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沈卫平
1968年1月出生,湖北天门人,高级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航地系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工学学士,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成 果

  先后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03年度公路工程优秀项目经理"等荣誉称号,主持修建的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荣获2012-2013年度"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主持修建的重庆轻轨较新线临江门车站荣获"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研究的《临江门暗挖车站隧道修建技术》荣获重庆市科技成果奖、科技突出贡献奖,主持编写的《繁华城区浅埋硬岩超大断面地下车站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2017年荣获中国设备管理协会颁发的"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设备管理创新人物"称号。

专 访

  成都,拥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都。2016年,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从"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国家中心城市",千年古都要开始千年之变。
 
  国家中心城市,自然要注重城市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通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基础条件。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成都的轨道交通建设如何"有备而为"?
 
  2015年,成都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计划;同时,根据前不久公布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十三五"规划》,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里程780公里以上,其中,仅到2020年前将要开通的地铁线路就达13条,运营里程500公里,在建里程280公里以上,日均客流量达到700万次左右,地铁在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0%左右;此外,成都市也在力推2022年前实现"一环七射"8条国铁线的公交化运营,市域内共计里程560公里。规划还明确了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地位,应由传统的"适应型"向"引领型"转变,发挥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
 
  如此"大手笔",媒体形容"思路和眼界全国领先、规模和强度全国第一"、"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那么,推动规划实施落地,成都会有哪些行动?
 
  关于上述问题,近日《世界轨道交通》杂志记者采访了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卫平。
 
  沈卫平,成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操盘手";多年来担任施工单位、建设部门、运营部门管理者,拥有27年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聊起成都轨道交通发展,他如数家珍。

 
  高屋建瓴,通达内外之规划
 
  正如沈卫平所言,看完此次规划中的数字目标,普通人的反应是不可思议和迷茫。"人们固有印象中成都地处西部,一个西部城市怎么会有如此宏伟构想。事实却是,成都人从来不'偏安一隅',有自己的雄心抱负,通过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城市魅力散发较强的影响力。一直以来,成都人都把家园规划、管理得很好,包括轨道交通。"
 
  这种大格局的心态反映到轨道交通规划上,则表现为:遵守"内畅外联"的宗旨,定位于成都是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并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沈卫平表示,规划的出台并非心血来潮、口号样子;其实从线网组成、制式划分等方面仔细分解来看,它并不像外界想的那么遥不可及。据他的详细分析,成都轨道交通规划透露出以下几大鲜明特点。
 
  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沈卫平说,成都在规划轨道交通时,就跟国际大都市东京地铁对标,他们量化出了"778"的目标:机动化出行占全方式出行总量的70%,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的7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80%。他感慨:"778"虽然只是简单的三个数字,却包含了一系列的思考、理念、愿景,它明确了轨道交通的主体地位,是城市发展的主动脉。
 
  体现"三铁融合"的思路。指推动国铁干线、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我们希望把'国铁公交化'作为推动经济圈发展和市域轨道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国铁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无缝换乘,形成若干换乘枢纽,双方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轨道交通才有发展力和生命力,才能够给老百姓提供真正的便利。"沈卫平和他的团队的目标是:实现不同速度等级、不同制式轨道交通互为补充、相互衔接,构建规划科学、层级合理、功能互补、运营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
 
  有了上述思路,近年来,成都对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浮、空铁(悬挂式单轨)等新的轨道交通制式以及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有轨电车蓉2号线和都江堰M-TR有轨电车线路已经在建,预计将分别于2018年底和2019年通车运营。另外,他们还开展了第二代中低速磁悬浮及空铁(悬挂式单轨)等新型轨道交通制式的研究,并启动了相关项目试验线的前期工作。
 
