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合肥与苏州等地轨道交通扫码将过闸互通

2020-06-04 来源:中安在线
本文摘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在上海龙头带动下,安徽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排头兵”,今年,合肥市也将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与苏州等地轨道交通扫码过闸互联互通。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在上海龙头带动下,安徽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排头兵”,今年,合肥市也将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与苏州等地轨道交通扫码过闸互联互通。
 
  G60科创走廊合作“又落一子”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又被称作是“小长三角”。6月3日,从庐阳区政府传来一个好消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已经正式获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批复,启动创建。
 
  此次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的启动创建,是合肥市深度融入长三角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落实落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化与G60城市创新合作”的又一成功案例。
 
  作为长三角安徽方面军的“排头兵”。《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合肥市也在不断落实落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单。
 
  除了G60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等合作示范园区挂牌运作,还实现了9城市地铁“一码通行”,实现了18城市51个事项“一网通办”,实现了41城市医保“一卡通用”。
 
  科创
 
  打造策源地,一批研究院组建成功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省发改委长三角处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安徽积极发挥“创新活跃强劲”的优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始终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不断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一方面,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探索规划联动、项目联动、平台联动、人才联动。另外一方面,大力度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积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目前,已经涌现出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等一批“安徽原创”“安徽首创”的重大成果;成功举办安徽创新馆开馆暨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
 
  产业
 
  打造聚集地,“制造特色”越来越鲜明
 
  该负责人表示,除了创新,安徽还积极发挥“制造特色鲜明”的优势,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着眼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推进1个人工智能试验区及2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一年来,全力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揭牌成立了皖江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印发实施推动两个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时,成功举办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集中签约项目638个,投资总额7351亿元,其中长三角合作项目149个、总投资额达1018亿元。
 
  另外,安徽还与沪苏浙共同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区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推动车联网领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举办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G60科创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通航产业联盟分别在宣城、合肥、芜湖成立。
 
  生态
 
  打造样板区,新安江成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此前,皖浙两省签署了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合作意向书,今年2月《进一步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出台,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近年来,安徽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已经启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安徽推进行动,正在规划建设合肥骆岗中央公园。
 
  另外,安徽还与沪苏浙联合制定《长三角地区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方案》和《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协调统一工作备忘录》。去年秋冬季期间,全省PM2.5浓度同比下降16.4%,超额完成任务。
 
  抗疫
 
  主动作为,推进疫情信息互联互通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三角充分发挥一体化合作机制作用。上述负责人透露,“我们联合沪苏浙召开了两次主要领导视频会,专题研究部署统筹推进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同时,安徽还牵头研究建立应对长三角公共安全事件和应急管理机制、实施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区域经济政策协调通报机制等两项工作,联合制定实施长三角“7+5”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举措。上述负责人表示,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有力推进了长三角疫情信息互联互通、防疫物资互济互帮、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企业复工复产复市招工协调。
 
  部署
 
  推动重大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今后一段时间,安徽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将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皖江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突出“新网络”“新业态”“新平台”,加快布局新基建。围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等重大事项。
 
  在重点区域方面,安徽将统筹推进高质量“一圈五区”建设,谋划推进“三区一廊”建设,即“一岭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试验区,与苏浙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共建合作示范区、G60科创走廊,在更高起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在重大项目方面,安徽将坚持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深化落实去年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对接合作成果和安徽行动计划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的132个重大项目,确保年内形成一批示范化成果和标杆性进度。
 
  在重大平台方面,接下来,将围绕跨区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对外开放、生态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着力打造安徽创新馆、G60科创走廊、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体化发展平台。
 
  合肥推动与苏州等地轨道交通扫码过闸互通
 
  今年,是全面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合肥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在哪些方面下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建设、高水平协同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都将是今年的工作重点。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今年,合肥市将加快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加密扩容高等级公路网,提升水运通江达海能力,加快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并推进区域能源互济互保。
 
  同时,合肥市将积极参与长三角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打造安徽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核心引领区及长三角的线上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和展示窗口。
 
