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青岛地铁:平台思维再造城市区域功能

2019-10-30 来源:中国轨道网
本文摘要:有人这样总结青岛地铁目前运营中的线路:2号线、3号线深入主城区腹地,11号线、13号线像展开的双翼,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到即墨和西海岸。
  有人这样总结青岛地铁目前运营中的线路:2号线、3号线深入主城区腹地,11号线、13号线像展开的双翼,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到即墨和西海岸。地铁一头连着民生,优化了市民的公共出行;地铁一头连着城市,为城市科学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青岛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完善城市框架,一步步实现从“两线一环”到800多公里的规划飞跃;在平台思维的引导下,助力“双招双引”,着力于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以地铁的建设、发展、创新强有力地助推青岛的城市发展。
 
  从“两线一环”到八百公里线网的规划飞跃
 
  10月26日,青岛地铁2号线延长段开工,3.84千米的延长段帮助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片区突破胶济铁路及新冠高架所造成的交通瓶颈制约,助力邮轮母港启动区规划开发建设,全面支持邮轮母港片区海陆空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国际海洋名城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号线延长段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开工,体现了青岛上下顶格协调推进的干事创业精神和“一次办好”的良好营商环境。
 
  作为完善城市框架、助力城市发展新动能,青岛地铁一直坚持“基础设施投资,一定要站在未来看今天”的视野和格局。青岛是国内最早开始筹建地铁的城市之一。青岛地铁工程自1987年开始筹建,1989年,根据当时青岛市单中心,依托铁路和港口呈南北向带状分布的城市形态和“南宿北工”的城市格局,并结合当时的城市发展,规划了“两线一环”的初期线网。随着青岛行政中心的东移、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格局的跃升,青岛地铁在规划上,也历经了一次次迭代升级,地铁线网也从最初的40多公里拓展到现在的800多公里,形成了目前青岛轨道交通远景年线网。
 
  目前,青岛地铁开通了4条地铁线,以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城区为核心,基本实现了2012年提出的青岛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目标,初步搭建起市区轨道交通线路和轨道交通快线体系。
 
  随着青岛地铁从单线开通到网格化运营,为青岛交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在2014-2016年公共交通出行总量不断下降的背景下,依靠地铁的投入运营,公共交通年客运总量2017年同比增长12%,2018年同比增长7.3%;同时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逐年增加,2018年达16%,轨道交通服务居民出行的作用逐步显现,沿线地面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大为缓解——2017年青岛市荣登十大缓堵城市榜首,同比缓解9.7%,2018年同比缓解3.7%。
 
  “地铁通到哪里,城市就发展到哪里。”方便市民出行,缓解城市拥堵之外,轨道交通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了轨交沿线的发展。被当地人称为“最美地铁线”的青岛地铁11号线,全长58.4公里的线路实现了即墨公共交通与青岛主城区的无缝衔接。走山岭、过隧道,11号线串连起了重点功能区蓝谷以及世博园、北九水等旅游景区,不仅将即墨的山、海、泉、林拉入青岛的一小时公共交通圈,也给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打开一片新空间,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加速度。支撑青岛未来可持续发展重要一极的青岛蓝谷,直接享受到11号线通车带来的红利。目前,这里已布局引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天然气水合物调研研发平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二十多家“中字头”“国字号”科研机构;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此设立校区、研究院。“11号线开通后,从蓝谷到主城区的通行时间从以往的1个多小时缩短到三四十分钟。”青岛蓝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岳国峰认为,11号线的开通为蓝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国际海洋创新高地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落户于此的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咸良同样对11号线寄予厚望,“11号线将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加速器,对学校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城市更深度融合发展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从线网的角度观察,11号线与2018年底前通车的13号线,犹如青岛轨道交通线网展开的一双“翅膀”,一只通往即墨蓝谷,一只延伸到西海岸董家口。在活力奔涌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长68.9公里的13号线是青岛地铁既有线路中最长的一条,飞驰而过的地铁列车与新区发展的加速度交相辉映。
 
