机长时间通电会发热,要保护它,不然烧了怎么办。所以要加一个热继电器……”通过实际感受,把电路图里的东西一件件往上加,化繁为简的教学风格让学徒大为受益。

  当廖明觉得自己的徒弟差不多可以“出师”了,他就会“散养”徒弟,遇上故障了自己当“甩手掌柜”,撒手让徒弟去处理。他常说,我开车的时候出故障了,是你们学习的最好机会。只有遇到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才能印象深刻。在给徒弟上课的同时,廖明还会将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再复习一遍,也正是这一遍又一遍的复习,让廖明不断从中汲取新的知识点,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廖氏工作法”。

  让廖明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的徒弟各个优秀。有一次,廖明的一位徒弟在驾驶列车时碰到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障,自动防护系统故障导致制动系统故障,导致牵引系统故障。廖明的徒弟遇到这样的综合故障没有惊慌,而是一步一步稳妥地进行了处理。并在当天工作结束后第一时间给廖明打电话“考验”师父。廖明给出的答案正是徒弟所作的步骤。“要不您是我师父呢,今天我刚处理了一个。”徒弟说完此话,廖明汗就淌下来了,既是替徒弟捏把汗,也是欣慰徒弟的出色。他知道这是个大故障,一般人“玩不转”。

  传承梦想共图地铁明天

  “有廖明师傅,才有我13号线的司机梦!”地铁技校的丁圣奇将这句话写成了微信个性签名。

  在北京,有一群地铁迷,有的迷地铁车辆,有的迷地铁票,还有的迷上了廖明,将他看作“男神”一般。15岁的丁圣奇就是廖明的“铁杆粉丝”,2016年的时候,廖明去地铁技校给学生们做演讲,深深的触动了他。丁圣奇说:“从我四五岁第一次坐地铁的时候,就深深被这长长的列车吸引着,觉得他很神秘。所以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能够开地铁。”去年9月,丁圣奇如愿考上了地铁技校,并在开学讲座上结识了廖明。“其实第一次看到廖明师傅是在电视里,他的事迹感染了我,也鼓励我考上了理想的院校。后来在学校见到了廖师傅真人,才鼓起勇气找他合影,并且要了联系方式。”丁圣奇说,“廖师傅是我的‘男神’,更是我的模范,我希望以后能像他一样优秀!”

  谈起丁圣奇,廖明也熟悉极了。“小丁很专业,每次都问我技术上的问题。”廖明说,“前一阵子北京下雪,他还问我需不需要轧道,真的一直关注着我们的工作。”

  在廖明的感染下,从去年9月份起,丁圣奇自发地做了一名地铁志愿者,只要在没课的时候,他都会出现在早晚高峰的地铁站台,每天待一个半小时左右,热情帮助乘客。丁圣奇说:“这样也让我有机会在一线接触乘客,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以后做准备。”

  一个人在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同样可以实现了不起的成就。廖明,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廖明曾说过,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等工作到60岁的时候,他的安全公里将能达到120万,他希望能跟身边年轻人一起将这剩余的20万公里跑完,将安全记录不归零的梦想传承下去,让安全准点的列车在“六型地铁”越来越宽广发达的路网上驰骋,共同书写畅通北京的美好明天。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安全行车百万公里第一人北京地铁电客司机廖明

北京地铁

  在北京,每天有上千万人次选择地铁作为自己出行的交通工具,这是这座城市对北京地铁的信赖。准时、安全、快速、便捷……每名乘客都有着充分信任北京地铁的理由,殊不知,在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一群“地下工作者”默默的付出与努力所换来的。廖明,是地铁人中普通的一员,却也是这群人中的佼佼者。因为他在2016年创造了驾驶地铁列车安全行车100万公里无事故的世界纪录。

  廖明,男,中共党员,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回龙观乘务中心电客司机。2012年,廖明被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工会联委会评为“列车先锋”,2013年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201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佳最美职工”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及“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十大人物称号。


 

   高标准下的恪守不渝

  对于一名地铁司机什么算安全行驶?北京地铁有着非常苛刻标准:列车晚点5分钟以上算事故;某个车门未关严列车启动算事故……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才算是安全行车,安全行车里程才能累积,只要发生一次事故,不管什么原因,安全里程就被清零,需要重新积累、从头来过。100百万公里,对于地铁司机来说,需要几十年的辛勤耕耘,而安全行车100百万公里,应该算是每名司机对自己岗位的最大挑战了。廖明自1985年走上地铁司机岗位至今已32年,从1988年5月24日他第一次开始独立驾驶地铁列车至2016年3月17日,他安全行车超过25000小时,1500000余分钟的安全驾驶创下了安全行车100万公里无事故的世界纪录。但如此骄人的成绩并没有让廖明沾沾自喜,安全行车突破百万公里之后,他依旧默默地在13号线驾驶着列车,续写着神奇。一年后的3月17日,廖明的安全运营里程已经达到1043546公里。

