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全国首个两地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品牌诞生

2021-01-04 来源:重庆日报
本文摘要:1月1日,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重庆与成都开出两趟中欧班列。重庆的班列将驶向德国杜伊斯堡,成都的班列将行至波兰罗兹。

  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号首列班车从重庆团结村站发出。当日,重庆、成都两地同时发出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号第一趟列车。
 
  1月1日,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重庆与成都开出两趟中欧班列。重庆的班列将驶向德国杜伊斯堡,成都的班列将行至波兰罗兹。
 
  从这一刻起,川渝两地的中欧班列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欧班列(成渝)号。
 
  这是一个由重庆和成都共同创立的全新中欧班列品牌,也是全国首个两地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品牌。它翻开了中欧班列发展新篇章,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力。
 
  合作基础
 
  成渝中欧班列品牌最具竞争力
 
  截至目前,全国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超过60个,为何偏偏是成渝合作创建新品牌?
 
  一组数据或能说明问题:中欧班列诞生以来,成渝累计开行达14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其中2020年合计开行近5000列。同时,成渝中欧班列都采用“枢纽集散+干线直达+多式联运”方式,“互补”后可覆盖欧洲全域。
 
  总览全国中欧班列发展情况,成渝中欧班列品牌的综合竞争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另一方面,成渝中欧班列相似“经历”,也为合作提供基础。
 
  2020年7月,重庆、成都获批首批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节点城市,将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以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2020年10月,重庆成为全国批复的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城市。同时,四川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这有利于集中对接中欧班列干线运力资源,加强分散货源组织,为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成渝都是国家级中心城市,大通道建设对西部对外开放作用明显。去年前11月,在各自中欧班列的推动下,成渝外贸进出口总值均保持在6000亿级左右,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速。
 
  “近年来,各地中欧班列都是各自为战。”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曾表示,随着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入,会有一个契机改变这一格局。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由此出现。
 
  合作理念
 
  成渝强化“一体化”发展
 
  2020年3月,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举行了一次“云会议”。作为成渝中欧班列的始发地,两大园区明确,就两港通道互联、港区互通、产业互补等方面达成一致合作意见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也是那天,成渝同时开行了中欧班列历史上的第10000班。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两地中欧班列同时挂上了“中欧班列(成渝)”的称谓。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两地合作意识明显更强,彼此都在强化‘一家亲’理念,强调‘一体化’发展。”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说。
 
  带着这一理念,成渝中欧班列牵头部门开始积极行动——
 
  去年7月,成渝口岸物流主管部门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口岸和物流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从战略通道建设、口岸通关、物流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8月,成渝中欧班列平台公司签订《成渝两地中欧班列运营平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明确了双方合作原则、合作内容和合作机制。
 
  10月,成渝相关部门在中欧班列合作上达成一致意见,并在统一运行、定价机制、提升服务、降低成本、创新标准、境外合作、扩大影响力等方面形成初步意见。
 
  12月4日,双方口岸物流主管部门召开视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合作细则,并同时向国铁集团去函,恳请支持成渝中欧班列合作发展。当月8日,国铁集团复函,同意支持成渝使用统一名称“中欧班列(成渝)”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并从2021年1月起,合计开行数并发布相关指标数据,支持当地政府与国铁集团共建联席会议机制。
 
  “中欧班列(成渝)”从一个纪念性的称谓,变成了现实。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发改委、交通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纪寿文表示,中欧班列(成渝)号的出现,是成渝为中欧班列发展提供的新机遇。
 
  “随着RCEP签署以及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中欧班列(成渝)号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能为西部对外发展构建更加畅通、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它也利于拉动后疫情时期欧洲和东盟的经济复苏,助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纪寿文说。
 
  合作目标
 
  近、中、远“三步走”计划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中欧班列(成渝)号诞生只是一个开始。目前,成渝已达成初步共识,将按照近、中、远“三步走”计划,绘制更新的蓝图。
 
