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2019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将突破3万公里

2019-02-21 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摘要:随着出行便捷度大大提升,2018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已增至33 7亿人次,其中动车组发送旅客20 05亿人次,相当于将非洲、欧洲、大洋洲的总人口运输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让“流动的中国”生机盎然。
  
  工人在成贵铁路鸭池河特大桥上进行铺轨作业。

  图为京福高铁婺源段
 

  今年,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创造历史新高,并将确保6800公里新线投入运营。这也意味着2019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将突破3万公里,提前一年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宏伟目标。而放眼运营里程超过13万公里的中国铁路,每一米都有不能忘却的故事。
 
  新老京九在对话:以创新“缩小”中国,缩短中国时空距离
 
  首座时速350公里大跨度高铁斜拉桥将填补世界空白,不让高铁网时速陷入“碎片化”
 
  正月初五,攀上10层楼高的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桥面远眺,章江与贡水在八镜台下交汇成赣江,奔流而来。交汇处下游1.9公里处的这座赣江第一桥,正创造一项新世界纪录——成为首座列车运行时速可达350公里的大跨度高铁斜拉桥。
 
  “世界上一跨千米的斜拉桥不罕见,但能让高铁飞驰的斜拉桥目前主跨都在200米以下,而且列车最高运行时速多在250公里以下。”中国铁建十六局赣州赣江特大桥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周传启说。
 
  与公路桥不同,高铁时速对桥梁荷载要求更高,而且要保证动车组平稳行驶,桥梁和轨道还要震颤小、变形小。这就需要在桥梁结构创新上动脑筋、下功夫。
 
  先“脱胎换骨”。赣江特大桥300米长的主跨,有264米采用“钢箱+混凝土桥面板”的钢混组合结构,使容易变形的大跨度桥梁更“硬气”。“在柔性结构的大跨度斜拉桥上,确保动车组以时速350公里高速平稳运行,将填补世界空白。”铁四院大桥院总工程师严爱国说。
 
  再“全副武装”。湿冷的江风扑面而来,站在桥上,能明显感到桥梁主跨也在“打冷颤”。“感觉抖是因为主桥斜拉索的阻尼还没装,48对钢索尚未拧紧,每根钢索究竟‘怎么较劲’也是难点。”周传启指着桥面上堆放的巨大半弧形钢板说,“我们还要给主桥箱梁装上‘风嘴’,就如同戴上钢口罩,降低六七级风对箱梁的影响。”
 
  最后还需要“微整形”。在无砟轨道结构层之间,中国设计者首次设置了一定厚度的弹性隔离缓冲层,使大跨度斜拉桥上高铁无砟轨道板控制精度升到0.5毫米级,再破世界难题。
 
  也有人不解,一座长约两公里的大桥,动车组以350公里还是250公里时速通过,过桥时间不过相差几秒,为何还要如此殚精竭虑?
 
  “立足国情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高铁网,需要这样的创新!”严爱国介绍,随着立交、防洪、通航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高铁网逐渐延伸到更多崇山峻岭、江河湖海之上,大跨度桥梁越来越多,“目前中国在建高铁线路上,跨度在200至300米的桥梁就有23座,难题不攻破,中国高铁网就会陷入运行速度时高时低的碎片化状态。因此这样的创新,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赣江特大桥所在的昌赣高铁,投资500亿元,预计年底运营,是“八纵八横”高铁网中京港通道的关键一环,也被沿线百姓称为“新京九”。1996年开通的京九铁路,结束了赣南老区“地无寸铁”的历史,让老区人出行不再难,带动江西省GDP由1410亿元增长到近2.2万亿元。今天的京港通道则使京九线延伸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让老区振兴迎来“高铁速度”。
 
  不仅是昌赣高铁,在建和新开通的高铁都在以创新“缩小”中国,缩短中国人出行的时空距离。
 
  东北黑土地“变小”了。去年,哈牡高铁、新通高铁相继实现运营,将内蒙古首次接入“八纵八横”高铁网;京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率先开通,两地通行时间仅需2小时21分钟,比过去压缩近9小时;在建的张呼高铁计划今年与京张高铁同步开通,届时呼和浩特至北京的铁路旅行时间将从9个多小时缩短至3小时以内。
 