  告别昨日,昔日荣光俱往矣;迎接征途,脚踏实地创辉煌。新版线网规划以“快线搭骨干,普线织肌理”为基本理念,构建“一环四联,两翼放射”的快线架构,形成三岸主城区内部30分钟、三岸主城区关键节点之间45分钟可达,周边区域与主城区各关键节点之间1小时可达的轨道交通网络。根据预测,远景年轨道线网日总客流约1428万人次,较原线网提升36%。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为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为60%,较原线网均增加1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约0.87公里/平方公里,站点800米人口、岗位覆盖率达64%,居住及商业商务用地覆盖率达60%,各项指标较上版线网明显提升,与国内外同等城市基本相当,有效支撑并引导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发展,及自贸区、上合示范区、高铁技术创新中心(动车小镇)、邮轮母港、院士港等重点组团发展。
 
  从建设运营到乡村振兴的攻坚升级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19个国家级新区之一,从东往西数,泊里站位于13号线的倒数第二站。“泊里镇应该算得上13号线的最大受益者。”谈到这条地铁线,泊里镇党委书记史桂龙总是按捺不住激动。泊里镇地处董家口新港城核心区,伴随着13号线的开通运营,泊里镇迎来了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重大机遇,也为这一新生试点镇增添了“加快打造世界小城市永续发展中国样板”的新引擎。依托地铁站口等优势资源实施异地扶贫,泊里镇加快了实施贫困村异地搬迁的试点工作。通过实施金能科技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南庄、庙后两个贫困村已整体搬迁到镇驻地13号线泊里站周边的“临港新城”,成功实现了异地搬迁脱贫并致富。该镇还利用引进恒大等知名开发企业的机遇,实施地铁13号线董家口港站区域内7个村的土地整理开发,通过建设安置区、旧村改造和商业开发实施包括石岭、吕家庄等两个贫困村和一个库区移民村在内的村庄异地搬迁安置脱贫工作。“待这些工作做好,泊里镇将实现镇内所有贫困村全部异地搬迁脱贫并致富。”史桂龙说。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青岛地铁所到之处带去的发展机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推动区域发展并不局限于地铁的建设、线路的运营。在青岛市今年发起的15个攻势中,“突破平度莱西攻势”是唯一以县级市名称命名的攻势,看似聚焦一域,实际着眼全市大局。目前,青岛地铁尚未有线路运营至莱西平度,但是其在带动地域发展、推动乡镇振兴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
 
  莱西既是青岛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又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更是青岛市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空间。根据莱西市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际需求,结合青岛地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和土地整理与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发展战略,青岛地铁与莱西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沿线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签约后不久,一辆“装满”莱西自然、经济和文化元素的“乡村振兴号”地铁专列便奔驰于青岛地铁3号线,跨越城市中心、区域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学区与住宅区,让主城区的乘客在搭乘地铁的同时,深入了解莱西、走近莱西、关注莱西。
 
  “乡村振兴号”只是青岛地铁响应青岛市“突破平度莱西攻势”的一个小小举措。联合参建央企投建到农创园项目,打造联镇产业项目,发挥地铁平台和上下产业链优势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等一系列举措,皆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或已付诸实施。青岛地铁集团总经理王永亮表示,未来,青岛地铁将进一步践行平台思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地铁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结合“TOD+产业”模式助力莱西在乡村振兴、合村并居、城市更新等方面全面升级,增强民众幸福感,与莱西市政府在全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视角下,“建设大青岛北部绿色崛起的典范之城”。
 
  从TOD到“TOD+产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8月22日,青岛地铁产业项目招商大会——地铁创新产业园及战略合作集中签约仪式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2家企业集中签约入驻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占地2000多亩,总投资180亿元,以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总部基地、双创孵化基地、大数据中心、检测认证中心为主要发展方向,规划布局综合实训基地与专业院校,打造“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拓宽产业宽度,拉长产业链条,助推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迭代升级。
 
