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黄江全力建设“轨道交通重镇”

2019-06-26 来源:南方日报
本文摘要:不久前,一则“人工智能小镇拟更新面积超63公顷”的消息在大冚村村民的朋友圈中大量转发,全村人兴奋不已。这个以老旧建筑为主的落后小村庄终于等来了发展的机遇。
  黄江全力打造“TOD之城”。
 
  不久前,一则“人工智能小镇拟更新面积超63公顷”的消息在大冚村村民的朋友圈中大量转发,全村人兴奋不已。这个以老旧建筑为主的落后小村庄终于等来了发展的机遇。
 
  从黄江镇大冚村驱车向北出发,不到20分钟即可到达松山湖中子科学城;向南出发,不到10分钟便可到达深圳光明科学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不久的将来东莞轨道1号线将串联起两大科学装置,加快莞深交流融合。
 
  据《东莞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年东莞全域将建成15条城市轨道线,基本实现区域轨道交通全覆盖;黄江镇未来涉及4条轨道线路八个轨道站点,其中深圳地铁10号线将东延至东莞,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则直接衔接东莞轨道1号线,北延至黄江南站。届时,东莞将实现与深圳联系的公交化,莞深一体化发展将进入产业、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充分互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为充分把握发展窗口期,身处莞深融合发展前沿地带的黄江镇将依托八个轨道站点建设“轨道交通重镇”,全力打造“TOD之城”,加快融入深圳创新圈,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打造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TOD综合开发适应城市交通发展新诉求
 
  从高空鸟瞰,整个梅塘社区的工厂几乎都是沿狭长的道路、山谷分布,两边郁郁葱葱的丘陵山地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十几年前,这里一片荒芜,农民种地都种怕了。”梅塘社区党工委书记陈沛和告诉记者,梅塘森林覆盖率高达70%,工商业规划区只能集中在较为狭小的区域,可利用、可开发的工业用地更是少之又少,难以聚集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黄江镇有关部门表示,公常路沿黄江城区中心南北穿越,主要承担黄江镇、深圳光明区北部上下珠三角环线高速功能,是黄江—光明方向的唯一交通干道、货运通道,同时也是城市内部主要的生活型交通通道。受两山相夹的狭窄自然地形限制影响,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处形成了天然的“沙漏”形交通瓶颈,交通走廊性特征明显,导致南北片区联系的交通流量均被迫集中在公常路上且与高速出入快速交通相互冲突,严重制约了黄江的发展。
 
  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城市更新成为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东莞城市更新的先行区,近年来黄江不断加大城市更新推进力度,主动对接东莞市城市更新局工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旧村改造,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以“共谋、共建、共享、共赢”理念为指导,推动一大批城市更新项目获批,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8年黄江镇被列为东莞市四个专项规划试点镇街之一,成为新一轮城市更新规划先行先试的镇街,城市更新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黄江已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28宗,更新改造面积达1.5万多亩;活化更新改造项目1宗(即灵狮小镇项目),活化更新改造面积100.3亩,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根据《东莞市年度土地管理量化考核办法》的考核评分,黄江镇荣获2017年全市城市更新考核“三等奖”。
 
  黄江地处东莞市东南部经济带的腹地、莞深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黄江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在产业、区位、生态、配套等方面都具备莞深合作的独特优势。近年来,黄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走集约发展路子,以建设“湾区制造名镇”为战略目标,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仅2018年黄江引进外资项目达27宗,引进3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达249宗,协议投资超过30亿元。
 
  “在新的发展功能定位要求和城市建设过程中,黄江镇城市开发强度逐渐增大,土地利用由工业主导逐渐向综合用地转变,城市交通需求也将出现剧增,过去依靠道路系统的粗放交通发展模式将不能适应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发展和多样化的交通发展诉求。”黄江镇规划所负责人直言,随着东莞市提出以“空间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发展策略,黄江开始加快推动轨道TOD规划建设。
 