  华北大平原“微缩”了。去年济青高铁开通后,济南至青岛的列车旅行最短时间缩短了40分钟;青岛至北京的最快旅行时间缩短至3个半小时,全程压缩52分钟。
 
  珠三角变成“近邻”了。去年广深港高铁开通,粤港两地的主要交通工具从2个多小时的直通车升级为47分钟的高铁,“1小时生活圈”使两地往来更便利。
 
  陆上的丝绸之路与海上的丝绸之路也有望“牵手”。在建的贵州至南宁高铁,时速350公里,全长533公里,预计投资740亿元,在“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向西与兰新、兰渝连接,向南直通北部湾。到2023年通车时,贵阳到南宁只需两小时,中国的西北角与西南出海口将以钢铁大动脉为媒,延至粤西、海南及东盟国家。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8亿元,中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3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2.9万公里,约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稳居世界第一。
 
  新老京张在传承:以智慧“护航”中国,引领中国建造升级
 
  借力大数据、物联网,中国高铁产业链正形成“智能生态圈,打造中国高铁2.0版
 
  正月初十,鹅毛大雪袭来,北京八达岭长城银装素裹,已过百岁的京张铁路如银蛇蜿蜒。在这片茫茫白雪之下的百米深处,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内,火花四溅,480吨的红色超大断面衬砌台车正被解体,一周后消失。世界上最深的高铁站——八达岭长城站初露雏形。
 
  100多年前,面对“会修铁路通过关沟段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的嘲讽,詹天佑在信中写道:“中国已经醒过来。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我好像是站在最前线的中国工程师。”
 
  以那个时代的简陋装备以及捉襟见肘的经费,面对八达岭雄关,詹天佑带领1万多人,创造了世人难以想象的“人”字形线路,并使京张铁路在1909年正式通车,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100多年后的今天,智能京张高铁与百年京张铁路交会,詹天佑用钢轨书写的“人”字演变为“大”字,3小时的铁路之旅也将缩短为50分钟。借力大数据、物联网,京张高铁正上演中国高铁2.0版,演绎大写的中国智慧。
 
  “随着项目难度和监管标准提高,我们工程管理理念和措施也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中铁五局京张高铁三标项目部副经理代龙震说,“经过磨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造中国高铁2.0版。”
 
  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工地,地下三层,拥有78个洞室、88个连断面,犹如地下迷宫。最繁忙的时候,一天13个工作面、100多台大型设备、1300多人同时施工,仅爆破就要实施十三四次。
 
  这样复杂的超级工程,如何保证对八达岭长城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不造成伤害,还要施工零事故、品质零缺陷?中铁五局八达岭隧道项目部研发了人机定位系统,可以实时跟踪人员、车辆在施工现场的位置,让隧道施工翻牌入场的老黄历一举翻篇。
 
  不仅是施工环节,京张高铁全产业链都充满智慧。
 
  在中铁三局京张高铁六标铺轨分部的调度室里,7块显示屏上既有物料库存信息,也显示着铺轨现场的即时影像,甚至铺轨车司机的一举一动都被抓拍得十分清楚。“我们钢轨采购还有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原材料、加工、库存、检测、运输、维护等环节的数据信息都被采集记录并自动演算,实时掌握钢轨的‘生老病死’。”中铁三局京张高铁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张民栓说。
 
  在京张高铁怀来梁枕场的轨枕智能工厂内,脱模剂自动喷涂、模具设备自动翻转、桁架钢筋由机器人精准安装并实现智能检测。“整个无人工厂已生产轨枕40万根,生产工效指标提高17%,产品废品率由2.5‰降至1‰以下。”梁枕场总工程师
张红艳说,“京张高铁智能建造水平已站在世界前列。”
 