  考虑整个经济圈的通达性。沈卫平说,轨道交通建设既要讲"量",又要讲"质";"量"容易理解,"质"则指通达性,涵盖整个成都经济圈的互联互通。"我们要把眼光放在整个成都经济圈。举个例子,如果乘坐轨道交通从成都经济圈大城市、二级节点城市到成都要用两个小时,那么,没人会有兴趣。但是如果能够1小时、30分钟内直达,并且换乘方便,轨道交通就会非常有吸引力。"
 
  基于此种考虑,沈卫平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两种速度制式,一种是80-100公里/小时,用于中心城区。它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利于中心城区人员的覆盖。这种速度制式下,车站密度将达到1.06个/平方公里,给老百姓出行提供方便。还有一种是140-160公里/小时,主要连通远郊区和国铁交通枢纽、中心城区,将极大提升出行服务质量和效率。
 
  提前开展线网运营研究。提前研究运营,这是成都轨道交通的鲜明特色。沈卫平坚持:"规划和建设最终是为了运营。建这么多线,究竟怎么管理?我们在可研阶段就做运营规划,而且规划的很细。比如今后设立几个运营分公司;全网需要多少个消防站,每一个消防站的面积、位置;需要多少个公安派出所;线路采取怎样的维修方式;选择哪种车型、供电制式;直至档案馆、培训学院、云数据中心等。所有的东西都体现在规划这张网里。"
 
  同时,他们还将"TOD"开发理念全面导入新一轮线网规划,推动轨道交通与上盖物业综合开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统筹实施。

 
  强力统筹,突破建设难题
 
  条分缕析、层层"剥开",成都的轨道交通规划不是冷冰冰的图纸和数字,它是"活的",有实施支撑的。
 
  沈卫平的办公室常年挂着成都轨道交通线网图。"现在挂的是到2020年开通运营线网图,督促我们鼓足干劲,时间比较紧张。"图上每条线路的走向、作用、开工时间、在建进度、完工时间,他都了然于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沈卫平说,这张规划就是他们的"初心",一定要坚持"初心",才能有为。
 
  对于外界关心的如何实现规划里到2020年的那些数字目标,他坦言:"确实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组织难度大,但市委、市政府和市级各部门的支持力度很大,经过公司和所有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还是有信心的。"
 
  现在,在沈卫平和他团队的带领下,高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掘进、长大瓦斯隧道等施工难题都被攻克,100多台盾构同时在成都地下掘进,上万工人开展"地铁大会战",成都成为全国地铁建设的主战场,强度位居全国第一。
 
  首先,在解决轨道交通建设的"老大难"问题--资金方面,成都市政府设立了"地铁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之大,全国少有。此外,在线路建设中,除了"财政资金+贷款"模式筹集外,"我们还进行多渠道融资,包括投融资总承包、融资租赁、私募债、中期票据、可续期公司债、长期限含权中票、PPP等融资模式。其中,很多方式都走在全国前列。"沈卫平表示,"在资金方面,我们做了充分考量。"与此同时,基于长远考虑,他们还创新了"基于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平衡模式,"即践行"TOD"开发理念,在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上做足文章,将轨道交通综合开发收益纳入市财政统筹,全部用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和场站综合开发,支持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另外,成都还创新了轨道交通建设的体制机制,成立了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指挥长的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建立了三会(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联席会、指挥部工作会、市轨道办例会)一督查机制,建立征地拆迁联动机制,完善市政配套工程建设模式,将征地拆迁时间缩短3个月以上,化解了征地拆迁和用地保障难题。据沈卫平介绍,在这项机制的作用下,2017年他们边建设、边进行拆迁,工作成效很大。
 
  如何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沈卫平和团队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管理方式。
 
  项目群管理是他们的法宝。面对线多面广、体量庞大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他们始终秉持"乘客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确保工期、节约成本"的理念,大力实施项目群管理,紧盯计划统筹、制度建设、协同配合、节点目标等关键环节,确保项目群管控体系的高效运转。
 