  近日,东莞市轨道交通局局长李天海率队调研黄江镇,并召开轨道交通工作协调会,重点讨论轨道交通1号线黄江北站TID建设和黄牛埔站公常路下穿等相关事宜,其中特别谈到要加快推动TOD综合开发,依托规划中的八个轨道交通站点打造“TOD之城”。
 
  TOD规划涉及面积预计达6.3平方公里
 
  每天交通早高峰,大量粤B牌汽车从黄江碧桂园以及金地湖山大境开出,涌向深圳方向。近年来,莞深之间的人口流动、产业转移速度越来越快,每天往返于莞深两地的“双城族”迫切希望贯通莞深的轨道交通早日开通。
 
  据《东莞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年东莞全域将建成15条城市轨道线,基本实现区域轨道交通全覆盖;黄江镇未来涉及4条轨道线路8个轨道站点,其中可通过深圳地铁4号线与深圳地铁6号线换乘直接抵达光明中心、深圳北站、福田等地区。目前东莞轨道1号线一期工程直通黄江中心站,从中心站连接深圳地铁6号线的东莞轨道1号线三期工程也将在后续展开。
 
  4条轨道交通将黄江主要建设腹地紧密联系起来,为黄江整体联动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深圳地铁6号线(即光明线)是连接深圳福田中心区与光明新区的重要线路,日前一期建设工程已全部封顶。深圳轨道6号线将途经光明区凤凰城、中大科学城,北延至黄江,与东莞轨道1号线无缝链接。届时,东莞将实现与深圳联系的公交化,莞深一体化发展将进入产业、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充分互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0米范围是轨道交通影响的最直接区域,也是轨道交通催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该范围内的交通系统及土地利用功能组织模式直接反映轨道交通带动效能。为保障土地效能的充分发挥,需对该区域进行重点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按《东莞市轨道交通站场TOD与TID规划研究技术指引》,围绕八个轨道站点打造“TOD之城”,初步预计TOD面积将达6.3平方公里。
 
  黄江镇规划所相关负责人介绍,TOD建设将以站场为中心,建立集交通、商务、商业、文化、教育、居住为一体的城市功能区,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实现站场周边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推进土地储备,实施综合开发;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和站场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综合效益,实现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东实集团相继启动了黄江北站、黄江黄牛埔站、黄江中心站的TOD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东实集团启动黄江北站、黄江停车场的TID概念设计工作;在市轨道交通局统筹组织下,黄江中心站、黄牛埔站、黄江北站相继开展TOD规划编制工作。同年11月,黄江镇启动了东莞轨道1号线黄牛埔站点TOD片区的控规调整工作。按照规划,该项目分为TOD核心区、商贸生活社区、综合服务区以及居住生活区,未来这里将成为黄江新的行政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目前,黄牛埔村太阳神旧厂、官山围片区“三旧改造”项目正式成为黄牛埔站TOD综合开发试点。黄江镇计划2019年先后完成黄牛埔站TOD综合规划审批以及项目一期拆迁工作,力争在年底前推动项目一期工程开工。
 
  统筹“三旧”改造推动TOD建设
 
  为了实现城市更新持续破题,黄江成立了镇城市品质提升领导小组指挥部,制定《黄江镇城市品质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道路综合改造、森林公园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品质提升、TOD综合开发等八大重点领域。
 
  目前,轨道站点TOD、TID的工作涉及用地规划、土地储备、交通衔接、征地拆迁、项目开发建设等问题,主要由规划所和重点办承担。相关负责人坦言,为统筹更多可利用的土地推动TOD建设,目前全镇都在加紧推进“三旧”改造。为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黄江“三旧”改造工作,促进全镇城市功能区塑造和成熟社区建设,黄江编制了《黄江镇“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制定改造总目标及近期、远期改造目标,合理划定改造政策分区,并对改造政策分区实行相关管控要求,确定改造方式及分类,明确已划定改造政策分区的用地功能和空间分布。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完善2018年重点更新单元划定工作,黄江从上报的10宗项目中,根据开展的进度和项目主体更新改造意愿,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更新单元划定方案进行审议并报镇班子审核通过,甄选了大冚产城融合、袁屋围综合更新、田心商住更新、田心居住更新、黄京坑产城融合5宗项目上报,申请成为市2018年重点更新单元。
 
