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于波
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出生于1959年7月,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南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1977年8月至1978年12月为四川省夹江县知青;1978年12月起先后在铁二院二总队、土木处工作,1989年9月至2002年1月起在铁二院任地铁院副院长兼副总工程师;2002年1月进入成都地铁,历任成都市地铁建设工程办公室技术部部长、成都地铁公司技术部部长、地铁公司总工程师、地铁公司副总经理,2014年2月起任地铁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成 果

1、广州地铁一、二号线公元前站:这是我国首座复合型站台型式、多节点换乘方式的车站建筑方案,该项目设计和施工综合技术荣获中铁总公司1998年度科学进步一等奖,设计获中铁总公司2000年度优秀设计一等奖、2002年获得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铜质奖,并被建设部评定为我国新记录工程;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获2009年度“中国建研院CABR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3、成都地铁一号线南三环站北侧至会展中心站段、长约5.3km的线路的区间隧道:在我国首次采用自然通风技术。2008年1月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对该工程进行了热烟试验,其结论为:① 能够起到有效的排烟作用、②能够较好地将区间隧道内的烟气排到通风口外的大气中去、③ 能够代表现有隧道的自然通风排烟能力;经核算、该项目与区间采用机械通风模式相比节约投资约1500万/公里左右、运营费用初步推算节约约25万/公里左右。

4、广州地铁二号线:首期工程提出了多项当时属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明暗结合车站”、“无柱框架车站”、“深埋暗挖车站”、“23米四线平行大跨度暗挖区间”、“集中供冷”等设计方案。该工程设计先后获得2005年度建设部城乡优秀设计一等奖、住建部2006年度全国优秀设计银奖。

专 访

  根据规划,成都远期(203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34条线路组成,包含15条普线、13条快线、3条既有市域铁路线、1条市域内控制线和2条跨市域线路,总长约1765km;形成快慢结合、高中运量相结合、均衡发展的"环+放射"状结构。而在远景规划中,线路总数量则达到46条,长度2450km。这样的线网密度已与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相当,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
 
  以地铁为代表,加速成网的成都轨道交通正在将人们从低效率的出行中解放出来。于波梦想着当地铁达到一定规模,并且和其他公共交通良好接驳后,"任何人在成都出行都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时间表,精确到分!不用担心因拥堵而误点"。
 
  于波,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从上世纪80年代就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自2001年参加成都地铁规划开始,十余年里,陪伴着成都地铁走过了每个重要阶段,全程参与并见证了其发展历程。
 
  2016年是成都地铁史上"最忙建设年",在建线路达到8条,并且从这一年开始,"加快建设、加速成网"将成为成都地铁发展新常态。
 
  于波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2020年,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有望过半
 
  近几年,成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尤其汽车保有量已达406万辆,高居全国第二,加之44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1600多万人口,城市交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由于市中心地价昂贵,难于拓宽道路及改建轻轨,因此,地铁便承载起人们对公共交通厚重的期望。
 
  2005年,1号线开工建设,2010年投入使用。十年来,成都地铁网络雏形初现。目前,已开通运营1、2、3、4号线,运营里程108km。
 
  刚刚过去的2016是攻坚之年,也是成都地铁"快建多开"时代的开始。"现在在建的线路有1号线三期、3号线二三期、4号线二期、5号线一二期、6号线一二期、7号线、10号线一期、18号线一期。除此之外,第三期建设规划批复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预计16年年底至17年年初,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全部开工。"于波说道。为了让记者有更直观的印象,于波讲了一个细节:"1号线建设时,有8台盾构机进行作业;现在,40台盾构机在同时施工;预计2017年建设高峰时,将有80余台盾构机齐头并进。"分管规划的他,2016年的繁忙程度也跟着"再创新高"。"要实现地铁发展目标,位于前端的规划工作首先不能掉链子。"他说。规划编制、修改、确定、上报、批复;可研、立项、环评、初设……几乎马不停蹄。
 
  如今,地铁在改善成都公共交通方面已经成效初显,中心城区地铁占公交出行的比例已接近30%,每天约200万(最高达238万)的客流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交通拥堵的状况。"远期来讲,我们希望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的70%、轨道交通占公交的80%。在此之前,到2020年,成都的地铁运营里程将超过500km,届时全市公交分担率有望达到40%,其中轨道交通所占比例有望过半。也就是说,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人中,差不多每2人就有1人乘坐地铁。这一比例,即使就全世界来看,也是非常高的。"于波表示。
 
