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专访西南交大校长徐飞:抓好四大要点 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2018-10-1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摘要: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作为运输“主力军”的高铁圆满完成了一场“人口大转移”。以成都东站为例,10月1日当天旅客发送量达18 7万人次,创下开站11年以来单日旅客发送人数新高。
 
  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作为运输“主力军”的高铁圆满完成了一场“人口大转移”。以成都东站为例,10月1日当天旅客发送量达18.7万人次,创下开站11年以来单日旅客发送人数新高。
 
  在城市内部,以地铁为主的公共交通支撑着急剧上涨的人流量,将南来北往的游客送往各大景区。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成都地铁每日线网客运量保持在300万乘次以上。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交通,这是一个古老话题,也是一个时代话题,时至今日,交通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得到极大拓展。”作为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西南交通大学的第65任校长,徐飞对“交通”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他看来,交通之大,早已不再停留在“位移”和技术层面上海陆空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今天举行的2018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都峰会上,徐飞还将进一步深入分享他对新时代轨道交通“质量与安全”建设的见解。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徐飞谈到,在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将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人文的新型轨道交通作为未来公共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我们要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规划,因地制宜优化线路规划和站点布局,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市场要素的有机协同,加强市场化运营,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谈发展趋势
 
  高铁正从“双轨”向“两化”提升
 
  NBD: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含金量高,带动面广,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您如何看待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趋势?
 
  徐飞:在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将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人文的新型轨道交通作为未来公共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轨道交通的客运将向高速、城市轨道交通、联合运输方向发展,货运将向重载化、快捷化、物流化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全球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更迭,高铁扩建及升级已成为诸多国家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大力扩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各国舒缓交通压力、改善职住平衡重要途径。各国大力发展铁路轨道交通、城际市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的趋势十分明显。
 
  2016年7月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我国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八纵八横”可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连接起50万人以上大中城市,到2025年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将达3.8万公里。
 
  轨道交通路网的快速延伸必将带动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快速发展,2018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400亿美元以上。在轨交装备市场扩容的同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强劲的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趋势。
 
  此外,轨道交通特别是高铁的“拉动效应”和“溢出效应”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交通引导发展”(TOD)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行稳致远。实际上,高铁正从“双轨”向“两化”(产业化、城镇化)提升,即从单纯的高铁建设,向高铁建设与沿线区域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一体化规划推进。以高铁为纽带,以站点城市为基点,形成以高铁为纽带的城市群,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理想模式。
 
  NBD: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您认为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要点是什么?
 
  徐飞:关键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做好规划,因地制宜优化线路规划和站点布局;二是要拓宽融资渠道,防范债务风险,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三是轨道交通要加强与其他市场要素的有机协同,力争将TOD落实落地;四是加强市场化运营,创新服务方式,促进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城市轨道交通要立足构建多模式、多层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广大市民有高品质的出行体验。纵观全球优秀的公交都市,如伦敦、巴黎、东京、哥本哈根、新加坡、香港等,公共交通系统均包含市郊铁路、市域轨道交通快线、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每种方式均有其合理的功能定位、运能量级、服务特性和客流服务适应性,且各种方式功能互补、高效衔接、全面协同。
 
  日本轨道交通网络发达、技术先进,尤以高效、方便、准点著称,并致力于提供人性化、无障碍为主要特点的更高水平交通运输服务。花园城市新加坡,以其一流的综合交通系统和前瞻性的“花园式”规划管理闻名于世,在狭小的空间,为高密度的人流物流车流提供优质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稳健发展,需要将包括土地储备与开发政策在内的多种因素综合统筹。香港长期坚持将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与沿线土地、房地产开发以及后期物业营运捆绑起来,不仅形成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自我造血机制,保持
轨道公司长期财务平衡盈余与可持续发展,也更好地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日本的私铁建设运营与土地开发的捆绑也有类似成功经验。
 
  NBD: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扮演着什么角色?
 
