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2018-12-07 来源:天津日报
本文摘要:“你看,屏幕上显示的这一条条线段就是行车线路和股道,我们根据车次、股道、方向等信息对列车进行排列,及时通过电话、电台发布行车指令,确保每列火车畅通运行……”今年52岁的白恩庆是天津西站运转车间副主任,承担车站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任务。
“你看,屏幕上显示的这一条条线段就是行车线路和股道,我们根据车次、股道、方向等信息对列车进行排列,及时通过电话、电台发布行车指令,确保每列火车畅通运行……”今年52岁的白恩庆是天津西站运转车间副主任,承担车站接发列车及调车作业任务。
1985年,白恩庆通过社会招聘进入天津西站成为一名铁路职工,先后在制动员、连接员、调度员等多个岗位上工作过。“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列车还是蒸汽机车,信号传递、编组、分解、摘挂、制动等都要靠人工,不论严寒酷暑,一天十几个小时都要在室外作业,环境很艰苦。”白恩庆回忆道,“制动员就吊在车边,负责在车厢到达指定位置后将铁鞋放在车轮下,防止列车溜车。稍不小心,人就会被带到车轮下,特别危险。”随着铁路的不断发展和机车设备的升级换代,运转车间工作内容也发生许多变化。“蒸汽机车逐步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取代,人工传递信号、手信号指挥发展为微机联锁实时监控,电台、电话指挥调度,铁路工人的作业环境明显改善,危险少了,列车行车效率和安全系数提高了!”
机车技术、列车配置的不断更新突破还带来了列车运行速度的大幅提升。“以前,火车班次少、速度慢,从天津去趟德州,200多公里的路程要晃悠五六个小时才能到。但现在不一样了!”白恩庆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以来,列车机型历经了由蒸汽机车到以东风4型为代表的‘绿皮车’、25G型特快客车、‘复兴号’动车组的几代更迭,时速由40km提升到350km,如今就是去上海也能当天往返了!”
除了列车速度的飞跃,车站候车环境的变化也让白恩庆感触颇深。“一提起老车站,人们记忆中往往是人山人海的广场、拥挤嘈杂的售票大厅、席地而睡的候车室……”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天津西站建成投入使用,改变了老站房留给人们的陈旧印象。白恩庆介绍说,新西站占地面积约68万平方米,地上二层、地下三层,拥有5个车场24个站台,26条列车到发线路,候车大厅、卫生间、饮水处、自动售票机、手机充电处、特色商业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联系南北方、沟通中西部,集地铁、公交、长途客运枢纽于一身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年发送旅客超2300万人次。“为更好满足出行旅客需求,西站还成立了‘高铁雷锋班’,针对行动不便或者急需帮助的旅客一对一提供爱心备品、提送行李、预约优先乘车等个性化贴心服务,营造了温馨、便利的出行环境。”据了解,天津西站“高铁雷锋班”成立5年多来,累计服务重点旅客56000余人,送交旅客遗失物品近13000件,为旅客挽回各类经济财产损失达300余万元,受到广大旅客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近几年,伴随信息通信技术与铁路业务的深度融合,旅客有了更多智能化出行体验。网络订票、在线选座、多渠道支付、接续换乘,出行前有行程提醒,进站检票时扫描证件即可快速过闸,一系列的便民服务让铁路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现在高铁上不光有WiFi,还能点外卖,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在运输一线工作了30多年的白恩庆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铁路的飞速发展和西站的巨大变化,也切身感受到这些发展变化背后一代代铁路人的付出与努力,他说:“作为一名老铁路人,我会坚守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努力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加安全、方便、温馨的服务!”
相关文章
- 万众期盼:双鸭山早日拥抱“高铁时代”2020-07-30
- 乌鲁木齐西站单日接发列车401列创新高2020-07-30
- 北京市郊铁路副中心线或加站加车2020-07-30
- 铁路挺钢铁脊梁助力国家经济回暖2020-07-29
- 铁路新基建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