  接下来,从2017到2020年,成都每年将至少开通运营2个地铁项目,每年完成轨道交通建设投资300亿元以上。
 
  坚持着"构建世界级轨道交通系统,支撑国家级中心城市地位,保障'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发展布局"和"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成都正在实现"中心城区加密成网,天府新区核心成网,双核互动加强,放射骨干形成,全域基本覆盖"目标的道路上飞速前进。

 
  多措并举应对建设压力
 
  赶上成都地铁发展的"黄金时代",和自己的团队共同托起几代成都人的"地铁梦",于波说"感到很幸运"。"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很多。于我来讲,看到自己参与创造的东西被同行甚至以后的人铭记,被社会、公众认可,这种成就感和荣誉感不是金钱能换来的。这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但是,他也坦承:压力很大,挑战空前。施工安全、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对既有城市交通的影响等都是摆在成都地铁人面前的难题。那么,如何应对?
 
  前期目标统筹在建工程点多面广、工期紧张、施工环境复杂,为确保各线路建设顺利推进,成都地铁实施了"目标管理",全面梳理建设任务、工期、节点,分级界定工作难度,细化责任分工,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实到个人。
 
  堵塞制度漏洞目前,针对工程建设管理,成都地铁共制定发布了近百项制度。"这其中,大部分甚至比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更加严格。"于波说。根据他的介绍,接下来会进一步查漏补缺、堵塞管理漏洞;同时充分利用月度监理例会制度、建设协调会制度、进度分析会制度、安全责任事故约谈制度等常态机制,从制度上规范管理行为和程序,固化已有经验,为将来的安全、高效、规范建设保驾护航。
 
  引入第三方监管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成都地铁对重点施工点加强监管。"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于波说,"一是充分用好第三方监测、第三方检测、第三方测量、第三方堵漏和环保监理,确保现场安全无死角;二是探索、运用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施工效率;三是做好参建各方的协调沟通工作,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施工人员的执行力、责任心和积极性;四是加强各专业接口间的管理工作,提升新线建设接口管理水平。"
 
  在成都地铁大厦里,质量安全监控室全年365天、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运转。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成都地铁就创新性地对所有在建工地安装实时监控设备,包括数据监控、量测监控和高清视频监控。同时还在大型盾构机等重要施工设备上安装传感器,专业系统平台实时分析传回数据,对预警的工点自动发信息给相关管理人员,及时提示风险。
 
  专业成就"百年精品""工程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人。只有人员素质过硬、专业够强,才能建造出'百年精品'工程。"据于波介绍,今后的工作中,成都地铁将继续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培训,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为即将到来的地铁建设高潮提供人才保障。

 
  时刻备战迎接大规模运营
 
  现在成都地铁的运营里程是108km,2020年预计超过500km。4年增加近400km,对运营工作来讲,这是一场"大考"。成都地铁时刻准备着,从当下做起,从安全、服务、人员等方面着手,实践、总结、完善,希望在大规模网络化运营到来时能够交出满意答卷。
 
  安全,力争做到极致成都地铁自开通以来,运营安全始终保持可控、受控的良性状态。截止2016年11月30日,已实现安全运营2257天,日均客流量由开通初期的8万余乘次增加到目前的185万余乘次,单日最高客流达到238万乘次,列车正点率99.97%。据于波介绍,除了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完善应急体系等常规措施外,成都地铁的安保措施还具有以下"亮点":一是优化行车组织方式,提升运能。地铁1号线最小行车间隔由开通初期的8分30秒缩短到现在的2分20秒,大大降低了大客流冲击导致发生踩踏等公共安全事件的隐患。二是接受外部监督管理,定期召开"开门评风、百姓听音"座谈会,把脉地铁运营安全服务质量。三是用科技保安全,推进运管信息化、监测智能化。如,综合监控系统串行程控卡片到并行程控卡片的研发和试用,使得供电系统故障后的恢复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到了10分钟左右;大力推进电扶梯视频监控、信号系统道岔缺口在线监测、弓网在线监测等新技术手段。四是构建实训基地,加强员工培训。目前该基地已经完成设计工作,并已开工建设,预计在2017年投运。
 