  计划统筹是手段。他们以盾构下井和连续施工为目标,统筹征拆、大宗用地、管线迁改,缩短前期准备时间,确保项目有序开工;统筹盾构施工,确保区间按期洞通;统筹铺轨进度,协调推进轨行区施工作业;统筹交叉施工,确保站后工程进度均衡;统筹联调联试,由公司统一组织系统集成商集中调试,提高调试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措施提高项目群管控效率,提高项目工序转换速度,确保了项目高效建设。
 
  新工艺新技术是特色。土建施工探索出了一整套多线换乘、深大基坑、复杂环境交通枢纽施工综合管理方法,解决了在松散漂卵石富水地质和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机快速脱困、连续掘进和漂卵石刀盘频繁卡堵的难题;轨道施工在全国率先开展防杂散电流的过程检测和测试,填补了施工期间无杂散电流测试技术的空白;机电施工深度应用BIM技术,有效减少交叉施工及管线打架现象,并将BIM技术应用于高架区间箱梁预制、运输、架设等。
 
  科技兴安是保证。他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安全风险监控系统"、"隐患排查点巡检系统",对安全管理实施"双控";通过严格隐蔽工程验收、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可控,确保了工程项目"安全、优质、高效、有序"地建设。

 
  运营前置,建立成都标准
 
  沈卫平说,建地铁的最终目的是运营,是为了方便广大乘客。据了解,早在1号线筹建阶段,成都地铁就提出了"运营前置"的理念,倡导"一切为了运营"。他们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从设计到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信号、车辆、AFC及车辆段设备等运营关键系统由运营公司自建的管理模式,运营人员提前深度介入关键系统施工调试的各个环节;建立了由运营牵头、多部门和多系统全面参与的新线筹备和综合联调工作体系,从铺轨阶段开始就全面介入运营协调,破除责任鸿沟,开拓了新建线路"自主筹备、自主调试"新道路;建立了验收环节以运营为主的工作机制,编制了《新线筹备作业指导书》,规范新线筹备工作有序进行,形成了全国轨道交通综合联调"成都模式"。
 
  此外,为争取时间,沈卫平和他的团队还探索总结出了"异地调试"的"快捷方法"。通俗的说,就是在车辆制造基地按照地铁运营线路标准改造试车线,就地启动车辆、信号等系统专业联合调试工作。如此,既保障了线路运营筹备质量,又大幅节约了运营筹备阶段联调联试的工期,从而实现线路高质量、高水平按期开通。
 
  现在轨道交通行业颇受关注的智能化、信息化,成都在三年前就尝到甜头。沈卫平告诉记者:"当时有了自己的数据中心;从建设到运营,可以监测每台盾构机的工作状态,每辆地铁车辆的行驶状况、拥挤程度等。当大家还在谈论信息化的时候,我们已经投入使用。"现在,他的团队成员去参加全国的交流会,最大的感触就是庆幸当初坚持了自己的道路。"过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时感到迷茫和困惑;如今事实证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据沈卫平介绍,他们正在扩展第二期数据中心,还跟西南交通大学联合成立质量、弓网检测联合、轨道联合工作室,研究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他们还在设备管理方面探索除了许多新方法:创新"三码合一"编码体系,为线网资产全寿命、一体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创新资产建管移交管理模式,推动资产系统化管理节点前移,提高线网资产数据准度及移交接管效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维保点巡检、数字化站务系统,确保标准化作业管理有效向生产一线延伸,有利于线网下运营管理、技术经验的快速复制、生产相关信息的快速通达,实现对生产的PDCA闭环管理模式;利用生产大数据,先进监测技术及职能设备,实现车辆TMS,车门、信号BDMS,水泵等生产系统与企业微信的接口运用,开创了"运营生产互联网+"应用的行业先河,起到了提升运营管理效率的实效。沈卫平说,"成都作为全国第三批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我们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追上了北、上、广等城市"。
 