  而该产业园仅是青岛地铁打造城际轨道生态圈的其中一环。青岛地铁按照“三个一批”的土地运作思路,通过“储备一批、运作一批、开发一批”的循环机制,结合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基础,将产业化导入到全国通用的TOD模式中,创新性提出“TOD+产业”模式,成功地与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即墨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了占地面积近万亩的三大产业园项目,投资500亿元。青岛地铁业已完成从建设运营快速切入产业化的布局,由“建地铁”逐渐转投“建城市”新蓝海的华丽转身。
 
  除了前面提到的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位于西海岸新区的国际海洋智区已围绕海洋与智慧产业,与中移物联网、建设数据、金鑫科技等近20家智慧型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拟在新区落地专注于智慧产业领域的华润创新基金、北斗学院和人才实训双创基地等项目,力争打造我市海洋产业新标杆、智慧科技新高地。即墨城际轨道交通配套基地紧邻世界动车小镇、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与中车四方、庞巴迪等企业临近,周边产业能级高,特色突出,能够快速形成产业集群。其中,青岛地铁集团携手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所联合打造的维保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是山东省内最大的轨道车辆智能检修、研发中心,将提升青岛在轨道交通运营维保方面的整体实力,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
 
  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构建“双招双引”平台和载体,“以商招商、以才引才”,以平台思维指导产业链上下游的设计,让产业要素快速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是青岛地铁三大产业园的共同点。青岛地铁集团董事长贾福宁介绍,青岛地铁牢固树立平台思维,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从单线建设跨入到“大建设、大运营、大经营”新阶段,完成了超千亿投资,与多家轨道交通科研平台和近百家企业建立了巨大的业务网络,实现产业要素快速聚集,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青岛地铁将全力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助力青岛市轨道交通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未来,用平台思维做乘法的青岛地铁将着力打造以“市场+产业+技术+人才+服务”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并逐步形成全球轨道交通新技术的辐射中心,为城市区域功能再造、产城创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活力带来新契机、增添新动能。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青岛地铁:平台思维再造城市区域功能

中国轨道网

  有人这样总结青岛地铁目前运营中的线路:2号线、3号线深入主城区腹地,11号线、13号线像展开的双翼,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到即墨和西海岸。地铁一头连着民生,优化了市民的公共出行;地铁一头连着城市,为城市科学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青岛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完善城市框架,一步步实现从“两线一环”到800多公里的规划飞跃;在平台思维的引导下,助力“双招双引”,着力于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以地铁的建设、发展、创新强有力地助推青岛的城市发展。

 
  从“两线一环”到八百公里线网的规划飞跃
 
  10月26日,青岛地铁2号线延长段开工,3.84千米的延长段帮助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片区突破胶济铁路及新冠高架所造成的交通瓶颈制约,助力邮轮母港启动区规划开发建设,全面支持邮轮母港片区海陆空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国际海洋名城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号线延长段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开工,体现了青岛上下顶格协调推进的干事创业精神和“一次办好”的良好营商环境。
 
  作为完善城市框架、助力城市发展新动能,青岛地铁一直坚持“基础设施投资,一定要站在未来看今天”的视野和格局。青岛是国内最早开始筹建地铁的城市之一。青岛地铁工程自1987年开始筹建,1989年,根据当时青岛市单中心,依托铁路和港口呈南北向带状分布的城市形态和“南宿北工”的城市格局,并结合当时的城市发展,规划了“两线一环”的初期线网。随着青岛行政中心的东移、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格局的跃升,青岛地铁在规划上,也历经了一次次迭代升级,地铁线网也从最初的40多公里拓展到现在的800多公里,形成了目前青岛轨道交通远景年线网。
 
  目前,青岛地铁开通了4条地铁线,以胶州湾东岸、西岸、北岸城区为核心,基本实现了2012年提出的青岛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目标,初步搭建起市区轨道交通线路和轨道交通快线体系。
 