  服务人性化自2010年1号线开通以来,成都地铁不断结合工作中的得失,拓展运营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把"秉持真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比如增设残疾人设施、开辟爱心通道、建设母婴候车区;引入第三方力量,加强窗口服务质量监督;客流高峰时增设安检机、自动售票机,帮助乘客减少排队时间、提高出行效率等。
 
  提前储备人才"地铁平均1公里需50余名工作人员,到2020年需要超过2万名工作人员,包括站务、电客车司机、调度、设施设备维保人员等。"于波表示。为防止人才断层,成都地铁已经开始提前谋划人员配备。广纳贤才是其中的方式之一。点开成都地铁公司官网中的"招贤纳才"板块,会看到从去年到今年,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关于相关生产岗位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招聘的信息公告一直都在。除此之外,成都地铁还与19所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20多所高校开展"订单培养"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十年"财富"积累
 
  一路走来,成都地铁边发展、边探索,积累的许多成功经验,不仅是自身的财富,也是我国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财富。
 
  地铁建设与城市改造同步实施即"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整体建设、整体配合",这是成都地铁最突出的特色。于波解释,成都属西部城市,经济实力稍弱,尤其是刚开始建地铁的时候,资金少、条件差,所以"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他们采取了城市改造和地铁建设同步进行的做法,以此来节约费用。成功的典范有1号线南端线路与南部新区的建设相结合,1、2号线天府广场站与天府广场的改造相结合。当时成都市政府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非常有远见地采取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的决策。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节省了投资,又缩短了工期,并且达到了最佳效果,即所谓"用最合理的投资实现最好的功能"。
 
  140km/h等级A型车线路技术成都地铁18号线140km/h的A型车制式线路技术是国内首条采用此技术的地铁线路。18号线是一条兼顾市域客流和机场客流的复合线,线路条件复杂,涉及很多地铁建设过程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如140km/h速度下隧道压力波问题、高瓦斯地层隧道穿越问题、25kV供电制式对弱电系统干扰问题、快慢行结合功能线越行和行车组织问题等。"我们根据线路的技术特点和研究情况,编制适合成都市特点的地方标准--《成都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该标准填补了我国轨道交通采用25kV交流制式、140km/h速度等级A型车的技术空白,为成都地铁市域快线系统工程及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设计依据和技术参考,具有较大的创新和指导意义。"于波说。
 
  "节能范本"成都地铁在工程实施前,就把所能想到的节能措施提前考虑和论证。首先,在南部新区近6km的隧道建设中,采用了隧道自然通风模式,不但为土建费用节约了数亿元,而且将来的运营费用每年也可节约上百万。其次,车站空调尝试"冰蓄冷",即使用较为便宜的夜间用电进行蓄冷,然后白天使用,这不但避开了供电高峰,同时可以节省车站供电系统的装机容量,间接地达到了节能的效果。还有,综合利用废水,把废水转化为中水用于地铁里一些场所的冲洗。这些措施都开创了国内先河。据于波介绍,成都地铁的节能举措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与好评,还曾被有关部门建议在全国进行推广。
 
  地铁文化建设在成都,地铁已不仅限于交通工具,它被赋予了各色文化内涵,成为这座城市无声的代言者。许多车站的设计都洋溢着浓浓的巴蜀文化氛围。比如非遗博览园站,展示以'川剧脸谱'为代表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驿站,因古代驿站而得名。采用立柱两面浮雕主题设计,通过文字、老地图、商驿场景图等,介绍了龙泉驿的发展历史,为人们呈现了历史上的龙泉驿城池'邮驿攘往、商贾轮蹄'的繁荣景象。对地铁文化建设,于波有三点思考:第一是要如何保证在地铁作为公共交通的基础功能下打造成都的文化、民俗特色;第二是如何做好体现成都文化特色的顶层规划,让人感觉恰到好处、眼前一亮;第三是如何贯彻"低才高做"的理念,在投资合理的前提下进行地铁车站的文化建设。
 
  除上述外,成都地铁在利用地下空间化解用地和车站设置难题、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无人自动驾驶信号系统等方面也表现不俗。正如于波所希望的那样,成都地铁正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与特色,并拥有越来越多值得探讨和借鉴的地方。
 
 
  2016年4月,国家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再添筹码。
 
  对于波而言,他那"精确到分"的梦想已变成可以看得见的目标。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于波

