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长三角地区要积极谋划建设轨交装备产

2020-10-15 来源:上观新闻
本文摘要:谋划建设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意义重大
  谋划建设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意义重大
 
  1、抢抓“新基建”机遇,为引领国内大循环提供重要支撑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是其重点领域之一。高铁是中国技术面向世界的名片,也是中国交通的大动脉。在城市化进程中,轨道交通是关键一环,对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交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起到基础性作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交通更将发挥明显的带动作用。新一轮新基建布局,不仅是带动投资的新增长点,也将催生新的行业风口。因此,在长三角地区布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有利于充分把握国家布局“新基建”的重要窗口期机遇,更好地发挥和利用政策红利,为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引领国内大循环提供“长三角的示范项目样板”。
 
  2、放大“轨道上的长三角”效应,将流量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是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体现,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截至2019年,长三角铁路营运里程已达1.3万公里,发送旅客13亿人次,“流动的长三角”交出了全国20%旅客发送量的答卷。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轨道交通网络最密集区域,目前长三角城市之间共开通高铁线路22条,建成高铁里程数5443公里,高铁密度为152公里/万平方公里。在长三角谋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布局轨交制造、研发、设计、检测、展示、教育培训等业态,实现轨交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交装备产业链,有利于放大轨道交通网络密集以及巨量客流的汇聚优势(如产业集聚、市场拓展、同城效应和城镇化推进等综合性优势),打造具有集聚度、显示度、引领性的示范标杆项目,形成发展势能。
 
  3、做强轨交装备产业链,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长三角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核心支撑,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需要三省一市形成有效协同的产业分工格局,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国轨交装备产业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典型,代表着中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具有产业链较长特征,其上游涵盖原料和基建等,中游为轨道、车辆及配件、信息化设备等,下游为运营和物流行业等。目前,我国轨交装备产业已经在东西南北等区域布局了若干个重点产业区,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宁波、合肥以及马鞍山、铜陵等城市都在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落地。为此,长三角地区可依托其扎实的制造基础、完善的产业链和人才集聚优势,聚焦目前我国轨交装备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和“尖端”领域,如特质材料、基础工艺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智能化、绿色化和迭代创新,总部、研发设计、检测及教育培训等的复合功能开发等等,在高端领域做文章,从而在整合长三角现有轨交产业基础上,形成与其他区域错位竞争的产业链分工集聚格局,真正打造引领性的“航母级”产业。
 
  二、构建长三角轨交装备产业园的功能定位
 
  长三角轨交装备产业园需打造成为涵盖高铁装备制造、总部商务、研发设计、检测认证、展览展示等多元复合功能的世界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国际化现代轨道交通产业城,成为提振经济信心、积极应对外部形势冲击、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突破之举。具体而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应突出打造六大功能:
 
  1、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以轨道交通的机车、智能控制系统为核心,围绕轨道交通的轨道、车辆及配件、信息化设备的制造,建造包括轨道交通整车、新能源新材料、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轨交配套产品、核心零部件、车辆控制系统等在内的生产制造基地,打造轨交全链条产业集群,建设轨道交通制造新高地。
 
  2、国家级轨道交通总部经济基地。集聚中国中车、中国中铁、国铁等轨道交通制造龙头和轨道交通建设龙头,争取设立龙头企业的长三角总部。积极争取中车系、中铁系相关的企业集群,包括研发中心、投资中心、销售中心、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和数据中心等,形成高铁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总部集聚。积极争取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轨道交通发展配套的龙头企业以及相关民营企业入驻,形成国企、外企、民企共同发展的总部经济基地。
 
  3、国家级轨道交通研发设计高地。围绕高速磁悬浮、深海高铁、现代智能轨道交通等行业前沿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引入高铁研究总院、中国中车、中国中铁等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工业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轨道交通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与专业培训,构筑世界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生态圈。
 
  4、国家级交通检测服务中心。引入国家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软件质量检验中心、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以及国内知名的专业检测机构,提供检测试验、检验评估、认证服务等综合服务,建立服务长三角、面向华东和全国的轨道交通检测认证基地。
 
  5、国家轨道交通智能数字中心。布局轨道交通相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轨道交通全国大数据中心、轨道交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与测评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功能性平台,规划建设无人驾驶测试基地,打造世界级的绿色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区和提供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交通整体解决方案的智能集成服务示范区。
 