  徐飞:企业支撑着产业发展,而龙头企业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龙头企业能够有效整合行业优势科技资源,融通行业的技术研发,组织瓶颈技术创新攻关,加快研究成果共享与转化,优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整体升级,更好更快地提升企业和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我认为,这些企业主要在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首先是战略联盟。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共生共荣、协同演化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能够积极彰显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发挥以企引企作用,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来集群集聚发展。中国中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头部企业和其他中国高铁企业及金融机构要加强协同,形成生态圈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和产业链集成实力,提高全球性配置资源、全产业链经营、关键价值链控制、核心技术掌控和高附加值盈利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化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其次是技术创新。龙头企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军,要瞄准先进轨道交通四大战略方向,即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系统综合效能提升技术,系统可持续性技术和系统互操作技术,引领轨道交通领域技术创新新范式,占领运输系统技术、标准、装备和集成能力体系的制高点。要利用国家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建设机遇,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上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
 
  第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打造。21世纪是知识产权的世纪、专利技术的世纪,是标准和品牌的世纪。谁掌握了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谁拥有标准和品牌,谁就拥有话语权,就可以主导市场。龙头企业要加强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正向创新能力,加大应用基础研发投入,不断增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数量,不断提升制订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标准体系的能力,切实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企名品。
 
  谈竞争格局
 
  成都发展轨道交通须走差异化道路
 
  NBD:您刚刚提到“交通引导发展”,现在很多城市都明确要发力轨道交通、打造产业生产圈。在您看来,城市应如何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徐飞: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不仅需要构建包括勘察设计企业、工程建设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等相关单位在内的联合体,形成洽商立项、勘察设计、投融资、工程实施、装备供应、竣工验收、联调联试、安全评估、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力
更需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市场运作、多方共建和行业联合。
 
  为此,金融、制造、施工、商贸要相互支撑,制造业与服务业要深度融合。涵盖市场金融、信息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体系,以及相关产业的科技研发与设计、实验体系等科研创新机制亦需要健全和完善。
 
  NBD:我们注意到,近年来,西部几座明星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迅速,成都更把轨道交通产业列为五大优势产业之一。面对激烈的竞争,您对成都有什么建议?
 
  徐飞:成都有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在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但在整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领域还相对薄弱。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重点,应着眼于新技术、新制式带来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在轨道交通传统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竞争也比较充分的格局下,要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必须走差异化道路,重点在更快、更难、更新上进行创新和产业布局。
 
  在我看来,成都要打造成为全球轨道交通研发高地和产业集群重镇,应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一是大力提升科研能力,大力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依托西南交通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完备的轨道交通实验平台,近期重点开展真空管道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列车研发和第二代中低速磁悬浮、现代有轨电车、悬挂式和跨座式单轨等新制式新能源轨道交通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二是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加速立项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实验平台;依托西南交大、中铁二院、攀钢铁路用钢研究中心、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中车资阳机车产业园、新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眉山机械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轨道交通检测、计量认证基地。依托四川省内外轨道交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组建四川轨道交通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创建国家轨道交通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是深化勘察咨询设计综合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咨询设计作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灵魂、引领、先导、龙头和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和全产业链发展。开展基于北斗卫星、无人机的现代勘察技术应用研究;搭建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平台,开展三维设计、智能化设计、精细化设计,围绕新需求拓展新市场,加快新技术应用。
 
  四是进一步拓宽工程建设市场。突破工程建设技术难题,以国内发展新制式轨道交通为契机,率先掌握新制式轨道交通建造技术,抢占新制式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市场。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五是进一步完善运营维护体系。积极延伸业务链条,抢抓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规模养护维修周期的时机,延伸既有轨道交通维护业务,重点推进动车高级修成都维修基地建设和现代有轨电车等新制式轨道交通维保基地建设。大力推动运营模式输出,努力打造出口服务基地。
 
  六是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实力。完善机车车辆产品链,深化与中车集团的战略合作,推动城际动车组、地铁车辆、现代有轨电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混合动力内燃机车、重载和快运货车形成规模化制造能力;全力推动中车集团在川布局新制式轨道交通整车研制,壮大省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实力,推动配套机电与整车制造协同发展。提升施工装备制造实力,发展检测养护装备。
 
  NBD:具体到城市内部来看,轨道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徐飞:区域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资源优化调配等提供了机会,轨道交通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和支撑性,将影响区域空间布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简单地说,发展区域轨道交通,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方式、相互协调高效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将加速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移动,引导人才、相关产业经济要素在整个区域内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同时,在轨道交通中,装备制造和增值服务这两部分产业链最长、价值最高、带动就业最充分,尤其有利于产业群向中心城市集结,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优化。
 
  不久前,西南交通大学与成都新都区携手共建轨道交通产业园,着力建成集研发孵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聚集“四位一体”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高地。未来新都区将聚焦产业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和关键领域,按照跟跑动车市场、竞跑城轨市场、领跑磁浮市场的“三步走”策略,加快构建企业聚链成网、要素融合联动、制造实力领先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谈人才支撑
 