  短时间内增加如此多的运营里程,人才存在巨大缺口。沈卫平介绍:"成都对轨道交通的人才筹备未雨绸缪,我们根据线网运营规划,提前编制人才规划,加强人才培训,特别是建设的培训基地在2017年底将投用,实施'人才+'计划、'工匠计划',成立员工技术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把新招聘的学生安排到建设工地、车辆厂、综合联调一线跟班实习,让他们从基层开始,了解设备特点,为三年后大规模的线路开通运营储备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产业引进,实现多元发展
 
  在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时,沈卫平和团队就认识到,轨道交通是一个大产业,充分发挥公司在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中的"龙头"优势,促进产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加快带动轨道交通产业集聚。打造轨道交通产业之都,既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又能解决运维便利,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为此,他们首先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在全国同类企业中率先成立二级职能部门产业协调部,积极主动对接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产业协调工作机制,支持本地装备制造,提高本地产品配套率。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在地铁运营领域的应用,推动节能环保、减震降噪、智能检测、故障预警和关键系统等方面的生产制造厂家落户成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设备系统制造、运营维护保养产业链条。目前,已引入中车青岛四方、中车长客、庞巴迪新誉、卡斯柯信号、北京交控、阿尔斯通等大型装备企业落户成都,实现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条。
 
  同时,他们还结合轨道交通自身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与西南交大、中车组建产业研究院,成立设计院,筹办轨道交通学院,在投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管理、物业开发、产业投资、设计咨询与总承包、教育培训、广告传媒等方面全面布局,打造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商,实现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2017年2月27日,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挂牌为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沈卫平和他的团队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助力千年古都的轨道交通事业加速腾飞。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种情怀,扎根成都、服务成都、发展成都的情怀。
 
  "成都虽然地处西部内陆,但市委、市政府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成都轨道人,唯有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发挥后发优势,积极赶超。"这是成都精神,也是他和团队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强大的、带动自身、辐射周边的成都轨道交通网,引领千年古都之变。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沈卫平

1968年1月出生,湖北天门人,高级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航地系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工学学士,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查看2017-12期杂志封面>>
成 果

  先后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03年度公路工程优秀项目经理"等荣誉称号,主持修建的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荣获2012-2013年度"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主持修建的重庆轻轨较新线临江门车站荣获"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研究的《临江门暗挖车站隧道修建技术》荣获重庆市科技成果奖、科技突出贡献奖,主持编写的《繁华城区浅埋硬岩超大断面地下车站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2017年荣获中国设备管理协会颁发的"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设备管理创新人物"称号。

专 访

  成都,拥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都。2016年,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从"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国家中心城市",千年古都要开始千年之变。

 
  国家中心城市,自然要注重城市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通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基础条件。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成都的轨道交通建设如何"有备而为"?
 
  2015年,成都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计划;同时,根据前不久公布的《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十三五"规划》,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里程780公里以上,其中,仅到2020年前将要开通的地铁线路就达13条,运营里程500公里,在建里程280公里以上,日均客流量达到700万次左右,地铁在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0%左右;此外,成都市也在力推2022年前实现"一环七射"8条国铁线的公交化运营,市域内共计里程560公里。规划还明确了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地位,应由传统的"适应型"向"引领型"转变,发挥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引领作用。
 
  如此"大手笔",媒体形容"思路和眼界全国领先、规模和强度全国第一"、"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那么,推动规划实施落地,成都会有哪些行动?
 