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出生于1959年7月,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南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1977年8月至1978年12月为四川省夹江县知青;1978年12月起先后在铁二院二总队、土木处工作,1989年9月至2002年1月起在铁二院任地铁院副院长兼副总工程师;2002年1月进入成都地铁,历任成都市地铁建设工程办公室技术部部长、成都地铁公司技术部部长、地铁公司总工程师、地铁公司副总经理,2014年2月起任地铁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查看2017-01期杂志封面>>
成 果

1、广州地铁一、二号线公元前站:这是我国首座复合型站台型式、多节点换乘方式的车站建筑方案,该项目设计和施工综合技术荣获中铁总公司1998年度科学进步一等奖,设计获中铁总公司2000年度优秀设计一等奖、2002年获得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铜质奖,并被建设部评定为我国新记录工程;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获2009年度“中国建研院CABR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

3、成都地铁一号线南三环站北侧至会展中心站段、长约5.3km的线路的区间隧道:在我国首次采用自然通风技术。2008年1月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对该工程进行了热烟试验,其结论为:① 能够起到有效的排烟作用、②能够较好地将区间隧道内的烟气排到通风口外的大气中去、③ 能够代表现有隧道的自然通风排烟能力;经核算、该项目与区间采用机械通风模式相比节约投资约1500万/公里左右、运营费用初步推算节约约25万/公里左右。

4、广州地铁二号线:首期工程提出了多项当时属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明暗结合车站”、“无柱框架车站”、“深埋暗挖车站”、“23米四线平行大跨度暗挖区间”、“集中供冷”等设计方案。该工程设计先后获得2005年度建设部城乡优秀设计一等奖、住建部2006年度全国优秀设计银奖。

专 访

  根据规划,成都远期(203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34条线路组成,包含15条普线、13条快线、3条既有市域铁路线、1条市域内控制线和2条跨市域线路,总长约1765km;形成快慢结合、高中运量相结合、均衡发展的"环+放射"状结构。而在远景规划中,线路总数量则达到46条,长度2450km。这样的线网密度已与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相当,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

 
  以地铁为代表,加速成网的成都轨道交通正在将人们从低效率的出行中解放出来。于波梦想着当地铁达到一定规模,并且和其他公共交通良好接驳后,"任何人在成都出行都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时间表,精确到分!不用担心因拥堵而误点"。
 
  于波,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从上世纪80年代就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自2001年参加成都地铁规划开始,十余年里,陪伴着成都地铁走过了每个重要阶段,全程参与并见证了其发展历程。
 
  2016年是成都地铁史上"最忙建设年",在建线路达到8条,并且从这一年开始,"加快建设、加速成网"将成为成都地铁发展新常态。
 
  于波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2020年,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例有望过半
 
  近几年,成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尤其汽车保有量已达406万辆,高居全国第二,加之44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1600多万人口,城市交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由于市中心地价昂贵,难于拓宽道路及改建轻轨,因此,地铁便承载起人们对公共交通厚重的期望。
 
  2005年,1号线开工建设,2010年投入使用。十年来,成都地铁网络雏形初现。目前,已开通运营1、2、3、4号线,运营里程108km。
 
  刚刚过去的2016是攻坚之年,也是成都地铁"快建多开"时代的开始。"现在在建的线路有1号线三期、3号线二三期、4号线二期、5号线一二期、6号线一二期、7号线、10号线一期、18号线一期。除此之外,第三期建设规划批复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预计16年年底至17年年初,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全部开工。"于波说道。为了让记者有更直观的印象,于波讲了一个细节:"1号线建设时,有8台盾构机进行作业;现在,40台盾构机在同时施工;预计2017年建设高峰时,将有80余台盾构机齐头并进。"分管规划的他,2016年的繁忙程度也跟着"再创新高"。"要实现地铁发展目标,位于前端的规划工作首先不能掉链子。"他说。规划编制、修改、确定、上报、批复;可研、立项、环评、初设……几乎马不停蹄。
 
  如今,地铁在改善成都公共交通方面已经成效初显,中心城区地铁占公交出行的比例已接近30%,每天约200万(最高达238万)的客流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交通拥堵的状况。"远期来讲,我们希望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的70%、轨道交通占公交的80%。在此之前,到2020年,成都的地铁运营里程将超过500km,届时全市公交分担率有望达到40%,其中轨道交通所占比例有望过半。也就是说,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人中,差不多每2人就有1人乘坐地铁。这一比例,即使就全世界来看,也是非常高的。"于波表示。
 