  此外,黄江还参照《东莞市城市更新单一主体挂牌招商操作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文件精神,启动全镇城市更新拆迁补偿方案指引的初稿起草工作,探索开展设立黄江镇城市更新评估公司库、测绘公司库和专家库等前期工作。目前,黄江已经收集了镇内重点更新单元的拆迁补偿方案草案,准备开展黄江镇城市更新拆迁补偿方案指引的整合起草,并为第三方评估、测绘审查、相关专业评审等环节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为充分对接光明科学城和中子科学城的资源外溢,黄江镇正计划在南部临深区域打造人工智能小镇,通过连片更新,实现南部片区城市产业升级与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南部城市综合服务副中心。从区位上看,该项目紧邻深圳光明新区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东侧紧邻大屏障森林公园,西侧为南北向通道公常公路,距离轨道一号线黄江南站1.5公里。
 
  今年3月,黄江镇召开“人工智能小镇”项目汇报会。黄江镇委书记叶锦锐在会上要求,各部门、社区(村)全力配合以推动项目发展落地。他表示,黄江将成立星河人工智能小镇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全力提供优质对接服务。各部门、社区(村)要上下齐心,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主动作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叶锦锐表示,接下来,要加紧邀请各方面的专家为黄江的轨道交通建设出谋划策,充分运用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配套满足的情况下,不断提高TOD综合开发强度,并根据各个TOD项目周边实际探索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式,进一步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
 
  八个轨道交通站点现状以及相关规划
 
  康湖路站
 
  地址:北部产业服务中心。靠近刁朗产业园区。
 
  专家建议:站点周边以产业配套、商业和生活配套服务等功能为主(规划中)。
 
  选址1:站点位于康湖路与盛业路交叉口处(红色线为控制区范围),规划区范围97公顷,包括意向更新单元范围32公顷,占比33%。优势:有利于打造黄江东侧特色门户节点区域;站点周边有少量增量建设用地;与黄江镇政府站距离适中,有利于带动门户区域城市更新。劣势:站点周边交通系统组织较为复杂,存在加剧交通拥堵的风险;站点核心区用地规模较少;站点形式若为地下岛式,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成本较高;
 
  选址2:站点位于东进路西侧(紫色线为控制区范围)规划区范围113公顷,包括意向更新单元范围61公顷,占比54%。优势:将有效带动东进路两侧的旧镇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品质提升;站点地区服务人口、范围较大,使用便捷;与镇政府站点共同带动镇区更新,依托站点地区,形成双核带动的空间格局。劣势:站点与范围区内无增量建设用地;与黄江镇政府站点距离较近,约1.5公里,低于1号线平均站点间距2.8km。
 
  进度:轨道局在启动该支线线位工程可行性研究事项,要求镇街同步开展TOD规划编制和控规调整工作。
 
  黄江镇政府站
 
  地址:旧城居住中心。为枢纽站点,位于北部旧城组团。
 
  专家建议:以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主。
 
  进度:枢纽站点已由市轨道局采购编制单位。
 
  黄江北站
 
  地址:公常路江山花园路段,靠近裕元工业组团。
 
  现状:周边旧厂房相对比较集中,建筑密度也比较低,靠近裕元工业园、138工业区、黄江医院等。
 
  专家建议:站点主要服务于北部旧城地区,建议站点周边以现代工业、居住、商业、生活配套等功能为主,形成镇区北部片区服务中心、裕元产业区创智服务中心。同时,进行多元化功能发展,重点发展创智产业、高端商业及居住商业中心。
 
