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太超前”往往会“烧钱”

2018-07-30 来源:澎湃新闻网
本文摘要:最近,国家出台新规,大幅提高了各地申报地铁建设的门槛。一方面,申建城市的财力得更雄厚。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底线”分别由100亿元、1000亿元提高为300亿元、3000亿元;除建设规划明确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外,财政资金在总投资中的占比不得低于40%。

  
  最近,国家出台新规,大幅提高了各地申报地铁建设的门槛。一方面,申建城市的财力得更雄厚。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底线”分别由100亿元、1000亿元提高为300亿元、3000亿元;除建设规划明确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外,财政资金在总投资中的占比不得低于40%。另一方面,申建城市的需求得更迫切。新规增加了拟建线路的初期客运强度指标,即申报地铁城市拟建线路的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这两条硬杠杠可以理解为一句话:城市有需求,政府有能力,规划要前瞻,建设要量力。这个原则虽然是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制定的,但其释放的信号却对“铁公机”等基建项目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提醒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发展规模与实际需求要相匹配,建设节奏与支撑能力要相适应,搞基建既要砥砺前行,也要量力而行。

  “高铁设站,城市稳赚”“要想出行好,城轨地下跑”……近些年,交通基建的大发展有目共睹,各方面对交通基建项目的拉动作用与外溢效应也已形成共识。在提升公共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上,百姓更是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大干快上、盲目跟风,也让本应造福社会的交通基建项目可能变成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隐患。规划要有前瞻性,也得看必要性,过度超前、贪功冒进,反而导致资源浪费,加剧人地失衡。交通基建往往投资巨大、公益性特征明显,而且随着土地、物料、人工等成本的上涨,建设滞后或没有预留充足的发展余量,确实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然而,一些地方对交通基建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贪大求快,造成了一些公共资源“晒太阳”。像某五线城市耗资近16亿元建设的第二机场,平均一天起降航班不到2架。

  再如一些中小城市罔顾实际,将高铁站建在偏远地区,站前广场更是动辄开发几平方公里,沦为没有产业内核的“空壳”。“太超前”往往伴随着“烧钱”,罔顾财力、入不敷出,“致富路”就可能沦为“大包袱”。“铁公机”建设、运营、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可一些城市自己“荷包”不够鼓,也引不到外来资本,还难以抑制建设冲动,最终只能通过融资平台或以PPP等名义违规变相举债,导致地方债风险积聚。此前,某市地铁开工不足百日被叫停,就是因为其财政年收入仅为200多亿元,地铁项目建设总投资却超过300亿元。如果放任其推进建设,无疑是寅吃卯粮,会把地方财政拖入泥淖。无论是规划过度超前,还是建设规模过于集中,对“铁公机”项目的热衷,折射出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扭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即依旧奢望以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了创造短期政绩不惜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丢下一身债务就拍屁股走人。须知,进入新时代,不能再靠粗放的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步子要稳一点、实一点,绝不给当下留遗憾,更不给子孙添包袱。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太超前”往往会“烧钱”

澎湃新闻网

  
  最近,国家出台新规,大幅提高了各地申报地铁建设的门槛。一方面,申建城市的财力得更雄厚。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底线”分别由100亿元、1000亿元提高为300亿元、3000亿元;除建设规划明确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外,财政资金在总投资中的占比不得低于40%。另一方面,申建城市的需求得更迫切。新规增加了拟建线路的初期客运强度指标,即申报地铁城市拟建线路的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这两条硬杠杠可以理解为一句话:城市有需求,政府有能力,规划要前瞻,建设要量力。这个原则虽然是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制定的,但其释放的信号却对“铁公机”等基建项目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提醒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发展规模与实际需求要相匹配,建设节奏与支撑能力要相适应,搞基建既要砥砺前行,也要量力而行。

  “高铁设站,城市稳赚”“要想出行好,城轨地下跑”……近些年,交通基建的大发展有目共睹,各方面对交通基建项目的拉动作用与外溢效应也已形成共识。在提升公共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上,百姓更是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大干快上、盲目跟风,也让本应造福社会的交通基建项目可能变成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隐患。规划要有前瞻性,也得看必要性,过度超前、贪功冒进,反而导致资源浪费,加剧人地失衡。交通基建往往投资巨大、公益性特征明显,而且随着土地、物料、人工等成本的上涨,建设滞后或没有预留充足的发展余量,确实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然而,一些地方对交通基建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贪大求快,造成了一些公共资源“晒太阳”。像某五线城市耗资近16亿元建设的第二机场,平均一天起降航班不到2架。

  再如一些中小城市罔顾实际,将高铁站建在偏远地区,站前广场更是动辄开发几平方公里,沦为没有产业内核的“空壳”。“太超前”往往伴随着“烧钱”,罔顾财力、入不敷出,“致富路”就可能沦为“大包袱”。“铁公机”建设、运营、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可一些城市自己“荷包”不够鼓,也引不到外来资本,还难以抑制建设冲动,最终只能通过融资平台或以PPP等名义违规变相举债,导致地方债风险积聚。此前,某市地铁开工不足百日被叫停,就是因为其财政年收入仅为200多亿元,地铁项目建设总投资却超过300亿元。如果放任其推进建设,无疑是寅吃卯粮,会把地方财政拖入泥淖。无论是规划过度超前,还是建设规模过于集中,对“铁公机”项目的热衷,折射出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扭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即依旧奢望以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了创造短期政绩不惜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丢下一身债务就拍屁股走人。须知,进入新时代,不能再靠粗放的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步子要稳一点、实一点,绝不给当下留遗憾,更不给子孙添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