  随着青岛地铁从单线开通到网格化运营,为青岛交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在2014-2016年公共交通出行总量不断下降的背景下,依靠地铁的投入运营,公共交通年客运总量2017年同比增长12%,2018年同比增长7.3%;同时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逐年增加,2018年达16%,轨道交通服务居民出行的作用逐步显现,沿线地面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大为缓解——2017年青岛市荣登十大缓堵城市榜首,同比缓解9.7%,2018年同比缓解3.7%。
 
  “地铁通到哪里,城市就发展到哪里。”方便市民出行,缓解城市拥堵之外,轨道交通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了轨交沿线的发展。被当地人称为“最美地铁线”的青岛地铁11号线,全长58.4公里的线路实现了即墨公共交通与青岛主城区的无缝衔接。走山岭、过隧道,11号线串连起了重点功能区蓝谷以及世博园、北九水等旅游景区,不仅将即墨的山、海、泉、林拉入青岛的一小时公共交通圈,也给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打开一片新空间,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加速度。支撑青岛未来可持续发展重要一极的青岛蓝谷,直接享受到11号线通车带来的红利。目前,这里已布局引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天然气水合物调研研发平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二十多家“中字头”“国字号”科研机构;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此设立校区、研究院。“11号线开通后,从蓝谷到主城区的通行时间从以往的1个多小时缩短到三四十分钟。”青岛蓝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岳国峰认为,11号线的开通为蓝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国际海洋创新高地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落户于此的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咸良同样对11号线寄予厚望,“11号线将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加速器,对学校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城市更深度融合发展等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从线网的角度观察,11号线与2018年底前通车的13号线,犹如青岛轨道交通线网展开的一双“翅膀”,一只通往即墨蓝谷,一只延伸到西海岸董家口。在活力奔涌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全长68.9公里的13号线是青岛地铁既有线路中最长的一条,飞驰而过的地铁列车与新区发展的加速度交相辉映。
 
  告别昨日,昔日荣光俱往矣;迎接征途,脚踏实地创辉煌。新版线网规划以“快线搭骨干,普线织肌理”为基本理念,构建“一环四联,两翼放射”的快线架构,形成三岸主城区内部30分钟、三岸主城区关键节点之间45分钟可达,周边区域与主城区各关键节点之间1小时可达的轨道交通网络。根据预测,远景年轨道线网日总客流约1428万人次,较原线网提升36%。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重为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为60%,较原线网均增加1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约0.87公里/平方公里,站点800米人口、岗位覆盖率达64%,居住及商业商务用地覆盖率达60%,各项指标较上版线网明显提升,与国内外同等城市基本相当,有效支撑并引导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发展,及自贸区、上合示范区、高铁技术创新中心(动车小镇)、邮轮母港、院士港等重点组团发展。
 
  从建设运营到乡村振兴的攻坚升级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19个国家级新区之一,从东往西数,泊里站位于13号线的倒数第二站。“泊里镇应该算得上13号线的最大受益者。”谈到这条地铁线,泊里镇党委书记史桂龙总是按捺不住激动。泊里镇地处董家口新港城核心区,伴随着13号线的开通运营,泊里镇迎来了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重大机遇,也为这一新生试点镇增添了“加快打造世界小城市永续发展中国样板”的新引擎。依托地铁站口等优势资源实施异地扶贫,泊里镇加快了实施贫困村异地搬迁的试点工作。通过实施金能科技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南庄、庙后两个贫困村已整体搬迁到镇驻地13号线泊里站周边的“临港新城”,成功实现了异地搬迁脱贫并致富。该镇还利用引进恒大等知名开发企业的机遇,实施地铁13号线董家口港站区域内7个村的土地整理开发,通过建设安置区、旧村改造和商业开发实施包括石岭、吕家庄等两个贫困村和一个库区移民村在内的村庄异地搬迁安置脱贫工作。“待这些工作做好,泊里镇将实现镇内所有贫困村全部异地搬迁脱贫并致富。”史桂龙说。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青岛地铁所到之处带去的发展机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推动区域发展并不局限于地铁的建设、线路的运营。在青岛市今年发起的15个攻势中,“突破平度莱西攻势”是唯一以县级市名称命名的攻势,看似聚焦一域,实际着眼全市大局。目前,青岛地铁尚未有线路运营至莱西平度,但是其在带动地域发展、推动乡镇振兴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
 