  接下来,从2017到2020年,成都每年将至少开通运营2个地铁项目,每年完成轨道交通建设投资300亿元以上。
 
  坚持着"构建世界级轨道交通系统,支撑国家级中心城市地位,保障'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发展布局"和"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成都正在实现"中心城区加密成网,天府新区核心成网,双核互动加强,放射骨干形成,全域基本覆盖"目标的道路上飞速前进。

 
  多措并举应对建设压力
 
  赶上成都地铁发展的"黄金时代",和自己的团队共同托起几代成都人的"地铁梦",于波说"感到很幸运"。"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很多。于我来讲,看到自己参与创造的东西被同行甚至以后的人铭记,被社会、公众认可,这种成就感和荣誉感不是金钱能换来的。这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但是,他也坦承:压力很大,挑战空前。施工安全、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对既有城市交通的影响等都是摆在成都地铁人面前的难题。那么,如何应对?
 
  前期目标统筹在建工程点多面广、工期紧张、施工环境复杂,为确保各线路建设顺利推进,成都地铁实施了"目标管理",全面梳理建设任务、工期、节点,分级界定工作难度,细化责任分工,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实到个人。
 
  堵塞制度漏洞目前,针对工程建设管理,成都地铁共制定发布了近百项制度。"这其中,大部分甚至比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更加严格。"于波说。根据他的介绍,接下来会进一步查漏补缺、堵塞管理漏洞;同时充分利用月度监理例会制度、建设协调会制度、进度分析会制度、安全责任事故约谈制度等常态机制,从制度上规范管理行为和程序,固化已有经验,为将来的安全、高效、规范建设保驾护航。
 
  引入第三方监管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成都地铁对重点施工点加强监管。"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于波说,"一是充分用好第三方监测、第三方检测、第三方测量、第三方堵漏和环保监理,确保现场安全无死角;二是探索、运用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施工效率;三是做好参建各方的协调沟通工作,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施工人员的执行力、责任心和积极性;四是加强各专业接口间的管理工作,提升新线建设接口管理水平。"
 
  在成都地铁大厦里,质量安全监控室全年365天、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运转。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成都地铁就创新性地对所有在建工地安装实时监控设备,包括数据监控、量测监控和高清视频监控。同时还在大型盾构机等重要施工设备上安装传感器,专业系统平台实时分析传回数据,对预警的工点自动发信息给相关管理人员,及时提示风险。
 
  专业成就"百年精品""工程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人。只有人员素质过硬、专业够强,才能建造出'百年精品'工程。"据于波介绍,今后的工作中,成都地铁将继续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培训,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为即将到来的地铁建设高潮提供人才保障。

 
  时刻备战迎接大规模运营
 
  现在成都地铁的运营里程是108km,2020年预计超过500km。4年增加近400km,对运营工作来讲,这是一场"大考"。成都地铁时刻准备着,从当下做起,从安全、服务、人员等方面着手,实践、总结、完善,希望在大规模网络化运营到来时能够交出满意答卷。
 
  安全,力争做到极致成都地铁自开通以来,运营安全始终保持可控、受控的良性状态。截止2016年11月30日,已实现安全运营2257天,日均客流量由开通初期的8万余乘次增加到目前的185万余乘次,单日最高客流达到238万乘次,列车正点率99.97%。据于波介绍,除了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完善应急体系等常规措施外,成都地铁的安保措施还具有以下"亮点":一是优化行车组织方式,提升运能。地铁1号线最小行车间隔由开通初期的8分30秒缩短到现在的2分20秒,大大降低了大客流冲击导致发生踩踏等公共安全事件的隐患。二是接受外部监督管理,定期召开"开门评风、百姓听音"座谈会,把脉地铁运营安全服务质量。三是用科技保安全,推进运管信息化、监测智能化。如,综合监控系统串行程控卡片到并行程控卡片的研发和试用,使得供电系统故障后的恢复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到了10分钟左右;大力推进电扶梯视频监控、信号系统道岔缺口在线监测、弓网在线监测等新技术手段。四是构建实训基地,加强员工培训。目前该基地已经完成设计工作,并已开工建设,预计在2017年投运。
 