  (一)结构与布局
 
  规划形成“一核两心,一轴七片区”的规划结构,根据站点定位主要布局居住用地,其中核心区周边按照综合开发理论布局一定的商住混合用地。
 
  (二)开发强度
 
  1.总体开发遵循圈层递减的原则,核心区采取高强度开发,向外逐渐递减。
 
  2.基中核心区商用用地容积率为3.5—4.0,外围居住用地容积率为2.5—3.0。
 
  3.整体容纳人口3.28万人,总建筑面积285万㎡,毛容积率为1.57。
 
  进度:2019年1月底TID方案由东实报给市轨道交通局,目前待审。由于TID地块属于本个站点重点开发地块,本次TOD规划需等TID概念设计确定用地功能等相关内容以作结合。
 
  黄牛埔站
 
  地址:靠近黄江新城中心区和黄牛埔公园。
 
  专家建议:站点以服务新城中心和黄牛埔公园为主,片区用地功能由纯综合服务中心调整为综合服务、生态居住、文化娱乐、创新产业混合的融合片区,打造综合服务中心。
 
  (一)规划范围:
 
  1.控制区范围:以轨道站点周边500米范围为基础,西至西环路,东至东环路,南至黄牛埔水库,北至福祥街,用地面积为100.5公顷。
 
  2.核心区范围(含TID范围):结合规划及用地权属规定,面积约6.73公顷。
 
  3.协调区:北至旺盛街,东至东环路,南至黄牛埔水库,西至西环路,面积约135.25公顷。
 
  (二)用地调整:
 
  1.开发强度:开发强度呈圈层递减。轨道站点300米核心范围,强调功能混合与高强度开发,容积率控制在5.0—6.5,建筑限高控制在200米—300米,枢纽综合体布局商务办公、高端酒店、商业等功能;轨道站点500米范围,容积率控制在1.8—4.5,建筑限高控制在24米—150米,布局居住与配套设施。
 
  2.道路及交通设施:东环路黄牛埔水库段由主干路改为次干路中心北路、黄牛埔大道由次干路改为主干路;规划北六路、中心三路由支路升级为次干路;规划南一路北段与西环路相交改为与中心三路对接增加片区支路密度,打通TOD社区微循环系统,采用高密度、小尺度的道路网络布局。
 
  进度:2019年1月25日,市轨道交通局组织召开市部门意见征询会,现在正针对意见修改完善。
 
  黄江中心站
 
  地址:黄牛埔公园的入口,东南侧紧邻黄牛埔森林公园和大屏障森林公园。
 
  现状:现状用地单一,土地权属以集体用地为主。建设用地120.94公顷,占总用地的59%,以工业用地为主,占比为41.29%;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等其他用地占比仅17.82%;非建设用地为水域和其他用途用地,占比为40.90%。
 
  专家建议:设为R1和R15换乘点,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根据现状建设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黄江中心站TOD综合开发规划的定位为集品质居住、商业办公、创意研发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副中心,为镇区及城市型站点、换乘站、对接深圳的门户站。
 
  规划范围
 
  1.核心区范围:以黄江中心站站场中心300米半径范围为基础,结合控制区范围、周边用地布局、规划道路等划定,核心区用地面积为58.23公顷。
 
  2.控制区范围:以黄江中心站站场中心周边500米半径范围为基础,依据规划路网、用地权属、地形等要素划定,控制区用地面积约111.99公顷。
 
  3.规划研究范围:204.62公顷,北至珠三角环线高速,西至嘉宾路,南至龙见田路,东至大屏障森林公园。
 
  进度:2018年11月召开镇工作协调会,对方案构想进行了讨论。现已修改形成初步方案。
 
  黄牛埔公园站
 
  地址:靠近长龙工业园、大屏障森林公园、黄牛埔公园。
 
  专家建议:以服务黄牛埔公园和周边小区为主,打造居住和商业综合服务区。
 
  黄江东站
 
  地址:靠近长龙工业园、大屏嶂森林公园、黄牛埔公园。
 
  专家建议:站点周边以居住生活配套、生态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主,打造生态休闲中心。
 