  近期目标有三:统一品牌、整合数据、协同机制。
 
  “中欧班列(成渝)号就是统一品牌。成渝也会围绕这一品牌,在宣传、打造、推广方面形成合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中欧班列第一品牌,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巴川江说。
 
  他还表示,从今年1月起,川渝两省市政府及成渝平台公司会共同协调国铁集团,统筹配置成渝每月开行计划,并以统一品牌中欧班列(成渝)对外公布数据。同时,重庆、四川与国铁集团(中铁集)将协同建立三方联席机制,定期调度月度、季度开行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保持良性发展。
 
  中期目标相对复杂,却“干货”十足。
 
  比如,依托双方团队优势,成渝将探索合理高效的市场运营机制,构建统一对外的订舱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一体化订舱及订单跟踪服务,建立统一的价格联盟及订舱接单机制。
 
  再如,成渝将根据产业及客户需求,对存在的部分重复线路进行优化,可通过共商共议开展线路、场站、口岸、集装箱等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发挥集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统一对外的精品线路。
 
  “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也是中欧班列(成渝)号中期的重要目标。”巴川江说,成渝将在已有的“一单制”“铁路提单”“关铁通”等项目基础上,创新开展行业标准化建设,努力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和探路者。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还在考虑合资经营。比如,根据海外市场及操作的实际需求,两地平台公司共同联合在海外成立合资公司,拓展欧亚地区市场业务。
 
  远期目标,则是在中欧班列全面合作的基础上,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航空及水运等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合作,扩大川渝两地国际物流大通道影响力和品牌力。
 
  同时,双方将围绕“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的理念,延展全球供应链前后端服务,积极开展分拨中心、产业项目的跟进及落地工作,促进两地通道与物流、贸易、产业的融合发展。
 
  “中欧班列(成渝)号的开行,将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深化与欧洲的贸易往来,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巴川江说。
 
  成都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未来,成渝将以中欧班列(成渝)号为契机,用好班列、用好口岸来服务成渝地区产业体系建设,将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有效能地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关文章

专  题
 
 
 
封面人物
市场周刊
2024-04
出刊日期:2024-04
出刊周期:每月
总481期
出刊日期:(2014 07 08)
出刊周期:每周
 
 
 
 

全国首个两地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品牌诞生

重庆日报


  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号首列班车从重庆团结村站发出。当日,重庆、成都两地同时发出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号第一趟列车。
 
  1月1日,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重庆与成都开出两趟中欧班列。重庆的班列将驶向德国杜伊斯堡,成都的班列将行至波兰罗兹。
 
  从这一刻起,川渝两地的中欧班列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欧班列(成渝)号。
 
  这是一个由重庆和成都共同创立的全新中欧班列品牌,也是全国首个两地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品牌。它翻开了中欧班列发展新篇章,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力。
 
  合作基础
 
  成渝中欧班列品牌最具竞争力
 
  截至目前,全国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超过60个,为何偏偏是成渝合作创建新品牌?
 
  一组数据或能说明问题:中欧班列诞生以来,成渝累计开行达14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其中2020年合计开行近5000列。同时,成渝中欧班列都采用“枢纽集散+干线直达+多式联运”方式,“互补”后可覆盖欧洲全域。
 
  总览全国中欧班列发展情况,成渝中欧班列品牌的综合竞争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另一方面,成渝中欧班列相似“经历”,也为合作提供基础。
 
  2020年7月,重庆、成都获批首批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节点城市,将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以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2020年10月,重庆成为全国批复的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城市。同时,四川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这有利于集中对接中欧班列干线运力资源,加强分散货源组织,为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成渝都是国家级中心城市,大通道建设对西部对外开放作用明显。去年前11月,在各自中欧班列的推动下,成渝外贸进出口总值均保持在6000亿级左右,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速。
 
  “近年来,各地中欧班列都是各自为战。”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曾表示,随着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入,会有一个契机改变这一格局。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由此出现。
 