  同标准下的独具匠心

  “车门关好,出发信号绿灯!”乘客经常能看到廖明标准站姿手指出发信号的一瞬间。司机的“手指眼看嘴呼唤”,是地铁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看到行驶的前方是绿灯,司机要立即伸出手指认,口中还要发出“绿灯”的口令。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打破熟视无睹的惯性,让司机和副司机随时保持清醒、警觉、确认的状态,不误判信号,不发生错误的操作。同时行驶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网压表、风压表、综合数据显示屏以及车内各种车辆状态显示灯等十余种行车设备,并密切关注线路情况,随时处理运营过程中的车辆故障和突发事件。廖明在工作中始终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一年、两年……一直严格执行了100万公里。廖明说:“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觉得我们的行为很傻,看到就看到了,还要自言自语地说出来,拿手指出来。但这其实是我们能够保障乘客及列车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

  13号线从西直门始发站到东直门终点站共计16座车站41公里,列车在东直门站折返后再开回西直门站,这在地铁司机口中被称之为“一圈”。100万公里,相当于在13号线驾驶列车运行超过了12000圈。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的同时,廖明也积累归纳了一套“廖氏工作法”。

  百万公里打造廖氏工作法

  地面运营变数多风霜雨雪会惹祸

  班前先把天气看驾驶方法有预案

  接车始于车进站听音状态能初判

  轮轨接触车况透人车合一细感受

  线路各景脑中记发现不同必有疑

  同行动态放心上突发情况不惊慌

  司机室门关不畅锁舌抹油施良方

  平稳驾驶重服务心系乘客安全路

  短短112个字的廖氏工作法,是廖明在三十余年工作中丰富经验的总结概括,也是廖明能够实现超过百万公里安全行车无事故的锦囊妙计。

  地面运营变数多风霜雨雪会惹祸

  班前先把天气看驾驶方法有预案

  13号线是北京地铁的第一条地面线路,处于城区北部,气候特征比较复杂,风霜雪雨雾经常光顾这条线路,各种天气都会对地面线路的正常运营造成很大影响。廖明在每次上班前都会收听天气预报,因为他会根据不同天气,提前想好在驾驶列车时需要采取的不同的操纵方法。例如在冬天下雪时,钢轨上的积雪会减小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摩擦力,因此列车制动的时机就要提前,并且不能够“刹车”过猛,否则就可能导致车轮在钢轨上滑行无法减速。而如果夜间停运后依旧降雪,则13号线需要加开列车在夜间进行整宿的轧道作业,防止接触轨、道岔等部位积雪、结冰,影响第二天的正常运营。“每当这个时候我接到最多的电话就是廖师傅打来的。”回龙观乘务中心带班主任刘海波说道。原来,只要是天气预报会有雪的当天傍晚,廖明如果正在家休息,总会打来电话,告诉带班主任如果雪天预案启动一定要给他打电话,他会第一时间赶到。并且要给他安排一个没轧过道的年轻司机,可以顺便给他说说轧道的注意事项和处理雪天突发事件的经验。“雪天的13号线真是回龙观乘务中心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有廖师傅的电话我们心里踏实很多。”刘海波说。的确,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又是业务骨干,廖明是参加轧道最多的司机之一,每次轧道都冲在前线。参加过轧道的司机都知道,这项工作十分艰苦,每次都是一边下雪一边轧,一轧就是一整宿。但是廖明却总说:“不来的话在家里我睡不踏实。”

  接车始于车进站听音状态能初判

  轮轨接触车况透人车合一细感受

  作为13号线的司机,西直门站是他们休息和交接班的地点。接车司机需要提前站在站台,等列车进站停稳后进入司机室,与交车司机进行行车物品的交接,并同时对列车运行情况进行沟通。但对于廖明来说,他的接车工作在列车驶入西直门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会通过列车在进站过程中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摩擦声、发电机空压机等电器部件运转声,对这辆车的运行状态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廖明说:“如果你对列车足够的熟悉,当车病了的时候,他一定会告诉你。”