  6、轨道交通展览展示中心。谋划高铁或轨道交通博物馆、展览馆、会议中心等各类功能性设施项目,布局包括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展示、轨道交通高端设备展示、轨道交通前沿技术展示、轨道交通智能应用展示等多功能的展览展示中心。打造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交流平台,举办高铁及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论坛、主题峰会、国际会议等,积极承办交博会等国际知名交通博览会等。
 
  三、谋划建设长三角轨交装备产业园的建议
 
  1、开展“项目+选址”的可研论证。建议由“一市三省”组成的长三角办尽快组织产业部门、科研院所、业内专家开展“长三角高铁产业园”可行性研究论证。对省内具备轨道交通生产制造基础、科技研发能力、开发建设条件,并对拥有充足土地空间和专业人才累积的区域进行梳理筛选,尽快明确意向选址方案,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前期相关工作。
 
  2、建立“央企+地方”的开发模式。建议充分发挥中车、中铁等行业龙头企业优势,联合地方国资、民营企业合资组建“长三角轨交装备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园区项目的投融资、规划、建设和运营。创新央地多元合作模式,围绕高铁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各环节开展深度合作,带动本地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技术、项目和人才的聚集效应。
 
  3、探索“基金+基地”的运营机制。针对轨道交通产业项目规模大、投资高、周期长等特点,有必要探索“基金+基地”运营机制,缓解地方财政资金压力和保障园区可持续发展。建议积极争取国家铁路发展基金支持,对“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等给予资金支持。由中车、中铁等央企牵头发起,地方国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成立“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投资基金”,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链实现跨领域、跨区域产业投资布局。
 
  4、构建“平台+应用”的支撑体系。充分重视国家级研发和应用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前期争取引进1—2家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载体落户。围绕“大平台”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平台赋能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
 
  5、创新“开放+合作”的发展路径。“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既是长三角产业合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展现中国“高铁形象”的重要窗口。应重点关注长三角“一市三省”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特色优势,吸引“一市三省”高端机构、优势企业等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助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同时,应密切跟踪欧美日等轨道交通技术发达区域的前沿动态,鼓励相关跨国公司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基地,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扩大技术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3-07
出刊日期:2023-07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长三角地区要积极谋划建设轨交装备产

上观新闻

  谋划建设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意义重大

 
  1、抢抓“新基建”机遇,为引领国内大循环提供重要支撑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是其重点领域之一。高铁是中国技术面向世界的名片,也是中国交通的大动脉。在城市化进程中,轨道交通是关键一环,对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交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起到基础性作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交通更将发挥明显的带动作用。新一轮新基建布局,不仅是带动投资的新增长点,也将催生新的行业风口。因此,在长三角地区布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有利于充分把握国家布局“新基建”的重要窗口期机遇,更好地发挥和利用政策红利,为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引领国内大循环提供“长三角的示范项目样板”。
 
  2、放大“轨道上的长三角”效应,将流量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是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体现,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截至2019年,长三角铁路营运里程已达1.3万公里,发送旅客13亿人次,“流动的长三角”交出了全国20%旅客发送量的答卷。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轨道交通网络最密集区域,目前长三角城市之间共开通高铁线路22条,建成高铁里程数5443公里,高铁密度为152公里/万平方公里。在长三角谋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布局轨交制造、研发、设计、检测、展示、教育培训等业态,实现轨交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交装备产业链,有利于放大轨道交通网络密集以及巨量客流的汇聚优势(如产业集聚、市场拓展、同城效应和城镇化推进等综合性优势),打造具有集聚度、显示度、引领性的示范标杆项目,形成发展势能。
 
  3、做强轨交装备产业链,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长三角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核心支撑,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需要三省一市形成有效协同的产业分工格局,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国轨交装备产业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典型,代表着中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具有产业链较长特征,其上游涵盖原料和基建等,中游为轨道、车辆及配件、信息化设备等,下游为运营和物流行业等。目前,我国轨交装备产业已经在东西南北等区域布局了若干个重点产业区,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宁波、合肥以及马鞍山、铜陵等城市都在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落地。为此,长三角地区可依托其扎实的制造基础、完善的产业链和人才集聚优势,聚焦目前我国轨交装备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和“尖端”领域,如特质材料、基础工艺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智能化、绿色化和迭代创新,总部、研发设计、检测及教育培训等的复合功能开发等等,在高端领域做文章,从而在整合长三角现有轨交产业基础上,形成与其他区域错位竞争的产业链分工集聚格局,真正打造引领性的“航母级”产业。
 
