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中国铁路的功臣走了

2018-09-2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文摘要:曾经极富争议的著名“高铁院士”王梦恕,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祖国急需的,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
 
  —王梦恕
 
  曾经极富争议的著名“高铁院士”王梦恕,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王梦恕是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高铁研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但长期以来,他并不是因自己的科研和建设成就为公众所熟知。在2001年温州“7·23”动车追尾事故中,他公开为刚起步的中国高铁辩护。事实上,他类似这种“逆势而动”的言论不在少数,而几乎每一次,这些发言都为他惹来不少争议乃至谩骂。
 
  他因此一度成为媒体最爱采访报道的人。“采访他的稿件,标题都是现成的,想不抓眼球都难。”曾有记者说。
 
  然而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多,他的形象也逐渐丰满。
 
  也就是在这时,人们才仿佛突然想起,他是中国最杰出的工程专家之一。
 
  早在1965年,27岁的王梦恕就参与到北京地铁一号线的项目建设。而他最大的贡献,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成功完成每平方米可承受1500磅穿甲弹和爆破弹爆炸的设计和施工,做到即使有100架飞机地毯式轰炸也保证不出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未来战争爆发,北京地铁一号线,依然会是市民的重要安全屏障。
 
  经历“文革”的磨难,改革开放后,王梦恕又在大瑶山隧道工程里迎来自己最绚丽的爆发。他采取了新的隧道施工技术,大大加快了工程速度并降低了投入。
 
  1992年,“大瑶山长大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前一年获得这个奖项的是“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1990年获奖的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再往前一年是中子弹。
 
  1994年,王梦恕当选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一生有两个心愿: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这两个心愿,从事铁路和隧道工作40多年来,他历经了无数次人生抉择。
 
  “祖国急需的,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自始至终,王梦恕都把复杂的人生选择用简单的“国家需要”作为衡量标准。
 
  他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就全国铁路建设、南水北调、环境保护,甚至转基因食品等问题,连续提出建议或提案。
 
  人们渐渐发现,“信口开河”于他并不合适,“直言率真”才是他更真实的形象。
 
  他曾说:“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把一句话断章取义。我不怕,真理在我这儿。”
 
  “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他是这句话的信徒。
 
  年轻的王梦恕,是个武侠迷。他仰慕《三侠五义》中的侠之大者,为此,他会在腰间别着一尺多长、磨得锃亮锋利的钉子。
 
  他曾说:“做人要学武则天,死后留块无字碑,任人评价。所以,我不在乎。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
 
  这段话说于2014年。那一年,他76岁,身体健康,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中铁总公司副总工程师,荣誉等身。
 
  那一年,他依然信奉真话的力量。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中国铁路的功臣走了

中国教育新闻网

  

 
  “祖国急需的,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
 
  —王梦恕
 
  曾经极富争议的著名“高铁院士”王梦恕,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王梦恕是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高铁研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但长期以来,他并不是因自己的科研和建设成就为公众所熟知。在2001年温州“7·23”动车追尾事故中,他公开为刚起步的中国高铁辩护。事实上,他类似这种“逆势而动”的言论不在少数,而几乎每一次,这些发言都为他惹来不少争议乃至谩骂。
 
  他因此一度成为媒体最爱采访报道的人。“采访他的稿件,标题都是现成的,想不抓眼球都难。”曾有记者说。
 
  然而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多,他的形象也逐渐丰满。
 
  也就是在这时,人们才仿佛突然想起,他是中国最杰出的工程专家之一。
 
  早在1965年,27岁的王梦恕就参与到北京地铁一号线的项目建设。而他最大的贡献,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成功完成每平方米可承受1500磅穿甲弹和爆破弹爆炸的设计和施工,做到即使有100架飞机地毯式轰炸也保证不出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未来战争爆发,北京地铁一号线,依然会是市民的重要安全屏障。
 
  经历“文革”的磨难,改革开放后,王梦恕又在大瑶山隧道工程里迎来自己最绚丽的爆发。他采取了新的隧道施工技术,大大加快了工程速度并降低了投入。
 
  1992年,“大瑶山长大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前一年获得这个奖项的是“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1990年获奖的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再往前一年是中子弹。
 
  1994年,王梦恕当选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一生有两个心愿: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这两个心愿,从事铁路和隧道工作40多年来,他历经了无数次人生抉择。
 
  “祖国急需的,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自始至终,王梦恕都把复杂的人生选择用简单的“国家需要”作为衡量标准。
 
  他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就全国铁路建设、南水北调、环境保护,甚至转基因食品等问题,连续提出建议或提案。
 
  人们渐渐发现,“信口开河”于他并不合适,“直言率真”才是他更真实的形象。
 
  他曾说:“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把一句话断章取义。我不怕,真理在我这儿。”
 
  “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他是这句话的信徒。
 
  年轻的王梦恕,是个武侠迷。他仰慕《三侠五义》中的侠之大者,为此,他会在腰间别着一尺多长、磨得锃亮锋利的钉子。
 
  他曾说:“做人要学武则天,死后留块无字碑,任人评价。所以,我不在乎。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
 
  这段话说于2014年。那一年,他76岁,身体健康,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中铁总公司副总工程师,荣誉等身。
 
  那一年,他依然信奉真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