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济南和地铁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9-06-11 来源:大众网
本文摘要:在今年4月1日1号线正式进入商业运营前,中国的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中,除了海口、拉萨、西宁等少数几个城市,其他城市大都已开通运营或在建地铁。在15座副省级城市中,随着2017年厦门地铁1号线的建成试运营,济南也成为了最后一座开通地铁的副省级城市。
在今年4月1日1号线正式进入商业运营前,中国的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中,除了海口、拉萨、西宁等少数几个城市,其他城市大都已开通运营或在建地铁。在15座副省级城市中,随着2017年厦门地铁1号线的建成试运营,济南也成为了最后一座开通地铁的副省级城市。
1号线纵贯济南西部新城南北,途径长清区、市中区、槐荫区,被调侃为世界上第一条从郊区通往郊区的地铁。
济南地铁1号线
地铁,济南人曾经难以言说的心结
眼瞅着周边的兄弟城市一个个相继进入地铁时代,济南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
在山东省内,同样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引领城市的青岛,其首条地铁来的比济南早了约3年。2015年12月,青岛地铁3号线北段开通试运营,2016年12月,3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这是青岛市首条地铁线路,也是山东省第一条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
2016年12月,青岛地铁3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这是青岛市首条也是山东省第一条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
据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常务副院长、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利平介绍,其实济南对轨道交通的探索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济南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居民出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济南市区道路通行能力较低,使济南产生了建设轨道交通的想法。
此后多年间,轨道交通又多次被搬上日程,但都由于各种原因不了了之,相应的机构也多次成立,又多次解散。
济南以泉水闻名,但泉水也一度成为济南修建地铁最大的障碍。
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泉水影响敏感区范围
2002年,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的6位院士就济南市地铁建设与地下水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最终认为:济南地铁应当慎重研究。此时,趵突泉已经停喷长达3年,在保泉的巨大压力下,轨道交通计划被再次搁置。
“宁可不要轨道交通,也要确保泉水万无一失”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思斌也曾在电视问政节目中描述这种“坎坷”。他说,济南市从80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地铁问题,上天赐给济南一张名片就是“泉城”,如何使泉水、地铁共荣共生,是很难抉择的一个问题。
“我们先后开了八次论证会,翻阅了20多年的泉水资料,请了国内的院士,比如钱七虎等等专家,就如何在保泉的前提下建设济南地铁进行反复的论证。”
直到2010年,《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泉水影响研究报告》指出,只要避开泉水密集区,济南完全可以修建地铁,不会影响泉脉。经过数次论证和调整,济南轨道交通确定了3条线路作为一期工程,轨道交通建设才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从2010到2019年4月,眨眼之间又是9年时间。
读不懂那些藏在段子里的情感
就不会知道济南人的盼之切
这些年来,济南就这样眼瞅着周边的兄弟城市一个个相继进入地铁时代,可以想见,其内心是何等的急迫与不甘。不了解济南地铁发展的这段坎坷历史,就很难理解济南人对地铁的这份心结。
所以,当济南首条地铁1号线正式投运后,关于它的段子也随之而来。这条“成功避开了所有城区和市内主路,贯穿济南西部新城南北,途经长清区、市中区、槐荫区”的地铁线路,被调侃为世界上第一条从郊区通往郊区的地铁。
前媒体人张刚当时写了一篇题为《“从郊区开往郊区的地铁”,读出多少期盼?》的文章,一时刷爆朋友圈。
张刚了解济南人藏在段子里的那份情感。他在文章中说道,从这段子之中,我们可以读出以下几点民生期待:首先,济南确实需要地铁,而且不是一般的需要;其次,是对城市功能、产业提升的焦虑感;三是人们对济南城市精神生活幸福指数的期盼。
正所谓“盼之切,期之殷”。这份情感,是济南人对发展的急切、不甘和努力!