  二、构建长三角轨交装备产业园的功能定位
 
  长三角轨交装备产业园需打造成为涵盖高铁装备制造、总部商务、研发设计、检测认证、展览展示等多元复合功能的世界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国际化现代轨道交通产业城,成为提振经济信心、积极应对外部形势冲击、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突破之举。具体而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应突出打造六大功能:
 
  1、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以轨道交通的机车、智能控制系统为核心,围绕轨道交通的轨道、车辆及配件、信息化设备的制造,建造包括轨道交通整车、新能源新材料、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轨交配套产品、核心零部件、车辆控制系统等在内的生产制造基地,打造轨交全链条产业集群,建设轨道交通制造新高地。
 
  2、国家级轨道交通总部经济基地。集聚中国中车、中国中铁、国铁等轨道交通制造龙头和轨道交通建设龙头,争取设立龙头企业的长三角总部。积极争取中车系、中铁系相关的企业集群,包括研发中心、投资中心、销售中心、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和数据中心等,形成高铁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总部集聚。积极争取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轨道交通发展配套的龙头企业以及相关民营企业入驻,形成国企、外企、民企共同发展的总部经济基地。
 
  3、国家级轨道交通研发设计高地。围绕高速磁悬浮、深海高铁、现代智能轨道交通等行业前沿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引入高铁研究总院、中国中车、中国中铁等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工业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轨道交通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与专业培训,构筑世界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生态圈。
 
  4、国家级交通检测服务中心。引入国家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软件质量检验中心、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以及国内知名的专业检测机构,提供检测试验、检验评估、认证服务等综合服务,建立服务长三角、面向华东和全国的轨道交通检测认证基地。
 
  5、国家轨道交通智能数字中心。布局轨道交通相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轨道交通全国大数据中心、轨道交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与测评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功能性平台,规划建设无人驾驶测试基地,打造世界级的绿色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区和提供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交通整体解决方案的智能集成服务示范区。
 
  6、轨道交通展览展示中心。谋划高铁或轨道交通博物馆、展览馆、会议中心等各类功能性设施项目,布局包括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展示、轨道交通高端设备展示、轨道交通前沿技术展示、轨道交通智能应用展示等多功能的展览展示中心。打造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交流平台,举办高铁及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论坛、主题峰会、国际会议等,积极承办交博会等国际知名交通博览会等。
 
  三、谋划建设长三角轨交装备产业园的建议
 
  1、开展“项目+选址”的可研论证。建议由“一市三省”组成的长三角办尽快组织产业部门、科研院所、业内专家开展“长三角高铁产业园”可行性研究论证。对省内具备轨道交通生产制造基础、科技研发能力、开发建设条件,并对拥有充足土地空间和专业人才累积的区域进行梳理筛选,尽快明确意向选址方案,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前期相关工作。
 
  2、建立“央企+地方”的开发模式。建议充分发挥中车、中铁等行业龙头企业优势,联合地方国资、民营企业合资组建“长三角轨交装备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园区项目的投融资、规划、建设和运营。创新央地多元合作模式,围绕高铁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各环节开展深度合作,带动本地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技术、项目和人才的聚集效应。
 
  3、探索“基金+基地”的运营机制。针对轨道交通产业项目规模大、投资高、周期长等特点,有必要探索“基金+基地”运营机制,缓解地方财政资金压力和保障园区可持续发展。建议积极争取国家铁路发展基金支持,对“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等给予资金支持。由中车、中铁等央企牵头发起,地方国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成立“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投资基金”,围绕轨道交通产业链实现跨领域、跨区域产业投资布局。
 
  4、构建“平台+应用”的支撑体系。充分重视国家级研发和应用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前期争取引进1—2家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载体落户。围绕“大平台”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构建平台赋能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
 
  5、创新“开放+合作”的发展路径。“长三角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既是长三角产业合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展现中国“高铁形象”的重要窗口。应重点关注长三角“一市三省”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特色优势,吸引“一市三省”高端机构、优势企业等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助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同时,应密切跟踪欧美日等轨道交通技术发达区域的前沿动态,鼓励相关跨国公司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基地,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扩大技术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