  新老成昆在接力:以拼搏“温暖”中国,提升百姓幸福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成昆精神的写照,也是今天铁路建设者的精气神
 
  去年3月,正在新成昆铁路修建小相岭隧道的中铁隧道局,组织党员们重返沙马拉达隧道。
 
  隧道旁修葺一新的烈士陵园里,“永垂不朽”纪念碑上,33岁的劳模母永奇意外发现了外公韩礼芳的名字。53年前的秋天,外公离开妻子幼女,参建成昆铁路,三年后,一张隧道洞口的留影和一封尚未寄出的家书竟成遗言。没有具体地点,没有工友信息,几十年来,搜寻外公在大凉山的长眠之地,成了全家执念。母永奇激动地将电话打回家,听筒里只闻外婆的呜咽。
 
  沙马拉达,彝语意为“开满杜鹃花的山谷”,可山谷里的日子并不浪漫。作为成昆铁路的最高点,这里海拔2244米,含氧量只有内地70%,每年长达4个月冰天雪地,5级以上大风卷着砂石能咆哮半年。沙马拉达车站曾试图安装铝合金灯箱,没挺到第三天就被吹变形。
 
  在这片被外国地质学家认定为“死亡禁区”的山谷里打隧道,暗河、断层、泥石流随处可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施工只能靠大锤、钢钎一点点凿孔爆破,连手持风钻都是稀罕物,沙马拉达隧道往往一天只能前进半米。生活条件更为恶劣。白天暴雨冲走了被子,夜里帐篷又被大雪压塌。
 
  就是在一片怀疑声中,1100公里的成昆铁路翻越深谷陡坡,耗时6年完工通车。这个与美国阿波罗号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一起,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的工程。工程建造的代价是巨大的。仅在6.38公里的沙马拉达隧道,就牺牲了136人,相当于每前进一公里就有21人诀别。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样的诗句是成昆精神的写照,也是今天修建新成昆时我们的底气。”中铁隧道局成昆铁路小相岭隧道项目部常务副指挥长张瑞明说。
 
  在沙马拉达隧道30公里外,新成昆铁路的小相岭隧道也正处于最艰难的施工时刻。“去年‘十一’后60多天,隧道的2号斜井涌水量近1300万立方米,超过了一个西湖。专家戏称,我们隧道局又要创造‘中华之最’——全国涌水量最大的隧道。”张瑞明憨笑着说,现在涌水量已减到每天8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天抽走40个标准八道游泳池的蓄水量。
 
  50多年过去了,铁路施工条件早已天翻地覆。过去一切靠人力,勘测靠走,钻孔靠手;现在无人机勘测,三臂全电脑凿岩台车钻孔,全是先进技术装备。
 
  “同样是成昆铁路第一长隧,小相岭隧道长达21.8公里,是沙马拉达隧道的3.4倍,能让新成昆铁路少走绕山路,百姓出行时间就会大幅缩减。”项目部28岁的调度主任郑冬冬,是家中在成昆铁路奋斗的第三代,而他和妻子也在工地迎来了下一代。“爷爷知道我来成昆线,就嘱咐我一句话,‘别怕苦,条件好了,更得好好干’!”
 
  以苦为乐,为的就是百姓出行更甜更乐。
 
  聚客效应让旅游产业更红火。去年“十一”前,哈佳铁路开通,沿线八成地区结束不通火车历史,两地铁路运行时间从近7个小时缩短为2小时以内。佳木斯市桦川县江川农场退休职工席中江从此开启了自助旅游模式,而这样的自助老年旅游团,仅两个月就已成行七八批,200多人次。
 
  带动效应让乡村振兴更给力。“铁路通了,生活就是不一样。”浙江淳安美客爱途民宿创客方建军喜滋滋地说,去年底开通的杭黄高铁,结束了浙西不通高铁的历史,更串起了7个5A级景区,给沿线桐庐、建德、淳安及安徽绩溪等地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客流增长了三成多,小日子越来越提气!”
 