对此,陈思斌参加电视问政节目时也予以了回应,“我们第一条地铁线离城市比较远,我也深感愧疚和歉意。”
陈思斌说,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济南下决心建了1号线作为第一条线。第一个因素就是保泉。第二个考虑就是积累经验,比如说它穿越济西腹水湿地等,这些都是世界地铁建设史上难度很大的工程。第三个是考虑城市的发展,在济南西部地区,有济南西客站、长清大学城、医学谷,还有将来要建设的央企总部,这条线把几个区域都串联起来了。
李利平也曾就此解释:“西部的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离泉水核心区较远,我们想通过修建1号线,为后期经过市区的线路积累保泉经验和技术。”
“像钱七虎院士说的,济南不能再犹豫了,必须下决心干。”
不了解经十路31210号代表什么
就不会懂济南人的期之殷
如果说不了解济南地铁发展的坎坷历史,就很难理解济南人对地铁盼之切;那么,如果不了解经十路31210号代表着什么,也就不会懂得济南人对地铁的期望之高。
北边黄河南边有山,特殊的地形地势造成了济南在城市发展布局上的无奈,结果就是济南中心城区东西长90多公里、南北宽仅10余公里!
这样的城市格局,全国也都是独此一份。
经十路是济南东西方向的交通大动脉。
经十路31210号,就是对它最好的见证和阐释。
只要是到过济南的人都会知道,济南不仅仅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还有一条全国闻名的城市主干路——经十路。经十路的长,如果说90公里的距离还不够直观的话,那么看看它沿街的门牌号,每一个初到济南的人往往都会被它震撼到。
31210号,这是截至2015年时经十路上最大的一个门牌号,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门牌号。
媒体曾报道,德州李先生得知亲戚生病住在经十路18877号山东省医科院,他开车从经十路最西边一直往东来,一路看了上万个号才找到。
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德州李先生家人急症住院,他来济探望。得知亲戚住在经十路18877号山东省医科院,对济南人生地不熟的李先生便按照门牌号寻找。“开车从经十路最西边一直往东来,一路看了上万个号才找到。”李先生感叹,只听说经十路长,可从没想到门牌号还这么多。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交通拥堵,而且是格外拥堵。
前几年,在各类机构评出的城市拥堵排行榜上,济南往往都是榜上有名,而且还时不时地“力压”北京而登顶。
道理并不复杂。任谁也难以在东西长90余公里、南北宽仅10余公里的狭长城市空间里完成环形设计和方框形架构的交通规划,使人车相对分流;人流车流必然首先大量集中于仅有的几条东西向干道,而东西向和南北向是相互影响的,东西向不通时,南北向也不会通,这就是济南拥堵的根本原因。
一座800余万名常住人口的大城市,又有这样的“先天不足”,任凭在地面交通上使出多大功夫,效果也不会太大。
对此,济南市的一位主要领导就曾在一次会议上直言不讳地讲:
我们城市就像根“油条”,(是)狭长的。这么长了……换句话说,东拓有个底吗?西进有个界吗?边界有吗?再这么拓下去,这个城市交通是不堪重负的!
“每次看堵车时的经十路,都有一种灾难大片的即视感”,有人曾这样形容经十路的堵。特别是雨雪天气,下班时的经十路会成为无数私家车主的梦魇。
“2003年建成的双向十车道至十二车道的经十路,建成开通时,马路宽得让一些人当场跌眼镜,可短短几年过去,就拥堵得让人怀疑人生,如果没有这条主干线,这个城市的拥堵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你能想象得到,对于每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济南人来说,地铁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济南地铁建设爆发式发展背后最朴实的现实和情感需求。如果说发展形势变化、城市定位之变是推动济南地铁建设提速自上而下的力量,那么,来自民间的现实需求和对地铁复杂的情感,则是那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
正是这种上下合力,才有了济南地铁建设爆发式发展的今天。
相关文章
- 杨洪波专题研究铁路民航轨道交通工作2020-07-30
- 重庆轨道交通建设按下“快进键” 2020-07-30
- 徐州轨道交通3号线首列电客车亮相2020-07-30
- 轨道交通运行“中枢系统”有了样板2020-07-30
- 宁波:“双快”交通 加速城市片区对接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