  服务人性化自2010年1号线开通以来,成都地铁不断结合工作中的得失,拓展运营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把"秉持真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比如增设残疾人设施、开辟爱心通道、建设母婴候车区;引入第三方力量,加强窗口服务质量监督;客流高峰时增设安检机、自动售票机,帮助乘客减少排队时间、提高出行效率等。
 
  提前储备人才"地铁平均1公里需50余名工作人员,到2020年需要超过2万名工作人员,包括站务、电客车司机、调度、设施设备维保人员等。"于波表示。为防止人才断层,成都地铁已经开始提前谋划人员配备。广纳贤才是其中的方式之一。点开成都地铁公司官网中的"招贤纳才"板块,会看到从去年到今年,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关于相关生产岗位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招聘的信息公告一直都在。除此之外,成都地铁还与19所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20多所高校开展"订单培养"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十年"财富"积累
 
  一路走来,成都地铁边发展、边探索,积累的许多成功经验,不仅是自身的财富,也是我国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财富。
 
  地铁建设与城市改造同步实施即"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整体建设、整体配合",这是成都地铁最突出的特色。于波解释,成都属西部城市,经济实力稍弱,尤其是刚开始建地铁的时候,资金少、条件差,所以"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他们采取了城市改造和地铁建设同步进行的做法,以此来节约费用。成功的典范有1号线南端线路与南部新区的建设相结合,1、2号线天府广场站与天府广场的改造相结合。当时成都市政府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非常有远见地采取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的决策。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节省了投资,又缩短了工期,并且达到了最佳效果,即所谓"用最合理的投资实现最好的功能"。
 
  140km/h等级A型车线路技术成都地铁18号线140km/h的A型车制式线路技术是国内首条采用此技术的地铁线路。18号线是一条兼顾市域客流和机场客流的复合线,线路条件复杂,涉及很多地铁建设过程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如140km/h速度下隧道压力波问题、高瓦斯地层隧道穿越问题、25kV供电制式对弱电系统干扰问题、快慢行结合功能线越行和行车组织问题等。"我们根据线路的技术特点和研究情况,编制适合成都市特点的地方标准--《成都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该标准填补了我国轨道交通采用25kV交流制式、140km/h速度等级A型车的技术空白,为成都地铁市域快线系统工程及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设计依据和技术参考,具有较大的创新和指导意义。"于波说。
 
  "节能范本"成都地铁在工程实施前,就把所能想到的节能措施提前考虑和论证。首先,在南部新区近6km的隧道建设中,采用了隧道自然通风模式,不但为土建费用节约了数亿元,而且将来的运营费用每年也可节约上百万。其次,车站空调尝试"冰蓄冷",即使用较为便宜的夜间用电进行蓄冷,然后白天使用,这不但避开了供电高峰,同时可以节省车站供电系统的装机容量,间接地达到了节能的效果。还有,综合利用废水,把废水转化为中水用于地铁里一些场所的冲洗。这些措施都开创了国内先河。据于波介绍,成都地铁的节能举措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与好评,还曾被有关部门建议在全国进行推广。
 
  地铁文化建设在成都,地铁已不仅限于交通工具,它被赋予了各色文化内涵,成为这座城市无声的代言者。许多车站的设计都洋溢着浓浓的巴蜀文化氛围。比如非遗博览园站,展示以'川剧脸谱'为代表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驿站,因古代驿站而得名。采用立柱两面浮雕主题设计,通过文字、老地图、商驿场景图等,介绍了龙泉驿的发展历史,为人们呈现了历史上的龙泉驿城池'邮驿攘往、商贾轮蹄'的繁荣景象。对地铁文化建设,于波有三点思考:第一是要如何保证在地铁作为公共交通的基础功能下打造成都的文化、民俗特色;第二是如何做好体现成都文化特色的顶层规划,让人感觉恰到好处、眼前一亮;第三是如何贯彻"低才高做"的理念,在投资合理的前提下进行地铁车站的文化建设。
 
  除上述外,成都地铁在利用地下空间化解用地和车站设置难题、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无人自动驾驶信号系统等方面也表现不俗。正如于波所希望的那样,成都地铁正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与特色,并拥有越来越多值得探讨和借鉴的地方。
 
 
  2016年4月,国家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再添筹码。
 
  对于波而言,他那"精确到分"的梦想已变成可以看得见的目标。
 

上一篇:张剑炜
下一篇:黄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