  关于上述问题,近日《世界轨道交通》杂志记者采访了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卫平。
 
  沈卫平,成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操盘手";多年来担任施工单位、建设部门、运营部门管理者,拥有27年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聊起成都轨道交通发展,他如数家珍。

 
  高屋建瓴,通达内外之规划
 
  正如沈卫平所言,看完此次规划中的数字目标,普通人的反应是不可思议和迷茫。"人们固有印象中成都地处西部,一个西部城市怎么会有如此宏伟构想。事实却是,成都人从来不'偏安一隅',有自己的雄心抱负,通过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城市魅力散发较强的影响力。一直以来,成都人都把家园规划、管理得很好,包括轨道交通。"
 
  这种大格局的心态反映到轨道交通规划上,则表现为:遵守"内畅外联"的宗旨,定位于成都是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并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沈卫平表示,规划的出台并非心血来潮、口号样子;其实从线网组成、制式划分等方面仔细分解来看,它并不像外界想的那么遥不可及。据他的详细分析,成都轨道交通规划透露出以下几大鲜明特点。
 
  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沈卫平说,成都在规划轨道交通时,就跟国际大都市东京地铁对标,他们量化出了"778"的目标:机动化出行占全方式出行总量的70%,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的7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80%。他感慨:"778"虽然只是简单的三个数字,却包含了一系列的思考、理念、愿景,它明确了轨道交通的主体地位,是城市发展的主动脉。
 
  体现"三铁融合"的思路。指推动国铁干线、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我们希望把'国铁公交化'作为推动经济圈发展和市域轨道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国铁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无缝换乘,形成若干换乘枢纽,双方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轨道交通才有发展力和生命力,才能够给老百姓提供真正的便利。"沈卫平和他的团队的目标是:实现不同速度等级、不同制式轨道交通互为补充、相互衔接,构建规划科学、层级合理、功能互补、运营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
 
  有了上述思路,近年来,成都对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浮、空铁(悬挂式单轨)等新的轨道交通制式以及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有轨电车蓉2号线和都江堰M-TR有轨电车线路已经在建,预计将分别于2018年底和2019年通车运营。另外,他们还开展了第二代中低速磁悬浮及空铁(悬挂式单轨)等新型轨道交通制式的研究,并启动了相关项目试验线的前期工作。
 
  考虑整个经济圈的通达性。沈卫平说,轨道交通建设既要讲"量",又要讲"质";"量"容易理解,"质"则指通达性,涵盖整个成都经济圈的互联互通。"我们要把眼光放在整个成都经济圈。举个例子,如果乘坐轨道交通从成都经济圈大城市、二级节点城市到成都要用两个小时,那么,没人会有兴趣。但是如果能够1小时、30分钟内直达,并且换乘方便,轨道交通就会非常有吸引力。"
 
  基于此种考虑,沈卫平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两种速度制式,一种是80-100公里/小时,用于中心城区。它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利于中心城区人员的覆盖。这种速度制式下,车站密度将达到1.06个/平方公里,给老百姓出行提供方便。还有一种是140-160公里/小时,主要连通远郊区和国铁交通枢纽、中心城区,将极大提升出行服务质量和效率。
 
  提前开展线网运营研究。提前研究运营,这是成都轨道交通的鲜明特色。沈卫平坚持:"规划和建设最终是为了运营。建这么多线,究竟怎么管理?我们在可研阶段就做运营规划,而且规划的很细。比如今后设立几个运营分公司;全网需要多少个消防站,每一个消防站的面积、位置;需要多少个公安派出所;线路采取怎样的维修方式;选择哪种车型、供电制式;直至档案馆、培训学院、云数据中心等。所有的东西都体现在规划这张网里。"
 
  同时,他们还将"TOD"开发理念全面导入新一轮线网规划,推动轨道交通与上盖物业综合开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统筹实施。

 
  强力统筹,突破建设难题
 
  条分缕析、层层"剥开",成都的轨道交通规划不是冷冰冰的图纸和数字,它是"活的",有实施支撑的。
 
  沈卫平的办公室常年挂着成都轨道交通线网图。"现在挂的是到2020年开通运营线网图,督促我们鼓足干劲,时间比较紧张。"图上每条线路的走向、作用、开工时间、在建进度、完工时间,他都了然于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沈卫平说,这张规划就是他们的"初心",一定要坚持"初心",才能有为。
 