  随着出行便捷度大大提升,2018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已增至33.7亿人次,其中动车组发送旅客20.05亿人次,相当于将非洲、欧洲、大洋洲的总人口运输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让“流动的中国”生机盎然。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2019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将突破3万公里

视觉中国

  

  工人在成贵铁路鸭池河特大桥上进行铺轨作业。

  图为京福高铁婺源段
 

  今年,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创造历史新高,并将确保6800公里新线投入运营。这也意味着2019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将突破3万公里,提前一年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宏伟目标。而放眼运营里程超过13万公里的中国铁路,每一米都有不能忘却的故事。
 
  新老京九在对话:以创新“缩小”中国,缩短中国时空距离
 
  首座时速350公里大跨度高铁斜拉桥将填补世界空白,不让高铁网时速陷入“碎片化”
 
  正月初五,攀上10层楼高的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桥面远眺,章江与贡水在八镜台下交汇成赣江,奔流而来。交汇处下游1.9公里处的这座赣江第一桥,正创造一项新世界纪录——成为首座列车运行时速可达350公里的大跨度高铁斜拉桥。
 
  “世界上一跨千米的斜拉桥不罕见,但能让高铁飞驰的斜拉桥目前主跨都在200米以下,而且列车最高运行时速多在250公里以下。”中国铁建十六局赣州赣江特大桥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周传启说。
 
  与公路桥不同,高铁时速对桥梁荷载要求更高,而且要保证动车组平稳行驶,桥梁和轨道还要震颤小、变形小。这就需要在桥梁结构创新上动脑筋、下功夫。
 
  先“脱胎换骨”。赣江特大桥300米长的主跨,有264米采用“钢箱+混凝土桥面板”的钢混组合结构,使容易变形的大跨度桥梁更“硬气”。“在柔性结构的大跨度斜拉桥上,确保动车组以时速350公里高速平稳运行,将填补世界空白。”铁四院大桥院总工程师严爱国说。
 
  再“全副武装”。湿冷的江风扑面而来,站在桥上,能明显感到桥梁主跨也在“打冷颤”。“感觉抖是因为主桥斜拉索的阻尼还没装,48对钢索尚未拧紧,每根钢索究竟‘怎么较劲’也是难点。”周传启指着桥面上堆放的巨大半弧形钢板说,“我们还要给主桥箱梁装上‘风嘴’,就如同戴上钢口罩,降低六七级风对箱梁的影响。”
 
  最后还需要“微整形”。在无砟轨道结构层之间,中国设计者首次设置了一定厚度的弹性隔离缓冲层,使大跨度斜拉桥上高铁无砟轨道板控制精度升到0.5毫米级,再破世界难题。
 
  也有人不解,一座长约两公里的大桥,动车组以350公里还是250公里时速通过,过桥时间不过相差几秒,为何还要如此殚精竭虑?
 
  “立足国情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高铁网,需要这样的创新!”严爱国介绍,随着立交、防洪、通航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高铁网逐渐延伸到更多崇山峻岭、江河湖海之上,大跨度桥梁越来越多,“目前中国在建高铁线路上,跨度在200至300米的桥梁就有23座,难题不攻破,中国高铁网就会陷入运行速度时高时低的碎片化状态。因此这样的创新,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赣江特大桥所在的昌赣高铁,投资500亿元,预计年底运营,是“八纵八横”高铁网中京港通道的关键一环,也被沿线百姓称为“新京九”。1996年开通的京九铁路,结束了赣南老区“地无寸铁”的历史,让老区人出行不再难,带动江西省GDP由1410亿元增长到近2.2万亿元。今天的京港通道则使京九线延伸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让老区振兴迎来“高铁速度”。
 
  不仅是昌赣高铁,在建和新开通的高铁都在以创新“缩小”中国,缩短中国人出行的时空距离。
 
  东北黑土地“变小”了。去年,哈牡高铁、新通高铁相继实现运营,将内蒙古首次接入“八纵八横”高铁网;京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率先开通,两地通行时间仅需2小时21分钟,比过去压缩近9小时;在建的张呼高铁计划今年与京张高铁同步开通,届时呼和浩特至北京的铁路旅行时间将从9个多小时缩短至3小时以内。
 