  合作理念
 
  成渝强化“一体化”发展
 
  2020年3月,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举行了一次“云会议”。作为成渝中欧班列的始发地,两大园区明确,就两港通道互联、港区互通、产业互补等方面达成一致合作意见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也是那天,成渝同时开行了中欧班列历史上的第10000班。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两地中欧班列同时挂上了“中欧班列(成渝)”的称谓。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两地合作意识明显更强,彼此都在强化‘一家亲’理念,强调‘一体化’发展。”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说。
 
  带着这一理念,成渝中欧班列牵头部门开始积极行动——
 
  去年7月,成渝口岸物流主管部门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口岸和物流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从战略通道建设、口岸通关、物流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8月,成渝中欧班列平台公司签订《成渝两地中欧班列运营平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明确了双方合作原则、合作内容和合作机制。
 
  10月,成渝相关部门在中欧班列合作上达成一致意见,并在统一运行、定价机制、提升服务、降低成本、创新标准、境外合作、扩大影响力等方面形成初步意见。
 
  12月4日,双方口岸物流主管部门召开视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合作细则,并同时向国铁集团去函,恳请支持成渝中欧班列合作发展。当月8日,国铁集团复函,同意支持成渝使用统一名称“中欧班列(成渝)”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并从2021年1月起,合计开行数并发布相关指标数据,支持当地政府与国铁集团共建联席会议机制。
 
  “中欧班列(成渝)”从一个纪念性的称谓,变成了现实。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发改委、交通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纪寿文表示,中欧班列(成渝)号的出现,是成渝为中欧班列发展提供的新机遇。
 
  “随着RCEP签署以及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中欧班列(成渝)号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能为西部对外发展构建更加畅通、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它也利于拉动后疫情时期欧洲和东盟的经济复苏,助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纪寿文说。
 
  合作目标
 
  近、中、远“三步走”计划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中欧班列(成渝)号诞生只是一个开始。目前,成渝已达成初步共识,将按照近、中、远“三步走”计划,绘制更新的蓝图。
 
  近期目标有三:统一品牌、整合数据、协同机制。
 
  “中欧班列(成渝)号就是统一品牌。成渝也会围绕这一品牌,在宣传、打造、推广方面形成合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中欧班列第一品牌,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巴川江说。
 
  他还表示,从今年1月起,川渝两省市政府及成渝平台公司会共同协调国铁集团,统筹配置成渝每月开行计划,并以统一品牌中欧班列(成渝)对外公布数据。同时,重庆、四川与国铁集团(中铁集)将协同建立三方联席机制,定期调度月度、季度开行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保持良性发展。
 
  中期目标相对复杂,却“干货”十足。
 
  比如,依托双方团队优势,成渝将探索合理高效的市场运营机制,构建统一对外的订舱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一体化订舱及订单跟踪服务,建立统一的价格联盟及订舱接单机制。
 
  再如,成渝将根据产业及客户需求,对存在的部分重复线路进行优化,可通过共商共议开展线路、场站、口岸、集装箱等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发挥集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统一对外的精品线路。
 
  “探索陆上贸易规则,也是中欧班列(成渝)号中期的重要目标。”巴川江说,成渝将在已有的“一单制”“铁路提单”“关铁通”等项目基础上,创新开展行业标准化建设,努力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和探路者。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还在考虑合资经营。比如,根据海外市场及操作的实际需求,两地平台公司共同联合在海外成立合资公司,拓展欧亚地区市场业务。
 
  远期目标,则是在中欧班列全面合作的基础上,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航空及水运等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合作,扩大川渝两地国际物流大通道影响力和品牌力。
 
  同时,双方将围绕“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的理念,延展全球供应链前后端服务,积极开展分拨中心、产业项目的跟进及落地工作,促进两地通道与物流、贸易、产业的融合发展。
 
  “中欧班列(成渝)号的开行,将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深化与欧洲的贸易往来,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巴川江说。
 
  成都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未来,成渝将以中欧班列(成渝)号为契机,用好班列、用好口岸来服务成渝地区产业体系建设,将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有效能地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