  多年下来,廖明练就了“听车”的本领。列车走在某段路上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声音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原因是什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廖明都非常熟悉。廖明,成了列车的“知音”。廖明甚至能听到列车的深呼吸。13号线在知春路和10号线交汇,该站会有大批乘客下车,每当密匝匝的人流从列车的各个车门瞬间涌出时,列车都会“长舒一口气”,仿佛一个人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后放松下来。廖明说,每次他听到那熟悉的声音,都为列车感到轻松。相反,在某些车站,乘客大批进入列车后,列车也会“深吸一口气”,就像一个人做好了准备要迎接挑战一般。其实那所谓的呼吸声是因为密集的人流从车厢瞬间释放,或者外面人流瞬间拥入列车,由于气压变化,导致列车所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的列车是有生命的。他非常懂事,非常理解司机的心情。当我们鼓励他、需要他努力跑时,他真的会帮你使劲。当他承载了很多人跑完一段路程后,也会放松下来。这就是地铁的节奏和表达。”只有赋予列车和自己同样的感受,才能做到真正的人车合一。

  什么是人车合一?廖明这样解释:我是列车一部分,列车是我一部分。这需要司机对列车的构造和部件非常熟悉,同时还需要对路况了然于心。在行车过程中,司机要全神贯注地感受列车和路况,大脑的每一个细胞都要跟着列车跑,仿佛自己已经和列车融为一体。这样,列车有任何不适,路况有任何变化,司机都能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及时采取预案。列车高速行进中,对潜在的安全隐患作出预判具有相当难度,廖明说自己冥冥之中对危险会有一丝感觉。这种境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平日工作中细致、敏锐的观察和精心的总结培养出来的。

  线路各景脑中记发现不同必有疑

  同行动态放心上突发情况不惊慌

  如果在13号线上任何一点拍摄一张照片,放入“找不同”的游戏中,那廖明一定可以拿到满分。“线路上所有的信号、道岔、周边建筑物,我都能记住他们的位置,如果在我眼中的画面出现了任何一点不同以往的改变,都会非常刺眼。”多年的行车经验练就了廖明的“火眼金睛”。

  2007年8月6日,13号线北段风雨交加,能见度不足百米,廖明驾驶着列车驶向西二旗站,接近车站时,隐隐感觉线路上有些不对劲,“减速”!廖明果断作出反应,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线路。由于第一时间采取了措施,列车在距异物一米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经查看,线路钢轨上有两块被大风刮进来的,长约4米,宽约1.5米,厚约1厘米的编织物。非常巧合的是,一个月前的7月5日,英国伦敦地铁就由于列车轧到不明编织物,发生了六节列车脱轨,停运两个多小时,百余名乘客从洞中走回站台的重大事故。“当时我看到这篇报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果线路上有异物我能不能及时发现避免列车出轨,如果真的需要组织车内乘客疏散至前方车站,我该如何确保乘客的安全,我在组织乘客疏散中的每一个步骤是否还有漏洞。国内外轨道交通方面的新闻是我最关心的,因为那些事故就像考题一样,让我可以去思索,如果是我遇到同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廖明在说这段话的时候紧锁着眉头,仿佛已经置身其境,“只是没想到一个月之后就真的让我赶上了,幸亏我发现的及时。”

  司机室门关不畅锁舌抹油施良方

  平稳驾驶重服务心系乘客安全路

  廖明喜欢琢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他觉得,随着地铁在这个城市交通中所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己在工作上的标准也需要更加精益求精,要为广大乘客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出行感受。地铁列车司机室的车门由于开关次数太多,有时候门会变得不好关,司机常常需要用力撞门才能关上。廖明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在兜里揣了一盒小小的擦手油,一旦发现哪个车门不好关了,就在锁舌上抹一点,润滑锁舌,使车门的关闭立刻变得顺畅了。廖明说:“司机室门不好关,看似问题不大,但其实一样会对运营造成影响。一方面司机室门如果没关好,司机肯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将门反复进行关闭,对于地铁司机来讲,运营线上的每一秒钟都很宝贵,耽误在这上太不值得了。另一方面那么用力的关门动静会很大,很容易给乘客留下司机对工作或对乘客有不满情绪的错误印象。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时时刻刻顾及乘客的感受。”

  虽然廖明只在司机室里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不和乘客有直接的接触,但这并不“妨碍”他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廖明有一个绝活叫做“一把闸”,是指在列车进站前对列车实施制动时,将制动力固定在一个级数上,从进站前实施制动到最后列车车头对准站台最前端的停车标,将近3、4百米的制动距离里都不再调整制动力的级数,直接可以将车停在规定位置上。“其实一把闸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每辆车的制动力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天气对列车制动也会造成不同影响,所以在接车后我要先熟悉几站,之后才敢去尝试一把闸。”廖明坦诚地说,“而且一把闸也并不是为了显得我有多厉害,只是在列车制动的时候会产生惯性,如果制动力一会大一会小,乘客们就会在客室里晃晃悠悠的,非常不舒服。所以我会尽量减少制动力的调整,让列车尽可能的平稳。”