  对于外界关心的如何实现规划里到2020年的那些数字目标,他坦言:"确实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组织难度大,但市委、市政府和市级各部门的支持力度很大,经过公司和所有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还是有信心的。"
 
  现在,在沈卫平和他团队的带领下,高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掘进、长大瓦斯隧道等施工难题都被攻克,100多台盾构同时在成都地下掘进,上万工人开展"地铁大会战",成都成为全国地铁建设的主战场,强度位居全国第一。
 
  首先,在解决轨道交通建设的"老大难"问题--资金方面,成都市政府设立了"地铁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之大,全国少有。此外,在线路建设中,除了"财政资金+贷款"模式筹集外,"我们还进行多渠道融资,包括投融资总承包、融资租赁、私募债、中期票据、可续期公司债、长期限含权中票、PPP等融资模式。其中,很多方式都走在全国前列。"沈卫平表示,"在资金方面,我们做了充分考量。"与此同时,基于长远考虑,他们还创新了"基于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平衡模式,"即践行"TOD"开发理念,在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上做足文章,将轨道交通综合开发收益纳入市财政统筹,全部用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和场站综合开发,支持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另外,成都还创新了轨道交通建设的体制机制,成立了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指挥长的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建立了三会(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联席会、指挥部工作会、市轨道办例会)一督查机制,建立征地拆迁联动机制,完善市政配套工程建设模式,将征地拆迁时间缩短3个月以上,化解了征地拆迁和用地保障难题。据沈卫平介绍,在这项机制的作用下,2017年他们边建设、边进行拆迁,工作成效很大。
 
  如何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沈卫平和团队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管理方式。
 
  项目群管理是他们的法宝。面对线多面广、体量庞大的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他们始终秉持"乘客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确保工期、节约成本"的理念,大力实施项目群管理,紧盯计划统筹、制度建设、协同配合、节点目标等关键环节,确保项目群管控体系的高效运转。
 
  计划统筹是手段。他们以盾构下井和连续施工为目标,统筹征拆、大宗用地、管线迁改,缩短前期准备时间,确保项目有序开工;统筹盾构施工,确保区间按期洞通;统筹铺轨进度,协调推进轨行区施工作业;统筹交叉施工,确保站后工程进度均衡;统筹联调联试,由公司统一组织系统集成商集中调试,提高调试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措施提高项目群管控效率,提高项目工序转换速度,确保了项目高效建设。
 
  新工艺新技术是特色。土建施工探索出了一整套多线换乘、深大基坑、复杂环境交通枢纽施工综合管理方法,解决了在松散漂卵石富水地质和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机快速脱困、连续掘进和漂卵石刀盘频繁卡堵的难题;轨道施工在全国率先开展防杂散电流的过程检测和测试,填补了施工期间无杂散电流测试技术的空白;机电施工深度应用BIM技术,有效减少交叉施工及管线打架现象,并将BIM技术应用于高架区间箱梁预制、运输、架设等。
 
  科技兴安是保证。他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安全风险监控系统"、"隐患排查点巡检系统",对安全管理实施"双控";通过严格隐蔽工程验收、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可控,确保了工程项目"安全、优质、高效、有序"地建设。

 
  运营前置,建立成都标准
 
  沈卫平说,建地铁的最终目的是运营,是为了方便广大乘客。据了解,早在1号线筹建阶段,成都地铁就提出了"运营前置"的理念,倡导"一切为了运营"。他们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从设计到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了信号、车辆、AFC及车辆段设备等运营关键系统由运营公司自建的管理模式,运营人员提前深度介入关键系统施工调试的各个环节;建立了由运营牵头、多部门和多系统全面参与的新线筹备和综合联调工作体系,从铺轨阶段开始就全面介入运营协调,破除责任鸿沟,开拓了新建线路"自主筹备、自主调试"新道路;建立了验收环节以运营为主的工作机制,编制了《新线筹备作业指导书》,规范新线筹备工作有序进行,形成了全国轨道交通综合联调"成都模式"。
 