  黄江南站
 
  地址:位于南部工业区。
 
  专家建议:站点周边以产业配套、商业、生活配套服务等功能为主,打造南部产业服务中心。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黄江全力建设“轨道交通重镇”

南方日报

  黄江全力打造“TOD之城”。
 
  不久前,一则“人工智能小镇拟更新面积超63公顷”的消息在大冚村村民的朋友圈中大量转发,全村人兴奋不已。这个以老旧建筑为主的落后小村庄终于等来了发展的机遇。
 
  从黄江镇大冚村驱车向北出发,不到20分钟即可到达松山湖中子科学城;向南出发,不到10分钟便可到达深圳光明科学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不久的将来东莞轨道1号线将串联起两大科学装置,加快莞深交流融合。
 
  据《东莞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年东莞全域将建成15条城市轨道线,基本实现区域轨道交通全覆盖;黄江镇未来涉及4条轨道线路八个轨道站点,其中深圳地铁10号线将东延至东莞,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则直接衔接东莞轨道1号线,北延至黄江南站。届时,东莞将实现与深圳联系的公交化,莞深一体化发展将进入产业、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充分互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为充分把握发展窗口期,身处莞深融合发展前沿地带的黄江镇将依托八个轨道站点建设“轨道交通重镇”,全力打造“TOD之城”,加快融入深圳创新圈,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打造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TOD综合开发适应城市交通发展新诉求
 
  从高空鸟瞰,整个梅塘社区的工厂几乎都是沿狭长的道路、山谷分布,两边郁郁葱葱的丘陵山地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十几年前,这里一片荒芜,农民种地都种怕了。”梅塘社区党工委书记陈沛和告诉记者,梅塘森林覆盖率高达70%,工商业规划区只能集中在较为狭小的区域,可利用、可开发的工业用地更是少之又少,难以聚集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黄江镇有关部门表示,公常路沿黄江城区中心南北穿越,主要承担黄江镇、深圳光明区北部上下珠三角环线高速功能,是黄江—光明方向的唯一交通干道、货运通道,同时也是城市内部主要的生活型交通通道。受两山相夹的狭窄自然地形限制影响,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处形成了天然的“沙漏”形交通瓶颈,交通走廊性特征明显,导致南北片区联系的交通流量均被迫集中在公常路上且与高速出入快速交通相互冲突,严重制约了黄江的发展。
 
  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城市更新成为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东莞城市更新的先行区,近年来黄江不断加大城市更新推进力度,主动对接东莞市城市更新局工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旧村改造,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以“共谋、共建、共享、共赢”理念为指导,推动一大批城市更新项目获批,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8年黄江镇被列为东莞市四个专项规划试点镇街之一,成为新一轮城市更新规划先行先试的镇街,城市更新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黄江已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28宗,更新改造面积达1.5万多亩;活化更新改造项目1宗(即灵狮小镇项目),活化更新改造面积100.3亩,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根据《东莞市年度土地管理量化考核办法》的考核评分,黄江镇荣获2017年全市城市更新考核“三等奖”。
 
  黄江地处东莞市东南部经济带的腹地、莞深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黄江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在产业、区位、生态、配套等方面都具备莞深合作的独特优势。近年来,黄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走集约发展路子,以建设“湾区制造名镇”为战略目标,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仅2018年黄江引进外资项目达27宗,引进3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达249宗,协议投资超过30亿元。
 
  “在新的发展功能定位要求和城市建设过程中,黄江镇城市开发强度逐渐增大,土地利用由工业主导逐渐向综合用地转变,城市交通需求也将出现剧增,过去依靠道路系统的粗放交通发展模式将不能适应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发展和多样化的交通发展诉求。”黄江镇规划所负责人直言,随着东莞市提出以“空间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发展策略,黄江开始加快推动轨道TOD规划建设。
 
  近日,东莞市轨道交通局局长李天海率队调研黄江镇,并召开轨道交通工作协调会,重点讨论轨道交通1号线黄江北站TID建设和黄牛埔站公常路下穿等相关事宜,其中特别谈到要加快推动TOD综合开发,依托规划中的八个轨道交通站点打造“TOD之城”。
 