  华北大平原“微缩”了。去年济青高铁开通后,济南至青岛的列车旅行最短时间缩短了40分钟;青岛至北京的最快旅行时间缩短至3个半小时,全程压缩52分钟。
 
  珠三角变成“近邻”了。去年广深港高铁开通,粤港两地的主要交通工具从2个多小时的直通车升级为47分钟的高铁,“1小时生活圈”使两地往来更便利。
 
  陆上的丝绸之路与海上的丝绸之路也有望“牵手”。在建的贵州至南宁高铁,时速350公里,全长533公里,预计投资740亿元,在“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向西与兰新、兰渝连接,向南直通北部湾。到2023年通车时,贵阳到南宁只需两小时,中国的西北角与西南出海口将以钢铁大动脉为媒,延至粤西、海南及东盟国家。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8亿元,中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3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2.9万公里,约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稳居世界第一。
 
  新老京张在传承:以智慧“护航”中国,引领中国建造升级
 
  借力大数据、物联网,中国高铁产业链正形成“智能生态圈,打造中国高铁2.0版
 
  正月初十,鹅毛大雪袭来,北京八达岭长城银装素裹,已过百岁的京张铁路如银蛇蜿蜒。在这片茫茫白雪之下的百米深处,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内,火花四溅,480吨的红色超大断面衬砌台车正被解体,一周后消失。世界上最深的高铁站——八达岭长城站初露雏形。
 
  100多年前,面对“会修铁路通过关沟段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的嘲讽,詹天佑在信中写道:“中国已经醒过来。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我好像是站在最前线的中国工程师。”
 
  以那个时代的简陋装备以及捉襟见肘的经费,面对八达岭雄关,詹天佑带领1万多人,创造了世人难以想象的“人”字形线路,并使京张铁路在1909年正式通车,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100多年后的今天,智能京张高铁与百年京张铁路交会,詹天佑用钢轨书写的“人”字演变为“大”字,3小时的铁路之旅也将缩短为50分钟。借力大数据、物联网,京张高铁正上演中国高铁2.0版,演绎大写的中国智慧。
 
  “随着项目难度和监管标准提高,我们工程管理理念和措施也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中铁五局京张高铁三标项目部副经理代龙震说,“经过磨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造中国高铁2.0版。”
 
  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工地,地下三层,拥有78个洞室、88个连断面,犹如地下迷宫。最繁忙的时候,一天13个工作面、100多台大型设备、1300多人同时施工,仅爆破就要实施十三四次。
 
  这样复杂的超级工程,如何保证对八达岭长城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不造成伤害,还要施工零事故、品质零缺陷?中铁五局八达岭隧道项目部研发了人机定位系统,可以实时跟踪人员、车辆在施工现场的位置,让隧道施工翻牌入场的老黄历一举翻篇。
 
  不仅是施工环节,京张高铁全产业链都充满智慧。
 
  在中铁三局京张高铁六标铺轨分部的调度室里,7块显示屏上既有物料库存信息,也显示着铺轨现场的即时影像,甚至铺轨车司机的一举一动都被抓拍得十分清楚。“我们钢轨采购还有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原材料、加工、库存、检测、运输、维护等环节的数据信息都被采集记录并自动演算,实时掌握钢轨的‘生老病死’。”中铁三局京张高铁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张民栓说。
 
  在京张高铁怀来梁枕场的轨枕智能工厂内,脱模剂自动喷涂、模具设备自动翻转、桁架钢筋由机器人精准安装并实现智能检测。“整个无人工厂已生产轨枕40万根,生产工效指标提高17%,产品废品率由2.5‰降至1‰以下。”梁枕场总工程师
张红艳说,“京张高铁智能建造水平已站在世界前列。”
 
  新老成昆在接力:以拼搏“温暖”中国,提升百姓幸福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成昆精神的写照,也是今天铁路建设者的精气神
 