  此外,还将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轨道交通标准一体化,推动合肥与苏州、无锡、徐州、常州等城市轨道交通扫码过闸互联互通,参与长三角一码通域推进机制建立,探索在长三角城市逐步实现平台跨城对接。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合肥与苏州等地轨道交通扫码将过闸互通

中安在线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在上海龙头带动下,安徽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排头兵”,今年,合肥市也将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与苏州等地轨道交通扫码过闸互联互通。

 
  G60科创走廊合作“又落一子”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又被称作是“小长三角”。6月3日,从庐阳区政府传来一个好消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已经正式获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批复,启动创建。
 
  此次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的启动创建,是合肥市深度融入长三角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落实落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化与G60城市创新合作”的又一成功案例。
 
  作为长三角安徽方面军的“排头兵”。《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合肥市也在不断落实落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单。
 
  除了G60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等合作示范园区挂牌运作,还实现了9城市地铁“一码通行”,实现了18城市51个事项“一网通办”,实现了41城市医保“一卡通用”。
 
  科创
 
  打造策源地,一批研究院组建成功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省发改委长三角处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安徽积极发挥“创新活跃强劲”的优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始终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不断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一方面,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探索规划联动、项目联动、平台联动、人才联动。另外一方面,大力度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积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目前,已经涌现出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等一批“安徽原创”“安徽首创”的重大成果;成功举办安徽创新馆开馆暨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
 
  产业
 
  打造聚集地,“制造特色”越来越鲜明
 
  该负责人表示,除了创新,安徽还积极发挥“制造特色鲜明”的优势,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着眼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推进1个人工智能试验区及2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一年来,全力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揭牌成立了皖江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印发实施推动两个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时,成功举办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集中签约项目638个,投资总额7351亿元,其中长三角合作项目149个、总投资额达1018亿元。
 
  另外,安徽还与沪苏浙共同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区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推动车联网领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举办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G60科创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通航产业联盟分别在宣城、合肥、芜湖成立。
 
  生态
 
  打造样板区,新安江成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此前,皖浙两省签署了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合作意向书,今年2月《进一步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出台,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近年来,安徽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已经启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安徽推进行动,正在规划建设合肥骆岗中央公园。
 
  另外,安徽还与沪苏浙联合制定《长三角地区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方案》和《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协调统一工作备忘录》。去年秋冬季期间,全省PM2.5浓度同比下降16.4%,超额完成任务。
 
  抗疫
 
  主动作为,推进疫情信息互联互通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三角充分发挥一体化合作机制作用。上述负责人透露,“我们联合沪苏浙召开了两次主要领导视频会,专题研究部署统筹推进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同时,安徽还牵头研究建立应对长三角公共安全事件和应急管理机制、实施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区域经济政策协调通报机制等两项工作,联合制定实施长三角“7+5”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举措。上述负责人表示,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有力推进了长三角疫情信息互联互通、防疫物资互济互帮、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企业复工复产复市招工协调。
 
  部署
 
  推动重大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今后一段时间,安徽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将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皖江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突出“新网络”“新业态”“新平台”,加快布局新基建。围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等重大事项。
 
  在重点区域方面,安徽将统筹推进高质量“一圈五区”建设,谋划推进“三区一廊”建设,即“一岭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试验区,与苏浙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共建合作示范区、G60科创走廊,在更高起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在重大项目方面,安徽将坚持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深化落实去年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对接合作成果和安徽行动计划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的132个重大项目,确保年内形成一批示范化成果和标杆性进度。
 
  在重大平台方面,接下来,将围绕跨区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对外开放、生态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着力打造安徽创新馆、G60科创走廊、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体化发展平台。
 
  合肥推动与苏州等地轨道交通扫码过闸互通
 
  今年,是全面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合肥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在哪些方面下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建设、高水平协同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都将是今年的工作重点。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今年,合肥市将加快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加密扩容高等级公路网,提升水运通江达海能力,加快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并推进区域能源互济互保。
 
  同时,合肥市将积极参与长三角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打造安徽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核心引领区及长三角的线上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和展示窗口。
 
  此外,还将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轨道交通标准一体化,推动合肥与苏州、无锡、徐州、常州等城市轨道交通扫码过闸互联互通,参与长三角一码通域推进机制建立,探索在长三角城市逐步实现平台跨城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