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全国首例高铁商圈TOD:沙坪坝站背后的土地利用探索

2018-11-21 来源:华龙网
本文摘要:未来,来重庆沙坪坝高铁站乘车的市民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一条高铁线和三条轨道线在这里交汇,商业与交通枢纽无缝融合,逛街的同时可以看到高铁从商场“脚下”疾驰而过,乘客在候车的间隙也可以去商场逛街购物。
 
  建设中的龙湖光年项目。
 
  未来,来重庆沙坪坝高铁站乘车的市民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一条高铁线和三条轨道线在这里交汇,商业与交通枢纽无缝融合,逛街的同时可以看到高铁从商场“脚下”疾驰而过,乘客在候车的间隙也可以去商场逛街购物。高铁上盖商圈,这在全国属于首例,其背后是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土地利用的探索。
 
  进度:地下建筑年内完工地上商业2020年建成
 
  11月3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沙坪坝高铁站看到,目前,地下工程正在收尾,今年内将全部完工,盖上建筑物正在建设中,商业和写字楼预计将在2020年建成投用。
 
  高铁和商圈如何融合在一起?故事要从2010年说起。
 
  沙坪坝区国土分局副局长宋立告诉记者,三峡商圈属于沙坪坝的核心区,土地资源很宝贵,以前的老火车站只是一个单纯的站点,铁路线将三峡广场一分为二,将一块完整的土地分割成零碎地块,交通区和生活区被隔离开来,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出现拥堵、停车难等问题。
 
  2010年,政府与成铁局签署协议,将这一地块重新改造。“当时,我们通过土地转让的方式获得了该地块125亩土地的使用权。”重庆市交通开投枢纽集团副总经理孙渝军表示。
 
  交开投负责的是整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改造和开发,投入大约84亿元人民币,地下除了设施设备用房之外就是社会停车车位,预计超过3000个,将极大缓解沙坪坝核心商圈停车难问题。
 
  探索:借鉴国际大都市模式构建全新立体空间
 
  早在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之初,沙坪坝区就提出将作为交通节点的车站空间与区域开发建设合为一体,通过车站空间和城区空间的融合,在“老城区”构建全新的立体空间。
 
  依托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开通,对城市功能和格局进行优化配置甚至重组,从而打造一座高铁新城——这是沙坪坝区的设想。
 
  2016年6月,通过招拍挂,龙湖集团进场,负责盖上商业的建设开发。这一项目被命名为龙湖光年。
 
  龙湖光年项目负责人胡毅告诉记者,龙湖光年共有76万方,其中21万方是龙湖自持有的天街,共有5层,21万方属于办公楼,另外还有200米超高层写字楼。目前商业已经开始动工建设,预计2020年全面竣工。
 
  这里首先是一个交通枢纽,因此交通核的打造尤为重要。胡毅说,日本东京、大阪等地有很多成熟的TOD项目,这个项目就借鉴了其中的思路——在空间使用上朝地下化、再高架化等立体化方式发展。
 
  该项目负1层至负7层依次为公交车站(B1F)、出租车站(B2F)和高铁站台(B2F)高铁出站厅(B4F)、地铁1号线、9号线及环线的进出站换乘大厅(B7F),多个楼层设地下停车库,市民可实现高铁、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工具零换乘。
 
  同时,交通带来的流量又可以反哺商业。“有人流就有热度,我们非常看好这个项目,这将是龙湖的跨时代产品。”胡毅说。
 
  项目在实现“站城融合”拓展城市空间、衍生“高铁经济”服务城市发展等多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龙湖光年效果图。
 
  意义:多措并举实现土地高效利用提升城市品质
 
  在宋立看来,这一项目最大的意义是实现了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将曾经被分割的地块整合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将地下和地上完美融合,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城市体,也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土地的价值。“土地一寸都没有增加,但却将以前的问题都解决掉了。”宋立说。
 
  其实,沙坪坝火车站只是一个案例。据介绍,为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用地瓶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不断强化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能力。
 
  在鼓励建设用地立体开发的同时,也通过因地制宜的政策,支持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比如,新建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以招拍挂出让方式实施综合开发;
 
  对不同用途高度关联、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确实难以分割供应的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可按一宗土地整体供应;
 
  对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地块,可作为零星用地,纳入相邻地块统一规划建设、整合利用,通过接受社会监督公告方式办理供地手续。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土地利用处副处长罗岱表示,在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将坚持规划先行,疏解并合理布局产业和土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降低城市开发强度,强化城市形态和建筑风貌管控。同时,改革和强化土地出让统筹管理,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提升城市品质。
 