  TOD规划涉及面积预计达6.3平方公里
 
  每天交通早高峰,大量粤B牌汽车从黄江碧桂园以及金地湖山大境开出,涌向深圳方向。近年来,莞深之间的人口流动、产业转移速度越来越快,每天往返于莞深两地的“双城族”迫切希望贯通莞深的轨道交通早日开通。
 
  据《东莞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年东莞全域将建成15条城市轨道线,基本实现区域轨道交通全覆盖;黄江镇未来涉及4条轨道线路8个轨道站点,其中可通过深圳地铁4号线与深圳地铁6号线换乘直接抵达光明中心、深圳北站、福田等地区。目前东莞轨道1号线一期工程直通黄江中心站,从中心站连接深圳地铁6号线的东莞轨道1号线三期工程也将在后续展开。
 
  4条轨道交通将黄江主要建设腹地紧密联系起来,为黄江整体联动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深圳地铁6号线(即光明线)是连接深圳福田中心区与光明新区的重要线路,日前一期建设工程已全部封顶。深圳轨道6号线将途经光明区凤凰城、中大科学城,北延至黄江,与东莞轨道1号线无缝链接。届时,东莞将实现与深圳联系的公交化,莞深一体化发展将进入产业、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充分互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0米范围是轨道交通影响的最直接区域,也是轨道交通催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该范围内的交通系统及土地利用功能组织模式直接反映轨道交通带动效能。为保障土地效能的充分发挥,需对该区域进行重点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按《东莞市轨道交通站场TOD与TID规划研究技术指引》,围绕八个轨道站点打造“TOD之城”,初步预计TOD面积将达6.3平方公里。
 
  黄江镇规划所相关负责人介绍,TOD建设将以站场为中心,建立集交通、商务、商业、文化、教育、居住为一体的城市功能区,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实现站场周边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推进土地储备,实施综合开发;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和站场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综合效益,实现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东实集团相继启动了黄江北站、黄江黄牛埔站、黄江中心站的TOD规划编制工作;2018年,东实集团启动黄江北站、黄江停车场的TID概念设计工作;在市轨道交通局统筹组织下,黄江中心站、黄牛埔站、黄江北站相继开展TOD规划编制工作。同年11月,黄江镇启动了东莞轨道1号线黄牛埔站点TOD片区的控规调整工作。按照规划,该项目分为TOD核心区、商贸生活社区、综合服务区以及居住生活区,未来这里将成为黄江新的行政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目前,黄牛埔村太阳神旧厂、官山围片区“三旧改造”项目正式成为黄牛埔站TOD综合开发试点。黄江镇计划2019年先后完成黄牛埔站TOD综合规划审批以及项目一期拆迁工作,力争在年底前推动项目一期工程开工。
 
  统筹“三旧”改造推动TOD建设
 
  为了实现城市更新持续破题,黄江成立了镇城市品质提升领导小组指挥部,制定《黄江镇城市品质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明确道路综合改造、森林公园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品质提升、TOD综合开发等八大重点领域。
 
  目前,轨道站点TOD、TID的工作涉及用地规划、土地储备、交通衔接、征地拆迁、项目开发建设等问题,主要由规划所和重点办承担。相关负责人坦言,为统筹更多可利用的土地推动TOD建设,目前全镇都在加紧推进“三旧”改造。为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黄江“三旧”改造工作,促进全镇城市功能区塑造和成熟社区建设,黄江编制了《黄江镇“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制定改造总目标及近期、远期改造目标,合理划定改造政策分区,并对改造政策分区实行相关管控要求,确定改造方式及分类,明确已划定改造政策分区的用地功能和空间分布。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完善2018年重点更新单元划定工作,黄江从上报的10宗项目中,根据开展的进度和项目主体更新改造意愿,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更新单元划定方案进行审议并报镇班子审核通过,甄选了大冚产城融合、袁屋围综合更新、田心商住更新、田心居住更新、黄京坑产城融合5宗项目上报,申请成为市2018年重点更新单元。
 