  此外,为争取时间,沈卫平和他的团队还探索总结出了"异地调试"的"快捷方法"。通俗的说,就是在车辆制造基地按照地铁运营线路标准改造试车线,就地启动车辆、信号等系统专业联合调试工作。如此,既保障了线路运营筹备质量,又大幅节约了运营筹备阶段联调联试的工期,从而实现线路高质量、高水平按期开通。
 
  现在轨道交通行业颇受关注的智能化、信息化,成都在三年前就尝到甜头。沈卫平告诉记者:"当时有了自己的数据中心;从建设到运营,可以监测每台盾构机的工作状态,每辆地铁车辆的行驶状况、拥挤程度等。当大家还在谈论信息化的时候,我们已经投入使用。"现在,他的团队成员去参加全国的交流会,最大的感触就是庆幸当初坚持了自己的道路。"过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时感到迷茫和困惑;如今事实证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据沈卫平介绍,他们正在扩展第二期数据中心,还跟西南交通大学联合成立质量、弓网检测联合、轨道联合工作室,研究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他们还在设备管理方面探索除了许多新方法:创新"三码合一"编码体系,为线网资产全寿命、一体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创新资产建管移交管理模式,推动资产系统化管理节点前移,提高线网资产数据准度及移交接管效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维保点巡检、数字化站务系统,确保标准化作业管理有效向生产一线延伸,有利于线网下运营管理、技术经验的快速复制、生产相关信息的快速通达,实现对生产的PDCA闭环管理模式;利用生产大数据,先进监测技术及职能设备,实现车辆TMS,车门、信号BDMS,水泵等生产系统与企业微信的接口运用,开创了"运营生产互联网+"应用的行业先河,起到了提升运营管理效率的实效。沈卫平说,"成都作为全国第三批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我们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追上了北、上、广等城市"。
 
  短时间内增加如此多的运营里程,人才存在巨大缺口。沈卫平介绍:"成都对轨道交通的人才筹备未雨绸缪,我们根据线网运营规划,提前编制人才规划,加强人才培训,特别是建设的培训基地在2017年底将投用,实施'人才+'计划、'工匠计划',成立员工技术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把新招聘的学生安排到建设工地、车辆厂、综合联调一线跟班实习,让他们从基层开始,了解设备特点,为三年后大规模的线路开通运营储备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产业引进,实现多元发展
 
  在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时,沈卫平和团队就认识到,轨道交通是一个大产业,充分发挥公司在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中的"龙头"优势,促进产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加快带动轨道交通产业集聚。打造轨道交通产业之都,既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又能解决运维便利,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为此,他们首先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在全国同类企业中率先成立二级职能部门产业协调部,积极主动对接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产业协调工作机制,支持本地装备制造,提高本地产品配套率。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在地铁运营领域的应用,推动节能环保、减震降噪、智能检测、故障预警和关键系统等方面的生产制造厂家落户成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设备系统制造、运营维护保养产业链条。目前,已引入中车青岛四方、中车长客、庞巴迪新誉、卡斯柯信号、北京交控、阿尔斯通等大型装备企业落户成都,实现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条。
 
  同时,他们还结合轨道交通自身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与西南交大、中车组建产业研究院,成立设计院,筹办轨道交通学院,在投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管理、物业开发、产业投资、设计咨询与总承包、教育培训、广告传媒等方面全面布局,打造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商,实现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2017年2月27日,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挂牌为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沈卫平和他的团队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助力千年古都的轨道交通事业加速腾飞。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种情怀,扎根成都、服务成都、发展成都的情怀。
 
  "成都虽然地处西部内陆,但市委、市政府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成都轨道人,唯有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发挥后发优势,积极赶超。"这是成都精神,也是他和团队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强大的、带动自身、辐射周边的成都轨道交通网,引领千年古都之变。

上一篇:张剑炜
下一篇:钱七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