  “我们将按照国家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因地制宜实施建设用地立体开发、综合开发利用。”罗岱表示。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全国首例高铁商圈TOD:沙坪坝站背后的土地利用探索

华龙网

 
  建设中的龙湖光年项目。
 
  未来,来重庆沙坪坝高铁站乘车的市民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一条高铁线和三条轨道线在这里交汇,商业与交通枢纽无缝融合,逛街的同时可以看到高铁从商场“脚下”疾驰而过,乘客在候车的间隙也可以去商场逛街购物。高铁上盖商圈,这在全国属于首例,其背后是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土地利用的探索。
 
  进度:地下建筑年内完工地上商业2020年建成
 
  11月3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沙坪坝高铁站看到,目前,地下工程正在收尾,今年内将全部完工,盖上建筑物正在建设中,商业和写字楼预计将在2020年建成投用。
 
  高铁和商圈如何融合在一起?故事要从2010年说起。
 
  沙坪坝区国土分局副局长宋立告诉记者,三峡商圈属于沙坪坝的核心区,土地资源很宝贵,以前的老火车站只是一个单纯的站点,铁路线将三峡广场一分为二,将一块完整的土地分割成零碎地块,交通区和生活区被隔离开来,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出现拥堵、停车难等问题。
 
  2010年,政府与成铁局签署协议,将这一地块重新改造。“当时,我们通过土地转让的方式获得了该地块125亩土地的使用权。”重庆市交通开投枢纽集团副总经理孙渝军表示。
 
  交开投负责的是整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改造和开发,投入大约84亿元人民币,地下除了设施设备用房之外就是社会停车车位,预计超过3000个,将极大缓解沙坪坝核心商圈停车难问题。
 
  探索:借鉴国际大都市模式构建全新立体空间
 
  早在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之初,沙坪坝区就提出将作为交通节点的车站空间与区域开发建设合为一体,通过车站空间和城区空间的融合,在“老城区”构建全新的立体空间。
 
  依托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开通,对城市功能和格局进行优化配置甚至重组,从而打造一座高铁新城——这是沙坪坝区的设想。
 
  2016年6月,通过招拍挂,龙湖集团进场,负责盖上商业的建设开发。这一项目被命名为龙湖光年。
 
  龙湖光年项目负责人胡毅告诉记者,龙湖光年共有76万方,其中21万方是龙湖自持有的天街,共有5层,21万方属于办公楼,另外还有200米超高层写字楼。目前商业已经开始动工建设,预计2020年全面竣工。
 
  这里首先是一个交通枢纽,因此交通核的打造尤为重要。胡毅说,日本东京、大阪等地有很多成熟的TOD项目,这个项目就借鉴了其中的思路——在空间使用上朝地下化、再高架化等立体化方式发展。
 
  该项目负1层至负7层依次为公交车站(B1F)、出租车站(B2F)和高铁站台(B2F)高铁出站厅(B4F)、地铁1号线、9号线及环线的进出站换乘大厅(B7F),多个楼层设地下停车库,市民可实现高铁、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工具零换乘。
 
  同时,交通带来的流量又可以反哺商业。“有人流就有热度,我们非常看好这个项目,这将是龙湖的跨时代产品。”胡毅说。
 
  项目在实现“站城融合”拓展城市空间、衍生“高铁经济”服务城市发展等多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龙湖光年效果图。
 
  意义:多措并举实现土地高效利用提升城市品质
 
  在宋立看来,这一项目最大的意义是实现了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将曾经被分割的地块整合成了一个新的整体,将地下和地上完美融合,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城市体,也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土地的价值。“土地一寸都没有增加,但却将以前的问题都解决掉了。”宋立说。
 
  其实,沙坪坝火车站只是一个案例。据介绍,为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用地瓶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不断强化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能力。
 
  在鼓励建设用地立体开发的同时,也通过因地制宜的政策,支持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比如,新建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以招拍挂出让方式实施综合开发;
 
  对不同用途高度关联、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确实难以分割供应的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可按一宗土地整体供应;
 
  对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地块,可作为零星用地,纳入相邻地块统一规划建设、整合利用,通过接受社会监督公告方式办理供地手续。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土地利用处副处长罗岱表示,在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将坚持规划先行,疏解并合理布局产业和土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降低城市开发强度,强化城市形态和建筑风貌管控。同时,改革和强化土地出让统筹管理,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提升城市品质。
 
  “我们将按照国家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因地制宜实施建设用地立体开发、综合开发利用。”罗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