  探索“轨道交通+”复合型培养新模式
 
  NBD: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为大学校长,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徐飞:总体而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基本满足需求,但挑战仍然严峻。在铁路系统主要表现在:人才队伍结构上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能够适应高铁乃至后高铁时代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稀少;年龄结构上,老龄化严重,在铁路建设任务繁重的工程单位,该现象尤为突出;人才分布上不均衡现象突出,中东部地区人才资源明显优于西部地区。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职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缺失,存在人才流失的情况。国内各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对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维护方面人才的需求愿望迫切。
 
  此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铁“走出去”也面临着自身国际化人才严重不足的窘境,有两类人才尤其成为制约国际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是对目标国或地区政治经济人文了解,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海外标书方案起草和投标业务流程的海外市场拓展人才;二是“懂业务、通语言、会管理、善经营”的海外项目管理人才。
 
  NBD:对于西南交大而言,下一步将如何加强培养人才?
 
  徐飞:面向高铁时代和即将到来的后高铁时代,我们将主动肩负起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打造新形势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升级版,加速推进交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一流大学建设进程。
 
  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行业成长和就业吸引力,建立专业设置与改革的灵活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支撑性。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联合开展人才供求调研,进行科学研判,增强人才培养的前
性。学校还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全方位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校将以非常之举,加速探索“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重视轨道交通与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控制科学、力学、物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经济管理、法律、外语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与此同时,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与比较优势,大力建设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新工科和智慧交通、未来交通新专业。
 
  我们还将充分发挥西南交大作为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比较优势,大力开展在智慧交通、高温超导磁悬浮(超)高速列车核心技术攻关,在新一轮全球轨道交通范式革命中抢占技术制高点。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校企研发平台,促进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资源相互渗透融合,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通道。
 
  人物名片
 
  徐飞,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出版《战略管理》《重混战略》《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战略联盟稳定性、破缺性与演化实证》等近二十部著作、译著和教材。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及媒体发表70余篇论文和文章。主要研究战略管理、博弈论、创新战
、创新思维与战略领导力等。
 
  2016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年报社评为“学生最喜爱的大学校长”。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专访西南交大校长徐飞:抓好四大要点 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刚刚结束的国庆假期,作为运输“主力军”的高铁圆满完成了一场“人口大转移”。以成都东站为例,10月1日当天旅客发送量达18.7万人次,创下开站11年以来单日旅客发送人数新高。
 
  在城市内部,以地铁为主的公共交通支撑着急剧上涨的人流量,将南来北往的游客送往各大景区。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成都地铁每日线网客运量保持在300万乘次以上。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交通,这是一个古老话题,也是一个时代话题,时至今日,交通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得到极大拓展。”作为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西南交通大学的第65任校长,徐飞对“交通”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他看来,交通之大,早已不再停留在“位移”和技术层面上海陆空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今天举行的2018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都峰会上,徐飞还将进一步深入分享他对新时代轨道交通“质量与安全”建设的见解。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徐飞谈到,在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将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人文的新型轨道交通作为未来公共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我们要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规划,因地制宜优化线路规划和站点布局,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市场要素的有机协同,加强市场化运营,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谈发展趋势
 
  高铁正从“双轨”向“两化”提升
 
  NBD: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含金量高,带动面广,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您如何看待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趋势?
 
  徐飞:在全球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将发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人文的新型轨道交通作为未来公共交通发展的主导方向,轨道交通的客运将向高速、城市轨道交通、联合运输方向发展,货运将向重载化、快捷化、物流化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全球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更迭,高铁扩建及升级已成为诸多国家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大力扩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各国舒缓交通压力、改善职住平衡重要途径。各国大力发展铁路轨道交通、城际市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的趋势十分明显。
 
  2016年7月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我国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八纵八横”可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连接起50万人以上大中城市,到2025年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将达3.8万公里。
 
  轨道交通路网的快速延伸必将带动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快速发展,2018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400亿美元以上。在轨交装备市场扩容的同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强劲的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趋势。
 
  此外,轨道交通特别是高铁的“拉动效应”和“溢出效应”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交通引导发展”(TOD)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行稳致远。实际上,高铁正从“双轨”向“两化”(产业化、城镇化)提升,即从单纯的高铁建设,向高铁建设与沿线区域的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一体化规划推进。以高铁为纽带,以站点城市为基点,形成以高铁为纽带的城市群,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理想模式。
 
  NBD: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您认为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要点是什么?
 