  莱西既是青岛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又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更是青岛市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空间。根据莱西市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际需求,结合青岛地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和土地整理与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发展战略,青岛地铁与莱西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沿线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签约后不久,一辆“装满”莱西自然、经济和文化元素的“乡村振兴号”地铁专列便奔驰于青岛地铁3号线,跨越城市中心、区域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学区与住宅区,让主城区的乘客在搭乘地铁的同时,深入了解莱西、走近莱西、关注莱西。
 
  “乡村振兴号”只是青岛地铁响应青岛市“突破平度莱西攻势”的一个小小举措。联合参建央企投建到农创园项目,打造联镇产业项目,发挥地铁平台和上下产业链优势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等一系列举措,皆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或已付诸实施。青岛地铁集团总经理王永亮表示,未来,青岛地铁将进一步践行平台思维,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地铁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结合“TOD+产业”模式助力莱西在乡村振兴、合村并居、城市更新等方面全面升级,增强民众幸福感,与莱西市政府在全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视角下,“建设大青岛北部绿色崛起的典范之城”。
 
  从TOD到“TOD+产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8月22日,青岛地铁产业项目招商大会——地铁创新产业园及战略合作集中签约仪式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2家企业集中签约入驻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占地2000多亩,总投资180亿元,以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总部基地、双创孵化基地、大数据中心、检测认证中心为主要发展方向,规划布局综合实训基地与专业院校,打造“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拓宽产业宽度,拉长产业链条,助推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迭代升级。
 
  而该产业园仅是青岛地铁打造城际轨道生态圈的其中一环。青岛地铁按照“三个一批”的土地运作思路,通过“储备一批、运作一批、开发一批”的循环机制,结合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基础,将产业化导入到全国通用的TOD模式中,创新性提出“TOD+产业”模式,成功地与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即墨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了占地面积近万亩的三大产业园项目,投资500亿元。青岛地铁业已完成从建设运营快速切入产业化的布局,由“建地铁”逐渐转投“建城市”新蓝海的华丽转身。
 
  除了前面提到的城阳地铁创新产业园,位于西海岸新区的国际海洋智区已围绕海洋与智慧产业,与中移物联网、建设数据、金鑫科技等近20家智慧型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拟在新区落地专注于智慧产业领域的华润创新基金、北斗学院和人才实训双创基地等项目,力争打造我市海洋产业新标杆、智慧科技新高地。即墨城际轨道交通配套基地紧邻世界动车小镇、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与中车四方、庞巴迪等企业临近,周边产业能级高,特色突出,能够快速形成产业集群。其中,青岛地铁集团携手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所联合打造的维保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是山东省内最大的轨道车辆智能检修、研发中心,将提升青岛在轨道交通运营维保方面的整体实力,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
 
  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构建“双招双引”平台和载体,“以商招商、以才引才”,以平台思维指导产业链上下游的设计,让产业要素快速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是青岛地铁三大产业园的共同点。青岛地铁集团董事长贾福宁介绍,青岛地铁牢固树立平台思维,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从单线建设跨入到“大建设、大运营、大经营”新阶段,完成了超千亿投资,与多家轨道交通科研平台和近百家企业建立了巨大的业务网络,实现产业要素快速聚集,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青岛地铁将全力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助力青岛市轨道交通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未来,用平台思维做乘法的青岛地铁将着力打造以“市场+产业+技术+人才+服务”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并逐步形成全球轨道交通新技术的辐射中心,为城市区域功能再造、产城创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活力带来新契机、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