  此外,黄江还参照《东莞市城市更新单一主体挂牌招商操作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文件精神,启动全镇城市更新拆迁补偿方案指引的初稿起草工作,探索开展设立黄江镇城市更新评估公司库、测绘公司库和专家库等前期工作。目前,黄江已经收集了镇内重点更新单元的拆迁补偿方案草案,准备开展黄江镇城市更新拆迁补偿方案指引的整合起草,并为第三方评估、测绘审查、相关专业评审等环节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为充分对接光明科学城和中子科学城的资源外溢,黄江镇正计划在南部临深区域打造人工智能小镇,通过连片更新,实现南部片区城市产业升级与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南部城市综合服务副中心。从区位上看,该项目紧邻深圳光明新区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东侧紧邻大屏障森林公园,西侧为南北向通道公常公路,距离轨道一号线黄江南站1.5公里。
 
  今年3月,黄江镇召开“人工智能小镇”项目汇报会。黄江镇委书记叶锦锐在会上要求,各部门、社区(村)全力配合以推动项目发展落地。他表示,黄江将成立星河人工智能小镇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全力提供优质对接服务。各部门、社区(村)要上下齐心,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主动作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叶锦锐表示,接下来,要加紧邀请各方面的专家为黄江的轨道交通建设出谋划策,充分运用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配套满足的情况下,不断提高TOD综合开发强度,并根据各个TOD项目周边实际探索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式,进一步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
 
  八个轨道交通站点现状以及相关规划
 
  康湖路站
 
  地址:北部产业服务中心。靠近刁朗产业园区。
 
  专家建议:站点周边以产业配套、商业和生活配套服务等功能为主(规划中)。
 
  选址1:站点位于康湖路与盛业路交叉口处(红色线为控制区范围),规划区范围97公顷,包括意向更新单元范围32公顷,占比33%。优势:有利于打造黄江东侧特色门户节点区域;站点周边有少量增量建设用地;与黄江镇政府站距离适中,有利于带动门户区域城市更新。劣势:站点周边交通系统组织较为复杂,存在加剧交通拥堵的风险;站点核心区用地规模较少;站点形式若为地下岛式,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成本较高;
 
  选址2:站点位于东进路西侧(紫色线为控制区范围)规划区范围113公顷,包括意向更新单元范围61公顷,占比54%。优势:将有效带动东进路两侧的旧镇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品质提升;站点地区服务人口、范围较大,使用便捷;与镇政府站点共同带动镇区更新,依托站点地区,形成双核带动的空间格局。劣势:站点与范围区内无增量建设用地;与黄江镇政府站点距离较近,约1.5公里,低于1号线平均站点间距2.8km。
 
  进度:轨道局在启动该支线线位工程可行性研究事项,要求镇街同步开展TOD规划编制和控规调整工作。
 
  黄江镇政府站
 
  地址:旧城居住中心。为枢纽站点,位于北部旧城组团。
 
  专家建议:以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主。
 
  进度:枢纽站点已由市轨道局采购编制单位。
 
  黄江北站
 
  地址:公常路江山花园路段,靠近裕元工业组团。
 
  现状:周边旧厂房相对比较集中,建筑密度也比较低,靠近裕元工业园、138工业区、黄江医院等。
 
  专家建议:站点主要服务于北部旧城地区,建议站点周边以现代工业、居住、商业、生活配套等功能为主,形成镇区北部片区服务中心、裕元产业区创智服务中心。同时,进行多元化功能发展,重点发展创智产业、高端商业及居住商业中心。
 