  去年3月,正在新成昆铁路修建小相岭隧道的中铁隧道局,组织党员们重返沙马拉达隧道。
 
  隧道旁修葺一新的烈士陵园里,“永垂不朽”纪念碑上,33岁的劳模母永奇意外发现了外公韩礼芳的名字。53年前的秋天,外公离开妻子幼女,参建成昆铁路,三年后,一张隧道洞口的留影和一封尚未寄出的家书竟成遗言。没有具体地点,没有工友信息,几十年来,搜寻外公在大凉山的长眠之地,成了全家执念。母永奇激动地将电话打回家,听筒里只闻外婆的呜咽。
 
  沙马拉达,彝语意为“开满杜鹃花的山谷”,可山谷里的日子并不浪漫。作为成昆铁路的最高点,这里海拔2244米,含氧量只有内地70%,每年长达4个月冰天雪地,5级以上大风卷着砂石能咆哮半年。沙马拉达车站曾试图安装铝合金灯箱,没挺到第三天就被吹变形。
 
  在这片被外国地质学家认定为“死亡禁区”的山谷里打隧道,暗河、断层、泥石流随处可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施工只能靠大锤、钢钎一点点凿孔爆破,连手持风钻都是稀罕物,沙马拉达隧道往往一天只能前进半米。生活条件更为恶劣。白天暴雨冲走了被子,夜里帐篷又被大雪压塌。
 
  就是在一片怀疑声中,1100公里的成昆铁路翻越深谷陡坡,耗时6年完工通车。这个与美国阿波罗号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一起,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的工程。工程建造的代价是巨大的。仅在6.38公里的沙马拉达隧道,就牺牲了136人,相当于每前进一公里就有21人诀别。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样的诗句是成昆精神的写照,也是今天修建新成昆时我们的底气。”中铁隧道局成昆铁路小相岭隧道项目部常务副指挥长张瑞明说。
 
  在沙马拉达隧道30公里外,新成昆铁路的小相岭隧道也正处于最艰难的施工时刻。“去年‘十一’后60多天,隧道的2号斜井涌水量近1300万立方米,超过了一个西湖。专家戏称,我们隧道局又要创造‘中华之最’——全国涌水量最大的隧道。”张瑞明憨笑着说,现在涌水量已减到每天8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天抽走40个标准八道游泳池的蓄水量。
 
  50多年过去了,铁路施工条件早已天翻地覆。过去一切靠人力,勘测靠走,钻孔靠手;现在无人机勘测,三臂全电脑凿岩台车钻孔,全是先进技术装备。
 
  “同样是成昆铁路第一长隧,小相岭隧道长达21.8公里,是沙马拉达隧道的3.4倍,能让新成昆铁路少走绕山路,百姓出行时间就会大幅缩减。”项目部28岁的调度主任郑冬冬,是家中在成昆铁路奋斗的第三代,而他和妻子也在工地迎来了下一代。“爷爷知道我来成昆线,就嘱咐我一句话,‘别怕苦,条件好了,更得好好干’!”
 
  以苦为乐,为的就是百姓出行更甜更乐。
 
  聚客效应让旅游产业更红火。去年“十一”前,哈佳铁路开通,沿线八成地区结束不通火车历史,两地铁路运行时间从近7个小时缩短为2小时以内。佳木斯市桦川县江川农场退休职工席中江从此开启了自助旅游模式,而这样的自助老年旅游团,仅两个月就已成行七八批,200多人次。
 
  带动效应让乡村振兴更给力。“铁路通了,生活就是不一样。”浙江淳安美客爱途民宿创客方建军喜滋滋地说,去年底开通的杭黄高铁,结束了浙西不通高铁的历史,更串起了7个5A级景区,给沿线桐庐、建德、淳安及安徽绩溪等地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客流增长了三成多,小日子越来越提气!”
 
  随着出行便捷度大大提升,2018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已增至33.7亿人次,其中动车组发送旅客20.05亿人次,相当于将非洲、欧洲、大洋洲的总人口运输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让“流动的中国”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