  徐飞:关键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做好规划,因地制宜优化线路规划和站点布局;二是要拓宽融资渠道,防范债务风险,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三是轨道交通要加强与其他市场要素的有机协同,力争将TOD落实落地;四是加强市场化运营,创新服务方式,促进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城市轨道交通要立足构建多模式、多层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广大市民有高品质的出行体验。纵观全球优秀的公交都市,如伦敦、巴黎、东京、哥本哈根、新加坡、香港等,公共交通系统均包含市郊铁路、市域轨道交通快线、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交通方式。每种方式均有其合理的功能定位、运能量级、服务特性和客流服务适应性,且各种方式功能互补、高效衔接、全面协同。
 
  日本轨道交通网络发达、技术先进,尤以高效、方便、准点著称,并致力于提供人性化、无障碍为主要特点的更高水平交通运输服务。花园城市新加坡,以其一流的综合交通系统和前瞻性的“花园式”规划管理闻名于世,在狭小的空间,为高密度的人流物流车流提供优质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稳健发展,需要将包括土地储备与开发政策在内的多种因素综合统筹。香港长期坚持将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与沿线土地、房地产开发以及后期物业营运捆绑起来,不仅形成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自我造血机制,保持
轨道公司长期财务平衡盈余与可持续发展,也更好地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日本的私铁建设运营与土地开发的捆绑也有类似成功经验。
 
  NBD: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扮演着什么角色?
 
  徐飞:企业支撑着产业发展,而龙头企业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龙头企业能够有效整合行业优势科技资源,融通行业的技术研发,组织瓶颈技术创新攻关,加快研究成果共享与转化,优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整体升级,更好更快地提升企业和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我认为,这些企业主要在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首先是战略联盟。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共生共荣、协同演化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能够积极彰显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发挥以企引企作用,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来集群集聚发展。中国中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头部企业和其他中国高铁企业及金融机构要加强协同,形成生态圈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整体优势和产业链集成实力,提高全球性配置资源、全产业链经营、关键价值链控制、核心技术掌控和高附加值盈利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化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其次是技术创新。龙头企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军,要瞄准先进轨道交通四大战略方向,即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系统综合效能提升技术,系统可持续性技术和系统互操作技术,引领轨道交通领域技术创新新范式,占领运输系统技术、标准、装备和集成能力体系的制高点。要利用国家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建设机遇,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上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
 
  第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打造。21世纪是知识产权的世纪、专利技术的世纪,是标准和品牌的世纪。谁掌握了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谁拥有标准和品牌,谁就拥有话语权,就可以主导市场。龙头企业要加强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正向创新能力,加大应用基础研发投入,不断增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数量,不断提升制订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标准体系的能力,切实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企名品。
 
  谈竞争格局
 
  成都发展轨道交通须走差异化道路
 
  NBD:您刚刚提到“交通引导发展”,现在很多城市都明确要发力轨道交通、打造产业生产圈。在您看来,城市应如何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徐飞: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不仅需要构建包括勘察设计企业、工程建设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等相关单位在内的联合体,形成洽商立项、勘察设计、投融资、工程实施、装备供应、竣工验收、联调联试、安全评估、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力
更需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市场运作、多方共建和行业联合。
 
  为此,金融、制造、施工、商贸要相互支撑,制造业与服务业要深度融合。涵盖市场金融、信息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体系,以及相关产业的科技研发与设计、实验体系等科研创新机制亦需要健全和完善。
 
  NBD:我们注意到,近年来,西部几座明星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迅速,成都更把轨道交通产业列为五大优势产业之一。面对激烈的竞争,您对成都有什么建议?
 