  (一)结构与布局
 
  规划形成“一核两心,一轴七片区”的规划结构,根据站点定位主要布局居住用地,其中核心区周边按照综合开发理论布局一定的商住混合用地。
 
  (二)开发强度
 
  1.总体开发遵循圈层递减的原则,核心区采取高强度开发,向外逐渐递减。
 
  2.基中核心区商用用地容积率为3.5—4.0,外围居住用地容积率为2.5—3.0。
 
  3.整体容纳人口3.28万人,总建筑面积285万㎡,毛容积率为1.57。
 
  进度:2019年1月底TID方案由东实报给市轨道交通局,目前待审。由于TID地块属于本个站点重点开发地块,本次TOD规划需等TID概念设计确定用地功能等相关内容以作结合。
 
  黄牛埔站
 
  地址:靠近黄江新城中心区和黄牛埔公园。
 
  专家建议:站点以服务新城中心和黄牛埔公园为主,片区用地功能由纯综合服务中心调整为综合服务、生态居住、文化娱乐、创新产业混合的融合片区,打造综合服务中心。
 
  (一)规划范围:
 
  1.控制区范围:以轨道站点周边500米范围为基础,西至西环路,东至东环路,南至黄牛埔水库,北至福祥街,用地面积为100.5公顷。
 
  2.核心区范围(含TID范围):结合规划及用地权属规定,面积约6.73公顷。
 
  3.协调区:北至旺盛街,东至东环路,南至黄牛埔水库,西至西环路,面积约135.25公顷。
 
  (二)用地调整:
 
  1.开发强度:开发强度呈圈层递减。轨道站点300米核心范围,强调功能混合与高强度开发,容积率控制在5.0—6.5,建筑限高控制在200米—300米,枢纽综合体布局商务办公、高端酒店、商业等功能;轨道站点500米范围,容积率控制在1.8—4.5,建筑限高控制在24米—150米,布局居住与配套设施。
 
  2.道路及交通设施:东环路黄牛埔水库段由主干路改为次干路中心北路、黄牛埔大道由次干路改为主干路;规划北六路、中心三路由支路升级为次干路;规划南一路北段与西环路相交改为与中心三路对接增加片区支路密度,打通TOD社区微循环系统,采用高密度、小尺度的道路网络布局。
 
  进度:2019年1月25日,市轨道交通局组织召开市部门意见征询会,现在正针对意见修改完善。
 
  黄江中心站
 
  地址:黄牛埔公园的入口,东南侧紧邻黄牛埔森林公园和大屏障森林公园。
 
  现状:现状用地单一,土地权属以集体用地为主。建设用地120.94公顷,占总用地的59%,以工业用地为主,占比为41.29%;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等其他用地占比仅17.82%;非建设用地为水域和其他用途用地,占比为40.90%。
 
  专家建议:设为R1和R15换乘点,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根据现状建设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黄江中心站TOD综合开发规划的定位为集品质居住、商业办公、创意研发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副中心,为镇区及城市型站点、换乘站、对接深圳的门户站。
 
  规划范围
 
  1.核心区范围:以黄江中心站站场中心300米半径范围为基础,结合控制区范围、周边用地布局、规划道路等划定,核心区用地面积为58.23公顷。
 
  2.控制区范围:以黄江中心站站场中心周边500米半径范围为基础,依据规划路网、用地权属、地形等要素划定,控制区用地面积约111.99公顷。
 
  3.规划研究范围:204.62公顷,北至珠三角环线高速,西至嘉宾路,南至龙见田路,东至大屏障森林公园。
 
  进度:2018年11月召开镇工作协调会,对方案构想进行了讨论。现已修改形成初步方案。
 
  黄牛埔公园站
 
  地址:靠近长龙工业园、大屏障森林公园、黄牛埔公园。
 
  专家建议:以服务黄牛埔公园和周边小区为主,打造居住和商业综合服务区。
 
  黄江东站
 
  地址:靠近长龙工业园、大屏嶂森林公园、黄牛埔公园。
 
  专家建议:站点周边以居住生活配套、生态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主,打造生态休闲中心。
 
  黄江南站
 
  地址:位于南部工业区。
 
  专家建议:站点周边以产业配套、商业、生活配套服务等功能为主,打造南部产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