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14号线将打造绿色地铁 开展绿色轨道交通体系认证
2019-05-07 来源:中国轨道网
本文摘要:地下工程的监护监测,是一场零容错的全网络、全天候协同作战。图为技术人员用3D移动扫描技术检测隧道变化。

地下工程的监护监测,是一场零容错的全网络、全天候协同作战。图为技术人员用3D移动扫描技术检测隧道变化。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上海轨道交通全路网累计运送乘客3542.53万人次,日均同比上升8.72%。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已开通17条线路,运营里程704.7公里,设415座车站,每天客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这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线路。
最繁忙的地铁城市,也意味着需要消耗巨大的电力。数据显示,上海轨道交通年耗电量超过21亿度,主要包括列车牵引、站厅通风空调、照明、电梯系统等。另一方面,上海地处环境潮湿的东部沿海地区,轨道交通站厅大多深居地下,人群流动密集。当空气不流通时,不仅氧气含量下降,还可能滋生病菌。因此,打造更节能、更健康、更安全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日前,上海建科集团与申通集团联合主编《绿色轨道交通建筑评价标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设中的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将在全线实践这份评价标准的绿色内涵,并进行国内绿色轨道交通体系认证,着力打造绿色地铁“上海样本”。
卫生间通风也被列入标准
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城市轨道交通?专家介绍,这是指在从建设到运营的全寿命期内,城市轨道交通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运载效率和安全系数,为乘客和员工提供安全、健康、便捷的乘车环境和工作环境。
随着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技术升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已经不仅限于节能减排,而是涵盖了环境健康、安全耐久、资源节约、施工管理、运营服务五大类指标的综合概念,全方位诠释“美好生活”的内涵。《绿色轨道交通建筑评价标准》根据各个方面的评分高低汇总得分后进行评级,可以划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共四个等级。
例如,环境健康方面,充斥在地下车站站厅、站台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人体代谢,甲醛、苯、氨、氡和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来源于室内装修使用的建筑材料、家具制品,卫生间的通风不畅也会造成室内氨超标。而这份标准给出了提高空气清洁度、设置空调系统净化消毒装置、合理布置卫生间排风等方面的建议,以提高站厅室内空气品质。
该标准的出台,将填补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在绿色标准上的空白,为未来城市轨道的绿色发展提供技术理论支撑,对规范和引导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杨洪波专题研究铁路民航轨道交通工作2020-07-30
- 重庆轨道交通建设按下“快进键” 2020-07-30
- 徐州轨道交通3号线首列电客车亮相2020-07-30
- 轨道交通运行“中枢系统”有了样板2020-07-30
- 宁波:“双快”交通 加速城市片区对接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