  徐飞:成都有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在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但在整车制造、装备制造等领域还相对薄弱。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重点,应着眼于新技术、新制式带来的高科技新兴产业。在轨道交通传统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竞争也比较充分的格局下,要加快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必须走差异化道路,重点在更快、更难、更新上进行创新和产业布局。
 
  在我看来,成都要打造成为全球轨道交通研发高地和产业集群重镇,应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一是大力提升科研能力,大力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依托西南交通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完备的轨道交通实验平台,近期重点开展真空管道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列车研发和第二代中低速磁悬浮、现代有轨电车、悬挂式和跨座式单轨等新制式新能源轨道交通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二是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加速立项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实验平台;依托西南交大、中铁二院、攀钢铁路用钢研究中心、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中车资阳机车产业园、新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眉山机械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轨道交通检测、计量认证基地。依托四川省内外轨道交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组建四川轨道交通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创建国家轨道交通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是深化勘察咨询设计综合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咨询设计作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灵魂、引领、先导、龙头和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和全产业链发展。开展基于北斗卫星、无人机的现代勘察技术应用研究;搭建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平台,开展三维设计、智能化设计、精细化设计,围绕新需求拓展新市场,加快新技术应用。
 
  四是进一步拓宽工程建设市场。突破工程建设技术难题,以国内发展新制式轨道交通为契机,率先掌握新制式轨道交通建造技术,抢占新制式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市场。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五是进一步完善运营维护体系。积极延伸业务链条,抢抓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规模养护维修周期的时机,延伸既有轨道交通维护业务,重点推进动车高级修成都维修基地建设和现代有轨电车等新制式轨道交通维保基地建设。大力推动运营模式输出,努力打造出口服务基地。
 
  六是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实力。完善机车车辆产品链,深化与中车集团的战略合作,推动城际动车组、地铁车辆、现代有轨电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混合动力内燃机车、重载和快运货车形成规模化制造能力;全力推动中车集团在川布局新制式轨道交通整车研制,壮大省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实力,推动配套机电与整车制造协同发展。提升施工装备制造实力,发展检测养护装备。
 
  NBD:具体到城市内部来看,轨道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徐飞:区域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资源优化调配等提供了机会,轨道交通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和支撑性,将影响区域空间布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简单地说,发展区域轨道交通,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方式、相互协调高效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将加速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移动,引导人才、相关产业经济要素在整个区域内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同时,在轨道交通中,装备制造和增值服务这两部分产业链最长、价值最高、带动就业最充分,尤其有利于产业群向中心城市集结,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优化。
 
  不久前,西南交通大学与成都新都区携手共建轨道交通产业园,着力建成集研发孵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聚集“四位一体”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高地。未来新都区将聚焦产业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和关键领域,按照跟跑动车市场、竞跑城轨市场、领跑磁浮市场的“三步走”策略,加快构建企业聚链成网、要素融合联动、制造实力领先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谈人才支撑
 
  探索“轨道交通+”复合型培养新模式
 
  NBD: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为大学校长,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徐飞:总体而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基本满足需求,但挑战仍然严峻。在铁路系统主要表现在:人才队伍结构上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能够适应高铁乃至后高铁时代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稀少;年龄结构上,老龄化严重,在铁路建设任务繁重的工程单位,该现象尤为突出;人才分布上不均衡现象突出,中东部地区人才资源明显优于西部地区。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职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缺失,存在人才流失的情况。国内各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对城轨交通运营、管理、维护方面人才的需求愿望迫切。
 
  此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铁“走出去”也面临着自身国际化人才严重不足的窘境,有两类人才尤其成为制约国际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是对目标国或地区政治经济人文了解,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海外标书方案起草和投标业务流程的海外市场拓展人才;二是“懂业务、通语言、会管理、善经营”的海外项目管理人才。
 
  NBD:对于西南交大而言,下一步将如何加强培养人才?
 
  徐飞:面向高铁时代和即将到来的后高铁时代,我们将主动肩负起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打造新形势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升级版,加速推进交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一流大学建设进程。
 
  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行业成长和就业吸引力,建立专业设置与改革的灵活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支撑性。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联合开展人才供求调研,进行科学研判,增强人才培养的前
性。学校还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全方位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校将以非常之举,加速探索“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重视轨道交通与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控制科学、力学、物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经济管理、法律、外语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与此同时,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与比较优势,大力建设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新工科和智慧交通、未来交通新专业。
 
  我们还将充分发挥西南交大作为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比较优势,大力开展在智慧交通、高温超导磁悬浮(超)高速列车核心技术攻关,在新一轮全球轨道交通范式革命中抢占技术制高点。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校企研发平台,促进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资源相互渗透融合,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通道。
 
  人物名片
 
  徐飞,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出版《战略管理》《重混战略》《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战略联盟稳定性、破缺性与演化实证》等近二十部著作、译著和教材。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及媒体发表70余篇论文和文章。主要研究战略管理、博弈论、创新战
、创新思维与战略领导力等。
 
  2016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年报社评为“学生最喜爱的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