  倾囊相授希望青出于蓝

  廖明的“廖氏工作法”虽说是“独家秘方”,但绝不保密。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问,他总是知无不言,非要给对方讲明白不可。廖明说:“我已经把我的全部心血融进了地铁事业,我还有什么要保留的?我积累了那么多经验,不传给徒弟、不贡献给地铁的话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这其中最受益的莫过于他的徒弟们。

  在地铁工作32多年,廖明培养了41名出色的徒弟,怎么能够把性格迥异的徒弟们都培养好,全靠廖明自己总结的带徒理念:

  讲后重理解,然后实践,遇事须躬行;

  教后知困惑,然后自反,互学能相长。

  作为地铁司机,行车技术好是看家本领,在技术的传授上,廖明的理念是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徒弟询问的问题,他会从“根”上讲起,甚至“捋到”初中的知识,让徒弟真正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从一个问题“捋下去”,可能又带出很多别的问题和知识点,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廖明讲课还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电路由开关、电线、电源、用电器组成一个回路。列车电机通上电后,嗡一下转起来了,谁坐车上这么突然一晃好受啊,所以列车要慢慢地开起来吧,要加电阻,电流一点点加上去。电机长时间通电会发热,要保护它,不然烧了怎么办。所以要加一个热继电器……”通过实际感受,把电路图里的东西一件件往上加,化繁为简的教学风格让学徒大为受益。

  当廖明觉得自己的徒弟差不多可以“出师”了,他就会“散养”徒弟,遇上故障了自己当“甩手掌柜”,撒手让徒弟去处理。他常说,我开车的时候出故障了,是你们学习的最好机会。只有遇到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才能印象深刻。在给徒弟上课的同时,廖明还会将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再复习一遍,也正是这一遍又一遍的复习,让廖明不断从中汲取新的知识点,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廖氏工作法”。

  让廖明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的徒弟各个优秀。有一次,廖明的一位徒弟在驾驶列车时碰到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障,自动防护系统故障导致制动系统故障,导致牵引系统故障。廖明的徒弟遇到这样的综合故障没有惊慌,而是一步一步稳妥地进行了处理。并在当天工作结束后第一时间给廖明打电话“考验”师父。廖明给出的答案正是徒弟所作的步骤。“要不您是我师父呢,今天我刚处理了一个。”徒弟说完此话,廖明汗就淌下来了,既是替徒弟捏把汗,也是欣慰徒弟的出色。他知道这是个大故障,一般人“玩不转”。

  传承梦想共图地铁明天

  “有廖明师傅,才有我13号线的司机梦!”地铁技校的丁圣奇将这句话写成了微信个性签名。

  在北京,有一群地铁迷,有的迷地铁车辆,有的迷地铁票,还有的迷上了廖明,将他看作“男神”一般。15岁的丁圣奇就是廖明的“铁杆粉丝”,2016年的时候,廖明去地铁技校给学生们做演讲,深深的触动了他。丁圣奇说:“从我四五岁第一次坐地铁的时候,就深深被这长长的列车吸引着,觉得他很神秘。所以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能够开地铁。”去年9月,丁圣奇如愿考上了地铁技校,并在开学讲座上结识了廖明。“其实第一次看到廖明师傅是在电视里,他的事迹感染了我,也鼓励我考上了理想的院校。后来在学校见到了廖师傅真人,才鼓起勇气找他合影,并且要了联系方式。”丁圣奇说,“廖师傅是我的‘男神’,更是我的模范,我希望以后能像他一样优秀!”

  谈起丁圣奇,廖明也熟悉极了。“小丁很专业,每次都问我技术上的问题。”廖明说,“前一阵子北京下雪,他还问我需不需要轧道,真的一直关注着我们的工作。”

  在廖明的感染下,从去年9月份起,丁圣奇自发地做了一名地铁志愿者,只要在没课的时候,他都会出现在早晚高峰的地铁站台,每天待一个半小时左右,热情帮助乘客。丁圣奇说:“这样也让我有机会在一线接触乘客,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以后做准备。”

  一个人在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同样可以实现了不起的成就。廖明,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廖明曾说过,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等工作到60岁的时候,他的安全公里将能达到120万,他希望能跟身边年轻人一起将这剩余的20万公里跑完,将安全记录不归零的梦想传承下去,让安全准点的列车在“六型地铁”越来越宽广发达的路网上驰骋,共同书写畅通北京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